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167)
2023(5917)
2022(4821)
2021(4666)
2020(3652)
2019(8575)
2018(7957)
2017(13877)
2016(7684)
2015(8992)
2014(8754)
2013(8609)
2012(8464)
2011(7828)
2010(7712)
2009(7155)
2008(7144)
2007(6164)
2006(5593)
2005(4953)
作者
(23393)
(19860)
(19355)
(18612)
(12438)
(9536)
(8733)
(7786)
(7619)
(7094)
(6943)
(6773)
(6564)
(6355)
(6341)
(6190)
(5924)
(5670)
(5620)
(5604)
(4944)
(4903)
(4814)
(4725)
(4502)
(4461)
(4375)
(4346)
(4099)
(4077)
学科
(31152)
经济(31116)
管理(18398)
(14946)
中国(11713)
(11398)
企业(11398)
(10258)
(9862)
方法(9852)
土地(8480)
数学(8314)
(8258)
数学方法(8219)
地方(7187)
业经(6745)
农业(6404)
(6304)
(5178)
(5080)
金融(5080)
教育(5078)
(5071)
问题(4967)
经济学(4927)
(4766)
贸易(4762)
(4626)
理论(4517)
(4504)
机构
大学(106178)
学院(102907)
研究(46174)
(39931)
经济(38976)
中国(35693)
管理(33689)
科学(28747)
理学(27540)
理学院(27096)
管理学(26504)
管理学院(26324)
(25402)
(24289)
(24210)
研究所(21910)
中心(21229)
(20030)
农业(19227)
业大(17679)
(17575)
(17403)
北京(16306)
(15643)
师范(15400)
(15025)
财经(14548)
(13912)
科学院(13787)
(13545)
基金
项目(69560)
科学(53457)
研究(49928)
基金(49329)
(45507)
国家(45098)
科学基金(36463)
社会(30681)
社会科(28713)
社会科学(28703)
(26198)
基金项目(25008)
(23773)
自然(23645)
教育(23136)
自然科(22990)
自然科学(22978)
自然科学基金(22570)
资助(19988)
编号(19695)
成果(17360)
重点(17004)
(15821)
(15500)
课题(15496)
(14038)
科研(13510)
计划(13453)
创新(13252)
国家社会(13088)
期刊
(49964)
经济(49964)
研究(36119)
中国(33970)
(23048)
学报(22136)
科学(19615)
教育(17702)
大学(16542)
农业(15914)
(15602)
学学(14967)
管理(13415)
(10465)
金融(10465)
技术(8877)
(8730)
经济研究(8097)
图书(7855)
财经(7709)
业经(7010)
(6796)
世界(6551)
(6290)
书馆(6231)
图书馆(6231)
问题(6064)
业大(6030)
国际(5850)
资源(5815)
共检索到18229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程雪阳  高林娜  蒋仁开  
研究目的:从法治角度梳理、分析和总结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来我国土地制度变迁的历史逻辑和基本经验。研究方法:历史分析、法律文本分析、法律规范解释。研究结果: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建立的"革命型土地法模式",为国家的独立和统一奠定了坚实基础;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探索的"引导型土地法模式",为国家政权的巩固和国民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探索的"改革型土地法模式",为社会主义焕发青春提供了广阔空间;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构建的"创新型土地法模式",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提供了重要保障。研究结论:百年土地法治建设的基本经验表明,坚持党的领导是根本保障,坚持人民至上是基本立场,坚持理论创新是动力源泉。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曲福田  马贤磊  郭贯成  
纵观中国共产党百年土地政策实践,呈现出探索、确立、改革、发展不断成熟完善的过程,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土地政策体系。基于土地政策是国家发展的底层逻辑这一认知,本文运用“政策变迁—行为机制—路径回应”的分析框架,从政治秩序、经济发展、国家治理3个维度系统分析了党的百年土地政策实践的伟大贡献及其制度逻辑,充分揭示了土地政策对实现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所发挥的巨大作用。围绕着马克思主义土地思想的中国化,土地政策百年实践也为实现党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积累了重要经验。基于此,未来的土地政策需要积极回应新时代现代化建设提出的新命题,在土地产权结构、城乡土地关系、空间治理体系和统筹发展与安全等方面做出积极探索和有效变革。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曲福田   马贤磊   郭贯成   
纵观中国共产党百年土地政策实践,呈现出探索、确立、改革、发展不断成熟完善的过程,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土地政策体系。基于土地政策是国家发展的底层逻辑这一认知,本文运用"政策变迁—行为机制—路径回应"的分析框架,从政治秩序、经济发展、国家治理3个维度系统分析了党的百年土地政策实践的伟大贡献及其制度逻辑,充分揭示了土地政策对实现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所发挥的巨大作用。围绕着马克思主义土地思想的中国化,土地政策百年实践也为实现党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积累了重要经验。基于此,未来的土地政策需要积极回应新时代现代化建设提出的新命题,在土地产权结构、城乡土地关系、空间治理体系和统筹发展与安全等方面做出积极探索和有效变革。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刘晓玲  
建党百年来,我国农业合作经济有着内在的历史、理论和价值的三重逻辑。“历史逻辑”在于农业合作是中国共产党人改造小农经济的重要法宝。“理论逻辑”在于农业合作是马克思主义合作经济理论的核心议题。“价值逻辑”在于农业合作是新时代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的必然要求。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贾利军  陈恒烜  
