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150)
2023(7473)
2022(6100)
2021(5964)
2020(4479)
2019(10525)
2018(9858)
2017(17759)
2016(9942)
2015(11021)
2014(11286)
2013(10877)
2012(10469)
2011(9956)
2010(10369)
2009(9817)
2008(9538)
2007(8521)
2006(7823)
2005(6888)
作者
(26598)
(22552)
(21991)
(21341)
(14249)
(10525)
(10251)
(8556)
(8491)
(8228)
(7555)
(7531)
(7097)
(7019)
(6884)
(6766)
(6654)
(6413)
(6347)
(6292)
(5630)
(5412)
(5319)
(5302)
(5156)
(5146)
(5117)
(4828)
(4640)
(4610)
学科
(37098)
经济(37051)
(26938)
(26741)
管理(22533)
农业(17720)
(16091)
企业(16091)
中国(14105)
业经(12246)
(10827)
(10139)
(10138)
方法(10007)
地方(9890)
数学(8766)
数学方法(8569)
及其(8198)
(7888)
(7856)
银行(7851)
农业经济(7832)
政策(7820)
(7645)
(7625)
金融(7625)
(7542)
贸易(7538)
(7380)
方针(7317)
机构
学院(138385)
大学(134895)
(58367)
经济(56840)
研究(52122)
管理(50051)
理学(41895)
理学院(41381)
中国(41050)
管理学(40720)
管理学院(40420)
(28933)
科学(28357)
(28328)
(26240)
(25313)
中心(25143)
(23587)
师范(23500)
(22663)
研究所(22461)
财经(20936)
农业(19017)
(19006)
师范大学(18605)
(18420)
北京(18388)
(17930)
业大(17771)
经济学(17256)
基金
项目(85128)
研究(70826)
科学(67888)
基金(59823)
(50036)
国家(49427)
社会(44916)
社会科(42128)
社会科学(42124)
科学基金(42058)
(33442)
教育(33265)
编号(31468)
基金项目(30133)
(28419)
成果(28409)
资助(23804)
自然(23182)
课题(22627)
自然科(22577)
自然科学(22574)
自然科学基金(22165)
(20451)
(19718)
(19428)
重点(19326)
(19294)
国家社会(18096)
(17836)
项目编号(17579)
期刊
(76430)
经济(76430)
研究(48457)
中国(35896)
(31896)
教育(25458)
农业(20987)
(20465)
(19859)
金融(19859)
科学(18025)
管理(17274)
学报(16909)
业经(15406)
大学(14343)
学学(13050)
技术(11566)
经济研究(11068)
财经(9775)
农业经济(9399)
问题(9399)
农村(9258)
(9258)
(8481)
(8330)
(8301)
世界(8215)
国际(7784)
(7548)
职业(7081)
共检索到23307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何茜  顾静  
乡村教师是乡村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直接影响着乡村教育教学质量,影响着乡村振兴的人才根基。中国共产党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政策发展的百年历程,经历了萌芽、探索、发展和深化四个阶段,始终保持教育与国家、教育与人、教育与社会文化等因素协调统一的逻辑机理,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乡村教师政策体系,创造了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中国经验。建党百年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政策的历史演进和发展经验证明,只有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把教育政策贯穿教师队伍建设和教师育人全过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理念;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的思想,立足乡村教育的现实国情,才能办好人民满意的乡村教育。展望新的起点,乡村教师队伍建设要始终坚持党对乡村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以队伍建设为核心,以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办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为目标,加快教育城乡协同发展,点燃乡村文化自信之光。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贾利军  陈恒烜  
发展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党的发展理念则是党领导人民走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实现共同富裕的纲领。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来,党的发展理念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围绕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聚焦"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主题这一逻辑展开。从纵向的历史演进看,党的发展理念体现了鲜明的完备性、科学性、连续性和计划性;从横向的历史节点看,内外部因素共同作用催生了理念的变革与演进。党的发展理念统一了思想认识,统领了战略、政策,引领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实践。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蔡玉梅  纪晓岚  
