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632)
- 2023(10794)
- 2022(8977)
- 2021(8395)
- 2020(6958)
- 2019(16111)
- 2018(15768)
- 2017(29996)
- 2016(16193)
- 2015(18536)
- 2014(18085)
- 2013(17992)
- 2012(16784)
- 2011(15207)
- 2010(15115)
- 2009(14350)
- 2008(14102)
- 2007(12271)
- 2006(10965)
- 2005(10245)
- 学科
- 济(67263)
- 经济(67160)
- 管理(48998)
- 业(45960)
- 企(37406)
- 企业(37406)
- 方法(26960)
- 数学(22866)
- 数学方法(22714)
- 中国(22146)
- 财(19263)
- 农(18761)
- 制(18030)
- 贸(16789)
- 贸易(16779)
- 易(16463)
- 业经(15637)
- 体(12567)
- 农业(12535)
- 融(12367)
- 金融(12362)
- 银(12307)
- 银行(12302)
- 地方(11851)
- 行(11786)
- 环境(11109)
- 务(11024)
- 财务(11004)
- 财务管理(10981)
- 学(10829)
- 机构
- 大学(231539)
- 学院(228025)
- 济(105787)
- 经济(103902)
- 管理(86117)
- 研究(81895)
- 理学(73567)
- 理学院(72719)
- 管理学(71950)
- 管理学院(71473)
- 中国(65272)
- 财(50263)
- 京(49717)
- 科学(43426)
- 财经(39392)
- 所(39330)
- 中心(36459)
- 经(35953)
- 研究所(35210)
- 经济学(34465)
- 江(33195)
- 北京(31904)
- 经济学院(30891)
- 农(30202)
- 范(30030)
- 师范(29843)
- 院(29786)
- 财经大学(29334)
- 业大(27358)
- 州(25891)
- 基金
- 项目(147482)
- 科学(118515)
- 研究(113419)
- 基金(110470)
- 家(94640)
- 国家(93893)
- 科学基金(81168)
- 社会(76177)
- 社会科(72284)
- 社会科学(72272)
- 基金项目(57779)
- 省(53314)
- 教育(51788)
- 自然(48833)
- 自然科(47683)
- 自然科学(47671)
- 自然科学基金(46883)
- 划(45902)
- 资助(44685)
- 编号(44502)
- 成果(37694)
- 部(35204)
- 制(33488)
- 重点(33255)
- 国家社会(32942)
- 发(31859)
- 教育部(31244)
- 课题(31219)
- 创(30890)
- 中国(30511)
共检索到35681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宋立瑛,刘雅文
入世以来,我国的一些出口企业不断遭遇反倾销的困扰,为什么会这样呢?国内有一种声音,认为社会责任国际SAI(1)推行的SA8000(2)企业社会责任标准体系是西方专门针对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中国而制定的标准。实际上,原因是多方面的。劳动力价值低廉是中国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优势,但这一优势已经成为“中国制造”的污点。必须让企业懂得承担社会责任的重要性,为了维护“中国制造”的形象,应该提升中国劳动力的价值。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王燕武 李文溥 李晓静
计算、比较中国与主要出口竞争国的单位劳动力成本(ULC),发现中国制造业仍然具有较大的国际竞争优势,原因是多年来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增速明显快于工资增速,使单位劳动成本保持下降趋势。相对单位劳动力成本(RULC)的比较结果显示,即使不考虑提高工资将促使劳动生产率进一步提升以及基础设施、国内市场、政治环境等方面的优势,在现有劳动生产率水平上,中国制造业仍能够承受约50%的劳动报酬上升。用购买力平价调整后的ULC数据说明,尽管汇率低估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优势,但2005年汇率改革以来,这种附加优势已基本消失。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胡绪华
无论从国家宏观政策的导向还是沿海地区"民工荒"现象的演变来看,未来几年我国制造业的劳动力成本将呈现加速增长的态势。文章结合全民宽裕社会建设的基本要求,在探讨我国制造业劳动力成本演变特征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劳动力成本提升后可能产生的价格优势降低、部分产业外迁和产业空心化等负面效应。该文并从扩大国内消费市场、推进国内产业升级和创新产业管理政策等方面,提出了促进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可持续成长的政策建议。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阳立高 赵思嘉 龚世豪 杨华峰
