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051)
2023(7011)
2022(5909)
2021(5446)
2020(4396)
2019(9469)
2018(9073)
2017(16695)
2016(9238)
2015(9789)
2014(9308)
2013(8995)
2012(8099)
2011(7419)
2010(7205)
2009(6577)
2008(6340)
2007(5296)
2006(4608)
2005(3931)
作者
(29172)
(24568)
(24421)
(22857)
(15462)
(12077)
(10879)
(9522)
(9264)
(8525)
(8371)
(8154)
(8082)
(7725)
(7612)
(7552)
(7503)
(7246)
(7176)
(6956)
(6425)
(5782)
(5682)
(5534)
(5485)
(5353)
(5324)
(5271)
(4960)
(4899)
学科
(35338)
经济(35296)
管理(26374)
(23110)
(17718)
企业(17718)
方法(14850)
数学(13234)
数学方法(13121)
环境(10960)
(10926)
(10333)
地方(8758)
中国(8556)
(8350)
业经(8342)
(8026)
贸易(8023)
(7776)
农业(7669)
(6586)
生态(6330)
技术(5756)
(5543)
(5420)
(5195)
金融(5194)
资源(5103)
(4877)
(4876)
机构
大学(129827)
学院(129437)
(50764)
经济(49906)
研究(48691)
管理(48130)
理学(42713)
理学院(42146)
管理学(41367)
管理学院(41165)
科学(34248)
中国(34041)
(32434)
(27052)
业大(26507)
(26080)
农业(26033)
研究所(24603)
中心(21249)
(20334)
(18446)
(17978)
农业大学(17438)
财经(16972)
(16565)
北京(16371)
师范(16229)
科学院(15898)
(15631)
(15348)
基金
项目(99222)
科学(77375)
基金(73224)
(68344)
国家(67825)
研究(63735)
科学基金(56432)
社会(42126)
社会科(40010)
社会科学(39996)
基金项目(39968)
自然(39271)
(38747)
自然科(38278)
自然科学(38263)
自然科学基金(37605)
(33965)
资助(27982)
教育(27784)
重点(23300)
编号(22654)
(21658)
计划(21348)
(21096)
(20855)
科研(20019)
创新(19803)
科技(19178)
(18130)
国家社会(18113)
期刊
(52117)
经济(52117)
研究(31028)
学报(30210)
(27865)
科学(25411)
中国(22529)
大学(21190)
学学(20628)
农业(18969)
管理(15296)
(14012)
(10925)
业经(9357)
(9039)
金融(9039)
业大(8885)
经济研究(8546)
资源(8430)
教育(8153)
(7991)
技术(7940)
科技(7828)
财经(7616)
农业大学(7320)
林业(7159)
问题(7051)
(6521)
商业(6070)
(5541)
共检索到17750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李亚芳  杜飞雁  王亮根  王雪辉  宁加佳  
根据2014年3月在海南三亚湾及湾内东、西琩洲岛获取的9条潮间带断面(3条砂质和6条岩礁)中潮区生物调查数据,分析底质类型对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生态功能的影响。结果显示,(1)移动能力弱、掘洞型和滤食性的底栖动物在砂质海滩有较多分布,而不移动、移动能力强、固着型、爬行型以及植食性和捕食性的底栖动物在岩礁海岸分布较多;(2)主坐标典型性分析(CAP)显示,9条潮间带断面的大型底栖动物可明显分为岩礁和砂质2群,不同底质的潮间带断面大型底栖动物具有不同的性状模式,其中迁移能力、栖息方式和食性是造成其差异的主要原因;(3)大型底栖动物的香农多样性指数(H′)和功能多样性指数(FD)均呈岩礁潮间带断面高于砂质潮间带断面;(4)2种底质海滩的大型底栖动物均具有较高的功能冗余,但砂质海滩略高于岩礁海滩。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袁健美  张虎  汤晓鸿  于雯雯  贲成恺  刘培廷  高继先  胡海生  肖悦悦  杨波  
