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825)
2023(10120)
2022(8020)
2021(7332)
2020(5832)
2019(13293)
2018(13152)
2017(24426)
2016(13176)
2015(15347)
2014(15082)
2013(14771)
2012(14090)
2011(13116)
2010(13047)
2009(12370)
2008(12063)
2007(10492)
2006(9753)
2005(9379)
作者
(37112)
(31219)
(30839)
(29743)
(20074)
(14605)
(14030)
(12075)
(11933)
(10930)
(10920)
(10324)
(10053)
(10039)
(9784)
(9607)
(9186)
(8854)
(8835)
(8319)
(7993)
(7483)
(7469)
(7170)
(7130)
(7049)
(6631)
(6497)
(6214)
(6112)
学科
(81284)
经济(81213)
管理(31079)
(27164)
方法(24755)
中国(24126)
数学(22155)
数学方法(22063)
地方(19412)
(19283)
企业(19283)
(17335)
业经(15290)
(13606)
(13333)
贸易(13324)
地方经济(13037)
(12963)
(12414)
(12114)
金融(12114)
(11966)
农业(11629)
(11497)
(11247)
银行(11237)
(11013)
环境(10703)
(9909)
产业(9643)
机构
大学(197236)
学院(193285)
(101038)
经济(99507)
研究(79654)
管理(67317)
中国(62537)
理学(56612)
理学院(55868)
管理学(55162)
管理学院(54776)
(43200)
(42960)
科学(42359)
(39850)
研究所(35879)
经济学(34657)
中心(34396)
财经(33984)
(31170)
经济学院(30997)
北京(28357)
(28127)
(28088)
(27692)
(26859)
师范(26700)
财经大学(25158)
科学院(24268)
业大(22580)
基金
项目(120827)
科学(96651)
研究(91384)
基金(90797)
(78797)
国家(78225)
科学基金(66110)
社会(63573)
社会科(60301)
社会科学(60288)
基金项目(46346)
(42234)
教育(40625)
自然(37762)
资助(37085)
自然科(36892)
自然科学(36884)
(36714)
自然科学基金(36278)
编号(34383)
成果(29374)
(28755)
国家社会(28640)
(28611)
重点(27942)
中国(27395)
教育部(25259)
课题(24683)
发展(24470)
(24142)
期刊
(119054)
经济(119054)
研究(69962)
中国(42440)
(31366)
管理(27600)
(27216)
科学(26930)
学报(26586)
(22230)
金融(22230)
经济研究(21343)
大学(21248)
学学(19679)
教育(19633)
农业(18820)
财经(18626)
(16405)
问题(16089)
技术(15938)
(15362)
世界(15114)
业经(15012)
国际(14778)
(11234)
技术经济(11035)
经济问题(9867)
统计(9552)
现代(9104)
经济管理(8716)
共检索到31853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课题组  刘晓光  刘元春  闫衍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是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国经济持续复苏并在全球范围内率先开启常态化进程的关键一年。作为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两个百年目标交汇与战略转换之年,2021年中国宏观经济实现全面常态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本文重点分析了中国经济开启常态化进程的核心特征表现、面临的内外部压力以及政策性支撑力量。通过定性判断与设定系列参数,本文利用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模型(CMAFM模型)对2021年中国宏观经济核心指标进行了预测。最后,基于定性判断和数值预测,本文提出了系列政策建议。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庞明川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伊始,就在集中统一领导经济工作过程中自觉地运用宏观经济政策致力于不断实现自己的初心和使命。在百年历程中,无论是在根据地的经济建设还是在新中国成立以来将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中国化的探索中,都始终立足于中国实际,先后经历了建党初期和新中国成立初期借鉴苏联模式和经验,改革开放以来借鉴发达国家经验,自主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宏观经济政策体系,并在全面深化改革阶段形成了成熟定型的独具中国特色的宏观经济政策体系,构建起系统的宏观经济政策理论。在这一过程中,宏观经济政策作为政府宏观管理的重要工具,不仅广泛运用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伟大实践中,而且还被用来调整生产关系以适应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过程中。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陈彦斌  陈惟  
