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18)
2023(436)
2022(329)
2021(298)
2020(253)
2019(562)
2018(560)
2017(1086)
2016(629)
2015(727)
2014(700)
2013(697)
2012(685)
2011(663)
2010(671)
2009(643)
2008(621)
2007(606)
2006(559)
2005(550)
作者
(1812)
(1521)
(1476)
(1455)
(953)
(765)
(696)
(583)
(573)
(537)
(514)
(512)
(509)
(507)
(461)
(455)
(453)
(443)
(438)
(435)
(424)
(381)
(375)
(368)
(363)
(349)
(327)
(326)
(322)
(315)
学科
(3056)
(2059)
经济(2059)
管理(2004)
法令(1152)
理法(1105)
管理法(1105)
(1003)
(976)
金融(976)
(839)
企业(839)
教育(758)
金融法(723)
业经(680)
(642)
(626)
(586)
中国(513)
国际(490)
经济法(487)
经济管理(457)
(445)
(429)
银行(427)
思想(423)
(421)
农业(420)
政治(418)
方法(416)
机构
大学(9857)
学院(9475)
研究(3061)
中国(2740)
法学(2479)
(2381)
经济(2302)
法学院(2269)
管理(2223)
(2059)
科学(2023)
(1777)
理学(1755)
学法(1752)
理学院(1713)
(1673)
师范(1664)
管理学(1660)
管理学院(1635)
(1561)
(1530)
(1484)
研究所(1460)
师范大学(1376)
中心(1343)
北京(1342)
(1275)
财经(1261)
业大(1196)
(1191)
基金
项目(5379)
研究(4182)
科学(3913)
基金(3565)
(3176)
国家(3149)
社会(2486)
科学基金(2392)
社会科(2304)
社会科学(2304)
(1932)
教育(1870)
成果(1836)
(1790)
编号(1740)
基金项目(1688)
资助(1462)
自然(1357)
课题(1322)
自然科(1304)
自然科学(1304)
自然科学基金(1284)
(1246)
(1199)
重点(1178)
(1176)
(1156)
项目编号(1113)
(1024)
(1023)
期刊
(3784)
经济(3784)
研究(2988)
中国(2266)
学报(2218)
(1762)
教育(1760)
科学(1690)
大学(1639)
学学(1538)
(1455)
金融(1455)
(1334)
农业(1189)
管理(939)
财经(901)
业经(774)
(756)
国际(720)
(692)
(648)
社会(536)
图书(534)
理论(531)
实践(505)
(505)
(487)
问题(487)
业大(480)
社会科(472)
共检索到1556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求索  [作者] 韩刚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吴明海  
康德从其唯心主义先验论出发论述了教育的可能性和必要性的问题 ,从而为其教育思想体系 ,也为德国教育学理论体系奠定了根基。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肖健  
当前我国的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规训色彩浓厚。通过对康德道德教育思想的阐述,认为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理念必须实现从规训到自律的转变。然而,规训方法在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中的作用又并非是完全否定性的,只是其合理性及其限制必须被严格界定,以确保在运用中始终服务于研究生学术道德自律的培育。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王晓莉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提出以"立德树人"为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基点,充分强调了其重要性。然而,长期以来道德教育所饱受诟病的,并不是其重要性而是其实效性。本文通过对"立德之内涵"以及"如何立德树人"这两个议题的探讨,尝试对学校教育领域中如何落实立德树人,做出具体的分析并提出相应建议。
[期刊]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刘清平  
在西方道德哲学有关利己与利他二元对立架构的影响下,斯密自觉地主张经济人只有利己动机、没有利他动机,提出了利己经济人的基本预设,结果落入了把市场经济与道德价值割裂开来的悖论。其实,他自己在某些经典论述中已经自发地承认,市场交易的行为主体内在地兼有利己和利他的动机,并会在两者发生冲突的情况下做出不同的选择,从而决定了市场经济活动如同其他人际行为一样,具有复杂纠结的道德属性。所以,我们既没有理由断言市场经济活动是无关于道德的,也没有理由一概指认它们都是道德的或是不道德的,而应当依据人们广泛认同。斯密也很强调不可害人的正义底线,围绕经济人如何处理利己与利他冲突的内在机制,展开正面或负面的具体价值评判。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饶丛满  
