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081)
- 2023(7429)
- 2022(6688)
- 2021(6155)
- 2020(5614)
- 2019(13065)
- 2018(13137)
- 2017(26434)
- 2016(14609)
- 2015(16888)
- 2014(17162)
- 2013(17348)
- 2012(16614)
- 2011(15243)
- 2010(15632)
- 2009(14900)
- 2008(15193)
- 2007(14112)
- 2006(12406)
- 2005(11336)
- 学科
- 济(64827)
- 经济(64758)
- 管理(38715)
- 业(38199)
- 方法(32748)
- 数学(29419)
- 数学方法(29116)
- 企(29069)
- 企业(29069)
- 中国(18795)
- 农(17836)
- 财(16416)
- 制(14157)
- 贸(14082)
- 贸易(14075)
- 易(13697)
- 学(13039)
- 业经(12072)
- 银(11888)
- 银行(11859)
- 农业(11410)
- 行(11311)
- 地方(11178)
- 融(10402)
- 金融(10399)
- 务(9517)
- 和(9507)
- 财务(9490)
- 财务管理(9457)
- 理论(8860)
- 机构
- 大学(224270)
- 学院(222211)
- 济(95186)
- 经济(93145)
- 管理(81909)
- 研究(77309)
- 理学(69470)
- 理学院(68649)
- 管理学(67456)
- 管理学院(67018)
- 中国(60165)
- 京(48602)
- 科学(46479)
- 财(45800)
- 所(41137)
- 农(39240)
- 研究所(37007)
- 财经(36116)
- 中心(35296)
- 江(33946)
- 业大(32870)
- 经(32518)
- 北京(31542)
- 农业(31367)
- 经济学(30259)
- 范(28692)
- 师范(28418)
- 经济学院(27661)
- 州(27090)
- 院(27085)
- 基金
- 项目(135700)
- 科学(104331)
- 研究(99019)
- 基金(96559)
- 家(83946)
- 国家(83264)
- 科学基金(69287)
- 社会(61171)
- 社会科(57970)
- 社会科学(57952)
- 省(52737)
- 基金项目(50540)
- 教育(46030)
- 划(44725)
- 自然(43847)
- 自然科(42748)
- 自然科学(42731)
- 自然科学基金(41947)
- 资助(41554)
- 编号(41368)
- 成果(34946)
- 部(31095)
- 重点(30878)
- 发(29592)
- 课题(28361)
- 创(27290)
- 科研(26288)
- 教育部(26205)
- 创新(25673)
- 大学(25550)
- 期刊
- 济(105272)
- 经济(105272)
- 研究(68545)
- 中国(41838)
- 财(35080)
- 学报(34935)
- 农(34928)
- 科学(30969)
- 管理(28682)
- 大学(25780)
- 学学(24100)
- 农业(23366)
- 教育(22785)
- 融(22542)
- 金融(22542)
- 技术(19749)
- 财经(17992)
- 经济研究(17633)
- 业经(16860)
- 经(15498)
- 问题(14966)
- 贸(13465)
- 统计(12826)
- 业(12549)
- 技术经济(12351)
- 理论(12327)
- 商业(11380)
- 国际(11372)
- 图书(11271)
- 实践(11036)
共检索到33730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王谦
本文对反映生育水平的两个基本指标——总和生育率和队列累计生育率进行分析,肯定多年来多个调查所得到的队列累计生育率的数据质量。尽管队列累计生育率反映的是"过去"而不是"当前"的实际生育水平,但历次调查所反映出的1990年代以来生育水平变化趋势是持续下降,并推断近几年的总和生育率已经下降到1.6以下。
关键词:
总和生育率 累计生育率 数据质量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梁秋生
郭志刚教授对本人原文的潜在含义存在一定误解 ,其所做检验不足以否定本人原文的基本结论 .出生漏报和育龄妇女婚育年龄推迟过程中对京津沪超低TFR的影响因素固然存在 ,但外来流入人口的分母效应同样不容置疑
关键词:
外来人口 总和生育率 分母效应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杨书章,顾宝昌,肖自力,王彦祖
客观、历史、辩证地研究分析中国人口生育率的变动趋势,对认清形势、总结经验、控制人口发展是十分必要的。本文主要以1988年全国2‰生育节育抽样调查(以下简称2‰抽样调查)数据为根据,分析80年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高尔生,顾杏元,郑训载,丁祥泳,徐根娣
