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932)
2023(8490)
2022(7286)
2021(6782)
2020(5484)
2019(11889)
2018(11857)
2017(23177)
2016(12197)
2015(13174)
2014(12291)
2013(11949)
2012(10600)
2011(9568)
2010(9713)
2009(9273)
2008(8629)
2007(7728)
2006(6951)
2005(5893)
作者
(30974)
(26515)
(26220)
(24637)
(16272)
(12757)
(11555)
(10257)
(9920)
(9055)
(8940)
(8665)
(7992)
(7973)
(7934)
(7867)
(7847)
(7572)
(7540)
(7521)
(6529)
(6444)
(6340)
(6146)
(5989)
(5986)
(5898)
(5574)
(5286)
(5205)
学科
(45919)
经济(45871)
(45221)
(43614)
管理(33150)
农业(30078)
(23574)
企业(23574)
业经(16107)
方法(14842)
数学(12661)
数学方法(12495)
(12181)
环境(11932)
中国(11832)
(11448)
农业经济(10193)
(9717)
地方(9705)
(9036)
农村(9027)
(8870)
(8684)
(8533)
(8530)
贸易(8523)
(8360)
(8118)
发展(8070)
(8061)
机构
学院(164430)
大学(155563)
(68521)
经济(67251)
管理(64586)
理学(56740)
理学院(56268)
管理学(55375)
管理学院(55110)
研究(50811)
(46403)
中国(41360)
农业(35048)
科学(30459)
(30317)
业大(30298)
(29235)
中心(26024)
(24630)
(24489)
财经(23441)
研究所(22034)
农业大学(21592)
(21399)
经济管理(20728)
(20694)
师范(20547)
经济学(19429)
(19397)
北京(17750)
基金
项目(113375)
科学(90355)
研究(88073)
基金(82286)
(70651)
国家(69918)
科学基金(60911)
社会(57815)
社会科(54269)
社会科学(54254)
(46441)
基金项目(44124)
教育(38560)
编号(38235)
自然(37121)
(37007)
自然科(36201)
自然科学(36193)
自然科学基金(35531)
资助(31181)
成果(29268)
(28478)
(25966)
(25159)
重点(24925)
(24395)
课题(24266)
(24140)
国家社会(23954)
(22832)
期刊
(81825)
经济(81825)
(52553)
研究(42428)
农业(35460)
中国(33003)
学报(23830)
科学(23199)
(21848)
业经(21826)
大学(19548)
学学(18951)
管理(18738)
(17720)
金融(17720)
(16057)
教育(15179)
农业经济(13660)
农村(13491)
(13491)
技术(12556)
问题(11942)
财经(10594)
(10469)
经济研究(10406)
世界(9534)
(9117)
经济问题(9100)
农村经济(8998)
资源(8711)
共检索到23772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孙文中  
对闽西G村农民环境抗争过程的实地研究表明,农民在与企业和基层政府的博弈中,处于社会底层。从底层的角度出发,对转型期环境抗争主体的行动策略及逻辑进行分析,展现环境维权的形成过程,发现底层表达通常采取非制度化渠道,以日常化的行动维权为主。由于底层缺乏制度化的维权渠道,往往处于不利位置,难以实现预期的抗争结果,底层利益述求得不到合理解决。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杨芳  张昕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农地污染事件在多地集中爆发,严重损害农民的群体利益。然而,农民群体维权行动却经常陷入困境:在权利制度供给不足和公力救济渠道不畅的情况,农民往往选择徘徊于合法与非法之间的私力救济手段,由此产生的非理性维权又常陷入政府刚性维稳困局,最终形成维权与维稳相互掣肘、私权与公权相互抗衡的局面。解决农民群体维权之困的关键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消除权利贫困的根源,即:健全立法,重建环境公正;完善权利救济机制,提高公力救济效能;变非法维权为依法维权,避免权利滥用;变刚性维稳为韧性维稳,防止权力恣肆。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兰竹虹  
我国农村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农民的环境权益受到严重损害,因环境污染和破坏造成农民致贫、返贫的情况日益增多,严重制约了我国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在分析我国农民环境意识和环境维权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保护农民环境权益的建议:加强农村环境保护,提高农民环境维权意识,建设农村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加强维护农村环境的制度建设。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孙春苗  
本文分析了农民维权组织存在的可能性和对于农村发展的作用,介绍了这些组织的发展和基本运行情况,梳理了农村维权组织和农民权益、农村发展之间的关系,深入分析了农民维权组织所面临的问题和矛盾,并围绕这些问题与矛盾提出了相应的措施和政策建议。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黄坚  
实际中个体维权的艰难,使农民意识到了集体维权的必要,继而导致了近年来农村群体性事件的频繁发生。然而分析表明,在导入集体维权战略之后,形成的是一种博弈依赖的格局,该种格局注定了在与基层组织的博弈中农民权益状况的改善不仅是有限的,且这有限的改善,还要受到维权承诺有效性的影响——与基层组织有效的侵权承诺相此,农民的集体维权承诺常常是无效的。要打破博弈依赖实施有效承诺,关键在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大力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王彩芳  
