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353)
2023(7884)
2022(6773)
2021(6284)
2020(5144)
2019(10836)
2018(10826)
2017(19309)
2016(10794)
2015(11461)
2014(10810)
2013(10442)
2012(9194)
2011(8532)
2010(8547)
2009(7934)
2008(7470)
2007(6420)
2006(5705)
2005(4952)
作者
(33203)
(27827)
(27638)
(26185)
(17032)
(13703)
(12264)
(10836)
(10457)
(9589)
(9560)
(9332)
(8839)
(8784)
(8602)
(8567)
(8505)
(8251)
(7963)
(7831)
(7432)
(7027)
(6687)
(6382)
(6249)
(6191)
(6146)
(6048)
(5709)
(5637)
学科
(39231)
经济(39206)
管理(24095)
(18887)
(17816)
(14132)
企业(14132)
地方(13335)
方法(12334)
(11782)
环境(11338)
数学(10349)
数学方法(10185)
中国(9708)
业经(8335)
农业(8100)
地方经济(8031)
(7724)
生态(7535)
(6980)
理论(6369)
资源(6189)
(6054)
(5896)
(5862)
贸易(5858)
(5572)
经济学(5509)
(5222)
(4993)
机构
学院(145974)
大学(141796)
研究(56330)
(48516)
经济(47286)
管理(46753)
科学(42892)
理学(40030)
中国(39599)
理学院(39388)
管理学(38251)
管理学院(38012)
(34659)
(31133)
(30706)
研究所(29264)
业大(28387)
农业(27609)
中心(25094)
(22189)
(21965)
师范(21657)
(20868)
(20841)
(20155)
科学院(19313)
北京(18999)
技术(18566)
(18464)
(18308)
基金
项目(108568)
科学(83214)
基金(75609)
研究(72346)
(70712)
国家(70227)
科学基金(57201)
(45665)
社会(43394)
社会科(40944)
社会科学(40935)
基金项目(40423)
自然(39696)
(38795)
自然科(38605)
自然科学(38586)
自然科学基金(37786)
教育(31806)
资助(29614)
编号(28912)
重点(26742)
(25710)
计划(24010)
科技(22685)
(22163)
成果(21969)
科研(21382)
课题(21073)
(20958)
创新(20883)
期刊
(56479)
经济(56479)
研究(36234)
学报(35171)
(31857)
科学(28236)
中国(26812)
大学(23899)
学学(23007)
农业(22333)
教育(15012)
管理(14807)
(14722)
(12372)
资源(11052)
业经(10955)
技术(10270)
业大(9914)
林业(9510)
(9355)
经济研究(9157)
科技(9061)
(8078)
金融(8078)
农业大学(7598)
财经(7143)
图书(6945)
自然(6836)
问题(6439)
(6198)
共检索到20738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向云  程曼  安韶山  曾全超  
通过对黄土高原延河流域不同立地条件的植物、枯落物和土壤进行调查、取样和分析,选取不同立地条件下的共有植物达乌里胡枝子,研究了不同立地条件下共有植物-枯落物-土壤的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以期探索不同立地条件中的元素迁移和转化。结果表明:1)土壤碳氮比的平均值为10.88,土壤碳磷比和氮磷比的平均值分别为23.14和2.13。2)土壤碳氮比表现为阳坡>阴坡、沟坡>峁坡,氮磷比无显著差异;共有植物碳氮比表现为阳坡>阴坡,峁坡>沟坡,碳磷比和氮磷比为阴坡>阳坡,峁坡>沟坡;枯落物碳氮比表现为阳坡>阴坡,峁坡>沟坡;氮磷比和碳磷比在不同立地条件中均表现为阴坡>阳坡,沟坡>峁坡。3)通过对不同立地条件下...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曾全超  李鑫  董扬红  安韶山  
