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309)
- 2023(7691)
- 2022(6251)
- 2021(6291)
- 2020(4870)
- 2019(11244)
- 2018(10977)
- 2017(20729)
- 2016(11190)
- 2015(12661)
- 2014(12282)
- 2013(12508)
- 2012(11869)
- 2011(11162)
- 2010(11125)
- 2009(10367)
- 2008(10110)
- 2007(9011)
- 2006(8089)
- 2005(7429)
- 学科
- 济(53480)
- 经济(53426)
- 农(49165)
- 业(33355)
- 农业(32688)
- 管理(19237)
- 中国(18109)
- 方法(17391)
- 业经(16425)
- 数学(16251)
- 数学方法(16173)
- 农业经济(12442)
- 贸(11743)
- 贸易(11734)
- 制(11687)
- 发(11647)
- 易(11593)
- 企(10962)
- 企业(10962)
- 地方(10136)
- 发展(9907)
- 展(9899)
- 村(9445)
- 农村(9424)
- 体(8748)
- 银(8641)
- 银行(8636)
- 行(8488)
- 及其(8276)
- 策(8247)
- 机构
- 学院(161495)
- 大学(159327)
- 济(80166)
- 经济(79028)
- 研究(63328)
- 管理(59299)
- 中国(52062)
- 理学(51055)
- 理学院(50512)
- 管理学(49944)
- 管理学院(49646)
- 农(47111)
- 农业(35438)
- 科学(34382)
- 京(33807)
- 财(31677)
- 所(31583)
- 中心(29380)
- 研究所(28595)
- 业大(28210)
- 经济学(25410)
- 财经(25087)
- 经(23224)
- 江(23162)
- 经济学院(22947)
- 范(22342)
- 师范(22236)
- 北京(21702)
- 农业大学(21488)
- 院(21214)
- 基金
- 项目(106286)
- 科学(84684)
- 研究(83839)
- 基金(79173)
- 家(68663)
- 国家(67961)
- 科学基金(56979)
- 社会(56849)
- 社会科(53405)
- 社会科学(53396)
- 基金项目(41260)
- 省(38695)
- 教育(36267)
- 编号(34429)
- 划(32626)
- 自然(31922)
- 资助(31339)
- 自然科(31167)
- 自然科学(31160)
- 自然科学基金(30654)
- 农(28848)
- 成果(28740)
- 部(26328)
- 发(25254)
- 国家社会(25090)
- 中国(24062)
- 重点(23566)
- 课题(22942)
- 教育部(22363)
- 性(22346)
共检索到25412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捐社 孟晓婷 杨鹏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为整顿党内主观、教条主义工作作风,在毛泽东等人的推动下,党中央进行了延安整风运动,并积极动员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农村进行实地调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调查研究组织体系,取得了瞩目的调查研究成果。当前中国农村正在发生巨大的变革,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发展战略的制定和调动农民积极性离不开调查实践。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农村调查活动为党的工作以及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深远的现实启示。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捐社 孟晓婷 杨鹏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为整顿党内主观、教条主义工作作风,在毛泽东等人的推动下,党中央进行了延安整风运动,并积极动员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农村进行实地调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调查研究组织体系,取得了瞩目的调查研究成果。当前中国农村正在发生巨大的变革,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发展战略的制定和调动农民积极性离不开调查实践。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农村调查活动为党的工作以及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深远的现实启示。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鲁杰 王媛
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的“延安道路”既是党领导的革命大众主义的动员教育之路,又是民族形式、科学内容与大众方式相结合的文化发展之路,更是文化与社会良性互动的社会建设之路,全方位呈现了以乡村文化建设助推民族复兴的实践样态。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时期乡村文化建设过程中,始终坚持完善乡村文化工作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坚持发挥知识分子的先锋作用,坚持重塑农民的主体性,坚持传承发展民间传统,切实推动乡村社会文化变迁。新时代新征程,扎实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应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智慧,发挥党建的引领作用,汇聚多方力量参与,坚持传统文化的守正创新,探索文化治理新路径,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强大精神力量。
[期刊] 求索
[作者]
侯强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特别是在延安时期,在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的指导下,十分注重科学精神的培育与弘扬。党领导下的科技工作一直坚持为革命服务的方向,科技事业随着革命进程的发展而发展。党对科学精神的培育与弘扬不仅引领了革命根据地科技事业的发展,为新中国科技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而且推进了中国共产党人马克思主义科学观的形成,丰富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科技思想。
关键词:
延安时期 科学精神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魏彩苹
大力发展农业,是延安时期发展经济的一项重要任务,是中国共产党解决边区物质民生问题的重要途径。面临经济基础十分薄弱的陕甘宁边区,党和边区政府因地制宜,颁布实施了减租减息、鼓励垦荒、农贷扶持、发展农业科技等一系列开发农业的政策,并在生产实践中创造性地运用了互助合作劳动、劳动竞赛、典型带动等调动群众劳动积极性的崭新方式,积累了丰富经验,对今天发展新型农业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
延安时期 农业开发 史实考察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琰 杨鹏