发展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党的发展理念则是党领导人民走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实现共同富裕的纲领。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来,党的发展理念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围绕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聚焦"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主题这一逻辑展开。从纵向的历史演进看,党的发展理念体现了鲜明的完备性、科学性、连续性和计划性;从横向的历史节点看,内外部因素共同作用催生了理念的变革与演进。党的发展理念统一了思想认识,统领了战略、政策,引领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实践。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张兰  冯淑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本文以建党百年为时间轴,遵循"阶段目标—土地政策(制度)—改革成效及问题"的逻辑思路,围绕土地产权制度和市场化政策两方面,系统梳理党的百年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基本历程,归纳总结有益于新时代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经验启示。研究表明,依据不同时期的阶段目标,党中央制定了不同的农村土地政策,有效解决了各时期的土地问题,满足了农民的土地要求,进而推动社会变革,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建党百年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具有以下经验启示,一是始终坚持党的领导,确保改革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二是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最大程度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三是始终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并依据新形势、新需要不断调整和创新土地政策;四是始终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在推进和完善产权制度改革基础上,逐步增强市场在土地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同时强化政府管理和服务作用;五是始终坚持公平与效率相统一,在维护农民公平享有农村土地承载的福利保障的同时,通过更高效的制度安排提升土地利用效益和创造更多物质财富。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赵可金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近代以来发生的一件具有深远影响的重大事件,它不仅极大地改变了世界力量对比,而且也深刻地推动了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变革。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中国外交也走过了站起来、富起来和强起来的三个基本阶段,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大国外交道路,积累了丰富的外交经验。环顾世界,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当今中国正处于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期,中国外交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变动不居的国际国内形势,充分汲取中国外交70年的基本经验,这些经验对未来中国对外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刘蒙罢  张安录  
研究目的:梳理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来中国耕地利用政策的演变过程,探析其演变特征,提出新时代下优化耕地保护利用政策的路径。研究方法:文献分析法、历史分析法和归纳演绎法。研究结果:中国耕地利用政策经历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统一革命战线"的耕地利用政策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粮食为纲"的耕地利用政策,再到改革开放前期"耕地数量保护为主"的耕地利用政策及改革开放深化期"耕地数量+质量"双重保护演变过程,最后在新时代演变成以"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的耕地利用政策体系。整个政策演变过程具有显著的路径依赖、强制型变迁特征,是多重利益主体博弈的结果。研究结论:新时代下中国耕地利用承担着新的历史使命,面临着新的挑战,应加快形成"系统法律保障+保护补偿新机制+数字化信息化监管+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耕地保护发展路径,以完善耕地保护制度体系。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严金明  郭栋林  夏方舟  
土地制度是国家的基础性制度,党的土地制度百年变迁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实质、基本原则和科学内涵。基于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三个逻辑相统一"的分析框架,本文梳理总结了百年来党的土地制度在不同历史时期"以革命为主线""以公平为目标""以效率为优先""以全面深化改革为战略"的历史逻辑,分析了百年土地制度变迁的理论源泉——马克思主义,探讨了直接指导中国土地制度变迁的基本理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而以史为鉴、以理为纲,探讨提出了"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以人民为中心""推进土地要素市场化改革""推进国土空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践逻辑,为未来土地制度全面深化改革提供参考。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董昕  
