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092)
- 2023(7428)
- 2022(6104)
- 2021(5738)
- 2020(4407)
- 2019(9479)
- 2018(9091)
- 2017(17478)
- 2016(9086)
- 2015(9661)
- 2014(8939)
- 2013(8278)
- 2012(7212)
- 2011(6499)
- 2010(6411)
- 2009(6223)
- 2008(5682)
- 2007(4624)
- 2006(4107)
- 2005(3501)
- 学科
- 济(30846)
- 经济(30813)
- 管理(28897)
- 业(23685)
- 企(20383)
- 企业(20383)
- 农(10494)
- 方法(10236)
- 中国(9293)
- 财(9132)
- 业经(8546)
- 土地(8518)
- 数学(8050)
- 学(8007)
- 数学方法(7945)
- 制(7232)
- 农业(6746)
- 环境(6515)
- 和(6264)
- 资源(6195)
- 务(6007)
- 财务(5990)
- 财务管理(5980)
- 理论(5866)
- 企业财务(5684)
- 发(5629)
- 体(5535)
- 地方(5307)
- 贸(5279)
- 贸易(5276)
- 机构
- 学院(118319)
- 大学(115411)
- 管理(46687)
- 济(44043)
- 经济(43067)
- 理学(40341)
- 理学院(39938)
- 管理学(39279)
- 管理学院(39053)
- 研究(36684)
- 中国(28702)
- 京(23649)
- 科学(22092)
- 财(21581)
- 中心(17934)
- 财经(17588)
- 江(16921)
- 农(16836)
- 所(16713)
- 范(16437)
- 师范(16331)
- 经(16088)
- 业大(15942)
- 研究所(15181)
- 院(14147)
- 北京(14011)
- 州(13873)
- 经济学(13681)
- 财经大学(13290)
- 农业(13148)
- 基金
- 项目(84554)
- 科学(67601)
- 研究(65270)
- 基金(61300)
- 家(53231)
- 国家(52781)
- 科学基金(45897)
- 社会(42829)
- 社会科(40515)
- 社会科学(40500)
- 省(32900)
- 基金项目(31952)
- 教育(29873)
- 自然(28037)
- 编号(27996)
- 划(27630)
- 自然科(27232)
- 自然科学(27225)
- 自然科学基金(26718)
- 资助(22844)
- 成果(21915)
- 重点(19172)
- 部(18669)
- 发(18601)
- 课题(18438)
- 国家社会(18275)
- 创(18169)
- 制(17879)
- 项目编号(17009)
- 创新(16857)
共检索到16775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陈江畅 张京祥 陈浩
土地是社会经济发展最基本的生产要素,土地资源配置则是对社会经济发展进行调控的重要手段。当下,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同日益紧缺的空间资源之间的矛盾对我国土地资源配置提出了新要求,土地资源合理配置的重要性与日俱增。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改革时期,合理配置土地资源不仅意味着集约持续发展,更成为国土空间治理意志的新表达,是链接宏观发展政策与微观资源利用的治理协调平台,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尝试以空间治理为线索,梳理中国语境下土地资源配置背后的治理逻辑演进,回溯历次因社会经济体制变革而萌发的土地资源配置逻辑转型,将其总体分为计划治理、管制治理、政策治理、底线治理四个特征阶段。在剖析"底线治理"背景下治理模式和面临困境的基础上,提出构建土地资源配置治理格局的"三大底线",明晰政府、市场、社会三大主体在土地资源配置过程中的职能边界,强调政府、市场、社会共责的空间治理模式,以对未来空间规划制度设计提供有益的建议。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陈磊 姜海
研究目的:以土地资源配置方式遵从优势区开发原则到服从主体功能区分工协作规则演进规律,解释现行中国治理模式下国土空间管理逻辑。研究方法:文献分析法和理论分析法。研究结果:传统优势区开发理念为早期区域发展带来了集聚与规模经济效益,但其内部仍存在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结构失衡等问题,降低了土地资源空间配置效率。主体功能区战略是传统优势区土地资源空间配置理念转型,是中国特定时期具有国家特色的经济发展模式,关键在于明确地方土地资源空间配置核心定位,应以法律规范"央地"土地关系、差别化实施政策制度安排、引导公众参与规划决策、创新生态(经济)补偿机制。研究结论:不同分区土地资源空间配置关系协调是世界性问题,转型时期中国国土空间优化和规制治理重点在于厘清中央与地方事权关系,精准落地县域主体功能区建设,健全主体功能配套政策体系。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李道林 吴荣 沙宗尧