为更好了解江苏近岸海域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功能群,2014年5月、8月、10月和2015年3月在江苏南部潮间带5个断面15个站位开展了大型底栖动物调查,布设高潮区、中潮区和低潮区研究了该区域大型底栖动物功能群组成及时空变化。共采集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64种,以环节动物、软体动物和甲壳动物为主。根据摄食功能将大型底栖动物分为肉食者、杂食者、浮游生物食者、碎屑食者和植食者5个功能群。各功能群物种数由高到低依次是肉食者、杂食者、浮游生物食者、碎屑食者和植食者。各功能群生物密度由高到低依次是浮游生物食者、肉食者、杂食者、碎屑食者和植食者。大型底栖动物平均密度在季节间和断面间的差异不显著(P> 0. 05),在潮区间的差异显著(P 0. 05),在潮区间的差异显著(P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李明峰  钟永德  
大型底栖动物是监测和评价沙滩生态环境状况变化的一个重要指标,可反映游憩活动对生态环境影响的程度。采用样地调查法于2012年7月对东山岛沙滩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采样分析,选取4个取样区,根据游憩人数,将取样区分为重度、中度、轻度游憩利用区及对照区。分析不同游憩干扰强度对大型底栖动物种群结构的影响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东山岛沙滩潮间带各取样区大型底栖动物的物种数、栖息密度、平均生物量、物种多样性指数及丰富度指数的排序均是对照区>轻度区>中度区>重度区,大型底栖动物受游憩干扰影响明显,干扰强度越大,物种数、栖息密度、平均生物量、物种多样性指数和丰富度指数越小;均匀度指数为重度区>对照区>轻度区>中度区,...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张虎  汤晓鸿  郭仲仁  刘培廷  施金金  于雯雯  贲成恺  袁健美  
2013年5月(春季)、8月(夏季)、11月(秋季),对江苏中南部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进行了定性和定量调查。共采集到大型底栖动物68种,定量63种,定性19种,多毛类、软体动物以及甲壳动物是组成大型底栖动物的主要类群。优势种为文蛤(Meretrix meretrix)、泥螺(Bullacta exarata)、四角蛤蜊(Mactra veneriformis)、托氏虫昌螺(Umbonium thomasi)、加州齿吻沙蚕(Nephtys californiensis)、双齿围沙蚕(Nereis aibuhitensis)以及宽身大眼蟹(Macrophthalumus dilatatus)等。年平...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胡成业  杜肖  水玉跃  水柏年  
为揭示浙江6个重要列岛(嵊泗列岛、中街山列岛、渔山列岛、台州列岛、洞头列岛、南麂列岛)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分类多样性和更好地养护大型底栖动物资源。根据调查文献,按中国海洋生物名录构建大型底栖动物种类名录,对大型底栖动物物种数、分类多样性指数、G-F多样性测度指数和相似性系数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这6个重要列岛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物种数差异较大。其中,南麂列岛最高(330种),台州列岛最低(133种)。平均分类差异指数?+嵊泗列岛最高,达84.76,台州列岛最低,仅70.89,而分类差异变异指数?+值洞头列岛的最高,达846.94,嵊泗列岛最低,仅630.25。南麂列岛的G-F多样性测度指数最高,达0...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祝超文  张虎  袁健美  施佳炜  贲成恺  胡海生  肖悦悦  祖凯伟  汤晓鸿  
为研究南黄海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时空变化情况,分别于2019年5月、8月、10月开展了3个航次10个断面的调查,并运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调查采集到的大型底栖动物的种类组成、生物量、生物密度以及群落的物种多样性进行分析。调查共发现大型底栖动物10门103种,春季59种,夏季70种,秋季56种;生物量和生物密度存在的季节变化分是夏季高于春季和秋季、秋季高于春季和夏季;在空间上,对南黄海北部、中部和南部3个区域进行生物量和生物密度的比较,呈现北部高于南部和中部的变化趋势。计算得到:调查断面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Margalef丰富度指数(d)和Peilou均匀度指数(J)的变化幅度分别为2.02~4.24、0.83~4.00和0.63~0.93,均值为3.16、2.35和0.85;夏季群落多样性水平(2.32)高于秋季(2.08)和春季(2.01);北部群落多样性水平(3.53)高于南部(3.11)和中部(3.02)。南黄海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优势种群依次为软体动物、环节动物和甲壳动物。聚类分析结果表明,10个断面可划分3个类群,基本以北部、中部和南部区域划分,南黄海潮间带底栖动物群落的差异更多来自空间变化。根据聚类结果,计算3个类群的典型种和分歧种,北部典型种主要为软体动物和甲壳动物,中部典型种主要为软体动物和环节动物,南部典型种主要为软体动物。研究结果补充了黄海南部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的基本数据,为该海域潮间带底栖动物资源评估和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祝超文  张虎  袁健美  施佳炜  贲成恺  胡海生  肖悦悦  祖凯伟  汤晓鸿  
