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596)
- 2023(12335)
- 2022(10881)
- 2021(10283)
- 2020(8672)
- 2019(20066)
- 2018(20015)
- 2017(38531)
- 2016(21063)
- 2015(23605)
- 2014(23370)
- 2013(22830)
- 2012(20818)
- 2011(18657)
- 2010(18633)
- 2009(17216)
- 2008(16916)
- 2007(14797)
- 2006(12918)
- 2005(11442)
- 学科
- 济(78886)
- 经济(78767)
- 管理(64178)
- 业(57983)
- 企(49996)
- 企业(49996)
- 方法(36091)
- 数学(30894)
- 数学方法(30443)
- 财(22640)
- 农(20129)
- 中国(19415)
- 学(18802)
- 制(18549)
- 业经(18265)
- 地方(15193)
- 务(14554)
- 财务(14482)
- 财务管理(14451)
- 理论(14123)
- 企业财务(13674)
- 贸(13346)
- 贸易(13338)
- 环境(13195)
- 和(13128)
- 农业(13106)
- 易(12942)
- 技术(12926)
- 体(12754)
- 银(12464)
- 机构
- 大学(295582)
- 学院(293664)
- 管理(116774)
- 济(110942)
- 经济(108312)
- 理学(101320)
- 理学院(100158)
- 管理学(98312)
- 管理学院(97777)
- 研究(97239)
- 中国(71270)
- 京(63553)
- 科学(61859)
- 财(53594)
- 所(48991)
- 农(47309)
- 业大(45314)
- 研究所(44668)
- 中心(43454)
- 财经(42540)
- 江(42533)
- 北京(40283)
- 经(38508)
- 范(38218)
- 师范(37875)
- 农业(37019)
- 院(35676)
- 州(34642)
- 经济学(32507)
- 财经大学(31646)
- 基金
- 项目(204155)
- 科学(159530)
- 研究(148735)
- 基金(147203)
- 家(128774)
- 国家(127751)
- 科学基金(109286)
- 社会(91466)
- 社会科(86591)
- 社会科学(86569)
- 省(79803)
- 基金项目(78679)
- 自然(72321)
- 自然科(70569)
- 自然科学(70554)
- 自然科学基金(69228)
- 教育(67957)
- 划(67495)
- 编号(60898)
- 资助(60404)
- 成果(49752)
- 重点(45763)
- 部(44421)
- 发(42746)
- 创(42452)
- 课题(42046)
- 创新(39665)
- 制(39385)
- 科研(39194)
- 大学(38108)
- 期刊
- 济(121943)
- 经济(121943)
- 研究(85478)
- 中国(55691)
- 学报(48970)
- 科学(43984)
- 管理(43342)
- 农(43009)
- 财(41687)
- 大学(36794)
- 学学(34586)
- 教育(33603)
- 农业(29755)
- 技术(25747)
- 融(23079)
- 金融(23079)
- 财经(20346)
- 业经(19538)
- 经济研究(18554)
- 经(17171)
- 图书(16050)
- 问题(15473)
- 业(15188)
- 科技(15183)
- 理论(14982)
- 版(14018)
- 实践(13875)
- 践(13875)
- 技术经济(13652)
- 现代(13234)
共检索到42433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马建华
介绍了应用TM卫星影像编制秦岭黄淮平原交界带土壤类型图的方法步骤、土壤分类系统、制图单元系统及土壤目视解译的影像标志等问题,并对该区黄褐土的分类、暴雨因子在土壤分类中的体现以及洪冲母质粗骨褐土的划分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TM影像,秦岭黄淮平原交界带,土壤类型图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管华
分析了秦岭-黄淮平原交界带河流水沙源地的分布规律及其成因和河流水沙迁移变化规律。得出结论:河流水沙异源,水源地主要分布于上游多雨中心地区,沙源地主要分布于上游地面坡度和降水量较大地区、地表组成物质较为疏松的地区和水库坝下河段。交界带内河流径流量沿程变化趋势与流域面积增长曲线基本一致;河流含沙量沿程变化不甚规则.
