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740)
2023(6696)
2022(5620)
2021(4980)
2020(4128)
2019(9147)
2018(8671)
2017(16123)
2016(8955)
2015(9589)
2014(9019)
2013(8857)
2012(8239)
2011(7392)
2010(7120)
2009(6419)
2008(6277)
2007(5411)
2006(4755)
2005(4101)
作者
(30528)
(25339)
(25265)
(23558)
(16107)
(12536)
(11087)
(10058)
(9758)
(8792)
(8740)
(8435)
(8361)
(8133)
(7982)
(7959)
(7888)
(7563)
(7372)
(7310)
(6762)
(6245)
(5999)
(5873)
(5859)
(5670)
(5523)
(5500)
(5280)
(5239)
学科
(33012)
经济(32963)
管理(24338)
(23996)
(18640)
企业(18640)
方法(16043)
数学(14460)
数学方法(14300)
(10255)
(9809)
(9196)
中国(8576)
(8076)
贸易(8074)
(7889)
业经(7387)
农业(6812)
(5957)
技术(5862)
环境(5658)
(5483)
财务(5480)
财务管理(5467)
企业财务(5215)
地方(5092)
(4861)
银行(4808)
(4778)
金融(4778)
机构
大学(129934)
学院(127465)
(50682)
研究(50136)
经济(49797)
管理(46128)
理学(41087)
理学院(40573)
管理学(39633)
管理学院(39452)
(36488)
科学(36004)
中国(35454)
农业(29735)
业大(28514)
(27976)
(27738)
研究所(26285)
中心(21615)
(20664)
农业大学(19643)
(18686)
(18609)
(17137)
财经(17071)
北京(17000)
(16959)
科学院(16141)
(16057)
实验(15784)
基金
项目(97154)
科学(74878)
基金(72018)
(69038)
国家(68504)
研究(58864)
科学基金(56046)
自然(40779)
自然科(39876)
自然科学(39859)
自然科学基金(39209)
基金项目(38466)
社会(37977)
(37683)
社会科(36000)
社会科学(35988)
(33576)
资助(29079)
教育(26112)
重点(22878)
计划(22727)
科技(20675)
(20642)
(20597)
(20569)
科研(20216)
编号(19992)
创新(19364)
(19211)
(17343)
期刊
(48767)
经济(48767)
学报(34692)
研究(32183)
(31147)
科学(27915)
大学(24305)
学学(23626)
中国(23484)
农业(20979)
管理(15964)
(14930)
(11878)
业大(10574)
(9265)
金融(9265)
经济研究(9240)
农业大学(8875)
(8401)
财经(8341)
业经(8097)
技术(7981)
教育(7863)
科技(7850)
林业(7678)
(7136)
问题(6735)
中国农业(6312)
自然(5959)
商业(5832)
共检索到17805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任晓亮  吕国华  姜海洲  王林  梁建超  马学艳  金武  徐东坡  占明飞  闻海波  顾若波  