开展农村社会调查是中国共产党一贯的优良传统。新中国成立以后的中国共产党继承和发扬了农村调查这一科学工作方法,深入农村进行实地调研,其先后经历了3个不同的历史时期,分别是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及改革开放之后;调查的涵盖面十分广泛,涉及农村地区的经济、政治、土地、人口、教育、医疗、卫生等,并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在当前全面决胜小康社会的新时代下,开展农村调查,深入挖掘农村调查这一研究方法的价值,全面掌握农村地区的基本情况,对于"三农"问题的解决,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推动农村现代化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王太明 王丹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治理农村绝对贫困先后历经救济式扶贫、改革式扶贫、开发式扶贫、综合式扶贫、精准扶贫五个阶段,走出一条独具中国特色的扶贫道路。中国共产党治理农村绝对贫困取得的成果来之不易,也积累了值得珍视的经验,即以人民为中心是治理农村绝对贫困的理念、精准扶贫是治理农村绝对贫困的基本方略、扶贫制度是治理农村绝对贫困的根本保障。总结分析中国共产党治理农村绝对贫困的历程及经验,为推进后小康社会的贫困治理提供了启示,即要坚持中国共产党对贫困治理的领导、注重宏观战略与微观策略有机结合、建立健全后小康社会减贫长效机制。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田志杰 王晓荣
[期刊] 征信
[作者]
李麦收 司小飞
中国农村金融事业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伴随着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等各个时期逐步发展起来的,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金融改革发展之路。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回顾中国共产党对农村金融改革的百年探索过程,科学把握中国农村金融改革的演变规律,为新形势下全面深化我国农村金融改革、实现乡村振兴提供重要的理论指导和实践借鉴。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李万君 李艳军 史清华
本文回顾中国共产党百年农村经济政策的演进,探讨演进特点与政策创新。新中国成立前,党在占领区尝试实施了局部的农村经济政策。之后,农村经济政策经历了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初期的艰辛探索、改革开放至新世纪之初的妥协调整以及新世纪之初至今的转变提升。中国共产党百年农村经济政策的演进实质是相关主体间博弈互动的结果,主要以实现国强民富为宗旨,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和约束,不断修正和调整。经历了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三权分置”等政策创新。本研究为今后农村经济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了重要启示。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刘晓玲
处理好农民与土地的关系始终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问题。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先后制定和实施了均分土地、逐渐集体化、家庭承包制、三权分置等农村土地政策,推动了农村土地制度的日臻完善。共产党百年农村土地政策变革的历史经验表明:要坚持尊重农民、依靠农民、为了农民;要坚持农村土地农民集体所有;要坚持与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要坚持基层实践与顶层设计相结合。
关键词:
建党百年 农村土地政策 土地改革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文丰安
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是农村各领域组织和各方面工作的领导核心,是党密切联系广大农民的桥梁和纽带,是培育发展农村党员的实践基地。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大致经历了:革命年代深入群众、发动和领导农民的创立发展阶段,新中国成立后的重建阶段、曲折前进阶段、逐步规范阶段和全面建设阶段。经过了100年的不断探索和发展,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突显出六大鲜明特色:重视政治建设,为农业农村发展掌好舵,从根本上巩固党在农村的领导地位;重视思想建设,提升基层党员思想觉悟,自觉维护农民的根本利益;重视组织建设,实现党的基层领导全覆盖,为农村农业发展注入活力;重视作风建设,夯实党在农村的根基,增强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在引领、推动农村社会发展和变革中的核心作用;重视纪律建设,锻造自律自觉的基层队伍,不断拓展纪律建设的时代内涵;重视制度建设,保障基层党建科学规范,确保基层党组织行使好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在新时代,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也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因此必须强化政治意识,全面巩固党在农村的领导地位;构建"嵌入式"发展模式,自觉践行党的根本宗旨;推进乡村振兴,不断增强党的组织力;强化队伍建设,着力夯实党的战斗堡垒,使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在新时代更加健康地发展。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刘显利 刘衡
中国共产党农业经营主体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对培育什么样的农业经营主体、怎样培育农业经营主体的系统回答,内含独特的发展逻辑。这一思想的形成是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领导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对马克思主义农业经营主体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共产党立足现实发展农业经营主体的经验总结。中国共产党农业经营主体思想进一步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农业经营主体思想、筑牢了现代农业发展的理论基础、提供了全球农业发展的中国方案,为新时代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农业强国的战略目标提供了现实启示和强大动力。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秦宏毅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问题始终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根本问题。经过八十余年的理论研究与实践体验,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农民主体论的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一、主客体之争——重农抑或轻农 中国自古以农立国,几千年来,农业始终在中国社会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朱巧玲 杨剑刚 侯晓东
经济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是社会经济稳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忧患意识始终贯穿党的奋斗历程之中,据此推动并形成了党的经济安全思想。党的经济安全思想经历了启蒙时期、探索时期、发展时期和成熟时期四个阶段。对党的经济安全思想的总结既是对建党百年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深刻认识,也是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深入把握。通过梳理建党以来经济安全思想的演变历程,总结历史经验,为了应对新时期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挑战,确保当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各项任务顺利完成,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