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862)
2023(4432)
2022(3477)
2021(3575)
2020(2736)
2019(6511)
2018(6326)
2017(10032)
2016(6827)
2015(7651)
2014(7752)
2013(6742)
2012(6522)
2011(6208)
2010(6660)
2009(5790)
2008(5867)
2007(5387)
2006(5032)
2005(4718)
作者
(17421)
(14560)
(14525)
(14007)
(9462)
(6887)
(6669)
(5867)
(5506)
(5495)
(5118)
(5057)
(4740)
(4726)
(4717)
(4707)
(4531)
(4338)
(4229)
(4211)
(3980)
(3763)
(3517)
(3507)
(3438)
(3368)
(3364)
(3187)
(3088)
(2921)
学科
教育(19313)
(16929)
经济(16902)
中国(11817)
管理(10970)
(9865)
(8264)
理论(7697)
(6835)
(6489)
企业(6489)
方法(5979)
教学(5931)
农业(4884)
数学(4845)
(4709)
数学方法(4689)
发展(4242)
(4194)
(4119)
思想(3767)
研究(3604)
政治(3504)
业经(3501)
(3440)
思想政治(3282)
政治教育(3282)
治教(3282)
技术(3279)
(3262)
机构
大学(94277)
学院(88646)
研究(37469)
教育(28845)
(26057)
经济(25186)
(24869)
师范(24745)
管理(23421)
科学(22857)
(22222)
中国(20841)
师范大学(20666)
理学(19955)
理学院(19500)
(19242)
管理学(18775)
管理学院(18583)
研究所(17743)
(15427)
北京(15021)
中心(15020)
(14061)
技术(13669)
(13272)
(13225)
职业(12715)
(11881)
业大(11810)
教育学(11047)
基金
项目(55467)
研究(47504)
科学(45056)
基金(36876)
(32133)
国家(31686)
教育(30946)
社会(27039)
科学基金(25475)
社会科(25135)
社会科学(25129)
(22471)
(21904)
编号(21894)
成果(21527)
课题(19128)
基金项目(18366)
(16406)
自然(14900)
资助(14723)
重点(14651)
自然科(14545)
自然科学(14538)
自然科学基金(14285)
(14221)
规划(13959)
(13330)
(13154)
教育部(12769)
项目编号(12599)
期刊
教育(47827)
研究(38189)
(30619)
经济(30619)
中国(27708)
学报(14717)
科学(13169)
(13154)
大学(12219)
职业(11472)
技术(10539)
学学(9788)
(9127)
农业(9004)
管理(7634)
技术教育(7339)
职业技术(7339)
职业技术教育(7339)
(6308)
金融(6308)
(6056)
论坛(6056)
(5621)
高等(5486)
财经(5373)
成人(4998)
成人教育(4998)
经济研究(4881)
(4849)
高等教育(4834)
共检索到14488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刘同舫  
康德的道德哲学主张依靠理性力量建立纯粹的道德。康德强调,唯有出于义务的行为才具有道德价值,应将义务推向道德动机的至上地位;道德教育要逐渐使人由他律升华为自律,以摆脱自然因果律的辖制而实现真正的自由,自我立法又自我遵从的自律原则是道德的唯一原则;康德围绕义务、自律范畴阐发的道德观,为当前良好道德动机的培育、道德规范制定的主体参与及自律坚持注入了源泉和动力,充实了道德教育的内核。康德道德观的思想精髓对改善当前形式化道德教育的现状具有启发意义和借鉴价值,是开解现实道德教育困境的一把钥匙。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李建国  
德育的本质在于育德,目的在于成人。人创造了道德,道德与人须臾不可分离,只有从人而不是从道德本身出发去看待道德教育的作用和存在的理由,才是科学的德育目的论。道德教育既要防止对人作抽象化的理解与臆想性的附会,避免出现道德教育中的浪漫主义;又要防止纯粹的实证主义与客观主义对人的机械"分割"与僵化"肢解",避免出现道德教育中的虚无主义。道德教育必须回归到以实践为基础的人的不断生成的世界中,对现实的道德生活给予"恰当的阐释"与"同情的理解",以促成意义感的生成,从而实现对真实、完整、丰富的人的积极关注。
[期刊] 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佘时珍  谭泽春  
道德教育是在人类改造社会、完善自身的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我国当前的道德教育,面临道德冷漠化、人性复杂化、道德平庸化等困境。对此,我们应从倡导以公平正义为基础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始终不渝地遵循人性原则,积极推行以对话为主的道德教育模式等诸多方面入手,一一化解我国当前道德教育所面临的困境。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任丑  
康德认为,纯粹德性是人类的本性,它要求出于义务来遵守,而且是趋向于善的唯一动机,因此是可教的。这就是对道德教育的方法如何可能的问题的回答。在此基础上,康德提出了他的道德教育方法:道德判断力的训练、敬重义务的训练、合道德性的道德教育程序的建构、伦理共同体的联合等。康德的这一思想,给我们进行道德教育以如下几个方面的启迪:注重道德教育方式本身的道德性,进行以德性为目的的榜样教育,发挥感性实践的重要作用,以自由和谐丰富集体主义道德原则的内涵,培育自由的道德人。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杨亚凡  
