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782)
- 2023(5558)
- 2022(4536)
- 2021(4340)
- 2020(3568)
- 2019(8432)
- 2018(8164)
- 2017(15390)
- 2016(8220)
- 2015(9741)
- 2014(9433)
- 2013(9574)
- 2012(8934)
- 2011(8530)
- 2010(8407)
- 2009(8028)
- 2008(8071)
- 2007(7088)
- 2006(6351)
- 2005(5950)
- 学科
- 济(42532)
- 经济(42475)
- 管理(21788)
- 业(20689)
- 方法(19332)
- 数学(16849)
- 数学方法(16772)
- 企(16525)
- 企业(16525)
- 中国(16355)
- 贸(10664)
- 贸易(10657)
- 易(10451)
- 农(9610)
- 财(8686)
- 学(8473)
- 制(8077)
- 业经(7787)
- 关系(7040)
- 银(6891)
- 银行(6885)
- 教育(6853)
- 行(6733)
- 融(6598)
- 金融(6597)
- 农业(6258)
- 和(6120)
- 策(5992)
- 发(5894)
- 理论(5818)
- 机构
- 大学(134886)
- 学院(128611)
- 济(63643)
- 经济(62792)
- 研究(50662)
- 管理(45069)
- 中国(39512)
- 理学(38510)
- 理学院(37998)
- 管理学(37493)
- 管理学院(37250)
- 京(29290)
- 财(28508)
- 科学(27307)
- 所(25664)
- 财经(23351)
- 研究所(23279)
- 经济学(22292)
- 经(21554)
- 中心(20506)
- 经济学院(19985)
- 北京(19544)
- 范(19078)
- 师范(18999)
- 财经大学(17496)
- 院(17330)
- 江(17102)
- 农(16458)
- 师范大学(15826)
- 科学院(15446)
- 基金
- 项目(79614)
- 科学(64335)
- 基金(61587)
- 研究(59789)
- 家(53615)
- 国家(53173)
- 科学基金(44970)
- 社会(42522)
- 社会科(40300)
- 社会科学(40292)
- 基金项目(31224)
- 教育(27672)
- 自然(26102)
- 资助(25792)
- 省(25670)
- 自然科(25561)
- 自然科学(25552)
- 自然科学基金(25170)
- 划(23513)
- 编号(21699)
- 部(20226)
- 中国(19973)
- 成果(19454)
- 国家社会(19222)
- 重点(18026)
- 教育部(17980)
- 发(16866)
- 人文(16588)
- 大学(16043)
- 创(15889)
共检索到20152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赵靖
中国历来重视人口问题,不仅在后来人口众多的时期是这样.在古代地广人稀的情况下也是这样;不仅思想学术界是这样,官方的政策也是这样。当然,关心人口问题的立场和出发点.是各自不尽相同的,提出的理论、观点也各不一样。研究一下中国历史上丰富多彩的人口思想遗产,对于帮助我们正确认识现代化建设中的人口问题,不无裨益。 (一)传统人口思想和传统经济思想中国历来谈论人口问题,大多是和经济问题联系着的;人口同富国的关系问题,一直是中国传统经济思想中最为重视的研究课题之一。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卢先明
中国传统政治的核心内涵是财富共享。这种思想肇始于传说中的尧、舜、禹时代,实践于西周初年,经过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学者的系统阐发,最终由汉代的董仲舒作了理论上的总结。尽管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财富共享的标准有所不同,但保障平民百姓的基本生活,维持"富者足以示贵而不至于骄,贫者足以养生而不至于忧"则是其中不变的基本准则。
关键词:
传统政治 财富共享 儒家伦理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陈艳梅
"以和为贵"思想是中国传统哲学的基本精神,体现了自强不息与厚德载物的和谐统一;"以人为本"是"贵和"思想的精髓与特色,"和而不同"是传统"以和为贵"处世观的深化,"动态平衡"是人类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成果。中国传统哲学中的"贵和"思想,无论对中国人的人格塑造,还是对于中国社会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价值理念在弘扬中国传统和谐思想、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方面意义重大。
[期刊]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作者]
赵冈
论中国传统社会的性质赵冈到今天(1994)5月14日,傅衣凌教授逝世已六年。傅先生是我最敬佩的经济史学家。傅先生在他的晚年,一直不断地修正他对中国传统社会性质的看法,表现出对学术之无比的真诚。尤其是他最后一篇遗作,感人至深①。人们把五种生产方式线性发...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卢福财 何炜
从新经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外部网络的经济活动嵌入在社会关系网络之中,并受其约束,在人际关系网极其丰富的中国,更有值得探讨的价值。本文结合我国传统文化心理结构,分析了外部网络与政府之间以及组成外部网络的企业之间的关系网络对外部网络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几点建议,以完善我国的制度化信任机制,建立高效率的、运作规范的外部网络组织。
关键词:
外部网络 关系网络 信任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程霖 陈旭东 张申
中国传统经济思想内容丰富,涉及范围广泛,形成了一系列有中国特色的经济概念,拥有许多值得珍视的思想闪光点,对古代中国经济长期领先于世界起到了重要作用,亦丰富了世界古代经济思想的内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此同时,中国传统经济思想也是西方现代经济学的先行思想构成因素之一,如在日本经营管理模式建构、美国罗斯福新政时期的农业立法及宏观经济稳定中起到了积极正面的借鉴作用。尽管中国传统经济思想未能独立地发展成为现代经济学理论,但是可以为解决当前中国的现实问题提供一定的历史借鉴,为建立中国经济学派提供思想牵引,为构建中国式管理模式提供哲学基础。因此,准确认识中国传统经济思想的历史地位,有助于探究民...