植被类型对黄土高原土壤质量的改善具有重要的作用,而土壤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比是体现生态系统变化过程的重要依据。研究森林、森林草原、草原植被类型对土壤碳、氮、磷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的影响,对于深入认识黄土高原植被恢复对土壤质量的改良、完善生态化学计量学理论和准确评价植被恢复的生态环境效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延河流域是黄河的一级支流,自然环境脆弱,植被破坏和土壤侵蚀严重,因此,论文选取延河流域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植被类型对土壤碳、氮、磷养分和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植被带下,表层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显著高于下层土壤,森林带>森林草原带>草原带;森林草原带、草原带下土壤全磷含...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洪文君  何书奋  曾德华  符洁  韦茂山  刘俊  
为探讨无翼坡垒Hopea exalata土壤、根系和叶片营养元素含量及化学计量特征,以甘什岭省级自然保护区无翼坡垒群落为研究对象,根据物种胸径划分等级,选择幼树(2.5 cm≤DBH 根系>土壤,土壤全N、全P和全Ca含量以大树最高;随着等级的增长,根系C和Mg含量呈上升趋势,N、P和K含量呈下降趋势;叶片C、P和K含量呈上升趋势,N、Ca和Mg含量呈小幅度下降趋势。2)不同等级土壤C/N、C/K比值以大树最高,叶片中C/N、C/K、Ca/K、Ca/Mg比值显著高于土壤和根系,根系和叶片的N/P、N/K、Ca/K和Ca/Mg均高于土壤。3)不同等级叶片N/P均大于16,表明无翼坡垒植物主要受P限制。PCA分析结果表明,土壤C、全P、全K、全Ca、根系K、Mg、C/K、K/Mg、叶片N、Mg、C/N、C/K、N/K、K/Mg为主要影响因子,土壤全Mg、根系P、Ca、N/P、K/P、叶片Ca、K/P和Ca/K为重要影响因子,反映了无翼坡垒土壤-根-叶C、N、P含量之间以及化学计量比之间也均存在显著相关关系。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祁海玉   付振杰   赵昌宏   张玉海   刘桂英   王得祥  
【目的】探讨青海大通河流域5种类型青杄林土壤理化性质和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变化规律,为该林区不同青杄林分质量评价、养分管理和混交树种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以中龄(平均林龄57 a)为主的青杄纯林、青杄×山杨林、青杄×白桦林、青杄×红桦林和青杄×油松林,在不同类型林地内各设置3块20 m×20 m的样地,每块样地以“S”形选取5个采样点,采集0~20和20~40 cm土层土壤样品,测定土壤含水率、体积质量、p H及有机碳、全氮、全磷含量,计算土壤C/N、C/P和N/P,比较不同林型间土壤理化性质及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差异,并分析其间的相关性。【结果】(1)青杄针阔混交林(青杄×山杨林、青杄×白桦林、青杄×红桦林)的土壤含水率、有机碳、全氮和全磷含量均高于青杄纯林和青杄针叶混交林(青杄×油松林),其中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差异达显著水平(P<0.05);土壤体积质量表现为青杄纯林和青杄针叶混交林高于青杄针阔混交林;5种类型青杄林土壤p H值介于7.88~8.41,青杄×红桦林和青杄×白桦林的土壤p H值显著小于其他类型青杄林(P<0.05);5种类型青杄林0~20 cm土层土壤含水率及有机碳、全氮和全磷含量均高于20~40 cm土层,但20~40 cm土层土壤体积质量高于0~20 cm土层土壤。(2)青杄针阔混交林的C/N、C/P和N/P均显著高于青杄纯林;2个土层均以青杄纯林土壤C/N和C/P最小,青杄×油松林的土壤N/P最小。(3)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土壤p H与全氮和全磷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与有机碳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土壤含水率与有机碳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全氮和全磷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土壤体积质量与有机碳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土壤有机碳、全氮和全磷含量之间均极显著正相关。土壤全氮含量与C/P、有机碳含量与N/P均呈极显著正相关。【结论】在青海大通河流域,与青杄纯林和青杄针叶混交林相比,青杄针阔混交林明显提高了林分土壤养分含量,其中对表层(0~20 cm)土壤养分含量的增加效果更加显著,有助于改善土壤质量。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汝海丽  张海东  焦峰  郭美丽  薛超玉  
