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813)
- 2023(14275)
- 2022(12372)
- 2021(11553)
- 2020(9538)
- 2019(21879)
- 2018(21757)
- 2017(41887)
- 2016(22727)
- 2015(25041)
- 2014(25297)
- 2013(24982)
- 2012(22952)
- 2011(20788)
- 2010(20742)
- 2009(19151)
- 2008(18648)
- 2007(16655)
- 2006(14513)
- 2005(12426)
- 学科
- 济(95009)
- 经济(94918)
- 管理(65367)
- 业(64287)
- 企(50758)
- 企业(50758)
- 方法(43032)
- 数学(37642)
- 数学方法(37207)
- 农(33202)
- 财(23830)
- 地方(22673)
- 中国(22544)
- 农业(22272)
- 业经(21928)
- 学(21183)
- 环境(17743)
- 制(16274)
- 务(15692)
- 财务(15628)
- 财务管理(15602)
- 企业财务(14940)
- 和(14634)
- 理论(14407)
- 技术(14142)
- 划(14129)
- 贸(14075)
- 贸易(14070)
- 易(13606)
- 融(13180)
- 机构
- 大学(324672)
- 学院(323977)
- 管理(130639)
- 济(126079)
- 经济(123193)
- 理学(113968)
- 理学院(112708)
- 管理学(110747)
- 管理学院(110172)
- 研究(107944)
- 中国(78685)
- 科学(69048)
- 京(68430)
- 农(56730)
- 财(56657)
- 所(54111)
- 业大(50688)
- 研究所(49716)
- 中心(49232)
- 江(46577)
- 财经(46022)
- 范(43680)
- 农业(43432)
- 师范(43294)
- 北京(42787)
- 经(41880)
- 院(39582)
- 州(38273)
- 经济学(36915)
- 师范大学(35041)
- 基金
- 项目(229264)
- 科学(180272)
- 基金(166304)
- 研究(166157)
- 家(145393)
- 国家(144159)
- 科学基金(123833)
- 社会(104746)
- 社会科(99053)
- 社会科学(99026)
- 省(90107)
- 基金项目(89167)
- 自然(81291)
- 自然科(79356)
- 自然科学(79336)
- 自然科学基金(77862)
- 划(75682)
- 教育(75019)
- 资助(67901)
- 编号(67613)
- 成果(54039)
- 重点(51067)
- 部(50005)
- 发(49057)
- 创(46984)
- 课题(46008)
- 科研(43966)
- 创新(43814)
- 国家社会(42895)
- 教育部(42413)
- 期刊
- 济(138463)
- 经济(138463)
- 研究(90819)
- 中国(58776)
- 农(54798)
- 学报(53614)
- 科学(49673)
- 管理(44234)
- 财(42175)
- 大学(40437)
- 学学(38316)
- 农业(37313)
- 教育(33790)
- 技术(26970)
- 融(26866)
- 金融(26866)
- 业经(24404)
- 财经(21439)
- 经济研究(20366)
- 经(18134)
- 问题(18073)
- 业(17130)
- 图书(16694)
- 版(16489)
- 科技(16476)
- 资源(16152)
- 技术经济(15822)
- 理论(15172)
- 业大(14123)
- 实践(14071)
共检索到46145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房俊峰
县域旅游业在我国旅游产业结构升级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针对特定投资项目的县域投资环境适宜性评价很有必要。文章构建了度假村项目县域投资环境适宜性评价模型,并探讨了指标体系取舍的原则、权重确定的方法选择、指标打分的依据等细节问题。通过实例分析,验证了模型的可操作性,所得结论对实际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
度假村 县域经济 投资环境 适宜性评价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朱亮 吴炳方 张磊
与我国平原区农村居民点呈团簇状分布不同,三峡库区农村居民点规模小、密度大、分布散乱,呈现出"满天星"状的分布格局。以渝北、万州和秭归移民区作为三峡典型区,利用面向对象分类和监督分类相结合的方法从高分辨率遥感影像提取了农村居民点。在此基础上利用GIS技术对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规律特征和制约农村居民点分布的要素如海拔、坡度、坡向、道路、水源等进行了分析;借鉴农用地评价方法,利用评价中的多指标综合评价法,结合层次分析法(AHP)生成人居环境适宜性评价图。研究结果表明,三峡农村居民点受到海拔、坡度、坡向等因子的影响呈现出较明显的空间分布规律。三峡典型区农村居民点格局及人居环境适宜性评价结果为农村居民点布...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魏伟 石培基 冯海春 王旭峰