依据1990-2014年劳动力供给数量、质量、成本及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相关数据,构建VAR模型,考量劳动力供给变化对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影响。结果表明:劳动力供给数量减少不利于制造业国际竞争力提升;劳动力供给质量上升有利于提高制造业国际竞争力,但其作用具有明显的滞后效应;劳动力成本上升有利于增强制造业国际竞争力,这与成本上升倒逼低端制造业转型升级等相关。鉴此,既要通过全面放开计生政策甚至鼓励生育以缓解劳动力供给数量快速下降对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带来的负向冲击;又要基于市场导向,培养产业所需的各层各类人才;同时合
关键词:
劳动力供给 多维变化 制造业 国际竞争力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张弓
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发展模式和劳动力供给情况发生变化,外部环境日趋复杂,使得劳动力要素成本上升较快带来的矛盾凸显。客观评估中国制造业劳动力要素成本情况,对完善劳动力市场化配置、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升中国综合成本竞争力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利用2010-2018年制造业劳动力要素相关数据,开展了中国与世界主要经济体的制造业劳动力成本、劳动生产率、单位劳动成本的比较研究,评估中国制造业劳动力要素成本竞争力情况,得出中国劳动力成本仍处于较低水平、劳动力生产率与发达国家有所差距、劳动力成本效率具备优势的结论,并据此提出相关政策建议,为推动制造业"降成本"工作、提升劳动效率、完善劳动力市场化配置提供参考。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刘厚俊 王丹利
"民工荒"使得关于我国劳动力成本是否上升,以及其上升是否降低了我国参与国际分工的比较优势这一命题的讨论日益增多。本文提出观点:近年来我国劳动力成本上升显著,但我国国际竞争的比较优势却并不因此下降,原因有如下两点:一是最集中体现我国国际竞争比较优势的行业——制造业工资水平的上升幅度远远小于整体工资水平的上升幅度;二是劳动力工资水平的上升可部分归因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这并不会使我国丧失国际竞争的比较优势。本文的实证分析通过梳理劳动力工资水平的变化及其与FD I流入量和出口量变化的关系,印证上述观点。这说明我国国际竞争的比较优势仍然存在,加之我国依然存在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因而不能全盘否定廉价劳...
关键词:
劳动力成本 比较优势 劳动生产率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何为
本文以劳动力成本为基础,从纵向和横向分析了中国产品价格竞争力变化,认为劳动 生产率已经取代劳动投入量,成为产品价格的主要决定因素。增强产品国际竞争力的 远期策略是:实施人力资源开发战略:短期策略是实行低汇率政策,实现国民经济快 速增长,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与升级,为人力资源开发提供物质基础。
[期刊] 林业经济问题
[作者]
严谨 余建辉 刘燕娜 戴永务
利用1992~2007年间FAO统计数据库主要刨花板强国的数据,使用劳动力资源禀赋系数、制造业雇员平均每小时工资、全员劳动生产率等定量指标,从劳动力数量、劳动力成本、劳动力质量3个方面,对劳动力资源对中国刨花板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中国劳动力数量优势很强,但靠劳动力的数量优势以保持竞争优势不是长久之计,劳动力成本低廉的优势和近年来不断提升的劳动力质量有利于提高中国刨花板产业国际竞争力。
关键词:
劳动力 刨花板 产业国际竞争力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于明远 范爱军
针对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GVC)中的竞争力现状,本文提出GVC视角下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提升的作用机理:通过加大生产性服务对中国制造业的中间投入,使产业结构不断向"软化"趋势调整,改变之前对加工装配等低端环节的路径依赖,向GVC两端的高附加值环节攀升,从而提高中国制造业在GVC中的分工地位。分工地位提高后,通过对战略环节和资源的控制而获得更多的分工利益,最终达到提升中国制造业在GVC中国际竞争力的目的。
关键词:
全球价值链 生产性服务 制造业国际竞争力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唐红祥 张祥祯 吴艳 贺正楚
对中国的制造业发展质量与国际竞争力的互动机理进行分析,结合现代化经济体系理论和国际竞争力理论,从供给侧、需求侧的角度探索制造业发展质量与国际竞争力互动的结构和内容。制造业发展质量系统包括经济发展质量、效率和动力三个子系统,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系统包括出口竞争、市场份额和产业内贸易三个子系统,依据这两个系统,评价和测度了制造业发展质量的综合发展水平,以及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综合发展水平,并根据各自的综合发展水平来实现两个系统之间的互动发展。在上述理论基础上,构建互动指标和耦合的互动模型,采集2001-2016年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中国制造业发展质量与国际竞争力两类系统的综合发展水平,皆呈现先快速增长后略微下降的发展趋势,系统之间的互动发展呈现"倒U"型模式,目前属于中级协调阶段,制造业发展质量系统在金融危机过后发展较为平稳,但国际竞争力系统易受外部经济环境影响。(2)中国制造业发展质量与国际竞争力增量的综合发展水平,呈现较明显的"强-弱-强"M型小波动趋势,系统之间的互动发展呈现很明显的"倒U"型模式,相较国际竞争力,制造业发展质量目前改变了依靠增量推动的经济模式,进入较为平稳的"保质"发展模式。(3)预测结果显示,要坚持"保质"的经济模式,实现互动发展的稳中有增。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金碚 李钢 陈志