养老问题是人类社会发展中所面临的必须合理解决的重大问题,赡养老人也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与基本道德行为准则。百年来中国特色农村养老范式的探索经验发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农村养老范式经历了传统家庭养老阶段、单位时期集体养老阶段、新型家庭养老阶段和社会化养老阶段。我国农村养老范式经历了从家庭到社会、从分散到整合以及从一元到多元的嬗变逻辑。从历史实践中寻找现实张力,中国特色农村养老范式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契合经济发展水平,坚持积极构建农村养老保障体系。百年来的农村养老范式嬗变昭示着我们应继续深化农村养老领域的改革,完善在国家、市场与社会三重合力框架下的农村养老范式格局,持续推进农村养老范式现代化。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滕明君  张昱  
中国共产党百年的发展历程,是一部探索中国特色贫困治理范式的实践。梳理建党百年来贫困治理的历史脉络,经历了战争时期的贫困治理、新中国成立后单位制时期的扶贫救济、改革开放后的扶贫开发以及新时期的精准扶贫四个历史阶段。在这个过程中,总结了建党百年来我国贫困治理的发展成就,建党一百年来我国社会治理实现了从身份管理到需求治理再到情感治理,从救济扶贫到技术扶贫再到精神扶贫,从中找寻现实张力,中国特色贫困治理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高质量发展建立获得感,坚持建立获得感长效机制。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陈曦萌  彭玉兰  
基于政策工具视角,采用内容分析法,构建政策工具(X)、政策内容(Y)和时间序列(Z)三维框架,对53份中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1994-2020年)政策文本进行计量分析。研究发现:政策工具类型使用不均衡,命令工具和能力建设工具应用过多;政策内容间存在较大差异,培养培训体系和教师管理内容过于集中;政策工具作用于政策内容的均衡性不足,存在配置差异。建议未来合理优化政策工具整体结构,实现工具的科学搭配;适度调整政策的注意力配置,促进要素的协调发展;妥善规划政策工具与政策内容的整合,加强政策体系的建设。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解光穆  谢波  
为推动乡村教师"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并为乡村教育发展提供良好师资保障,国务院《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颁布实施后,各省(市、自治区)及众多市、县(区)都陆续出台了具体实施办法,以积极的政策设计与科学制度来关注、关心、关爱乡村教师。但由于各地经济发展、教育水平差异的存在,在乡村教师支持政策落地时还需要从收入待遇提高、专业能力发展、现实补充及未来培养三个方面来细化优化,确保他们能安心从教、舒心从教、用心从教、精心从教。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戴诗燕  张湘韵  
研究乡村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政策实施成效对于优化政策文本和改进乡村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实践都有现实意义。本研究深入了解基层学校乡村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政策的实施成效及政策执行中遇到的问题,发现了乡村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数量和结构方面取得的显著成效,但在乡村小学教师队伍质量建设中仍然存在质量不高、专业发展不足等问题。本文将分析问题成因,并针对性地提出乡村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政策建议。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邹旭  石晓平  马贤磊  
研究目的:解析中国共产党从建立至今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政策和理论演进,提出中国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政策深化改革的逻辑框架和实践路径。研究方法:文献分析法和归纳演绎法。研究结果:(1)土地增值收益分配先后历经建党到建国时期的减租减息政策、建国到改革开放时期的征地补偿制度、改革开放到十八大时期的土地出让收益管理,以及十八大以来的土地增值收益全民共享制度建设等阶段;(2)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相辅相成,每个阶段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政策改革都有坚实的理论基础。研究结论:(1)土地增值收益全民共享的改革框架应兼顾效率与公平,既要按照增值形成机理及理论归属进行初次分配,也要以二次分配保障代内与代际公平;(2)应引入市场机制和谈判机制构建初次分配格局、通过调控区域和城乡收益分配关系构建代内分配格局、建立代际补偿基金和土地发展基金形成代际分配格局,从而真正实现土地增值收益的全民共享。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于福波  张应良  
农业家庭经营生命力的问题一直是组织经济学的热点和前沿问题,针对系统性的理论研究和承前启后历史研究的相对滞后,本文从理论上阐释了农业家庭经营可持续发展的优势与困境,梳理了建党百年来农业家庭经营政策演变的六个阶段,得到以下主要结论与启示,第一,农业家庭经营是一种富有弹性并且可以有效获取农业内部规模经济的经营形式。第二,为了弥补农业家庭经营的功能不足,从"生产社会化"转向"服务社会化"实践,是农业家庭经营政策演变的基本逻辑。第三,农业家庭经营政策的阶段性演变,充分体现出中国共产党"以不变应万变"实事求是的思想。最后,遵循政策逻辑和国情农情,新阶段坚定以农村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的农业基本经营制度,并在此基础上坚持"经营规模化"和"服务多元化"双措并举的实践取向,是在第二个百年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演进路径。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刘蒙罢  张安录  
研究目的:梳理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来中国耕地利用政策的演变过程,探析其演变特征,提出新时代下优化耕地保护利用政策的路径。研究方法:文献分析法、历史分析法和归纳演绎法。研究结果:中国耕地利用政策经历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统一革命战线"的耕地利用政策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粮食为纲"的耕地利用政策,再到改革开放前期"耕地数量保护为主"的耕地利用政策及改革开放深化期"耕地数量+质量"双重保护演变过程,最后在新时代演变成以"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的耕地利用政策体系。整个政策演变过程具有显著的路径依赖、强制型变迁特征,是多重利益主体博弈的结果。研究结论:新时代下中国耕地利用承担着新的历史使命,面临着新的挑战,应加快形成"系统法律保障+保护补偿新机制+数字化信息化监管+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耕地保护发展路径,以完善耕地保护制度体系。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石连海  田晓苗  