关键词:
中国传统经济思想 成就 贡献 历史地位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向春
中国传统教育理念一直主张敬业乐群、修己善群。民国时期群育被列入教育方针。我国港澳台地区及新加坡现行教育目标中仍鲜明地提倡群育。当前,加强群育并赋予其以新的内涵,有助于校正教育上的偏差,丰富教育理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
群性 群育 现实意义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金准
中国经济正经历"中国制造"向"中国服务"的转型,服务业是具有强烈的文化属性的产业,中国传统服务思想源远流长,重"礼"重"心",具有鲜明的文化个性,中国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应以之为本,构筑竞争力,中国服务业也因此能成为传承中国文化的载体和命脉。
关键词:
中国服务 中国服务业 中国文化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王跃生
在人类历史上,农业文明是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伴随着农业的兴起,产生了与之相适应的文化形态,并进而影响到人口的发展。这种情形在世界各主要文明国家都曾出现过。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国,人口发展除了受农业文明的影响外,更多地受到自身文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冯文全 高静
德国教育哲学家和教育人类学家博尔诺夫基于存在哲学提出的非连续性教育思想认为,学生并非总是按照预定的路线或规律发展,学生的发展是偶然的、顿悟的、不规律的、非理性的,是一种非连续性变化,这与中国传统蒙学中的朴素的非连续性教育思想与观点不谋而合。将非连续性教育思想应用于德育实践以实现德育创新,一是在德育过程中要创生"顿悟现象"和"酝酿效应";二是在德育内容方面要积极利用"危机"、"遭遇"与挫折,化危机为转机与契机;三是在德育环境的营造上要注重物质环境与人文环境的相得益彰;四是在德育形式、方法和评价上要善于利用"告诫"和"唤醒"以及因材施教、榜样示范、情感激励和冲突缓解等方法,要注重过程性评价。非连续...
[期刊] 求索
[作者]
郭俊霞
理解转型期中国乡村家庭之变,首先要研究传统乡村代际关系形态,以形成对照。将传统家庭代际关系理想化为一种相对稳定的形态,可抽离出理解和分析代际关系的两个维度:代际关系的交换维度和价值基础维度。依据上述两个维度建立的传统家庭代际关系模型,可以用来理解新中国成立后的集体化实践对家庭代际关系的影响,更可以用来分析当前农村家庭代际关系的变迁,从而深入认识转型期农村家庭关系的变迁。
关键词:
代际关系 理想型 紧张程度 交换强度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王晓虹
人生环境是人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所赖以展开的各种关系的总和。和谐的人生环境包括了四个基本内涵:个人自我身心和谐,个人与他人关系的和谐,个人与社会关系的和谐,个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文章试图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挖掘、梳理关于人生环境的基本观点,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传统资源。
关键词:
传统文化 人生环境 和谐
[期刊]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王欢
李贽的音乐美学思想具有反封建、反礼教的精神,相比中国古代传统的儒、道两家的音乐美学思想,具有一定的进步性和民主精神。李贽的音乐美学思想既是对儒家礼乐思想的批判与吸纳,也是对道家自然乐论的改造和融合。将李贽音乐美学思想与儒、道音乐美学思想进行比较研究,能够使我们对中国传统音乐美学思想由"发乎情、止乎礼""无为、平和"进而改造融合为"发乎情性、由乎自然""以人为本、以心为本"进行再次解读和认识,并对现当代中国音乐美学的研究提供有价值的资料和崭新的视角。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