为提高橄榄蛏蚌(Solenaia oleivira)稚蚌成活率,在稚蚌生长3个阶段设置不同的饵料和底质组合,探究饵料和底质对稚蚌成活和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前期稚蚌投喂破壁微拟球藻组的成活率、壳长和壳高生长均显著高于投喂未破壁微拟球藻组;3.4×10~5个/mL和6.8×10~5个/mL饵料浓度对前期稚蚌成活率、壳长和壳高生长无显著性差异。中期稚蚌成活率5组间差异不显著;投喂混合饵料组(50%卵囊藻+50%未破壁微拟球藻)的壳长、壳高与投喂破壁微拟球藻组差异不显著,但显著高于投喂卵囊藻组与未破壁微拟球藻组;相同饵料条件下,添加硬黄泥底质组成活率与添加黄泥底质组差异不显著,但壳长和壳高硬黄泥组显著低于黄泥组。后期稚蚌硬黄泥组、铁锈泥组、黄泥组和花园泥组间成活率和壳长差异不显著。综上所述,前期稚蚌消化吸收能力差,投喂机械破壁微拟球藻有利于稚蚌存活和生长,3.4×10~5个/mL的饵料浓度即可满足稚蚌生长所需;中期稚蚌投喂混合饵料或破壁微拟球藻更有利于稚蚌的存活和生长,黄泥为其适宜底质;后期稚蚌对底质要求降低,硬黄泥、花园泥、铁锈泥和黄泥均是其适宜底质。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许巧情  刘俊  冯抗抗  
在实验室条件下,测定不同温度下橄榄蛏蚌(Solenaiaoleivora)的滤水率。结果表明,在15℃、20℃、25℃、30℃4个温度梯度下,橄榄蛏蚌的滤水率呈一个峰值变化,滤水率最大值出现在20℃,最小值出现在30℃;对于大规格和小规格橄榄蛏蚌,最大值分别为0 2388L/(ind·h)和0 1353L/(ind·h),最小值分别为0 0607L/(ind·h)和0 0358L/(ind·h)。方差分析(ANOVA)表明,温度和个体大小对橄榄蛏蚌的滤水率有极显著影响(F>F0 01),并且不同规格的橄榄蛏蚌,小规格组滤水率大于大规格组滤水率。此结论与多数双壳贝类的生理现象一致,即在一定温度范...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吕国华  梁建超  徐东坡  马学艳  顾若波  王林  丁图强  徐跑  华丹  闻海波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究温度对不同规格橄榄蛏蚌能量代谢的影响,进一步完善橄榄蛏蚌的生理能量学资料,并指导我国橄榄蛏蚌的规模化人工养殖。[方法]利用室内静水法研究了5个温度(15、20、25、30和35℃)对橄榄蛏蚌稚蚌、幼蚌及成蚌耗氧率、排氨率、摄食率和同化率等的影响,并建立不同温度下的能量收支方程。[结果]温度对橄榄蛏蚌耗氧率、摄食率、排氨率和同化率影响显著。稚蚌、幼蚌和成蚌的耗氧率、排氨率、摄食率和同化率均随温度的升高呈现先上升后下降趋势,耗氧率和摄食率在30℃达到最大值,而排氨率和同化率在25℃时达到最大值;规格对橄榄蛏蚌耗氧率、摄食率、排氨率和同化率影响显著。橄榄蛏蚌稚蚌摄食率、耗氧率、排氨率均显著高于幼蚌和成蚌。橄榄蛏蚌能量分配策略中呼吸能占比最大(22.01%~94.90%),其次是排粪能(9.47%~59.69%)和生长能(-25.39%~56.33%),排泄能最小(0.37%~20.08%)。橄榄蛏蚌生长能占摄食能比例随温度升高先上升后下降,在20℃或25℃时达到峰值,在15℃时最低,稚蚌、幼蚌和成蚌生长能占比分别在25~35℃,20~30℃和15~30℃时较高,其适温范围随生长增大而增大。[结论]温度和规格对橄榄蛏蚌代谢生理和摄食生理均存在显著影响。20~25℃时橄榄蛏蚌生长能占摄食能比例较高,更适宜其生长,橄榄蛏蚌适宜生长的温度范围也随规格增大而逐渐增大,稚蚌和幼蚌对低温的耐受能力低,成蚌对高温的耐受能力低。
[期刊] 上海水产大学学报  [作者] 楼宝  史海东  柴学军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吴兴兵  杨德国  朱永久  何勇凤  詹会祥  郭威  陈永柏  
采用丰年虫、冰冻轮虫、水蚯蚓、人工配合饲料4种开口饵料投喂四川裂腹鱼(Schizothorax kozlovi Nikolsky)仔鱼30 d,研究其对四川裂腹鱼仔鱼生长和成活率的影响。结果显示:投喂水蚯蚓和丰年虫能保证四川裂腹鱼仔鱼具有较快的生长速度和较高的成活率。而人工配合饲料组生长速度明显低于其他组,且成活率最低。结果表明,4种开口饵料中,丰年虫是四川裂腹鱼仔鱼最适宜的开口饵料。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王储庆  吴建平  钟俊生  杨海萍  刘海林  张志勇  