进入新世纪后,我国乡村教师政策逐步走向系统化和综合化,逐步扩展成专门的政策体系。通过推动提高素质与保障待遇政策相结合,严格准入与优化结构政策相结合,规约性政策与鼓励性政策相结合,乡村教师"下不去"、"教不好"、"留不住"的问题得到有效缓解。未来我国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政策内容需更加注重系统性,形成支持和发展乡村教育的长效机制;政策实施要更加关注实践性,保障农村教师政策的倾斜及适度弹性;政策目标要更加关注本土性,寻找适合乡村教师专业化成长之路。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韩俊兰  刘爱玲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教师队伍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历史性成就。系统梳理和全面总结教师队伍建设政策的发展轨迹、总结提炼教师队伍发展的历史经验,对新时代培养造就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具有重要启示。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梁伟军  刘书婷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是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团结带领人民不断实现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奋斗史。建党百年来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历史演进先后经历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21-1949年)、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1949-1978年)、改革开放时期(1978-2012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2012年至今)四个阶段。贯彻群众路线,调动人民促生产谋发展的积极性;践行根本宗旨,促进人民群众的自由全面发展;牢记初心使命,站稳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立场是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历史经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提供了重要启示:坚持党的领导,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改善民生福祉,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胸怀"两个大局",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等。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梁伟军  刘书婷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是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团结带领人民不断实现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奋斗史。建党百年来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历史演进先后经历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21-1949年)、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1949-1978年)、改革开放时期(1978-2012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2012年至今)四个阶段。贯彻群众路线,调动人民促生产谋发展的积极性;践行根本宗旨,促进人民群众的自由全面发展;牢记初心使命,站稳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立场是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历史经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提供了重要启示:坚持党的领导,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改善民生福祉,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胸怀"两个大局",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等。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程雪阳  高林娜  蒋仁开  
研究目的:从法治角度梳理、分析和总结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来我国土地制度变迁的历史逻辑和基本经验。研究方法:历史分析、法律文本分析、法律规范解释。研究结果: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建立的"革命型土地法模式",为国家的独立和统一奠定了坚实基础;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探索的"引导型土地法模式",为国家政权的巩固和国民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探索的"改革型土地法模式",为社会主义焕发青春提供了广阔空间;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构建的"创新型土地法模式",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提供了重要保障。研究结论:百年土地法治建设的基本经验表明,坚持党的领导是根本保障,坚持人民至上是基本立场,坚持理论创新是动力源泉。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