当前的道德教育中,底线教育和超越性教育相分离的困境日益突出。对此,从道德教育的层次逻辑、教育目标定位、教育对象的主体性三个方面进行了内部探究,并从社会转型以及学校教育误区的外部条件来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实施分层教育、实现立体的多元化目标、构建主体性的德育模式以及优化校园、家庭人际关系小环境几方面寻求破解思路。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王浪  
当代职业道德教育在职业教育领域已经获得了应有的地位和高度,但仍处于理念迷失、主体性缺失的非理性发展阶段。从其内因来看,是在教学上过于封闭,表现为课程内容"皮之不存";教学过程"去生活化";教学方法"因循守旧";评价方式片面单一。未来职业道德教育的发展应该坚持以人为本,倡导"源于生活,回归生活","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因材施教,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理念。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康永久  
将道德规范看成一种外在于个体生活本身的绝对命令,虽然有其哲学与社会学背景,但在理论与实践上都面临着很大的困难。理论上,这种道德理论否定了道德规范的社会建构性质,割裂了道德与生活、幸福、权利等价值的关系,否定了道德实践中人与情境的价值,将道德实践过程理解成了一种依法则行事的理性或强制过程。在实践中,它导致我们片面强化教师和学校的作用,忽视儿童自身的需要、权利和意愿,以不道德的方式强加道德说教与道德惩戒,甚至使道德成为某些人控制其他人的精神枷锁,引发激烈的道德冲突和社会震荡。事实上,道德规范始终是情境依赖而不是情境独立的,在道德教育中我们始终不能没有善念,而且始终不能放弃在道德规范面前的自主性。由...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王夫艳  
道德位于教师专业实践的核心。教师在日常工作中需要处理各种道德关系,面临诸多道德张力,乃至陷于道德困境。教师的道德困境是关系型的,基本可分为对抗性的道德困境和非对抗性的道德困境。道德困境中教师的道德选择无可规避,比较集中地反映了教师的道德考量和道德能动性。其中,身份是教师道德选择的基点,关心学生是教师道德选择的立场,妥协和单方决策是教师常用的道德选择策略。教师教育需关注多重道德要求中教师的道德认知,增强教师的道德选择意识和选择能力。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袁杰  
后现代思潮在对传统知识论二元认识结构、主客关系进行结构的同时,倡导一种知识多元化、不确定性、生成性认知方式,对传统高校思想道德教育课程的教学目的、教学形式与教学内容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在后现代语境中重新建构教学中师生主客关系,从传授知识到强调知识的生成性,采取更加多元的教学方式,对于提升当代思想道德教育课程的吸引力和课程的实践性有着重要意义。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黄海  
文章分析了政治与德育博弈背景下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四大困境:道德教育与社会现实分离、道德教育与知识教育分离、德性培育与规范教化分离、灌输教育与学生主体性分离,并针对各个困境分别提出有效破解方法,寻求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创新路径。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张坚强  杜苏  
全球化背景中大学生道德教育面临的四大困境:德育模式与品德形成规律的断裂;道德教育与智力开发的断裂;大学文化与社会文化的断裂;现实道德与网络道德的断裂。提出要构筑新型的德育模式、推进德育理论、德育途径、德育技术创新等思路。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任平  贺阳  
公民道德教育课程是德国培养负责任公民的重要途径。为实现这一目标,德国中小学公民道德教育课程将现实生活中的"冲突性事件"与个体认知发展规律和公民政治社会化发展特征相结合,将培养学生的"民主能力"确立为课程目标;围绕政治、社会、经济三大领域遴选课程内容;遵循"博特斯巴赫共识"要求设计多种类型的教学模式;基于多元协同评价机制构建课程保障体系。随着时代的发展,当下德国学校相关课程在内容、教学方式以及学科融合等方面依然面临着一系列突出的问题,亟待解决。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谭维智  
目前,我们对道德教育的认识基本上是一种知识论立场,把知识视为道德的基础和必要前提,走的是一种通过知识教学促进道德提升的知识化路径。庄子区分了两种性质不同的知识类型,一种是关于道德的知识,一种是关于自然的知识。针对两种知识类型的差异,老庄提出为学与为道两种不同的"学习"方式。自然科学知识的学习是一种逐渐积累、不断增加的路径,它遵循的是"学"的规律;道德修养则是一种逐渐减损的路径,它遵循的是"不学"的规律。道德修养不能是"学"的方式,只能是"不学"的方式,要通过非知识化的路径进行。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鲁洁  
“回归生活世界”是当代人走出唯理性世界困境的普遍追寻,对于道德教育来说同样如此。生活世界是人存在的基本事实,其基本属性是实践性,生活世界是一个具有意义和价值的世界。生活是道德存在的根据,也是道德存在的基本形态,整体性、实践性、生成性是生活世界道德的主要特征。“回归生活世界”的道德教育要走进方方面面的生活、生活的方方面面;道德的学习应当是生活的、实践的,而不能简单归结为知识的、思想的;道德教育要培养的是不断去生成新的道德世界,并不断自我超越的生成性的人。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周晓静  朱小蔓  
道德是有理性相伴随的。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建立在理性认知与选择的基础上,我们正是对人、物、事及其关系有所认知才形成特定的态度和情感,并采取相应的行为。知识是道德理性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学校道德教育要以知识教学为基础。通过学校开设的各门课程知识的教学进行道德教育是学校道德教育的一个必然选择。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