关键词:
秦岭-黄淮平原交界带,水沙源地,迁移规律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李克煌 唐志明 杨瑞霞 钟兆站
采用适合本区特点计算精度较高的气候学计算方法,计算了交界带的辐射平衡及其各分量,并分析其水平、垂直分布和季节变化的特征。由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山地平原交界带的地形的互相作用,使交界带从北到南形成较为稳定的辐射平衡低值带。辐射平衡季节变化特点是7月最大,1月最小,其分布与年分布相似,但随季节变化而有差异。辐射平衡年值随海拔高度升高而减少,月值随海拔高度的变化因季节变化而不同。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管华 李艳
中国东部河流的径流量一般具有自上游向下游沿程逐渐增大的趋势,而在秦岭黄淮平原交界带,河流径流量具有沿程减小的特征,即山地平原交界带“河流减水效应”。基于5条主要河流上27个水文站1956~2000年共45年观测资料的分析表明,秦岭黄淮平原交界带及其邻近区域的河流基本上都存在较为明显的减水河段,出现部位多为交界带的中部和下部及其下游邻近地区,其驱动因子主要是地表组成物质的垂向二元结构。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邱瑞 侯琳 袁杰 张硕新
【目的】阐明秦岭火地塘林区油松林生态系统土壤呼吸对其影响因子变化的响应机制。【方法】2010年6-11月,利用LI-6400便携式光合作用测量系统,测定秦岭火地塘油松林在生长季的土壤呼吸速率,并利用LAI-2000植物冠层分析仪测定油松林的叶面积指数,同时还测定了5cm深处的土壤温度以及土壤含水量。【结果】油松林土壤呼吸速率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土壤呼吸动态呈单峰型变化:8月下旬达到最大值3.69μmol/(m2.s),最小值出现在11月下旬,为0.52μmol/(m2.s),整个生长季的平均值为1.82μmol/(m2.s)。土壤呼吸速率与5cm深处的土壤温度变化基本保持一致,二者呈三次函数关...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刘宇 郭建斌 邓秀秀 刘泽彬
为了研究秦岭火地塘林区松栎混交林土壤的潜在水源涵养功能,以荒草地和农用地2种土地利用类型作为对照,于2011年5月在3种土地利用类型的样地上挖掘土壤剖面,并对其土壤物理性质和蓄水、入渗能力进行了分析,最后运用坐标综合评定法首次对该地区3种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潜在水源涵养能力进行定量评价。结果表明:3种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密度由大到小为荒草地(1.25 g/cm3)>农用地(1.22 g/cm3)>松栎混交林地(0.82 g/cm3),土壤总孔隙度由大到小为松栎混交林地(87.40%)>荒草地(45.87%)>农用地(38.95%);松栎混交林地土壤的蓄水性能和渗透性能最好,农用地最差。运用坐标综合...
关键词:
秦岭 混交林 森林土壤 水源涵养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钟兆站 李克煌
本文论述了山地平原交界带的概念、分布与自然灾害发生的特点,并对其资源环境状况进行评价。分析指出,山地平原交界带不仅是自然资源丰富、多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地带,而且又是社会、经济、文化方面的明显过渡带,具有独特的自然、人文地理景观。研究山地平原交界带自然灾害、资源环境特点,有利于山地平原交界带自然资源的评价、开发和利用,以及自然灾害的防御治理,从而增强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钟兆站,李克煌
本文论述陆地系统界面-山地平原交界带的概念、分布、自然灾害与资源环境特点及其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分析指出,山地平原交界带不仅是自然资源丰富、多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地带,而且又是社会、经济、文化方面的明显过渡带,具有独特的自然、经济、人文地理景观。加强山地平原交界带等陆地系统界面的研究,对建立和发展陆地系统科学,实施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重大意义。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李婷 刘康 胡胜 包玉斌
为了解秦岭山地土壤侵蚀及土壤保持生态服务功能的空间分布特征,采用InVEST土壤保持模型,从研究区、流域、县域3个尺度,对其潜在与实际土壤侵蚀量进行计算,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应用该模型量化研究区土壤保持生态服务价值,得到土壤保持服务价值空间分布图。研究结果表明:(1)2012年秦岭山地潜在与实际土壤侵蚀量分别为45.88×108 t、1.52×108 t,五大流域和各县区以轻度侵蚀和中度侵蚀为主,较为严重的地区为汉江流域南部紫阳县63.23t/(hm2·a)和岚皋县58.69t/(hm2·a),属强烈侵蚀。(2)全区土壤保持总量43.37×108t,其中泥沙持留量1.43×108t,单位面积土壤保...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孟令军 耿增超 王海涛 殷金岩 姜林 林伟达
【目的】分析秦岭太白山区不同林分下鹿蹄草的根际和非根际土壤养分和酶活性状况,探索其空间变异规律,为野生鹿蹄草资源的保护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的方法,对秦岭北坡太白山区4种林分下鹿蹄草根际与非根际土壤养分及酶活性差异及其相互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在鹿蹄草根际和非根际间,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氮、速效磷、速效钾均呈现出明显的根际聚集现象,根际平均富集率分别达34.64%,58.29%,126.94%,114.02%,96.38%,土壤全钾含量基本保持不变。土壤酶也表现出根际活性较强的特性,根际土壤脲酶、转化酶、过氧化氢酶、酸性磷酸酶活性比非根际土壤分别高出32.04%,22....