近年来,由于城市迅速外延扩展,给郊区特别是近郊土地管理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的盲目用地和管理失控现象,将不能保证土地资源的持续利用,最终也会妨碍城市和城市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因此,对城市发展过程中郊区土地利用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李铁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积极稳妥地推进我国城镇化进程。城镇化的核心是推进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也就是针对当前我国存在的许多限制城镇化发展的各类政策,要进行一系列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张永强 高延雷 张晓飞 李想
从要素置换视角研究了商业资本参与土地流转的经济活动。分析商业资本与土地两要素的置换机理、置换特点以及置换效应,得出在要素置换过程有3个特点:农业产业结构变更、置换主体间的效应转移以及置换过程非可逆,并将其衍生为土地流转所面临的3个现实问题。将置换效应分为直接效应与间接效应两个层面进行了阐述。针对要素置换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本文从完善要素置换市场、构建估价补偿体系、加强政府与社会的协调以及推行规模化置换4个角度提出解决对策。
关键词:
要素置换 商业资本 农户 经济结构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梁鑫源 金晓斌 孙瑞 张晓琳 李寒冰 周寅康
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是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缓解土地用途冲突、促进人地和谐发展的重要手段。当前中国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研究在理论探索与实践应用方面均取得积极进展,但面对土地利用急剧变化、土地管理效率低下及生态系统退化等现实问题,传统的以"数量—空间耦合"为核心的优化配置方式已难以满足当前人类追求美好生活的需求和国土空间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要求。与此同时,全球粮食安全正面临一系列严峻挑战,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将直接影响并作用于粮食生产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冲突协调过程。改革开放以来,南京大学立足和服务于国家战略需求与重点区域发展(长三角及沿海地区),以保障资源安全与粮食安全目标为导向,围绕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开展了大量研究和实践,主要集中在耕地利用格局优化、耕地集约利用转型、耕地保护与利用规划、土地利用与城乡规划、国土整治与农用地管理、土地利用制度创新、土地经济政策优化等特色研究领域,充分发挥地理学与管理学交叉学科优势,为国家土地资源优化与可持续利用的学科发展和制度创新做出了积极贡献。综上,通过系统梳理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相关研究进展,总结归纳中国土地资源配置的关键问题,进一步在回顾南京大学学术贡献的基础上提出粮食安全视角下的中国土地资源优化配置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试图为可持续土地利用优化提供借鉴和参考。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梁鑫源 金晓斌 孙瑞 张晓琳 李寒冰 周寅康
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是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缓解土地用途冲突、促进人地和谐发展的重要手段。当前中国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研究在理论探索与实践应用方面均取得积极进展,但面对土地利用急剧变化、土地管理效率低下及生态系统退化等现实问题,传统的以"数量—空间耦合"为核心的优化配置方式已难以满足当前人类追求美好生活的需求和国土空间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要求。与此同时,全球粮食安全正面临一系列严峻挑战,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将直接影响并作用于粮食生产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冲突协调过程。改革开放以来,南京大学立足和服务于国家战略需求与重点区域发展(长三角及沿海地区),以保障资源安全与粮食安全目标为导向,围绕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开展了大量研究和实践,主要集中在耕地利用格局优化、耕地集约利用转型、耕地保护与利用规划、土地利用与城乡规划、国土整治与农用地管理、土地利用制度创新、土地经济政策优化等特色研究领域,充分发挥地理学与管理学交叉学科优势,为国家土地资源优化与可持续利用的学科发展和制度创新做出了积极贡献。综上,通过系统梳理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相关研究进展,总结归纳中国土地资源配置的关键问题,进一步在回顾南京大学学术贡献的基础上提出粮食安全视角下的中国土地资源优化配置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试图为可持续土地利用优化提供借鉴和参考。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徐策
