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888)
2023(6960)
2022(5583)
2021(5401)
2020(4132)
2019(9525)
2018(9681)
2017(16122)
2016(10138)
2015(11540)
2014(11679)
2013(10487)
2012(9613)
2011(8768)
2010(9236)
2009(8309)
2008(8284)
2007(7538)
2006(6760)
2005(6532)
作者
(24611)
(20568)
(20405)
(19791)
(13110)
(9769)
(9541)
(8043)
(7762)
(7625)
(6988)
(6934)
(6671)
(6654)
(6599)
(6533)
(6298)
(6196)
(6150)
(5977)
(5522)
(5055)
(4931)
(4897)
(4804)
(4791)
(4659)
(4502)
(4097)
(4094)
学科
管理(28705)
(25351)
经济(25278)
(22663)
教育(20026)
(19945)
企业(19945)
中国(14485)
(11651)
(11444)
理论(9938)
教学(8540)
方法(8261)
(8165)
(7809)
业经(7333)
(7143)
体制(6946)
数学(6655)
数学方法(6525)
(6494)
财务(6477)
财务管理(6460)
技术(6185)
企业财务(6110)
(6067)
银行(6062)
(5788)
(5762)
(5718)
机构
大学(133450)
学院(128446)
研究(46542)
(45072)
经济(43720)
管理(41009)
理学(34333)
理学院(33850)
管理学(33222)
管理学院(32928)
教育(30059)
中国(29967)
(29489)
(27003)
师范(26849)
(26125)
科学(24493)
(22730)
师范大学(22229)
(22108)
中心(20244)
研究所(19507)
北京(19495)
财经(19334)
技术(17900)
职业(17762)
(17405)
(17289)
(17066)
(14930)
基金
项目(78752)
研究(68841)
科学(63581)
基金(53190)
(44179)
国家(43628)
社会(41387)
教育(41177)
社会科(38848)
社会科学(38843)
科学基金(37263)
(32135)
编号(30934)
成果(29231)
(28599)
基金项目(26665)
课题(25652)
(22083)
(21970)
资助(20764)
自然(20468)
(19990)
自然科(19955)
自然科学(19951)
自然科学基金(19602)
重点(19509)
(19454)
规划(19091)
项目编号(18785)
教育部(18446)
期刊
(53700)
经济(53700)
教育(53596)
研究(52207)
中国(41050)
(22225)
管理(17135)
技术(16306)
学报(15402)
职业(14534)
(14297)
科学(14269)
大学(14058)
(11737)
金融(11737)
学学(11316)
财经(10326)
技术教育(9769)
职业技术(9769)
职业技术教育(9769)
农业(9340)
(8903)
(7984)
论坛(7984)
经济研究(7752)
业经(7603)
(6690)
问题(6673)
高等(6567)
图书(5741)
共检索到21588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李长伟  
在一般意义上,自由与强制是难以共存于教育艺术之中的,因为二者是矛盾的。不过,在康德那里,他在界定教育是艺术时,又把"强制"与"自由"同时纳入了教育艺术之中。于是,教育是自由的艺术,同时又是强制的艺术。康德看到了这一难题,但并不认为这是一种悖论。如若进入到康德的哲学文本和教育学本文中,会发现康德的自由与强制在他的"实践性教育"概念中存在着不可化解的悖论。也就是说,一方面,实践性教育是自由的艺术,但同时实践性教育又是强制的艺术,这实际是一种悖论。这一悖论的产生,与康德对亚里士多德的教育哲学的反动有直接的关系。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赵小丽  荀渊  
作为人类社会一种特定的实践活动,教育不仅关注人的道德问题,而且始终关注通过教育这一实践活动使人成为人的问题。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思想奠定了实践哲学的基础,康德与赫尔巴特在其基础上形成了新的实践哲学以及实践性教育。实践哲学的不同理念决定了实践性教育的不同类型。康德为实践性教育制定的“理想方案”与赫尔巴特对教育进行的“科学设计”被认为是相互背离的两条逻辑,产生了“理想的教育”与“科学的教育”的对立。如果对康德与赫尔巴特的实践哲学与实践性教育思想进行全面的梳理会发现,他们的教育思想与方案只是形式上的对立,其实在使人成为有道德的人的路径上具有内在一致性。尤其二人教育思想中对自由、个性的关注对当下的教育教学仍然具有启发意义。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卜小伟  
以往成人教育受学校教育影响,一定程度上脱离学习者需求和社会需要。在当下,实践性教育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强化实践性教育已成为当前教育发展趋势。成人教育与实践性教育的一致性:价值理念上都应以国家战略为引领,人才培养目标都应定位于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教学实施中都应创设真实场景、突显学习者主体地位。在此基础上,提出成人教育构建与学校教育并行的社会实践性教育体系的总体构想:基于"大职教"理念重新整合职业性教育与培训,基于"大立体"架构创新成人教育体系,基于"大协作"模式构建成人教育机制。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  [作者] 葛四友  
<正>康德的理论哲学有一个哥白尼式的革命,即为了解决人对外部世界的认知如何符合外部世界这一经典难题,康德认为,之前的认识论实际上搞反了顺序,这里实际上是“外部世界”如何符合我们的认知,为此他提出“物自体”与“现象世界”这一著名区分,其理论哲学的真正革命在于人为“自然”立法。康德打破当时先天的必然是分析的,后天的才可能是综合的这一定见,提出先天综合判断。这个革命的意义在于,康德想为当时的自然科学提供绝对的根基,即为经验科学提供必然性的保证。
