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104)
- 2023(4607)
- 2022(4006)
- 2021(3590)
- 2020(3110)
- 2019(7039)
- 2018(7000)
- 2017(13431)
- 2016(7169)
- 2015(7805)
- 2014(7543)
- 2013(7381)
- 2012(6934)
- 2011(6085)
- 2010(6310)
- 2009(5762)
- 2008(5682)
- 2007(4940)
- 2006(4166)
- 2005(3633)
- 学科
- 济(31176)
- 经济(31131)
- 管理(22915)
- 业(18082)
- 企(15407)
- 企业(15407)
- 方法(12950)
- 数学(11399)
- 数学方法(11306)
- 财(9727)
- 地方(8689)
- 中国(7944)
- 农(7275)
- 家(6497)
- 国家(6278)
- 业经(5931)
- 学(5807)
- 贸(5522)
- 贸易(5522)
- 制(5276)
- 易(5252)
- 财政(5004)
- 农业(4740)
- 地方经济(4724)
- 环境(4689)
- 划(4349)
- 政(4332)
- 人事(4193)
- 人事管理(4191)
- 工作(4152)
- 机构
- 大学(97330)
- 学院(96840)
- 济(40160)
- 经济(39392)
- 管理(38273)
- 理学(33252)
- 理学院(32824)
- 研究(32756)
- 管理学(32269)
- 管理学院(32079)
- 中国(24481)
- 京(23569)
- 财(20272)
- 科学(19371)
- 所(16302)
- 财经(15567)
- 北京(15521)
- 研究所(14591)
- 中心(14289)
- 经(14233)
- 业大(13775)
- 农(13730)
- 江(13509)
- 范(12652)
- 师范(12566)
- 院(12296)
- 经济学(12127)
- 财经大学(11688)
- 经济学院(10942)
- 州(10578)
- 基金
- 项目(66572)
- 科学(52924)
- 基金(49042)
- 研究(49011)
- 家(42096)
- 国家(41764)
- 科学基金(36377)
- 社会(32480)
- 社会科(30790)
- 社会科学(30781)
- 基金项目(26033)
- 省(24682)
- 自然(23029)
- 自然科(22523)
- 自然科学(22518)
- 自然科学基金(22123)
- 教育(22069)
- 划(21764)
- 资助(19944)
- 编号(19023)
- 成果(15548)
- 重点(14822)
- 部(14590)
- 发(14540)
- 创(13739)
- 课题(13721)
- 国家社会(13263)
- 创新(12901)
- 制(12795)
- 教育部(12769)
共检索到14501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改革
[作者]
齐子翔
以京津冀省际经济利益为例,选择省际纳什均衡作为协调路径,以空间计量为手段,以合同契约为形式设计省际经济利益协调机制。中央政府应创新出更加有效率的地方政府考核机制与权威仲裁机构,形成改革的内生动力和协调前提,重构不同区域在经济方面发生交换的激励结构,降低省际经济利益协调费用,从而促进区域经济增长。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商寅泉
京津冀一体化缘自"环首都经济圈"。顾名思义,环首都经济圈是河北提出来的,意思是把河北环绕北京的13个市县用产业的形式形成与北京联动,为首都服务,依托首都发展而发展,形成一个"圈"。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巧妙利用这个概念,从更高的视野筹谋京津冀发展,提出一体化、协同发展的战略构想。这就使得京津冀的发展,不分主次,没有谁为谁服务的关系,而形成有机结合的态势,共同发展。京津冀一体化将造就中国最为高端的产业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齐子翔
产业的区际转移是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前提条件和物质基础,但由于地方政府的有限理性和行政边界的刚性约束,造成了地方政府间的税收争夺,阻碍了产业的梯度转移,影响了价值链的有序延伸,制约了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本文以京津冀地区为例,基于财税体制改革的视角,通过对横向分税制的探索,试图构建产业区际转移利益协调机制,以期能够打破行政边界刚性约束的羁绊,突破地方政府利益固化的藩篱,破除现行体制机制的障碍,以经济的内在联系为基石,化解区际产业转移过程中的地方政府利益冲突,理顺产业发展链条,促进区域合理分工。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张新宁 刘娜 贾文学 张子清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为找出京津冀地区内科技投入产出差距及其原因,构建科技投入产出评价指标体系,基于2016—2020年相关代表性数据,运用对比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法研究京津冀地区内和河北省各地市间科技投入产出的均衡性。结果显示:京津冀三地科技投入产出存在明显差距,河北科技投入产出落后是主要原因;河北各地市科技投入产出强度存在较大梯度差,大致以石家庄为核心逐渐向冀南冀北减少,这是制约京津冀科技协同发展的重要因素。根据研究结果,从发挥北京辐射作用和促进河北发展两方面提出建议,以促进雄安高质量发展、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向更高水平迈进。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梁丽英 梁彦庆 黄志英 史思琪