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保罗·罗默对主流宏观经济学的批判引发了经济学界对宏观经济学是否遭遇麻烦的讨论。本文总结了罗默批判的观点及其依据,并从宏观经济学发展史与宏观经济学现实解释力的视角,深入分析了宏观经济学是否遭受麻烦。本文认为,从罗默批判的具体观点看,罗默批判的对象只是部分DSGE模型,并非整个宏观经济学;同时,罗默批判宏观经济学的标准过于苛刻。从现实解释力看,宏观经济学能够较好地解释历史上的几次重大经济事件,也从中实现了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宏观经济学并未遭遇罗默所说的麻烦。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陈彦斌  陈惟  
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保罗·罗默对主流宏观经济学的批判引发了经济学界对宏观经济学是否遭遇麻烦的讨论。本文总结了罗默批判的观点及其依据,并从宏观经济学发展史与宏观经济学现实解释力的视角,深入分析了宏观经济学是否遭受麻烦。本文认为,从罗默批判的具体观点看,罗默批判的对象只是部分DSGE模型,并非整个宏观经济学;同时,罗默批判宏观经济学的标准过于苛刻。从现实解释力看,宏观经济学能够较好地解释历史上的几次重大经济事件,也从中实现了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宏观经济学并未遭遇罗默所说的麻烦。
[期刊] 新金融  [作者] 王庆  
摩根士丹利研究部预期伴随着温和的通胀压力,2010年中国经济将实现更强劲、更平衡的增长,GDP增长将达10%,而CPI增长则为2.5%。文章认为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的"超级周期"包括了"2007年的过热"、"2008年的输入型软着陆"以及"2009年政策引导型脱钩"三个阶段;危机过后,通过对中国经济的反思可以发现,对于中国的"投资过热"、"消费不足"等问题的普遍担心显然被夸大了,总体而言,中国的增长模式仍然比较健康,但是长期来看,中国经济仍面临着"如何抓住‘过度储蓄’的机会窗口,为国民经济创造高质量的财富"的主要挑战,应对挑战,中国必须进一步理顺价格体系和其他激励机制。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江春泽  
(一)中国虽然在1992年才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但实质上它已走过了15年的市场化历程.这期间,中国经济朝市场化方向发生了哪些变化?——产权结构与经营主体日益多元化.在坚持公有制占主导地位的前提下,已有多种经济成份并存与共同发展.目前,在工业产值中,国有经济占53%,集体经济占35%,个体、私营、"三资"企业等占12%;在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中,国有成份占40%,集体商业占
[期刊] 征信  [作者] 谢太峰  
对于我国近两年来的宏观经济形势,学术界存在不同的判断。我认为中国当前不存在通货紧缩问题。在经济新常态下,中国经济的主要问题不是总量、规模和速度问题,而是结构性问题。货币政策主要侧重于总量调控,总量调控工具解决不了中国经济的结构性矛盾。要想保持中国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必须下大力气解决各种结构失衡问题。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郝磊  张朝  
2014年中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它不仅意味着经济增速进入减速期,而且还伴随着经济的转型和结构的优化升级。文章对"新常态"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新常态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是一个由初级到优化,达到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并持续演进的过程。文章将"新常态"划分为两个阶段:"新常态I"阶段为2014-2017年在"三期叠加"的特征下完成去产能、去泡沫、去杠杆任务;"新常态II"阶段为2017-2020年继续全面深化改革阶段。文章研究重点是在"新常态I"阶段下,根据"新常态"的内涵从经济增速、结构调整、增长动力机制以
[期刊]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伟  
自2010年10月我国政府公布从全面反危机的扩张政策退出后,中国宏观经济运行形成了一系列新特点,被称为"新常态"。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增长发生了新变化,具体表现为新起点、新机遇、新条件、新挑战四个方面。但同时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出现"滞涨"的可能性增大,较长时间内可能会出现通货膨胀和经济"下行"双重风险并存的局面。针对这一特点,我国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与稳健的货币政策"的组合宏观经济政策,并进一步探讨了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松紧搭配、反向组合中的政策力度。在这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我国须全面深化改革,进一步明确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全方位部署改革任务,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方向。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课题组  刘元春  刘晓光  邹静娴  