以中华仙影海葵(Cereus sinensis Verrill)个体为实验对象,通过改变底质、投喂频次和投喂量等,探究底质和饵料投喂方式对中华仙影海葵个体生长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砂质底质和无底质培养对海葵个体生长影响差异不显著;培养密度33.3 ind/m2、50.0 ind/m2、66.7 ind/m2、88.3 ind/m2和100.0 ind/m2对海葵个体生长影响差异不显著。不同投饵频次和不同投饵量对中华仙影海葵个体生长影响差异显著。当投饵频次减少到4天一次时,海葵个体生长减慢,其口盘直径增长率为0.84%,而高频次投喂组1天一次、2天一次和3天一次海葵个体生长较快,其口盘直径增长率...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金武  马学艳  孙光兴  徐东坡  王林  闻海波  吕国华  徐跑  华丹  顾若波  
为了降低橄榄蛏蚌(Solenaia oleivora)规模化繁育过程中亲本性别鉴定的工作量,通过对壳长(SL)、壳高(SH)、壳宽(SW)、体质量(BW)4个性状221行数据采集并归一化处理,从原始数据中随机抽取90%的数据(199个样本)用于数据测试,并以此建立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对橄榄蛏蚌进行性别预测。结果显示,建立的人工神经网络能够较好地模拟橄榄蛏蚌两种性别的数据,准确度为0.68,SH、SW、BW3个性状与性别的关系较弱,仅SL和性别表现出一定的非线性影响关系。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赵梦炯  姜成英  吴文俊  马超  芦娟  陈炜青  
[目的]针对油橄榄容器苗存在主根较为粗大、须根极少、根系盘绕等现象开展化学制剂控根试验,找出适宜油橄榄容器苗的化学控根试剂,从而解决根系畸形导致的油橄榄苗木质量差等问题。[方法]采用4种不同浓度的CuSO_4制剂及ZnSO_4制剂对油橄榄2年生容器苗进行控根试验,测定苗高、地径及地上部、下部生物量,通过根系扫描仪分析根系生长特点,探讨各项生长指标以及生理指标对控根效果的影响。[结果]显示:(1)20 g·L(-1)和60 g·L(-1)的Cu制剂可提高容器苗的地上部分生长量;60 g·L(-1)和200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李娟   阙延福   徐林   朱滨   廉浩   王理   乔晔  
为研究不同开口饵料、不同转食策略对乌原鲤(Procypris merus)仔、稚鱼生长和存活率的影响,实验选用蛋黄、微粒子饲料、丰年虫3种饵料投喂乌原鲤仔鱼15 d,记录仔鱼生长指标和存活率;并采用2种转食策略投喂初始体质量为(3.60±0.49) mg的乌原鲤仔鱼至45日龄(45DHA),分别在20、35日龄转食水蚯蚓和微粒子饲料,分组为T20水蚯蚓、T20微粒子、T35水蚯蚓、T35微粒子,研究其对乌原鲤仔鱼生长和存活率的影响。结果显示:投喂丰年虫能保证乌原鲤仔鱼有较快的生长速度和高存活率,与微粒子饲料、蛋黄组体长、体重、特定生长率和存活率有显著差异。在不同转食策略中,除T20微粒子组存活率为76.00%,其余三组均高于82%。相同转食起点,转食水蚯蚓效果比转食微粒子饲料好;相同转食种类,延后转食起点生长速度快,存活率高(35日龄转食效果优于20日龄)。结果表明,在3种开口饵料中,丰年虫是乌原鲤仔鱼最适宜的开口饵料;不同转食策略中,乌原鲤仔鱼以丰年虫开口,35日龄转食水蚯蚓效果最佳。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许巧情  刘俊  贺利容  
分析橄榄蛏蚌含肉率及常规营养成分 (蛋白质、脂肪、水分、灰分 )的含量 ,同时对蛋白质中的 17种氨基酸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橄榄蛏蚌含肉率为 16 6 4 % ,肌肉中粗蛋白质占 11 38% ,粗脂肪占1 2 0 % ,17种氨基酸总量为 4 2 3 6mg/ g (干重 ) ,其中必需氨基酸占 39 3% ,鲜味氨基酸占 37%。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闻海波  孙光兴  丁图强  吕国华  徐跑  马学艳  徐东坡  王林  张呈祥  霍礼辉  金武  华丹  顾若波  