在未来的一个时期,管理好土地供应、合理配置好土地资源,是保证地方及全国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关键环节。需要以"三个统筹"为总体思路,切实调整地方政府发展规划,把握好土地供应的总量和结构,完善城市土地使用制度,促进土地集约利用。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朱道林 张晖 段文技 杜挺
研究目的:探讨自然资源资产核算逻辑规则下的土地资源资产核算理论与方法。研究方法:归纳与演绎,实证研究。研究结果:实现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与保护是实施自然资源资产核算的根本目标,核算的内容应以实物量核算为主、价值量核算为辅,应防止自然资源垄断引起过度有偿使用、过度价值化造成利益扭曲;土地资源资产核算内容应包括面积、质量、价格,价值量核算应遵循可市场化原则;对于城镇国有建设用地来说采用基准地价进行核算更具可行性。研究结论: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在性质上应属于国家资产负债表范畴,自然资源资产核算的目标是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科学、扎实、准确的调查与监测数据是开展自然资源资产核算的重要基础。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张雄 张安录 邓超
研究目的:通过随机抽样调查,获取W城市3个开发区7个行业243家企业数据,基于C-D生产函数理论构建用地企业视角的土地资源配置效率测度模型,测算不同类型用地企业的土地资源配置效率。研究方法:数据包络分析方法。研究结果:大多数企业的土地资源配置效率都是DEA无效的,土地资源投入冗余值较大,配置效率低下;不同类型企业或同类型的不同企业之间土地资源配置效率的差异性显著。研究结论:当前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的土地资源配置效率存在巨大提升空间,提升企业的土地资源配置效率是促进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的重要措施之一。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张光宇
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原理分析张光宇土地资源的可拓性土地资源的可拓性包括土地资源的发散性、可扩性、相关性和共轭性。研究土地资源的可拓性,有利于揭示土地资源的特征及分析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的影响因素,为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提供依据。1.土地资源的发散性土地...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傅元海 熊豪
数字经济时代,数字化转型正深刻改变资源配置格局,推动资源配置从局部调整向全局优化迈进。本文在厘清数字化转型内涵及数字化视角下资源配置特征演变的基础上,揭示数字化转型改善资源配置的理论逻辑:在数字技术加持下,以数据成为关键生产要素为逻辑起点,数字化转型实现对生产资源的全感知、全联接,并依托数据要素通过转换倍增、融合互补、集约替代、复用增效赋能传统要素,提高传统要素配置效率;数字化转型推动要素数字化、重塑组织结构与分工模式、催生“平台+企业”新型竞争模式,促进资源高效流动;数字化转型驱动资源配置突破微观企业边界和宏观时空限制,拓宽资源配置范围;数字化转型依托大模型实现供需适配,提高信息可获得性,缓解配置扭曲。最后,从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数字关键技术创新、数据标准的形成与数据的有效治理等方面阐述数字化转型改善资源配置的路径。
关键词:
数字化转型 资源配置 数字技术 数据要素
[期刊] 教育与经济
[作者]
杜育红 袁玉芝
内涵发展是中国高等学校发展的必然选择,而要实现高等学校的内涵发展必须厘清高等学校资源配置的逻辑。文章在分析目前我国高等学校执着于扩张的逻辑、资源的逻辑以及外部导向的逻辑后,从学科差异与院系设置、学院自治与资源配置、经费结构与分类管理三方面分析了哈佛大学学科发展与资源配置的逻辑。借鉴哈佛大学的相关经验,结合我国高等学校内涵发展的关键问题,从资源配置的学科逻辑、人力资源配置的逻辑、教学资源配置的逻辑、科研资源配置的逻辑、学校与院系资源配置的逻辑五个方面,提出了促进高等学校内涵发展的资源配置改革建议。
关键词:
高等学校资源配置 内涵发展 哈佛大学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译
2018年10月通过的《刑事诉讼法》修正案对检察机关的侦查权予以限度保留。赋予检察机关部分侦查权是检察权范畴下的应有之义,符合以公诉职能为主导的检察权定位,便于检察机关对司法渎职犯罪进行调查,有利于实现诉讼监督效能最大化。因司法人员渎职犯罪的监察调查与检察侦查在立案管辖上存在重构,须对检察机关的有限侦查权进行合理配置。应进行内设机构改革,以刑事检察业务部门为主体行使部分侦查权,确认其在特殊情形下的优先侦查顺位,以检察官"客观义务"理论为支撑呈现刑事证据调查的客观性与全面性。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许润芳
建立和完善农村土地流转机制促进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许润芳(山东省社科院农村经济研究所)建立完善的农村内部土地流转机制,是实现农村土地资源合理配置的有效途径。目前推动农村土地合理流转的因素,一是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拉动农村劳力向非农产业转移,这是促使农村...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