利用熵值法、耦合协调度模型等研究了生态文明背景下,2007—2017年京津冀13个城市健康城市建设与土地集约利用的发展状态、耦合协调分布特征及其驱动力。结果表明:(1)京津冀健康城市发展与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均值随时间均以京津为中心向四周扩散递减,但健康城市发展整体水平要优于土地集约利用。(2)耦合协调水平区域差异明显,但随时间差距逐渐缩小;历年耦合协调水平在空间上均呈显著集聚状态,但空间差异逐渐缩小。(3)因子探测器显示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是影响耦合协调发展的主导驱动因子,交互式探测器进一步揭示了各驱动因子的交互促进能力。研究结果对于推进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缩小区域差异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卜洪运 黄杰
产业结构和环境质量协调发展研究对促进经济和环境共同发展至关重要。本文先对产业结构和环境质量耦合原理进行分析,然后通过设计京津冀产业结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和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用基于耦合理论的协调度模型,实证分析了京津冀产业结构和环境质量的协调关系。结果显示,2000-2008年京津冀产业结构和环境质量处于濒临失调阶段,2009-2015年京津冀产业结构和环境质量则上升到勉强协调。最后通过GM(1,1)与二次指数平滑相结合的不等权组合预测方法对协调度预测,结果显示未来七年协调度一直在0.59以下,即京津
关键词:
产业结构 环境质量 熵平衡方程 协调度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韦文英 孙莉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背景下,北京治理面临战略定位与治理模式选择、协同发展与地方利益博弈、治理分权与协同分权、区域协同发展与治理主体多元化、多中心与政府治理能力匹配、城市功能转换与治理体制机制创新六大关键性问题。在剖析关键性问题的基础上,本文预判北京治理趋势,提出优化行政区划设置、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北京治理模式、调整部分政府机构职能等政策建议。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贾巨才 孔伟 任亮
[目的]随着城市化进程逐步加快,旅游业得到了迅速发展,但也带来一系生态环境问题。如何在高效健康地发展城市绿色旅游经济的同时,兼顾城乡生态环境的良性发展,是当前研究的热点和重点问题。[方法]以张家口为例,着力构建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指标体系,并辅以协调发展度模型,对2005—2016年张家口市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度进行定量测度。[结果]研究期内,张家口市旅游经济指数、旅游规模和旅游效益总体上呈现增长的趋势;生态环境协同发展指数、生态资源和环境治理指数波动较大;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指数由2005年的0. 24发展到2016年的0. 61。[结论]张家口市旅游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关联度逐渐增强,两者正处于协调发展的初级阶段,其耦合协调发展有着广阔的前景和良好的发展势头。未来在发展旅游经济的同时,应兼顾自身优越的地理环境,稳步推进城乡环境治理进程,促进两者协调健康发展。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辛静静 侯圣银 王德起
依据集聚经济相关理论与研究,可以模拟出城市群整体集聚效益及该城市体系中各城市的产业部门集聚弹性函数,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基于城市群经济学视角的均衡模型。针对中心城市过度集聚问题,应当通过配置城市群内各城市产业部门人口以实现城市群整体集聚效益的提升。
关键词:
京津冀城市群 综合集聚效益 均衡
[期刊] 改革
[作者]
崔晶
作为一个自然生态整体,都市圈生态环境问题的跨域性和流动性决定了生态治理需要地方政府之间的合作,然而在现实中跨域生态问题的协作治理面临着重重困境。从制度集体行动的视角看,地方政府生态协作治理整体目标上的偏好差异、生态治理公共物品的属性、合作成员间影响力不均衡等因素均影响着都市圈地方政府生态治理的协作。破解地方政府区域生态治理协作的困境,需要建立利益补偿和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建立水权和污染权交易机制,提升官员政绩考核体系中生态治理指标的权重。
关键词:
生态治理 府际协作 京津冀都市圈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席强敏 李国平
京津冀地区人口规模的有效控制和空间的合理布局,对于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具有重要支撑和促进作用。当前京津冀人口规模巨大且增速较快,人口的均衡发展面临人口空间极化现象严重、人口资源环境矛盾突出和中心城市人口过度集中等问题。应该加强顶层设计,编制京津冀人口发展功能区规划;加强人口规模调控,实施京津冀人口总量有序管理;合理引导北京人口疏解,形成京津冀人口多中心分布格局;优化区域产业功能布局,助推京津冀人口均衡发展;挖掘资源环境发展潜力,拓展京津冀人口增长空间。
关键词:
京津冀地区 人口 都市圈 均衡发展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李国平 罗心然
京津冀地区是中国重要的人口集聚区和经济增长极,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背景下研究京津冀地区人口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关系,对于促进区域内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京津冀地区2000-2010年各区(县)和2000-2014年各城市的人口、GDP数据,运用人口—经济增长弹性、地理集中度、不一致指数、重心分析等方法探究京津冀地区人口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关系,结果表明:1在总量规模上,京津冀地区整体人口增长与经济增长的协调度较高,但各城市人口增长与经济增长的协调度存在较大差异。2在空间分布上,从地理集中度来看,京津
关键词:
人口增长 经济布局 协调发展 京津冀地区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李国平 罗心然
京津冀地区是中国重要的人口集聚区和经济增长极,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背景下研究京津冀地区人口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关系,对于促进区域内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京津冀地区2000-2010年各区(县)和2000-2014年各城市的人口、GDP数据,运用人口—经济增长弹性、地理集中度、不一致指数、重心分析等方法探究京津冀地区人口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关系,结果表明:1在总量规模上,京津冀地区整体人口增长与经济增长的协调度较高,但各城市人口增长与经济增长的协调度存在较大差异。2在空间分布上,从地理集中度来看,京津冀地区人口、经济地理集中度均呈现北部低、中南部高的分布特征,其中北京、天津经济地理集中度高于人口地理集中度,河北多数城市人口地理集中度高于经济地理集中度;从重心来看,京津冀地区整体的人口与经济重心都向东北方向移动,且经济重心的移动幅度大于人口重心,2个重心偏离距离不断加大,此外各城市的人口重心与经济重心也出现不同程度的分离。最后,提出了促进京津冀地区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人口增长 经济布局 协调发展 京津冀地区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温卫娟 邬跃 李石柱
京津冀经济区作为我国继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之后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又一核心区域,是我国城市分布最密集、综合实力最强的区域之一。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北京作为首都与京津冀经济区的核心城市,重塑北京物流系统必将对北京物流发展,对天津、河北承接产业转移产生重要影响。针对北京市现有物流系统所表现出的一系列特点,如服务主体多元化、多组团格局基础上形成的二层级网络结构、需求保障型特征明显、末端物流占主导等,为更好地满足城市定位调整的需要,更好地适应城际运输便利化、网络购物迅速增长、产业疏解外迁加速的大形势,必须对北京物流系统进行重构。一是确立三级物流体系,构建大首都物流圈系统;二是鼓励与周边地区合作,推动...
关键词:
北京物流系统 京津冀协同 重构策略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刘洁 姜丰 钱春丽
自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京津冀协同发展在多个重点领域取得重大进展,但在协调发展方面还存在一定差距。通过构建京津冀协调发展指数,增加了对京津冀地区经济与人口协调性的测度,对京津冀协调发展现状进行了测算,结果显示,京津冀协调发展程度仍呈下降趋势。造成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在于京津冀协同发展存在体制机制性障碍,从而影响京津冀城市群这一复杂系统的整体性功能。基于此,应从系统思维、系统理论与方法审视和解决制约京津冀协调发展的关键问题,在组织管理上建立总设计师和总指挥两条指挥线相统一的社会系统工程管理体系,并进一步完善协调合作机制、财税协调机制以及市场一体化机制。
关键词:
京津冀 协调发展 系统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