论文以黄土丘陵区安塞实验站微地形(阳坡坡上、中、下部,坡顶,阴坡坡上、中、下部)条件下的草地群落为研究对象,测定群落叶片及不同土层根系和土壤碳(C)、氮(N)、磷(P)含量,试图揭示微地形(坡向和坡位)对植物叶片、根系和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区草本群落叶片C、N、P含量和C/N、C/P、N/P化学计量比的平均值分别为433.47、24.84、1.61 g/kg和18.18、320.36、17.41,叶片N/P值表明黄土丘陵区植物生长更易受P限制;根系C、N、P含量及C/N、C/P、N/P计量比的平均值分别为380.05、9.07、0.31 g/kg和49.61、1 326....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郭理想  杨婕妤  龙明秀  马文雪  岳佳铭  刘洁  臧琳  呼天明  何树斌  
为研究丛枝菌根真菌(AMF)对不同水分条件下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营养元素含量及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的影响,试验以紫花苜蓿阿尔冈金(M.sativa cv.Algonquin)为材料,通过温室盆栽的方法,在模拟干旱和正常供水两个水分梯度下,单接种丛枝菌根真菌AMF(Glomus constrictum,M)、单接种根瘤菌(Sinorhizobium meliloti,R)、双接种R和M(RM)以及不接种(CK),测定紫花苜蓿叶片和根系中碳(C)、氮(N)、磷(P)、钾(K)的含量并计算其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马雅莉  高荣  刘喜东  肖建明  郭锦梅  齐昆  赵学庆  冯娜  张晨晨  李剑  杨涛  乔江波  石长春  
【目的】以白于山区困难立地为例,探究不同植物群落的土壤碳氮磷空间分布及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垂直分布规律,探明白于山区不同植物群落的土壤养分特征,为该区生态治理及植被恢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荒草地、苜蓿Medicago sativa草地、油松Pinus tabuliformis、大果榆Ulmus macrocarpa、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乔灌林地为研究对象,分析5种典型植物群落0~60 cm土层的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全磷(TP)含量及化学计量比特征的差异性。【结果】1)白于山区不同植物群落的土壤有机碳、全氮和全磷含量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具有表聚效应,表现出乔木林地(油松、大果榆)>灌木林地(沙棘)>草地(荒草地、苜蓿草地)的规律。2)植物群落类型及土层深度对土壤C、N、P含量及化学计量比均会产生一定影响,二者交互效应不显著,限制程度为植被群落>土层深度。3)土壤C、N、P、C/P、N/P远低于全国平均值,C/N均接近或高于我国陆地土壤和森林土壤的平均值,表明相对于其他元素来讲,土壤P元素相对充足,且该地区土壤有机碳固持能力较低,植物生长过程中更易受N元素限制。4)N与N/P,C与N/P、C/P的相关关系极显著(P C。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吕瑞恒  李国雷  刘勇  贾黎明  江萍  林娜  
采用凋落袋法,研究2种立地条件下不同林分密度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叶凋落物基质质量、分解速率的差异。结果表明:海拔与坡度是造成2种立地(地位级Ⅲ,Ⅳ)差异的主要因子,华北落叶松叶凋落物季节失质量率均表现出双峰曲线,且在秋季失质量率最高。2种立地条件下,叶凋落物半衰期分别为2.57,2.67年,完全分解分别需要11.09,11.24年。叶凋落物年平均失质量率、分解速率及初始无机养分含量均表现出立地Ⅲ高于立地Ⅳ。与立地Ⅳ相比,在立地Ⅲ下,C/N均值、木质素含量均值更有利于凋落物分解。经t检验分析,2种立地条件下叶凋落物初始无机养分含量之间并无显著差异性,而有机养分中木质素含量、有机碳含量之间差异显著(P...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禹妍彤   鲍玉海   吕佼容   谢航宇   张浩哲   贺秀斌  