本文利用最新的统计数据对中国加入WTO以后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的现状及变化趋势进行了实证研究,认为加入WTO以后,中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有较大程度提升;在与美国、日本、欧盟、韩国等国家进行竞争力对比时,发现加入WTO后,相对于上述国家中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在不断提升;而与此同时,中国民族产业国际竞争力虽然也有提升,但相对于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速度,民族产业国际竞争力提升较慢。
关键词:
中国制造业 产业竞争力 WTO 实证分析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宋云星 陈真玲
本文利用卡尔曼滤波和状态空间模型研究制造业劳动力成本、宏观经济环境对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制造业的劳动力平均成本与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正相关,良好的宏观经济发展环境也是促进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同时,三变量之间的协整检验也表明三者之间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这一结果并不会因为衡量制造业国际竞争力指标的改变而发生变化。政府应该给予企业经济增长稳中向好的预期,这将有助于消除经济不确定性,改善企业投融资决定,合理安排生产;同时,适当地提高制造业劳动者的工资水平,可以在增强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同时,缓解收入差距,刺激国内消费需求。
关键词:
制造业 劳动力成本 状态空间模型
[期刊] 现代日本经济
[作者]
刘磊 关权
利用基于生产工序的测算方法以及WIOD的最新数据,测算中日韩三国制造业的国内技术含量及国际竞争力指数,可以从技术层面客观评估三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结果表明:中日韩三国制造业的国内技术含量都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中国的增速要明显高于日韩两国。但无论是制造业总体还是细分行业,中国的国内技术含量都要明显低于日韩两国;中日韩三国制造业在国际上都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日韩两国具有比较优势的行业集中在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行业,中国具有比较优势的行业集中在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行业;在劳动密集型行业,中日和日韩以互补关系为主,中韩以竞争关系为主。在资本密集型行业,三国呈现明显的竞争关系。在技术密集型行业,则呈现出竞争和互补共存的特征。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吴语香 刘京华
基于MS、TC指数和RTA指数来构建中国木材加工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数,从相对单位劳动力成本(RULC)角度,考察中国木材加工业劳动力成本的国际比较优势状况,并利用2SLS方法测度RULC对该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第一,中国对贸易合作伙伴国、发达国家竞争对手与发展中国家竞争对手的劳动力成本比较优势在波动中扩大;第二,对主要贸易合作伙伴、主要贸易竞争对手的相对单位劳动力成本优势,是中国木材加工业国际竞争力形成的重要原因。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牛建国 张世贤
本文基于全球价值链视角,采用贸易增加值研究我国以纺织、鞋、服行业为代表的传统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位阶以及传统制造业2008年前后相对国际竞争力的变化,并实证研究基础生产要素价格上涨对竞争力的影响效应。研究结果显示,我国纺织、鞋服行业1995-2011年期间全球价值链参与度和地位整体攀升,尤其是全球价值链地位上升显著,高于我国制造业同期全球价值链地位的整体水平;相对国际竞争力在金融危机之后呈弱化趋势;劳动力、原材料和能源等基础生产要素价格上涨对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呈U形,要素成本与生产效率之间的"博弈"是产生U形效应的主要原因。积极推动创新提升生产效率、积极推进全球价值链产业升级过程以及不断拓宽产业链和产品链是保持和提升我国传统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关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