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824)
2023(7008)
2022(5477)
2021(5433)
2020(3957)
2019(9147)
2018(9133)
2017(14768)
2016(9532)
2015(10676)
2014(10542)
2013(9582)
2012(9054)
2011(8462)
2010(8695)
2009(7733)
2008(7602)
2007(7177)
2006(6604)
2005(6209)
作者
(25915)
(21409)
(21365)
(20569)
(13749)
(10390)
(9819)
(8655)
(8286)
(7983)
(7415)
(7390)
(7121)
(7100)
(7010)
(6966)
(6586)
(6497)
(6471)
(6413)
(5638)
(5559)
(5412)
(5204)
(5066)
(5047)
(4920)
(4824)
(4524)
(4425)
学科
(24394)
经济(24355)
教育(20926)
管理(18666)
(15073)
中国(14927)
(12217)
企业(12217)
理论(11330)
(10532)
教学(9083)
(8799)
方法(7553)
业经(6975)
(6481)
(6405)
(6332)
农业(5892)
发展(5654)
(5530)
数学(5400)
数学方法(5220)
地方(5126)
学法(5035)
教学法(5035)
技术(4960)
研究(4758)
(4708)
(4513)
金融(4511)
机构
大学(128489)
学院(123595)
研究(50488)
(36616)
经济(35352)
管理(33053)
教育(32000)
科学(31486)
中国(31389)
(30280)
(29002)
师范(28723)
理学(26951)
(26450)
理学院(26436)
管理学(25646)
管理学院(25396)
研究所(23996)
师范大学(23524)
(22791)
(21437)
中心(20909)
北京(20406)
技术(20105)
(19637)
(18408)
(17918)
职业(17870)
业大(17362)
农业(16854)
基金
项目(75147)
研究(62821)
科学(58400)
基金(47831)
(42529)
国家(41952)
教育(38179)
社会(34511)
科学基金(33059)
社会科(32060)
社会科学(32049)
(31740)
(29471)
编号(28623)
成果(27737)
课题(25148)
基金项目(23113)
(21473)
重点(19579)
自然(19392)
资助(19252)
自然科(18870)
自然科学(18861)
自然科学基金(18505)
(18126)
(17780)
规划(17654)
(17198)
项目编号(16933)
(15973)
期刊
教育(56077)
研究(50787)
(47479)
经济(47479)
中国(40067)
学报(23463)
(20457)
科学(19018)
大学(18552)
技术(15755)
(15620)
学学(15531)
职业(14781)
农业(14022)
管理(13775)
技术教育(9821)
职业技术(9821)
职业技术教育(9821)
(9386)
金融(9386)
财经(8681)
图书(8367)
(8260)
论坛(8260)
(7602)
(7309)
业经(7133)
(6966)
高等(6918)
经济研究(6836)
共检索到21111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陈栋  
当"教育公平"被当作一个"无限正确"的诉求备受关注时,我们不禁要对作为其前提或根本的"谁的教育公平"这一立场问题和"追求何种教育公平"这一内涵问题以及"教育公平的天花板"这一限度问题进行追问和反思。通过从理想主义的"教育公平"到实用主义的"新教育公平"的视线转移,可以发现对教育利益进行调整、扩容和引导,是回答追求"何种"教育公平以及如何实现这种公平的现实路径。
[期刊] 教育与经济  [作者] 刘成玉  蔡定昆  
教育公平指所有社会成员平等地拥有接受某种教育的机会。教育公平已经成为国家教育政策的基本目标,但人们对教育公平的理解还存在许多误区。本文对教育公平的内涵进行科学解读,从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三个方面提出了教育公平度的评价指标体系,并据此提出增进我国教育公平的思路与对策。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花鸥  李星云  
职业教育进行类型化改革,对职业教育课程这一实践系统进行优化和完善,增强其职业适应性,究其根本是对原有课程秩序进行解构与重塑。职业教育课程秩序属于课程存在属性和状态的范畴,对职业教育课程起到稳定、规范和引导的作用。在深刻认识秩序内涵本质和生成机理的基础上,通过对职业教育课程实然状态与高质量职业教育应然要求的分析后,可从凝聚职业教育课程共识、序化职业教育知识结构、统一职业教育国家行动、协调职业教育动态适应等方面重塑职业教育课程秩序。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阎德学  高勤  
面对当今国际社会多边主义和单边主义、公道和霸道之争,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合国内社会与国际社会公平正义,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公平正义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公平正义思想、中国百年外交实践的公平正义观,提出以世界人民为主体的习近平国际公平正义观,积极倡导国际社会推动权利平等、机会平等、国际规则平等,争取全球治理体系更加符合国际形势的变化需要,更加满足应对后疫情时代全球挑战的现实需要,更加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历史趋势,为增进各国政治互信、促进共同发展、引领全球治理、维护世界和平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马丽华  
我国社区教育在蓬勃发展过程中呈现出明显的区域间、城乡间不平衡且社区居民对社区教育的知晓度低的实然状态。社区教育政策是影响社区教育"质"和"量"提升的一项重要因素,在复杂和多元的社区教育政策体系中,其政策环境、政策内容、政策产出和政策过程等影响着社区教育的公平取向。要疏解社区教育政策运行阻滞,需通过实践的深化来促进、完善政策,进而达至政策的更新,即通过保障资源供给彰显政策内容公平,通过打造以政府为主导的"多力合一"平台促进政策过程平衡,通过开发多元学习途径调试政策环境发展,通过向弱势群体倾斜回应政策价值诉求。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易丽  
文章在分析当前我国技术本科教育产生、发展的基础上,提出技术本科教育实施过程具有本土立场和实践取向等特征。本土立场主要体现在技术本科教育的办学定位中渗透本土意识、人才培养过程中融合地方经济发展需求;而实践关怀则贯穿于学校工作的各个层面。
[期刊] 教育与经济  [作者] 贺红芳  刘天子  