关键词:
秦岭 鹿蹄草 根际 土壤养分 土壤酶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张善红 白红英 齐贵增 梁佳 赵婷 孟清
受全球变化的影响,温度带边界在空间上的变化呈现出向高纬度方向显著移动的趋势,其中亚热带区空间分布对全球变暖的响应较为敏感,对其边界空间变化特征的研究对于认识全球变化对自然景观的潜在影响具有重要科学意义。基于秦岭及其周边74个气象站点1960—2019年日均气温数据,选取保证率80%的日均温≥10℃持续日220天等值线和1月0℃等温线为北亚热带北界指标,探讨了近60年气候变暖背景下秦岭气候带界限的变化趋势。研究表明:(1)1960—2019年秦岭日均温≥10℃持续日呈显著上升趋势,其变化率为3.268 d/10 a;秦岭1月平均气温呈弱显著上升趋势,其变化率为0.179℃/10 a。(2)60年来秦岭北亚热带北界发生了明显的抬升,平均抬升高度约为228.89 m;从经度上看,中段106°~111°E范围内北亚热带北界的变化最为强烈,60年来上升高度达308.81 m,明显高于东西北三段(东段上升165.69 m,西段上升243.33 m,北段上升267.01 m)。(3)60年来秦岭北亚热带过渡带出现了明显的攀升,且向北移动;秦岭以北"跨越式"地出现北亚热带气候格局。气温突变后,秦岭北亚热带过渡带形成从秦岭南坡延伸到秦岭东部,并向北推进向西进入关中平原的格局,秦岭南坡作为北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分界作用有所减弱。随着气候的变暖,秦岭北亚热带过渡带可能部分或整体转变为北亚热带,北亚热带将从秦岭南坡到秦岭北坡呈连续带状分布,北亚热带北界可能会跨越秦岭山脉。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屈冉 李俊生 罗遵兰 吴晓莆 赵彩云 汤博
秦岭山系是我国南北气候的分界线,地理位置独特,对气候变化响应比较明显,气温升高会影响其土壤碳释放。因此对秦岭土壤CO2释放特征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秦岭主峰太白山六种不同植类型土壤CO2释放特征的野外测定,结果表明,太白山土壤CO2的释放从8:00-11:00升高,11:00-16:00达到峰值;土壤CO2的释放速率的大小顺序是:阔叶栎林>桦木林>落叶阔叶林>太白红杉林>秦岭冷杉林>高山草甸。不同植被类型土壤CO2的释放速率与温度呈正相关,与地表气温以及土层深度0~5cm处温度呈极显著正相关性。不同植被类型土壤CO2释放速率的Q10顺序是:秦岭冷杉林>桦木林>阔叶栎林>高山草甸>落叶阔叶林...
关键词:
太白山 土壤CO2释放速率 温度 Q10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侯琳 雷瑞德 王得祥 赵辉
【目的】精确估计火地塘天然次生油松林土壤有机碳密度和储量。【方法】基于林下灌木、草本群落特征数据,采用分层抽样法确定研究区土壤剖面的调查数量,对调查样地上、中、下3"层"的土壤有机碳分布规律及其与天然次生油松林下植物物种多样性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结果】上"层"土壤有机碳密度变化较小,变化幅度为56.60~71.98 Mg/hm2,变异系数为8.26%;而"中、下"层土壤有机碳密度波动较大,变化幅度为22.83~59.45和38.33~85.82 Mg/hm2,变异系数分别为15.91%和22.94%;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有机碳密度下降。土壤有机碳密度与植物物种多样性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曹立 王维枫 马雪红 王祥福 李玉 李丽 于水强
【目的】研究间伐对秦岭松栎混交林土壤异养呼吸的影响,可深入了解该地区间伐对森林土壤异养呼吸造成的碳损失情况,为研究区森林经营碳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秦岭松栎混交林为研究对象,对未间伐样地(ck)、间伐4a、间伐12 a的样地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监测生长季土壤异养呼吸速率的月变化,并计算各处理异养呼吸的温度敏感性(Q_(10))。【结果】(1)相比ck,间伐4 a、间伐12 a的样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均显著下降(P<0.05),土壤pH均显著上升(P<0.05),土壤总有机碳质量分数在间伐4 a的样地中显著下降(P<0.05)。间伐12 a样地的理化指标相比间伐4 a的样地更接近ck。(2)生长季土壤异养呼吸呈现“双峰型”变化规律,峰值分别出现在6和10月。异养呼吸累计通量在间伐后略有上升但不显著,不同样地从大到小依次为间伐12 a、间伐4 a、ck。(3)土壤温度与异养呼吸呈极显著指数正相关(P<0.001);间伐后Q_(10)降低,不同样地Q_(10)从大到小依次为ck、间伐12 a、间伐4 a。【结论】土壤温度是影响松栎混交林异养呼吸的关键因素。间伐没有导致秦岭松栎混交林异养呼吸通量显著增大。图3表2参34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吴昊
在陕西省境内秦岭山脉中段油松-锐齿槲栎混交林集中分布的区域设置20块调查样地,采取土壤样品测定了该区森林土壤0~20、20~40和40~60 cm 3个土层的全氮、全磷、全钾、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有机质7项养分指标。通过计算不同土壤养分指标的变异系数并应用典范对应分析(CCA)技术,对秦岭山地松栎混交林土壤养分空间变异与海拔、坡位、坡向和坡度4项地形因子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随着土层深度增加,全氮、有机质、速效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均呈极显著下降趋势,而全磷、全钾在不同土层中的含量无显著性差异;2变异系数计算结果表明,各土层的7项养分指标均表现为中等程度变异性,变...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