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685)
2023(6556)
2022(5457)
2021(5045)
2020(4308)
2019(9728)
2018(9646)
2017(17172)
2016(8754)
2015(9393)
2014(9259)
2013(8850)
2012(8113)
2011(7273)
2010(7478)
2009(6949)
2008(6747)
2007(6258)
2006(5476)
2005(4876)
作者
(25134)
(21049)
(20545)
(19558)
(13160)
(9841)
(9265)
(8048)
(7927)
(7486)
(7048)
(6955)
(6870)
(6757)
(6462)
(6445)
(6156)
(6127)
(5923)
(5871)
(5304)
(5111)
(5060)
(4959)
(4671)
(4655)
(4649)
(4461)
(4306)
(4218)
学科
管理(30591)
(29948)
经济(29907)
(29098)
(26290)
企业(26290)
技术(14574)
技术管理(11388)
中国(10365)
方法(9025)
(8310)
(8115)
(8100)
业经(7980)
(7828)
理论(7574)
(7240)
数学(6706)
数学方法(6572)
(6541)
银行(6521)
(6375)
金融(6367)
(6343)
地方(6105)
教育(5846)
(5384)
(5371)
农业(5214)
(4906)
机构
学院(117773)
大学(117597)
(45353)
管理(45318)
经济(44289)
研究(42484)
理学(38481)
理学院(38038)
管理学(37344)
管理学院(37089)
中国(31965)
科学(25874)
(25644)
(21862)
(21220)
(19982)
(19616)
中心(19197)
研究所(19196)
业大(17208)
财经(16358)
北京(16223)
(16184)
(15965)
师范(15743)
农业(15524)
技术(15398)
(15235)
(14797)
(13582)
基金
项目(79908)
科学(63608)
研究(60293)
基金(56365)
(50019)
国家(49564)
科学基金(42483)
社会(37567)
社会科(35523)
社会科学(35518)
(33472)
基金项目(29502)
教育(28080)
(27751)
自然(26808)
自然科(26273)
自然科学(26261)
自然科学基金(25822)
编号(23840)
(23258)
资助(21257)
创新(20579)
成果(20200)
重点(18246)
课题(18217)
(17429)
(16674)
(16354)
国家社会(15459)
(15299)
期刊
(53895)
经济(53895)
研究(37465)
中国(32271)
管理(21210)
教育(20740)
学报(19653)
(18504)
科学(18207)
(17531)
大学(15080)
学学(13817)
技术(12618)
农业(12283)
(10693)
金融(10693)
科技(9389)
业经(9055)
经济研究(8874)
财经(8055)
(7407)
(7073)
(6845)
论坛(6845)
技术经济(6539)
图书(6384)
职业(6252)
问题(6068)
(5937)
(5741)
共检索到19115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方煜   杨梅   陈菲   邓紫晗   那慕晗   徐卫国  
随着国家批复上海张江、安徽合肥、北京怀柔、粤港澳大湾区等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国内兴起新一轮科学城建设,西安、武汉、南京、成都、重庆等多地都在加快布局,世界一流科学城是探索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建设高效协同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支撑。当前学术界对科学城规划的探讨尚显不足,缺乏国家、城市群和都市圈等宏观视角的认识,对世界一流科学城的界定不清晰。首先从城市群和都市圈的视角,提出对世界一流科学城的区域功能、关键环节、协同创新认识,总结“科—产—城”内涵特征;然后从区域协同创新网络、区域创新组织方式、科学城建设标准、空间规划体系四个方面总结世界一流科学城的建设模式;最后针对城市群层面多元异构、深度融合的大湾区,以深圳光明为例进行分析。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范柏乃  褚立波  
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是中国在世界舞台上全面崛起的重要基础。发达国家的实践表明,制度的建设是根本性的问题,只有构建一流的制度支撑体系,才能创建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大学成长与发展的制度支撑体系,包括一流的图书馆服务支撑体系,一流的网络信息资源服务支撑体系,一流的教学服务支撑体系,一流的科研管理服务支撑体系及一流的校长和管理支撑体系。
[期刊] 中国注册会计师  [作者] 赵彦  文冬梅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在“碳达峰、碳中和”以及世界一流企业建设方面做出一系列重要部署,提出要使发展建立在高效利用资源、严格保护生态环境、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基础上;提出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发展更高水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加快建设一批产品卓越、品牌卓著、创新领先、治理现代的世界一流企业。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
[期刊] 企业管理  [作者] 陈劲  郭彬  杨伟  
培育世界一流企业首先需要培育高效能的以科技创新管理为主线的创新管理体系。本文提出企业科技创新管理体系"鹰击长空"模型,包含六个方面及七个核心模块。在此架构基础上,根据世界一流企业的内涵特征和发展经验,总结出构建路径与方法。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杨尚东  