论文以干旱区内陆河石羊河流域为研究区,选取坡度、坡向、地形起伏度、植被指数、水文、气候、交通等因子作为评价指标,建立了人居环境指数(HEI),利用GIS的叠置分析、缓冲区分析、密度分析等空间分析技术对石羊河流域人居环境适宜性进行了定量综合评价分析。评价结果表明,石羊河流域人居环境指数介于17.13~84.32之间,整体分布格局为:从西南方向到东北方向适宜性依次降低,适宜、较适宜居住区主要分布在中游和中下游地区,不适宜人类居住区占研究区面积的比例很大。石羊河流域人居环境适宜区主要以带状和斑块状分布在石羊河各支流周围,其他区域只有零星分布,与流域内居民点分布的空间格局相吻合。石羊河流域人居环境状况...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陈建军 雷征
规划空间耦合是国土规划研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国土空间类型划分,国土空间结构和布局优化的重要基础和前提。以自然地类为基础评价单元,从微观尺度梯次开展生态重要性、耕地适宜性和建设适宜性评价,进而获取生态保护空间、优质耕地空间和建设开发空间,并与主体功能区规划确定的对应的空间类型进行耦合分析。结果表明:微观尺度评价下的空间分区比主体功能区规划空间划分更加精细,对指导区域国土空间开发、利用、保护更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李益敏
高山峡谷地区山高坡陡,其发展受到很多因素的限制,人居环境有其特殊性。怒江峡谷区人居环境的主要影响因子为:海拔、坡度、坡向、交通、水资源、土地利用等。将指标分级量化后,采用GIS的空间叠置分析、缓冲区分析等空间分析技术,对研究区人居环境适宜性进行了定量、定位综合评价分析。研究表明,怒江峡谷人居环境适宜区域主要以带状形式分布在河流两侧,其他区域只有零星分布;怒江峡谷人居环境状况与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的空间分布基本吻合,各县人居环境评价均值与农民人均纯收入相关性达到0.96,各乡人居环境评价均值与农民人均纯收入相关性达到0.76。同时分析了怒江峡谷三县各乡镇的人居环境容量,表明其环境难以承载现有人口。
关键词:
GIS 人居环境 人居容量 怒江峡谷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苏华 王云鹏 陈永品 沈奎 杨静学 马跃良
采用《国家人口发展功能区技术导则》确定的指标体系,在250米格网下,计算了全区的人居环境指数(HEI),并进行了空间格局及空间异质性的比较和分析。结果表明:萝岗区的人居环境指数介于24.32~86.06之间,平均人居环境指数为69.27,总体上属于比较适宜区(HEI范围61~80,占88%),局部地区处于一般适宜区(HEI范围24~60,占11%),局部地区属于高度适宜区(HEI范围81~90,占1%)。研究发现人居环境指数高的地方人口密度也相对较大。HEI指数从大到小顺序为:东区街>夏港街>永和街>九龙镇>萝岗街>联和街。萝岗区人居环境适宜度整体分布态势是:从西向东呈带状递增,从低山、丘陵向...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文余源 邓宏兵 段娟 胡鹏
以GIS技术和数据包络分析 (DEA)方法为手段 ,通过定性、定量与定位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基于空间性和非空间性两方面影响因素 ,对湖北省县域农业投资环境有效性进行了评价和分区 ,旨在揭示湖北省各县域农业发展的状况和问题 ,为政府农业投资取向、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李娅 谭秋 王丽双 张帆
[目的]通过对原平市农业产业适宜性的定量评价,并结合土地利用的角度对原平市农业产业进行布局优化。[方法]基于GIS空间分析和AHP方法,建立农业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刻画原平市农业产业适宜性指数的空间分布格局,得出适宜性分级图,进一步叠加原平市土地利用数据,进行农业优化布局分析。[结果]原平市农业适宜性水平整体较低,只有14.82%的区域适宜和非常适宜农业生产,集中分布于中部平原地区;53.21%的地区基本适宜农业生产,主要分布于东部丘陵和西部山区;31.97%的地区不适宜农业发展,主要分布于西部山区;同时,在不适宜农业生产的地区中约有15.3%的土地被开垦为耕地,限制了该市整体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结论]与传统的土地适应性相比,本研究嵌入了社会经济因子和管理水平的影响分析,使得研究结果更贴合实际。如何进一步挖掘更全面表征气候、生态、社会经济等影响因素,构建更加全面的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制定区域有别、因地而异的评价体系标准,是加强农业土地适宜性评价科学性和准确性的有利保障。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农业是国民经济产业中最基本的产业。农业的发展受各种社会、经济、自然因素的制约,比较效益低下,靠农产品收入支撑农业日益不断的增长,力度显然不足,而农业吸引非农资金的环境又不具备,唯一的外援就是政府的农业投资。鉴于目前政府财政收入的有限性,政府对农业投资...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王琦 赵志平 韩煜 史娜娜 全占军