鉴于橄榄蛏蚌(Solenaia oleivora Heude)自然资源的衰退状况及其潜在的经济价值,本文对淮河橄榄蛏蚌繁殖类型和性腺发育特征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橄榄蛏蚌为短期孵育型,繁殖期从3月至6月初,3-5月为繁殖高峰期,发现的最小怀幼雌蚌为2~(+)龄;雌蚌内外2对鳃丝均可作为育儿囊,属于外鳃类的四生型,一次怀幼数量在134.9万~402.1万只。以雌蚌怀幼为第一判断标准,并结合卵巢组织切片,确认中国橄榄蛏蚌为一个繁殖周期内多次排卵繁殖类型。雌雄生长未见显著差异。橄榄蛏蚌性腺可分为增殖期、生长期、成熟期、排放期及休止期5个时期,卵巢和精巢发育基本同步。组织切片和扫描电镜均显示:卵母细胞通过直径约5 μm的卵柄与滤泡壁相连;早期卵母细胞(直径小于17 μm)表面无细胞膜,而后期卵母细胞(约40 μm)表面出现明显的卵黄膜。橄榄蛏蚌精子为鞭毛型,头颈部呈子弹头形,最宽约2 μm;受精卵表面存在明显的卵膜孔,直径约1 μm,表明精子不能通过卵膜孔全部进入卵母细胞而受精。本研究成果旨为突破橄榄蛏蚌的人工繁育及利用奠定科学基础,并为其他珍稀濒危蚌类的繁育保护提供借鉴。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赵金柱  艾庆辉  麦康森  谭北平  徐玮  马洪明  
以初始体重为(1.93±0.11)mg的大黄鱼稚鱼(12日龄)为实验对象,以微粒饲料(micro-diet,MD)分别替代0%2、5%、50%、75%和100%生物饵料(live prey,LP),探讨微粒饲料替代生物饵料对大黄鱼稚鱼生长、存活、体成分和消化酶活力的影响。30d的摄食生长实验表明:微粒饲料替代生物饵料显著影响大黄鱼稚鱼的生长、存活、体成分和消化酶活力。当微粒饲料替代50%和75%生物饵料时,两组间的特定生长率(SGR)差异不显著(P>0.05),但均显著高于100%替代水平(P<0.05);同时,75%替代水平SGR显著高于0%和25%替代水平(P<0.05)。存活率在各处理组...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王卫军  董根  李焕军  刘兆存  李彬  冯艳微  杨建敏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班赛男  朱传忠  杨新冬  陈伟军  李栋  夏冬梅  杨生灿  陈晶  孙云章  易敢峰  
为探究三种不同饵料对翘嘴鳜(Siniperca chuatsi)生长性能、体成分和消化酶的影响,实验选取初始体重为(113.56±11.82)g的翘嘴鳜900尾,随机分成3组,分别投喂活饵料鱼、冰鲜饵料鱼和商品饲料,进行60 d的养殖试验。结果显示:(1)冰鲜组、活饵组和饲料组翘嘴鳜的成活率、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蛋白效率均无显著性差异。饲料组翘嘴鳜肥满度显著小于其他两组,肝体比和脏体比均显著大于其他两组。(2)三组翘嘴鳜体成分中的水分、蛋白质、粗脂肪和粗灰分均没有显著性差异。(3)翘嘴鳜肌肉各种氨基酸含量和总氨基酸量在三组之间的差异均不显著。饲料组翘嘴鳜肌肉中不饱和脂肪酸中的棕榈油酸、油酸、亚油酸、花生烯酸、EPA、神经酸、DHA的含量及总饱和脂肪酸、总单不饱和脂肪酸、总多不饱和脂肪酸均显著高于其他两组。(4)肝脏脂肪酶、肠道淀粉酶的活性在三组翘嘴鳜之间均没有显著性差异。冰鲜组翘嘴鳜肝脏淀粉酶、肠道脂肪酶活性均显著高于其他两组。结果表明:翘嘴鳜经过驯化可以摄食配合饲料,且不影响其生长性能。翘嘴鳜摄食饲料后,其肌肉氨基酸没有发生显著性的变化,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显著升高。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宋聃  张颖  麦丽坎  刘晓勇  曲秋芝  孙大江  
研究了饥饿、投喂水丝蚓和人工饲料对杂交鲟(达氏鳇(♀)×施氏鲟(♂))(Huso dauricus(♀)×Acipenser schrenckii(♂))仔稚鱼生长、存活和消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饥饿和投喂不同饵料对杂交鲟仔稚鱼的生长、存活、肥满度和消化酶活性影响显著。饥饿条件下,5 d后杂交鲟幼鱼生长基本停滞,10 d后负生长,与投喂饵料组的生长性能差异显著。消化酶活性方面,0~10 d,饥饿组的胃蛋白酶活性一直低于投喂饵料组,至20 d饥饿组的胃蛋白酶显著高于其它组;各处理组的脂肪酶活性变化规律各不相同,但是饥饿组的脂肪酶活性低于其他两组;各处理的杂交鲟幼鱼淀粉酶活性虽然有起伏波动,但...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