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202)
2023(1918)
2022(1762)
2021(1757)
2020(1339)
2019(3050)
2018(3189)
2017(5374)
2016(3334)
2015(3933)
2014(4213)
2013(3870)
2012(3621)
2011(3305)
2010(3454)
2009(2923)
2008(3091)
2007(2950)
2006(2653)
2005(2458)
作者
(9088)
(7300)
(7204)
(7037)
(4664)
(3592)
(3514)
(2993)
(2867)
(2788)
(2509)
(2494)
(2439)
(2437)
(2336)
(2261)
(2195)
(2167)
(2121)
(2093)
(1930)
(1917)
(1824)
(1817)
(1769)
(1718)
(1637)
(1573)
(1560)
(1496)
学科
管理(9328)
(8696)
经济(8680)
(7647)
(6584)
企业(6584)
中国(3665)
(3638)
理论(3570)
(3458)
教学(3372)
教育(3286)
(3051)
业经(2741)
(2479)
财务(2468)
财务管理(2451)
(2366)
地方(2355)
学法(2278)
教学法(2278)
企业财务(2256)
农业(2252)
(2191)
银行(2188)
方法(2181)
(2034)
(2023)
学理(1880)
学理论(1880)
机构
学院(43635)
大学(40782)
管理(12980)
研究(12715)
(12616)
经济(12063)
中国(10851)
理学(10035)
理学院(9886)
管理学(9603)
管理学院(9515)
(9082)
(9005)
(8123)
科学(8005)
(7417)
技术(7082)
职业(7063)
(7001)
师范(6930)
(6850)
中心(6430)
北京(5977)
(5923)
(5842)
财经(5735)
研究所(5694)
师范大学(5153)
技术学院(5153)
业大(5027)
基金
项目(21715)
研究(19122)
科学(15532)
基金(12528)
(10222)
国家(10055)
编号(10025)
教育(9984)
(9920)
社会(9522)
成果(9028)
社会科(8773)
社会科学(8771)
科学基金(8124)
(7657)
课题(7496)
(6821)
基金项目(6295)
项目编号(5785)
(5553)
资助(5447)
研究成果(4980)
重点(4969)
规划(4900)
(4895)
(4894)
阶段(4879)
(4747)
大学(4687)
自然(4552)
期刊
(20653)
经济(20653)
研究(14966)
中国(13246)
教育(11425)
(8235)
(5895)
学报(5848)
管理(5673)
技术(5423)
(4683)
金融(4683)
科学(4640)
图书(4483)
大学(4475)
业经(4159)
职业(4020)
学学(3802)
农业(3643)
书馆(3490)
图书馆(3490)
财会(3455)
(2975)
论坛(2975)
通讯(2662)
技术教育(2650)
职业技术(2650)
职业技术教育(2650)
会计(2647)
会通(2641)
共检索到7669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张根福  李焕  
延安《解放日报》因其具有动员民众团结抗战的使命、沟通党和民众的桥梁作用以及组织群众、发动群众的功能而成为战时民众动员的重要载体。延安《解放日报》采取的"五位一体"的动员内容、灵活多样的动员方法、"三结合"的动员策略取得了明显成效,对战时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加深了民众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认同,推动了陕甘宁边区社会的变革,提高了民众抗战信心,对当今新时代的舆论动员也提供了重要启示。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冷静  
高校作为培育新一代年轻人的文化土壤,如何让高等教育中的思政教育能正确引导学生的思想观念是当下非常重要的课题。本文深入探讨"延安精神"的内在涵义与跨时代意义,以期达到为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的政工人员提供参考作用,更好地开展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目的。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李莉  
延安精神孕育着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文化与优良传统,是对当代高职学生进行家国情怀培养与革命传统教育的宝贵财富。通过阐述延安精神的内涵及其融入高职思政理论课程教学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分析融入路径,以期能够实现延安精神在高职思政课程教学中的有效融入。
[期刊]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作者] 王润泽  孙权  
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来,在实践中形成了群众性原则。延安时期是中国共产党新闻宣传工作群众性原则成熟完善的重要时期。以群众观点、群众路线来指导新闻宣传工作的群众性原则是党报党刊的重要特质,是对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的继承和创新,它和党报的党性原则是统一的。党报党刊以人民群众为主体,坚持为群众服务,动员、组织、教育群众,向群众宣传、引导群众、向群众学习,理顺了党和群众之间的沟通渠道,在新闻宣传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宣传效果。群众性原则的具体实践还包括运用群众熟悉的标语、口号、公开演讲、歌谣、黑板报等形式进行革命传播,以更易为群众所接受。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戴小江  
延安时期,徐特立不仅在边区的职业教育理论方面辛勤耕耘,也亲自投身于边区的职业教育实践。他从新中国今后将要建成一个工业国家的需要出发,提出教育、科研和生产三结合及学用结合等职业教育思想,并在鲁迅师范学校和延安自然研究院得到成功实践。
[期刊] 中国财政  [作者] 李振声  
"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每当吟诵起著名诗人贺敬之的名作《回延安》,便心潮起伏,激情涌动,心中充满了对革命圣地的向往。前不久,当我终于站在宝塔山上,双手紧抱那座象征着中国革命胜利的延安宝塔时,才深切地感受到,延安是多么厚重的一部史诗,是多么精美的一幅画卷。延安有那么多的革命故事,那么深的精神内涵,让人一辈子都读不完。延安是灯塔,照亮了中国革命的航程。在中国革命面临生死抉择的危急关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强海燕  田建荣  
延安时期的高等教育及其影响强海燕,田建荣延安和陕甘宁边区是今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摇篮。“从1936到1948年,曾经是中共中央的所在地,曾经是中国人民解放斗争的总后方。延安和陕甘宁边区的人民对于全国人民是有伟大贡献的。””特别是它在教育上的伟大实践和意...