为研究南黄海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时空变化情况,分别于2019年5月、8月、10月开展了3个航次10个断面的调查,并运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调查采样到的大型底栖动物的种类组成、生物量、生物密度以及群落的物种多样性进行分析。调查共发现大型底栖动物10门103种,春季59种,夏季70种,秋季56种;生物量和生物密度存在的季节变化分是夏季高于春季和秋季、秋季高于春季和夏季;在空间上,对南黄海北部、中部和南部三个区域进行生物量和生物密度的比较,呈现北部高于南部和中部的变化趋势。计算得到调查断面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Margalef丰富度指数(d)和Peilou均匀度指数(J)的变化幅度分别为2.02~4.24、0.83~4.00和0.63~0.93,均值为3.16、2.35和0.85;夏季群落多样性水平(2.32)高于秋季(2.08)和春季(2.01);北部群落多样性水平(3.53)高于南部(3.11)和中部(3.02)。南黄海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优势种群依次为软体动物、环节动物和甲壳动物。聚类分析结果表明,10个断面可划分3个类群,基本上以北部、中部和南部区域划分,南黄海潮间带底栖动物群落的差异更多的来自空间变化。根据聚类结果,计算三个类群的典型种和分歧种,北部典型种主要为软体动物和甲壳动物,中部典型种主要为软体动物和环节动物,南部典型种主要为软体动物。研究结果补充了黄海南部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的基本数据,为该海域潮间带底栖动物资源评估和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安传光  赵云龙  林凌  吕敢堂  陈亚瞿  
2005年4月(春季)、7月(夏季)、10月(秋季)和2006年1月(冬季)。对长江口九段沙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进行了定性和定量调查。共采集到大型底栖动物73种,平均丰度442.94ind.m-2,生物量40.78 g.m-2。与历史资料比对,大型底栖动物的种数显著增加,新记录31种,曾经有过报道但未采集到标本的有3种;大型底栖动物的丰度变化不大,生物量有明显增加,多样性指数增大。大型底栖动物的丰度、生物量、多样性指数和相对重要性指数随季节的不同而有所变化,其中丰度和生物量以秋季最高,夏季次之,春季和冬季较低;多样性指数冬季最高,夏季次之,春季和秋季较低。优势种为谭氏泥蟹、梨形环棱螺、绯拟沼螺、...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李明峰  
于2013年7月对东山岛4条沙滩潮间带断面大型底栖动物进行采样调查。根据游憩人数,将采样区设置为重度游憩利用区、中度游憩利用区、轻度游憩利用区及对照区。结果表明:游憩人数对大型底栖动物的种类数、生物量、栖息密度、物种多样性指数、丰富度指数等有极显著性影响(P0.05),相关程度极小;水温、P H值、盐度、溶解氧对大型底栖动物种类、生物量、栖息密度、物种多样性指数、丰富度指数、均匀度指数无显著性影响(P>0.05)。群落分布聚类与MDS排序分析结果基本吻合,4个取样断面群落分为3组,Ⅰ组重度区游憩利用、中度区游憩利用,Ⅱ组轻度游憩...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邱哲文  刘婧  赵开彬  吴惠仙  薛俊增  
在长江口北支北八滧河以北贝类放流滩涂湿地的潮下带水域,采集大型底栖动物,分析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在滩涂贝类放流前后的变化。贝类放流后在放流区邻近潮下带海域共采集到大型底栖动物51种,其中软体动物15种,节肢动物17种,环节动物4种,脊索动物14种,纽形动物1种,全年优势种有8种。年平均密度为0. 265个/m~2,年平均生物量为0. 06 g/m~2,年香农-威纳多样性指数为0. 93,年丰富度指数为0. 895,年均匀度指数为0. 39。与放流前调查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相比,贝类的放流影响了放流区邻近海域的底栖动物群落和优势种的组成。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陈强  郭行磐  周轩  黄道芬  高伟  徐跃峰  李家乐  沈和定  杨金龙  