以土地利用生态适宜性评价结果指导区域土地利用模式,可以有效保障区域土地利用生态安全。论文利用GIS分析方法,选取高程、坡度、土地利用类型、土壤侵蚀状况、距风景名胜区距离、距水体距离、距道路距离、距居民点距离8个评价因子,对赞皇县土地利用生态适宜性等级进行划分,结果表明,赞皇县土地利用生态适宜性水平较高,土地利用适宜和较适宜区面积为506.23 km2,占总面积的61.2%;较不适宜区和不适宜区面积为194.42 km2,占总面积的23.5%。不适宜区和较不适宜区内工矿用地面积为0.9 km2,需要调整用地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王琦 赵志平 韩煜 史娜娜 全占军
以土地利用生态适宜性评价结果指导区域土地利用模式,可以有效保障区域土地利用生态安全。论文利用GIS分析方法,选取高程、坡度、土地利用类型、土壤侵蚀状况、距风景名胜区距离、距水体距离、距道路距离、距居民点距离8个评价因子,对赞皇县土地利用生态适宜性等级进行划分,结果表明,赞皇县土地利用生态适宜性水平较高,土地利用适宜和较适宜区面积为506.23 km~2,占总面积的61.2%;较不适宜区和不适宜区面积为194.42 km~2,占总面积的23.5%。不适宜区和较不适宜区内工矿用地面积为0.9 km~2,需要调整用地属性,一般适宜区内工矿用地面积为0.9 km~2,需要限制建设项目类别、规模和建设范围。赞皇县现有的非金属矿采选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是工业结构优化的重点。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庄军 邓宏兵 李俊杰 李雪平
根据《湖北省统计年鉴(2005)》及相关资料,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我们对湖北省75个县级行政区(包括39个县、21个县级市、3个省直管副地级市、11个县改区、1个林区,荆州区因资料缺乏未纳入研究范围)进行了投资环境竞争力定量分析评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提高湖北省县域投资环境竞争力的对策与建议。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姚婷婷 邓宏兵 陈虎群
文章从时空角度出发,以湖北省2004~2012年县域投资环境竞争力为测度指标,借助SPSS统计分析软件和GIS技术,采用变差系数、首位度、泰尔系数等传统区域差异指标,分析湖北省投资环境的总体差异;并运用ESDA(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标准差椭圆等空间分析方法对近十年湖北省投资环境局部异质性的时空演变特征进行实证研究。分析表明:湖北省县域投资环境水平的相对差异呈波动缩小趋势,县域之间的不平衡性在减弱;县域投资环境竞争力集聚性增强,各县域存在着极强的空间自相关特征;但是,湖北县域投资环境竞争力的空间特征呈现明显的空间二元结构,成"东高西低"的空间分布格局。标准差椭圆在总体上有小幅度的收缩趋势,基本上以武汉城市圈为核心,范围覆盖了除西部县域的大部分地区,县域投资的空间分布呈现出西北—东南格局,并且这种分布格局有进一步凸显的趋势。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马炅妤 李炫 朱磊 吴修月
[目的]随着市县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的改革创新,越发强调主体功能区制度的完善、强化政府空间管控的能力。空间开发适宜性是合理划分国土空间、优化开发布局的重要基础。[方法]研究通过选取了地形地势、交通干线、人口聚集度、经济发展4项适宜性指标和自然灾害影响、可利用土地资源、可利用水资源、生态系统脆弱性4项约束性指标,建立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分别从格网与行政区两种视角出发,开展蒲江县级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采用点对点匹配度分析对两种评价结果进行综合对比分析。[结果]从总体看,蒲江县最适宜区域占比约为4%,较适宜区域占比约为14%,较不适宜区域占比约为15%,最不适宜区域占比约为67%。行政区视角下,各类开发适宜性等级区域差异明显,但街道、乡(镇)行政区内部具有均质性。具体来说,各类开发适宜性等级区有按行政区集聚的趋势,并且其集聚趋势与多指标评价结果关系密切。空间视角下,各类开发适宜性等级跨行政区,街道、乡(镇)行政区内部具有异质性。一方面,各类开发适宜性等级不受行政区影响,局部精准性更高。另一方面,形成跨行政区的开发时序判读,并且这种开发时序多呈现"中心—外围"结构,便于具体指导区域分步开发。[结论]格网尺度可以更精细地反映县级开发适宜性和开发约束性在空间上的差异化分布,提高城镇、农业、生态3类空间范围划定精准性,为合理确定资源开发强度、促进国土空间科学适度有序布局提供技术保障。
关键词:
空间开发 适宜性评价 多视角 县级 蒲江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戴忱
本文针对城市规划中用地布局的方案比选以及城市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用地布局环境合理性的评价难以量化的问题,利用ArcGIS的空间分析功能进行缓冲区叠合分析,结合Delphi法进行因子打分、层次分析法确定因子权重,构建了一套初步的方法体系。将五大类城市建设用地分为环境敏感性用地、环境服务性用地和污染源性用地三类,形成居住用地布局适宜性、工业用地布局适宜性、交通用地布局适宜性和绿地广场布局适宜性四个评价系统。并以钦州市城市总体规划为例,对城市用地布局的适宜性进行量化,结果较为直观,具有较高的科学性和可比较性,从环境合理性角度对判断不同规划用地布局方案的优劣提供了较好的支撑。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