关键词: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  [作者] 葛四友  
<正>康德的理论哲学有一个哥白尼式的革命,即为了解决人对外部世界的认知如何符合外部世界这一经典难题,康德认为,之前的认识论实际上搞反了顺序,这里实际上是“外部世界”如何符合我们的认知,为此他提出“物自体”与“现象世界”这一著名区分,其理论哲学的真正革命在于人为“自然”立法。康德打破当时先天的必然是分析的,后天的才可能是综合的这一定见,提出先天综合判断。这个革命的意义在于,康德想为当时的自然科学提供绝对的根基,即为经验科学提供必然性的保证。
关键词: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刘睿  
我国未成年人规则意识培养中最大的问题和难题是未能很好地实现自由和强制的有机统一,康德较为成功地解决了这一难题,其基本观点对我们当今未成年人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仍具有极强的启迪意义。根据康德的思想,人性的本质特征是自由的可能性,未成年人规则意识培养的基本目标是将人心性中的动物性转化为人性,即对人的动物性进行否定式强制并引导人走向意志自律;未成年人规则意识培养的核心任务是使之将服从法则的强制与运用自由的能力有机统一,最终成长为能够自我立法、守法并维护人格交互关系中合法自由的行为主体;未成年人规则意识培养的基本原则是尊重人性为目的自身,捍卫人性尊严的要义是保障并促进人的自由的实现和正当运用。
[期刊]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李德恩  
自愿性是调解正当化的基础及首要原则。调解自愿原则有程序和实体两方面的含义,即诉诸调解程序的自愿和接受调解结果的自愿。很多国家在调解启动程序自愿上出现严格解释的倾向,针对某些类型案件进行强制调解的立法与实践,反映出扩大调解适用的司法政策,同时也引发了一些争议。强制调解应该受制于程序正当性和有效性的要求。中国近几年也出现了强制调解的立法与实践,为在保护当事人程序选择权的前提下真正发挥出强制调解的功能,在条件成熟时,应该对强制调解的范围、模式等进行适当调整与完善。
[期刊]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作者]
20世纪下半叶以来,在波兰尼、舍恩等人的理论推动下,实践性知识成为一个热门的研究议题。实践性知识的研究开阔了我们对于知识概念、知识传承与人才培养、知识生产与知识应用的视野,教育系统对于这些问题尤其关注。在各种以职业为取向的高校专业、研究生专业学位教育、职业教育和教师职业发展等领域,实践性知识成为一个核心性话题。最近二三十年来,国内学界发表了大量的有关研究成果。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李壮成  
树立实践育人观念,强化实践教学,不断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已成为我国教师教育研究和实践领域的重要话题。目前,从研究领域到操作层面,从国家政策到教师个人都形成了关注实践、重视实践的良好氛围。本文在分析为何要关注教师教育之实践品质的基础上,解析了实践性教师教育究竟何为,并试图通过教师教育中实践与理论的融通、实践与反思的共鸣、个体实践与团队协作的结合,还原实践性教师教育的本来面目,以促进教师教育的健康发展。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杨颖东  郝志军  
灵性教育是一种面向人的内在心灵世界,通过关注人的精神生活需求,拓展人的精神生命潜能,充盈人的精神情感体验,增强人的精神意识自觉,从而不断提升人的精神生命质量并最终养成健全道德精神人格的教育,是力求超越工具理性支配下的功利性教育范式并回应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现实呼唤的积极努力。灵性教育体现出尊重天性、遵循自然,重视体验、关注意义,对话建构、追求智慧等价值追求。其在学校教育中的基本实践方式是构建灵性课程体系,创生灵性教学模式,培育灵性教师队伍和塑造灵性领导风格。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曲中林  
依附性教育实践是指教师习惯于以非自主的方式工作,其职业意识和自我意识发育不良,消极应付和对待教育实践中的问题。这种实践已经成为了一种无形壁垒,使教师陷入封闭、狭小的“实践圈”内,严重影响到教师的专业发展。只有深入了解依附性教育实践形成的原因,才能多维度地穿越依附性实践,实现教师由“只能这样做”到“还能怎样做”的对个人自我意识的超越。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朱科勇   王崇锋  
根据中央和深圳市委的统一部署和要求,深圳市地方税务局从今年1月下旬开始,在全体党员中开展了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经过各级党组织的努力工作,目前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并实现了税收收入持续稳定增长。截止2月组织税收收入55.5亿元, 同比增长22.87 %, 增收10.32亿元,为全年税收任务的完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陈向明  
教育是一种"实践",需要教育者具有"实践性知识"。"实践性知识"是教育者对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进行反思和提炼后形成的,并通过自己的行动做出来的对教育教学的认识。然而,因其缄默性、动态性、情境性、个人性等特点,对这种知识进行研究有很大难度,因此也不太受到学术界的重视。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李永刚  马爱民  
对国外教育博士发展历史,以及教育博士与哲学博士区别的研究,显示实践性是教育博士的显著特征。重视大学与工作场所和职业之间的联系,重视提升学生对职业实践问题的理论反思、研究能力与问题解决能力,是教育博士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特色。通过问卷和访谈调查我国教育博士研究生培养状况,结果发现当前教育博士研究生在专业理论知识和研究方法教育上表现良好,但在科研实践能力和职业实践能力训练上比较薄弱,教育博士研究生培养表现出一定的学术化倾向。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