结构化方式道德教学论由日本学者金井肇博士提出,旨在创建愉快有效的道德教学理论。该理论强调,道德教学应该着眼于学生内在的道德性而非道德行为。因为要培养道德性,只需形成学生的价值意识即可;而要形成学生的价值意识,就应该以学生的自然性为出发点,在明确道德价值与人的自然性关联方式的基础上,加深学生的价值自觉;学生接受的道德价值日积月累,并因人而异地结构化,就会形成各自个性化的道德性。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臧晓晴  
人们为什么要进行交换?就是为了将各自持有的对自己无用或效用较小的但对他人有用或效用较大的商品通过交换以更好地满足互相的需要。因此,商品的价值是其效用互相满足各人需要程度的度量,价值量是由双方交换时互相需要的满足程度决定的。由于不同的人的需要程度不同,价值尺度就相应地不同,同一件商品对不同的人的价值量就不同;同一个人在不同时空中的需要程度不同,价值尺度也相应地不同,同一件商品对同一个人的价值量也是变化的。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归结为:商品的价值量与各人交换时的互相需要程度成正比,或与互相需要的满足程度成反比。正是各人价值尺度的相对不同,互相才从交换中获得了互利的不等价的更大的价值。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任丑  
康德认为,纯粹德性是人类的本性,它要求出于义务来遵守,而且是趋向于善的唯一动机,因此是可教的。这就是对道德教育的方法如何可能的问题的回答。在此基础上,康德提出了他的道德教育方法:道德判断力的训练、敬重义务的训练、合道德性的道德教育程序的建构、伦理共同体的联合等。康德的这一思想,给我们进行道德教育以如下几个方面的启迪:注重道德教育方式本身的道德性,进行以德性为目的的榜样教育,发挥感性实践的重要作用,以自由和谐丰富集体主义道德原则的内涵,培育自由的道德人。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张衡  
目前,教育智库受到高度重视,但机构的建立并不等同于功能的发挥,教育智库的作用也并不必然具有积极意义。错误的预设、角色选择困境等可能构成教育智库作用发挥的障碍,对此进行分析,有助于全面认识教育智库的作用,促进其更好地发挥功效。
[期刊]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陈世放  
舍勒的质料价值伦理学是为哲学的伦理学进行科学和实证的奠基,进行伦理学人格主义的构建;康德的道德哲学是为真正的道德制定普遍的、必然的、无条件的衡量标准,是为道德中的先天综合判断如何可能寻找答案。舍勒认为康德拒绝任何一门善业伦理学,犯了"伦理学中的形式主义"错误,只要承认康德道德命令的合理性,我们就无法走向一门关于伦常价值的规范学说。舍勒的质料价值伦理学对康德的"先天"、"形式"、"动机"存在严重曲解,在道德认识和道德判断的根基问题上,舍勒质料的价值伦理学所依据的"现象学直观"与康德的"纯粹直观"并无二致,舍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康永久  
将道德规范看成一种外在于个体生活本身的绝对命令,虽然有其哲学与社会学背景,但在理论与实践上都面临着很大的困难。理论上,这种道德理论否定了道德规范的社会建构性质,割裂了道德与生活、幸福、权利等价值的关系,否定了道德实践中人与情境的价值,将道德实践过程理解成了一种依法则行事的理性或强制过程。在实践中,它导致我们片面强化教师和学校的作用,忽视儿童自身的需要、权利和意愿,以不道德的方式强加道德说教与道德惩戒,甚至使道德成为某些人控制其他人的精神枷锁,引发激烈的道德冲突和社会震荡。事实上,道德规范始终是情境依赖而不是情境独立的,在道德教育中我们始终不能没有善念,而且始终不能放弃在道德规范面前的自主性。由...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李茂森  
教师专业自主已成为当前教师专业化运动的重要发展趋势。教师专业自主的存在成为可能,主要是基于权力、知识、伦理和环境四方面的基础。实践中的教师专业自主得以实现,则是赋权增能的必然结果,是摆脱赋权与规训相互纠缠的产物,也需要实现由外在角色规定向内在身份认同的转变。
[期刊] 开放教育研究  [作者] 吴遵民  陈玉明  
2012至2013年,北京、上海、广东、江苏和云南等5所广播电视大学相继正式挂牌为开放大学。由于电大转型为开放大学需经教育部批准,加之教育资源有限,教育对象锐减,上述转型是否成功,目前还难有定论。在此情况下,部分省市电大利用自身教育资源及平台的优势,研究并投入社区教育,这一发展趋势不仅可以有效解决电大当前面临的生源困境,还可以在部分省市政府尚未着手的社区教育领域进行新的"拾遗补缺"的尝试,从而使电大重振雄风,重拾新的办学增长点,这不吝说不是一个很好的转型与创新的机会。本文就电大转型发展社区教育何以可能的问题进行了探讨与研究。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孙绵涛  
教育管理现象何以可能这一论题包含教育管理现象存在何以可能、认识何以可能和改革何以可能三个方面,涉及到存在论、认识论和价值论三个领域的哲学问题。其中,教育管理现象何以可能是本论题的前提,认识何以可能是本论题的核心,改革何以可能是本论题的目的。教育管理现象的存在成为可能是由人的对象化活动决定的;教育管理现象的认识成为可能,就要克服经验论和唯理论的弊端;教育管理现象的改革之所以可能,是因为教育管理现象本身是运动变化且有一定的规律可循的,这个规律就是教育管理的基本规律和特殊规律。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吉标  
在当前学校变革特别是新课程改革中,文化问题须引起足够的重视。提升改造和建设新的学校文化成为很多学校的重要目标。但仔细考察当前的学校“文化建设”,不难发现其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一种是“口号式”的文化建设。通常只是打一个条幅、喊一声口号、贴两条标语,表面轰轰烈烈,有文化建设之名而无文化建设之实,这与其说是进行文化建设,不如说是自欺欺人的“作秀”行为。另一种可称为“庸俗的文化建设”。即学校外在层面的“文化粘贴”,进行所谓的校园“美化”、教室“装点”。这一类与其说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