[期刊] 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罗光晔  
延安时期中共中央的思政教育,紧密贴合国内外时局发展态势,采取会议宣讲、文件传达等多种形式,科学地分析了国内国际反法西斯战争的形势与趋向,正确处理了抗战时期是否抗战,速战还是久战,要不要与国民党协力抗战,片面抗战还是全面抗战,以及在国共双方因抗战而发生摩擦的背景下,怎样团结斗争等问题。延安时期中共中央思政教育的成功经验,对今日的思政教育,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王倩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坚持“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财经工作总方针,独立自主地发展陕甘宁边区农工商业,其中光华商店作为公营商业的代表,通过融合商业贸易与金融活动,在积累资金、周转财政、保障供应、调剂市场、平抑物价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粉碎了国民党对边区的经济封锁,支持了民主政府建设和抗战胜利。中国共产党战时创造性地探索金融创新,对当前深化改革开放具有启迪意义。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刘丽琳  
在中国近现代史中,延安时期是一个特殊的时期。在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马列主义革命思想为主导的政治意识形态中,当时的延安不仅是中国抗日力量的核心指挥区,还是这一时期文化传播以及信息的聚集地,延安文艺便在这一时期逐渐形成和发展,其不仅对这一地区文化的完善有着重大的影响,还对后期的抗战起到了辅助和促进的作用。其中,音乐文化发展的硕果更不能被忽视,本文的主要内容就是研究延安时期延安区域音乐文化的发展和传播。
[期刊] 图书馆杂志  [作者] 贾翠玲  
数字化保护是红色文献的有效保护方式。文章以《延安时期中共中央机关报全文数据库》建设为例,介绍了延安时期中共中央机关报数字化保护的意义、数据库组织实施、数据库功能及价值,并总结了数据库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向,以期对红色文献的保护和传承提供借鉴。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刘建德  杜红荣  
延安时期,延安高等教育事业蓬勃发展。期间,孕育形成了既要学生成才,又要学生成人的高校思想教育目标;既有统一的标准,又有很强的针对性的高校思想教育要求;既重视内容的安排,又重视形式的选择的高校思想教育方法;既注重理论教育,又注重社会实践的高校思想教育途径,以及既重视言传,又重视身教的高校思想教育的原则等。这些教育思想与实践经验,不仅对培养学生具有高度的政治觉悟、高尚的道德品质、过硬的业务技术和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影响深远,而且对我国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也有十分重要的启迪作用。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张思嘉  
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作风。延安时期,大批爱国青年奔赴延安参加革命,中国共产党对其进行了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即要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增强爱国主义理想教育,发挥劳动育人功能,重视典型示范教育。用延安精神铸魂育人,这对当代青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中国审计  [作者] 于庆国  
[期刊] 图书馆论坛  [作者] 薛景春  
陕西省延安市图书馆又名延安中山图书馆,始建于1937年5月,是党中央在延安时期创办的第一家红色公共图书馆,距今已有84年的光辉历史,毛泽东主席亲自题写了"中山图书馆"馆名,时任陕甘宁边区政府主席的林伯渠同志担任首任馆长。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延安市图书馆在传播马列主义、服务革命战争、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培养革命人才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为抗日战争和中国革命的胜利以及党的文化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