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是企业持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基础。在理论梳理基础上,研究提出了企业科技创新体系的定义和内涵。从创新生态、创新动力、创新决策机制、成果转化、资源共享等五个维度,通过对众多国际一流企业相关实践的比较、梳理,揭示国际一流企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路径。总结凝练了国际一流企业科技创新体系的共性特征,为中国企业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提供模式参考和思路借鉴。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徐同文  
全面、科学地构建一流的高等教育体系是我国高等教育健康发展的关键。高等教育体系应是金字塔型,即少量学术研究型大学,一批教学研究型大学,大量育人为主的地方大学、职业技术学院。构建这样的体系,必须加强政府宏观调控,正确处理整体与局部的关系;调动各级政府办学的积极性,正确处理国家办学和地方办学的关系;鼓励高校自我发展,正确处理发展与自我发展的关系;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正确处理国际性与民族性的关系,从而形成层次清晰、定位准确、分工合作、互为补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高等教育体系。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叶赋桂  马莹  
世界一流大学是近年来国际高等教育界的热门话题。在一流大学的热潮中,世界一流高等教育体系也浮出水面。一些国家的政府开始实施建设世界一流高等教育体系的政策,一些组织和学者开始研究、评价国家高等教育体系。一、各国建设一流大学的基本情况近年来,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竞相推出一流大学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研究》课题组  
[期刊]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作者] 倪斌  
教育创新从微观上讲,是指深化课程体系改革,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大力提高教育的信息化和现代化水平;从宏观上讲,则涉及大学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和队伍建设等诸多方面,涉及整个教育制度的创新。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是一项集“调整、改革、建设、提高”为一体的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和艰巨任务,实现这一目标,必须抓住机遇,深化教育改革,大力推进教育创新。本文从北京大学改革与发展的实践出发,探讨在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过程中如何进行教育创新,并为教育创新提供助力和保障。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刘宝存  
哈佛大学通过不断的创新发展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它根据社会发展环境的变迁而锐意改革和创新,从而确保它在美国乃至世界大学中的领袖地位。但在创新的同时,哈佛大学固守着正确的大学理念和成功的经验,实施稳妥的创新策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创新与稳定和谐统一的发展道路。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徐辉  
创建世界一流学科,站在行业进步、科技发展和人才培养的最前沿。学科是大学建设的基础,是学校办学特色、办学水平的重要体现。顺应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转变、探索水利向水拓展、推进河向海延伸。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是党中央、国务院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为行业特色研究型大学跨越式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历史机遇。以"双一流"建设为契机,行业特色研究型大学锐意创新、深化改革,主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杨清华  孙耀斌  许仪  
要以国际学术标准推动国内学术发展,但不应是唯一标准,更不能简单地复制西方的逻辑和模式。建立中国特色评价体系,促进中国大学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与国家民族的振兴同向同行。从机制上引导中国大学找准办学定位,积极探索特色发展道路,在各自领域、类型中追求卓越。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是党中央、国务院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对于提升我国教育发展水平、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奠定长远发展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徐宁汉  杨帆  余潇潇  
如何实现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实现科学选才的体制机制,是各个大学特别是高水平大学在新的招生制度改革下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对美国六所世界顶尖大学的选拔评价方式开展调研,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对逐步完善我国高校的招生选拔制度提供一些参考。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