农民维权的途径主要有“公力救助”和“私力救助”两种方式。目前,由于传统文化的影响和“公力救助”本身存在的种种问题,大多数农民把“私力救助”作为维权的首选途径。但农村法治化建设的要求终将使得“公力救助”成为农民维权的基本途径。为此,可以通过切实有效地发挥“公力救助”的优势,建立良好的法律制度,加强培育农村法治主体,朝着完善农村法治的维护机制等方面去努力。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封贵平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传统的农民已经在概念上发生了重大变化,除了原本依靠山林、土地、河塘等自然资源从事农业生产者之外,还涌现出一支拥有农村户籍身份、但在城镇务工的新型农民工劳动大军,因此农民权益受到侵害的领域,是在土地、户籍和劳动就业三大方面。本文研究认为,要维护农民合法权益,不仅需要制度上和立法上的完善,构建一个合理的农民维权体系,还要在实践中做好法律援助、财政支持等各项工作。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喻卫斌  
一由于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的原因,目前我国农村存在诸多矛盾,农民的权益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害,农民也因此而采取必要的方式以维护自身利益。正如美国著名的农民研究专家詹姆斯·斯科特在《农民的道义经济学:东南亚的反抗与生存》所指出的:“贫困本身不是农民反叛的原因;只有当农民的生存道德和社会公正感受到侵犯时,他们才会奋起反抗,甚至铤而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葛永红  董进才  
国外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不仅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还在维护农民政治权益、保障农民的社会地位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主要介绍了国外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参与、影响农业政策制定和实施,以及与政府部门沟通与合作的方式。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焦存朝  霍冀辉  
解决农民权利缺失的问题,必须借助于相关制度的建构和完善。农民自身的弱点和局限性、政府在社会发展中的职责、社会主义所追求的社会公平和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目标,决定了建立和完善政府主导的农民维权机制的必要性。我国工业化水平和经济实力的提升、我国政府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我国公民民主和权利意识的增强为建立和完善政府主导的农民维权机制提供了物质基础、重要保证和动力支持。维护和保障农民的权利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构建政府主导的农民维权机制必须健全农民权利的确立机制、农民权利的实现机制、农民权利的救助机制和农民权利的补偿机制。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范建刚  任仕坤  
撒切尔时期,英国维权系统在内忧外患下力挽狂澜,明显改善了英国的劳资关系状况,具有重大的意义。随着我国市场经济进一步发展,农民工劳资矛盾不断深化发展。在当下国家大力推进农民工市民化和振兴实体经济的背景下,解决农民工的劳资矛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有利于大力促进农民工城市融合,提高农民工的获得感,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因此,运用系统思维,突破已有的撒切尔政府或工会的单一分析维度,从整个维权系统入手,对英国劳资关系的转变做出分析,在此基础上,寻找我国维权系统的不足,提出破解办法,缓和当下我国的农民工劳资矛盾。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董延芳  
农民工对维权行动的偏好不仅受到其个人特征的影响,情境的作用也应被充分考虑。结合多分类Logistic分析,本文利用2011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对此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对权益侵害的情境不加以区分可能导致不适当的结论。文章以劳动报酬不合理、拖欠工资、作业环境恶劣、超时加班、工伤为例,比较分析各种权益侵害情境下农民工对包括不行动、个人行动、集体行动在内的各种维权行动的偏好,发现农民工通常并不热衷于以集体行动维权,反而在遭遇权益侵害的多数时候将选择不行动,情境的严重性和该情境下行动的有效性可能是其主要考虑因素。以此提出重视农民工的不行动,引导农民工积极合法维权。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于建嵘  
通过从五个方面详细论述了农民工群体作为"漂移的社会"的特征,提出农民工的"依法维权"解释模式及其维权特点,认为造成农民工弱势地位不仅有制度方面的原因,也有非法侵害;农民工对"法定权益"的维护会向对"基本权利"的争取方向发展。当前,政府进行制度改革,增强农民工维权能力、切实保障农民工的基本权益是必要的。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饶静  叶敬忠  谭思  
与农民通过上访进行维权抗争不同,"要挟型上访"是农民通过上访来胁迫基层政府介入其利益纠纷,从而实现其不合理的要求和利益主张。其发生原因包括压力型信访治理制度、乡镇政府权威弱化、村落权势阶层兴起、乡村社会利益纠纷解决机制不畅。但"要挟型上访"仍是遵循底层政治逻辑的日常抵抗形式。它是农民对在国家权力逐步退出乡村社会的同时,没有建立良好的法治精神、乡村社会治理结构以及缺乏公正、公平的乡村社会利益纠纷解决机制下的日常抵抗。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