2013年至2014年,对长江口及其邻近水域进行了8个航次104个站点的潮下带大型底栖动物调查,通过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Pielou种类均匀度(E)、种类丰度(D)和优势度指数(Y)等指标参数分析了大型底栖动物的物种多样性,应用等级聚类和非度量多维标度排序分析了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结果显示,2013年共采获大型底栖动物49种,2014年40种,每年不同季节种类更替明显。2013年大型底栖动物丰度和生物量最高分别出现在春季和秋季,2014年分别为冬季和夏季,不同年份不同季节的生物量和丰度明显不同。不同年份的特征种均以甲壳动物类群为主,鱼类优势种增多。2013年秋季和201...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张苗苗  王咏雪  田阔  田嘉琦  孙鹏  水柏年  
基于沿浦湾2014年10月(秋季)和2016年10月(秋季)的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调查资料,运用生态位宽度、生态位重叠、功能群分类和冗余分析(RDA)等指标与方法,分析秋茄(Kandelia candel)种植前、后大型底栖动物的生态位、功能群变化。研究结果表明,秋茄种植后广生态位种和中生态位种物种数占比与种植前相比较均有所增加,窄生态位种物种数占比减少。种植前生态位重叠值最大的种对为大青弹涂鱼(Scartelaosgigas)和细螯虾(Leptochela gracilis)(0.94),种植后则分别为豆形拳蟹(Pyrhila pisum)和微黄镰玉螺(Lunatica gilva)(0.99)、堇拟沼螺(Assiminea violacea)和光滑河篮蛤(Potamocorbula laevis)(0.99)。种植后高、中潮带功能群多样性较种植前上升,而低潮带功能群多样性下降;种植后浮游生物食者(Pl)、植食者(Ph)和杂食者(Om)的密度较种植前均增加,而肉食者(Ca)的密度略有减少。秋茄种植前3个潮带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秋茄种植后高潮带与低潮带,以及中潮带与低潮带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冗余分析(RDA)得出,对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具有较大影响的因子由种植前的铅、镉和石油类变为种植后的锌、镉和砷。总之,苍南沿浦湾秋茄林种植对大型底栖动物生态位和功能群总体上具有积极的改善作用。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张崇良  任一平  薛莹  徐宾铎  纪毓鹏  
为了解潮间带底栖动物的空间分布情况,根据2009年2月份在胶州湾西北部潮间带进行的7断面35个站位的底栖生物采样调查资料,分析了潮间带冬季大型底栖动物的数量分布。结果表明,调查共获得大型底栖动物49种,平均丰度88.1ind/m2,平均生物量77.8g/m2;主要优势种为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缢蛏(Sinonovacula constricta)、凸壳肌蛤(Musculus senhousei)和日本大眼蟹(Macrophthalmus japonicus)。总体丰度在中潮区较高,生物量在低潮区较大;断面5丰度、生物量均最高,断面1丰度、生物量均最低。多...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杜飞雁  张汉华  李纯厚  王雪辉  贾晓平  
利用1984~1985年4个航次、1987年2个航次和2004年4个航次在南海北部大亚湾海域开展的大型底栖动物调查结果,对不同时段大型底栖动物的种类组成、群落相似性、丰富度、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在大亚湾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种类组成和物种多样性方面,表现为:(1)种类数下降,丰富度大幅降低,群落趋向简单化;1987年大型底栖动物的站均出现种数为50.6种/站,最高可达100种/站。而2004年站均出现种数仅为7.6种/站,最高仅为14种/站。(2)种类更替明显,在过去的20年间,几乎完成了整个群落的演替;1984~1985年,大型底栖动物出现98种,软体动物31种,节肢动物30...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林和山  王建军  黄雅琴  林俊辉  何雪宝  刘坤  郑成兴  李荣冠  
分别于2005年11月(秋季)和2006年5月(春季)两个季节,在兴化湾潮间带4条断面取样,共鉴定大型底栖生物189种。其中,多毛类、甲壳类和软体动物占总种数的90.5%,是该海域的主要优势类群。优势种主要有寡鳃卷吻沙蚕(Nephtys oligobraNchia)、中蚓虫(MedioMastus sp.)、异蚓虫(heteroMastus sp.)、珠带拟蟹守螺(cerithideopsilla ciNgulata)和侧理蛤(theora lata)等。平均栖息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326 iNd/M~2和32.35 g/M~2。空间分布上,栖息密度和生物量的垂直分布次序为:中潮区>低潮区>高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