在世界经济同步复苏、稳增长政策持续发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推进、新经济持续向好、市场预期不断改善等因素的作用下,2017年中国宏观经济增速在触底企稳的基础上出现反弹,宏观景气、微观绩效、结构调整以及新动能培育都出现持续改善的局面,整体经济呈现"稳中求进,进中向好"的超预期复苏的态势,中国宏观经济调整取得阶段性胜利。但是,2017年中国经济企稳总体上是政策性、恢复性的,市场力量和趋势性力量还没有企稳,中国宏观经济还没有步入到持续反弹的新周期轨道之中。当前中国经济以下三大特征将是理解中国宏观经济的要点:一是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中国人民大学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课题组  刘元春  阎衍  
2014年是中国大改革与大调整拉开序幕的一年,也是中国宏观经济沿着"新常态"轨迹持续发展的一年。一方面,GDP增速等宏观参数在外需疲软、内需持续回落、房地产周期性调整以及深层次扭曲等力量的作用下持续回落,另一方面,经济结构在消费升级、不平衡逆转以及政策调整的作用下出现较大幅度的调整,结构参数的良性调整、总体价格水平的小幅回落以及就业状况的持续稳定给2014年相对低迷的宏观经济增加了一些亮色。2015年将是中国大改革与大调整全面展开的一年。它将延续2014年中国宏观经济运行的逻辑,使"新常态"的4典型特征进一步持续。但在改革力度的全面提升、房地产周期调整的进一步加大、经济低迷的进一步持续以及财务...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中国人民大学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课题组  刘元春  闫衍  刘晓光  
2016年是中国经济持续探底的一年。在世界经济周期、中国房地产周期、中国债务周期、库存周期、新产业培育周期、政治经济周期以及宏观经济政策再定位等因素的作用下,中国宏观经济将在2016年出现深度下滑,而本轮周期的第二个底部在第3—4季度开始出现,预计将在2017年后期出现稳定的反弹,步入中高速的稳态增长轨道。但需要注意的是,这取决于以上七大周期的调整情况,其决定着本轮经济下行的底部以及底部的深度和持续的长度。我们必须对改革动力体系的构建、房地产市场的复苏、世界经济的变异以及宏观经济政策再定位问题进行高度关注,并认识到中国宏观经济已经出现了大量的新产业、新业态和新动力,在低迷中有繁荣,在疲软中有新...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中国人民大学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课题组  刘元春  闫衍  段亚林  
2012年前3季度,我国经济延续了2011年逐季回落的趋势,在多重因素的作用下持续探底,但在消费持续逆势上扬、基础建设投资大幅增长、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持续放松以及全球市场情绪渐趋平稳带来的外需稳定等因素的作用下,9月出现触底反弹,并在存货周期逆转、消费持续增长、外需小幅回升、投资持续加强等因素的作用下,有可能出现2012年前3个季度回落超预期、第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闫坤  张鹏  
2015年第四季度既是中国经济冲刺"十二五"收官的关键时期,也是面向"十三五"的重要准备期和过渡期,在经济运行、宏观政策、体制改革方面表现出一系列的新变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蓄势待发。而同在这个时期,美国启动了加息进程,经济政策整体回归常态化,并为其新供给体系的建立和国际分工体系的完善创造了重要条件。当前,世界经济运行态势分化,表现不一,但国际产能合作、资产风险管理和质量效益导向,是各国所共同面对的问题和挑战。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丁志帆  
中国经济发展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体制改革道路,所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其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是最根本的制度变迁之一。市场化进程所释放的制度红利,不仅激活了微观主体的经济活力,更有效的实现了宏观经济的平稳运行。然而,对于市场化进程究竟如何影响了中国宏观经济,尤其是经济波动的问题,理论界的研究尚不深入。本文根据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时间将转型期划分为增量改革阶段和存量改革阶段,并利用HP滤波法对1978~2010年中国经济37个主要宏观经济运行指标进行剔除趋势处理,进而从波动性、共动性和粘滞性三个特征维度提炼出全样本时期和市场化程度不同的两个阶段中国经济波动的特征事实。研究发现,随着经...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