本文系统总结1921年中国共产党建党以来的中国城市土地制度建设,分析中国城市土地制度建设的历史作用,并挖掘中国城市土地制度建设中的内在逻辑。百年来,中国城市土地制度历经了多次开创性实践,在市场建设、资源利用、用地保障、资金支持、民生改善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作用。这其中,一直遵循着以国家和人民的大局利益为重、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根据实际情况不断修正完善的内在逻辑。
[期刊]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作者] 陈小洁  
建党百年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戮力同心、奋发图强,经历各种艰难曲折和风险考验,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在此过程中,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当前,中国政府正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这一体系已具备了相当程度的统一性、科学性和完备性。深入考察中国共产党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的百年历程,我们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的基本经验有三: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体现了政治性和人民性的统一,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一直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动摇,做到了"以人民为中心";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体现了科学性和社会性的和谐,坚持科学立法,同时又使法治反映社会实际,回应和解决了社会问题;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体现了民族性和开放性的平衡,既坚持了中国国情与特色,也学习借鉴了国外立法成果和立法经验。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何茜  顾静  
乡村教师是乡村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直接影响着乡村教育教学质量,影响着乡村振兴的人才根基。中国共产党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政策发展的百年历程,经历了萌芽、探索、发展和深化四个阶段,始终保持教育与国家、教育与人、教育与社会文化等因素协调统一的逻辑机理,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乡村教师政策体系,创造了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中国经验。建党百年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政策的历史演进和发展经验证明,只有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把教育政策贯穿教师队伍建设和教师育人全过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理念;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的思想,立足乡村教育的现实国情,才能办好人民满意的乡村教育。展望新的起点,乡村教师队伍建设要始终坚持党对乡村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以队伍建设为核心,以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办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为目标,加快教育城乡协同发展,点燃乡村文化自信之光。
[期刊] 中国财政  [作者] 马洪范  
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走过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四个历史时期,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积贫积弱到繁荣富强的伟大飞跃。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财政工作,历经革命财政、建设财政、公共财政到现代财政的治理变迁,为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与人民幸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夏旭彦  王延隆  
研究建党百年来党的民族教育政策的发展特征,可以通过党的重要决议和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等作出的决策、报告、决议、规划、纲要等文献进行分析。我国民族教育政策的发展归根结底是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民族教育理论发展的体现。总结民族教育政策的发展特征,可分为团结教育少数民族干部(1921—1948年)、民族教育制度化开始形成(1949—1978年)、建立健全民族教育政策制度体系(1979—2011年)、系统全面推动民族教育繁荣发展(2012年至今)四个阶段。民族教育政策随着这四个阶段党和国家面临的主要任务和奋斗目标的不同,展现出服务于民族解放、建设社会主义国家、服务改革开放和实现中国梦的发展特征。回顾百年来民族教育发展历程,我国民族教育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蓬勃发展,从中可以获得的经验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结合少数民族的实际情况与特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期刊]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饶武元  刘贺  
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国际形象是在党的奋斗实践中生成、淬炼和塑造出来的,它因党而立、因党而兴、因党而强,始终同党和人民的事业紧密相连。中国共产党国际形象建设蕴含着主体自塑与客体他塑的统一、国家利益与全球利益的平衡和国家实力与国际权利的协调三重内在逻辑。在不断提升党的国际知名度、国际影响力、国际话语权的历史发展进程中,积淀了无私为民的执政者、胸怀天下的奋斗者和全球治理的引领者等大党国际形象建设经验。新时代,伴随中国共产党走近世界舞台聚光点,需要进一步统筹"两个大局",夯实党的国际形象的客观呈现;坚持国际主义,完善党的国际形象的主观建构;强化舆论引领,提升党的国际形象的传播效果。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