明确周期性淹水-出露条件下消落带土壤碳(C)、氮(N)、磷(P)及其生态化学计量沿水位高程垂直分异特征,有利于该地区的土壤养分评估及管理。通过三峡水库典型土质消落带不同水位高程土壤的采样分析,探讨不同水位高程土壤C、N、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消落带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全磷(TP)平均值分别为8.70、0.79、0.63 g/kg,均低于未淹水样地。随水位高程增加,土壤SOC、TN含量增加,TP含量减少。(2)土壤C/N、C/P、N/P平均值分别为11.67、15.37、1.47,其中C/N、C/P高于未淹水样地,N/P低于未淹水样地。随着水位高程增加,土壤C/N降低,C/P、N/P增加。土壤C、N、P之间存在较好的耦合关系,N可能是该地区的土壤限制性元素,存在硝酸盐淋溶风险。(3)Pearson相关性分析说明土壤理化性质会显著影响土壤C、N、P含量(P<0.05),进而调控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其中土壤pH、容重、水稳性团聚体组成是主要影响因子,其次是土壤含水率和粒径组成。综上,周期性淹水过程影响消落带土壤C、N、P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今后应根据消落带土壤C、N、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空间异质性,采取具有养分适应性的水土保持林草措施配置。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巩大鹏   毕华兴   王劲峰   赵丹阳   黄靖涵   宋艺琳  
[目的 ]研究不同林分密度对刺槐人工林叶片、枯落物、土壤C、N、P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为晋西黄土区刺槐人工林的经营管理提供科学参考。[方法 ]通过野外调查,选择晋西黄土区5种不同密度(500、1 000、1 500、2 000、2 500株·hm~(-2))刺槐人工林,测定和分析叶片、枯落物、土壤的养分。用单因素分析法分析密度对三者养分的影响,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刺槐人工林叶片、枯落物、土壤C、N、P及其化学计量比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随着密度增加,刺槐人工林叶片C、N、P含量先增加后减小,叶片C∶P、N∶P先降低后增加;枯落物的C、C∶N、C∶P、N∶P随着密度先减少后增大,N、P则先增大后减少;土壤C、P、N含量及C∶P、N∶P随密度的增大而降低;C∶N随密度呈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不同林分密度下,叶片N∶P均大于14,叶片-枯落物-土壤C、N、P及其化学计量比中除了叶片N、C∶N以外,均存在不同的显著差异性(p<0.05)。[结论 ]不同林分密度下,叶片N∶P均大于14,说明研究区刺槐人工林主要受到P限制;密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刺槐人工林的养分循环及其分配和化学计量特征;在密度为1 000~1 500株·hm~(-2)的刺槐人工林叶片、枯落物、土壤C、N、P含量最高,养分限制最弱,枯落物分解速率相对较快,为适宜经营密度。
[期刊]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作者] 吴鹏  
本文基于生态化学计量学理论,借助以空间替代时间的方法,以茂兰喀斯特森林自然恢复过程中的草本群落阶段(HS)、灌木灌丛阶段(SS)、乔林阶段(AS)和顶极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阶段(CS)等为研究对象,对各演替阶段的植物叶片、凋落物和土壤的C、N、P、K含量和化学计量特征以及N、P养分重吸收率、群落多样性指数和比叶面积等进行了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植物叶片C、N、P、K含量及化学计量特征的总体分布(1)茂兰喀斯特地区68种优势植物叶片C、N、P、K含量的变化范围分别为309.57573.21 g·kg-1、5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朱仁欢  李玮  郑子成  李廷轩  洪月  何秋佳  田宗渠  
研究不同退耕植茶年限土壤有机碳、全氮和全磷的质量分数分布及其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以期为退耕植茶地土壤持续利用和茶园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选取退耕植茶2~3 a(RT_2-3),9~10 a(RT9-10)和16~17 a(RT_16-17)的各5个样地为研究对象,以邻近耕地作为对照,采用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按0~10,10~20和20~40 cm土层取样,测定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的质量分数,并计算了碳、氮、磷之间的计量比。结果表明:随着退耕植茶年限的延长,土壤有机碳、全氮质量分数表现为先显著降低后增加的趋势(P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许宇星  王志超  张丽丽  竹万宽  杜阿朋  