农村学前教育供给侧改革是指围绕供需矛盾,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农村学前教育供给侧存在的突出问题,提高农村学前教育的供给质量和供给效率。当前我国农村学前教育在供给侧存在供给总量不足、供需结构失衡、供给质量不高、供给机制落后的突出问题,亟需供给侧改革。推进农村学前教育供给侧改革,应以供给侧存在的问题为改革的起点,扩大农村学前教育的有效供给,优化农村学前教育的供给结构,提高农村学前教育的供给质量,完善农村学前教育的供给机制。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李延平  
职业教育公平是指所有人接受职业教育的权利和机会的基本平等与对个体发展差异性的尊重。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应具有同等的发展机会,获得同等的待遇和社会认可,并作为教育公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信守教育公平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凸显普遍性与正义性的公平内涵。职业教育公平是对职业教育本体价值和普遍性的肯定,彰显着职业教育对社会处境不利群体所具有的积极意义。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周继红  吴仲斌  
基于经济人的利己主义、基础教育的准公共品特性和外部性等理论,我国现行基础教育基本上采取的是政府统一集中供给的方式,造成了极大的效率损失。本文在建立基于“财政幻觉”的基础教育供求模型、分析基础教育政府统一“费价”所造成的效率损失及教育需求中的利他主义的基础上,认为有效的基础教育的供给机制是:实行私立学校和公立学校双轨运行,政府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对贫困家庭提供统一水准、统一“费价”的公立学校以兼顾效率和公平,放开私立学校的“费价”,对进入私立学校的富裕家庭以教育代金券的形式予以补贴以改善效率。
[期刊] 中国特殊教育  [作者] 王培峰  于炳霞  
全纳教育是目前国际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在我国全纳教育引 发了人们对教育公平问题的思考。本文借鉴教育公平思想理论,对全纳教育 的起点、过程、结果进行了全方位的分析并指出,全纳教育是一种以教育的公 平为本位的全新教育理念,教育公平是全纳教育的核心内涵。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吴佳莉  郑程月  吴霓  
"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是推动教育发展改革的根本动力与主要目标。改革开放40年来,随着我国教育质量的快速提升,教育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内涵也在不断演进,其经历了从口号到行动的根本性变革,当前正在以实际行动践行着新时代人民对满意教育的不懈追求。一方面,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应积极适应社会矛盾的转化,把握教育发展内在规律,掌握教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办公平且有质量的教育;另一方面,应理性认识"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演进脉络与实践路径,全社会共同肩负起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时代责任。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陈志杰  
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是一种“产业”和“教育”“企业”和“学校”“生产”和“教学”相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具有“跨界性”、“双主体”、动态适应等特征。在我国向制造强国转变过程中需要产教融合的协同支撑,推动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现实要求,也是提升学生职业素质的内在需要。深刻理解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再社会化本质,必须把握好院校制度与企业制度、技术价值与产业价值、创业与就业以及校园文化与企业(工业)文化的深度融合。实现职业教育产教融合,需要强化“四大对接”,即专业建设对接产业行业人才需求、课程建设对接职业岗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孙守勇  李锁牢  
文章从国际发展趋势、国家战略布局、经济发展需求、数字实践基础等维度分析了数字化转型的时代背景,阐明了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内涵要义,从技术跃迁、组织创变、价值共生三个层面归纳出职业教育数字化的形态表征,并按照“分层推进”的原则,从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企业六个层面探索了职业技术数字化转型的实践路径。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班建武  
劳动教育作为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社会的进步具有重要意义。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劳动教育的内涵必将呈现出新的特点。在立场上,在劳动教育中充分实现教育与生产劳动的"实质"而非"形式"的结合;在内容上,体现一种发展的教育观,重视闲暇教育和消费教育;在功能上,强调劳动之于个体的存在性价值,以赋予个体在劳动教育中获得自我存在的价值感和意义感,丰富其关系属性并提升其审美人格;在实践上,培育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劳动态度,构建一种整合、开放性的劳动教育实践体系。
[期刊] 中国远程教育  [作者] 朱永新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教育强国建设的必要性与意义。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先导,教育强国建设这一时代任务应当被全面理解与把握,包括其理论内涵、面临的挑战与实现路径。在理论内涵方面,教育强国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语境下的突出特征,致力于建设全方位、高质量的教育体系,以强大的内部和外部综合教育实力为建成标志。就其面临的挑战而言,目前教育强国建设需要适应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新要求,做好超前布局,推动教育公平,建设高质量的教育体系和教师队伍,降低教育功利化思想的影响。实现教育强国,需要依法提供政策保障与组织保障,在文化自信的基础上提升教育国际竞争力,促进国际教育格局的均衡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