[目的]为了解雷州半岛尾巨桉速生人工林生态系统的C、N、P分配格局及化学计量特征。[方法]采用空间换时间的方法,选取雷州半岛4种不同林龄(1、3、5、7 a)的尾巨桉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对尾巨桉叶片、凋落物及土壤的C、N、P含量及化学计量特征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C、N含量表现为叶片>凋落物>土壤,P含量表现为叶片>土壤>凋落物,且3个库间差异显著;土壤的C含量随林龄增加而增加,N、P含量差异不显著,土壤C∶N随林龄的增加而增加,说明土壤有机质分解速率逐渐下降;凋落物的C∶N为54. 07 92. 18 (> 25),表明尾巨桉林下凋落物分解速率较慢,N元素成为主要限制凋落物分解的元素,凋落物的C∶N随林龄的增加先增加后下降,凋落物分解速度先降低后升高;叶片的N∶P为10. 80 12. 98,说明中幼林龄尾巨桉受N限制较明显。相关性分析表明:凋落物养分元素含量受叶片限制,土壤养分含量受凋落物限制,表明生态系统内部C、N、P元素在植物、凋落物与土壤之间实现了运输和转换。[结论]雷州半岛尾巨桉中、幼林龄时期土壤有机质及凋落物分解速率较慢;随林龄的增加,土壤有机质、凋落物分解速率下降,N元素成为其主要分解限制性元素,林分生长受N限制明显。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阮长明  唐国勇  孙永玉  王猛  张春华  罗孔  
【目的】金沙江干热河谷生态环境恶劣,植被生长发育差,探明该区域内天然林、人工林和稀树灌草丛植物叶片C、N、P元素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对金沙江干热河谷植被恢复及生态治理效益评价具有重要意义。【方法】2021年1月对金沙江干热河谷上、中、下游共47个样地进行野外调查、样品采集及室内分析,对比研究金沙江干热河谷天然林、人工林和稀树灌草丛植物叶片的C、N、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1)金沙江干热河谷天然林、人工林和稀树灌草丛植物叶片C、N、P元素含量受土壤等环境因子影响,植物叶片C、N、P元素含量均表现为天然林>人工林>稀树灌草丛。2)植物叶片C/N、C/P表现为稀树灌草丛>人工林>天然林,植物叶片N/P表现为天然林>人工林>稀树灌草丛。3)金沙江干热河谷天然林、人工林和稀树灌草丛植被生长发育均受N、P元素限制,其中稀树灌草丛受N、P元素限制最大,天然林受N、P元素限制最小。【结论】金沙江干热河谷天然林、人工林和稀树灌草丛植物C、N、P元素含量均受土壤等环境因子影响,其中稀树灌草丛植被-土壤C、N、P元素含量最低,植被生长发育受N、P元素限制最大,人工林植被-土壤C、N、P元素含量有效提高,植被生长发育受N、P元素限制逐渐减小。人工造林在金沙江干热河谷植被恢复及生态环境治理中取得了不错的成果,通过提高土壤水分、土壤营养元素含量等条件可以有效改善植被恢复及生态治理效应。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张亚琴  郭其强  罗丝琼  盘金文  姚珊  郭有燕  
【目的】植物-土壤碳(C)、氮(N)、磷(P)含量及生态化学计量关系反映其土壤养分利用效率及林下光环境对植物的养分限制状况。针对17年生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人工林林下4种灌木叶片与土壤全碳(TC)、全氮(TN)、全磷(TP)养分含量及生态化学计量特征进行研究,探索马尾松林下灌木养分状况,为马尾松林下复层经营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参考。【方法】以马尾松林下4种灌木(荚蒾Viburnum dilatatum、檵木Loropia chinense、南烛Vaccinium bracteatum、油茶Camellia oleifera)为研究对象,测定叶片和土壤的TC、TN、TP含量,分析马尾松林下4种灌木植物叶片和土壤TC、TN、TP含量及其化学计量特征以及相关性。【结果】植物叶片TC含量大小顺序表现为南烛>油茶>荚蒾>檵木,叶片N、P表现为荚蒾>檵木>南烛>油茶,TC与TN、TC与TP表现为油茶>南烛>檵木>荚蒾,TN与TP表现为南烛>油茶>檵木>荚蒾。线性拟合表明,植物叶片TC与TN、TP含量及化学计量呈负相关关系,TN与TP呈正相关关系。相关性分析表明,植物叶片与土壤TC、TN、TP含量及计量比无显著关系,表明植物的化学计量特征受植物自身遗传影响较大,同时也反映了4种灌木对林下环境的适应与响应。【结论】植物叶片TC、TN、TP含量对生长有显著影响,更适合作为林下灌木生长变化指标,而土壤TC、TN、TP含量对生长影响不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