为了评价上海县的计划生育工作,我们于1981年2—3月在七一公社进行了一次育龄妇女生育率调查。七一公社1980年年底人口为18608人,文化经济及计划生育工作在上海县均属中上水平,有一定代表性。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姜全保
文章主要针对郭志刚教授《关于生育政策调整的人口模拟方法探讨》一文,从普查数据计算年龄别孩次递进比、依据递进生育率推算的出生数和根据递进生育率进行预测三个方面讨论了郭志刚教授该文中的方法,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
孩次递进比 递进生育率 模型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陈飞翔
进入80年代后,我国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都不同程度出现了回升势头。其中小城镇妇女生育水平的提高最明显,引起社会各方面的关注。笔者认为,小城镇生育率上升并未对入口控制目标构成真正威胁,只要采取适当措施,这种趋势可以得到控制。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吕红平,高金三
当前,河北省人口形势十分严峻,人口出生率回升很快,特别是自进入第三次生育高潮的1986年以来,每年出生人口都在100万以上,人口出生率连续3年超过20%。1988年底,全省总人口已达5795万。1980—1987年全省总和生育率为2.57,高于全国2.47的平均水平。如果按目前生育水平发展,到本世纪末全省总人口将大大突破6450万人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王静文
从"双独二胎政策"到"全面二孩政策",近年来生育政策逐渐放宽,生育率小幅回升。生育率水平变动对未来劳动参与率及劳动力供给有积极的影响,但对当下的劳动参与率影响的研究结论尚有较大争议。文章提出生育率变动对当下劳动参与率的影响机制,并通过1978—2015年时间序列数据,采用计量模型验证了假设:生育率提高对当下男性劳动参与率有正向的促进作用,而对女性进入劳动力市场则有一定的抑制。总体上,我国生育率对当前的总劳动参与率有负影响。
关键词:
生育政策调整 总和生育率 劳动参与率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林富德
七十年代以来,我国生育率发生持续转变,分析影响转变的主要因素,并对各因素的作用程度作出定量对比,对于预见生育率发展的未来趋势,进一步完善生育政策,具有战略意义。 一、从生育率的地区差别,看经济因素在生育率转变中的显著作用。 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与资源分布不匀,各地经济发展也不平衡,对比各地总和生育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谭晓青
目前,在对中国生育率变化的研究中,激烈争论的焦点是导致生育率由高向低迅速转化的原因。近些年来,中外人口学家用大量的文章和专著描述和分析了30年来我国妇女生育的现状和变化,对计划生育政策和社会经济发展在生育率变化中所起的作用分别给予了评价。本文试图用孩子需求一供给理论模式和现有数据阐述现代化与生育率转化之间的概念联系,指明现代化必须通过一组介入因素对生育行为产生影响。这组介入因素的引进将帮助我们进一步理解为什么在现代化的过程中,在不同的社会经济体制和文化条件下,会存在着不同的生育行为。然而,短缺的资料和数据限制了文章的深入。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王广州 胡耀岭
本文以时期育龄妇女年龄别生育率为基础,提出真实队列年龄别生育率估算方法,并通过1950~1981年全国妇女分孩次年龄别生育率数据验证其可行性和可靠性。在实际应用中,可用该估算方法研究递进生育模式及其相关问题,尤其是在调整生育政策的时间窗口,估算生育一孩的育龄妇女规模和结构,以及符合生育政策但尚未生育二孩的育龄妇女规模和结构,为政府制定生育政策和人口规划提供决策依据。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张青
文章针对现有人口抽样数据的特点和缺陷,通过对总和生育率指标的分析和改进,测算了1994~2004年中国的总和生育率,探讨了影响该指标变化的各种因素。结果表明,中国的总和生育率从1994~1996年的1.80左右下降到2001~2004年的1.62左右,其中2000年为1.66;影响中国总和生育率的主要因素有经济发展水平、一般生育率、生育年龄和城镇化进程等。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吴帆
文章以总和生育率低于1.5持续时间达到20年及以上作为低生育率陷阱的判断标准,对66个1997年之前进入后生育率转变阶段的国家和地区的生育率变化趋势进行观察,有3个主要发现:一是低生育率陷阱并非偶然的存在,而且低生育率陷阱风险已经从22个国家和地区向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蔓延;二是低生育率陷阱并非不可避免,有21个国家和地区的总和生育率从未降到1.5以下,其中多数国家和地区在大多数年份都保持在1.7或1.8以上;三是低生育率陷阱并非不可以摆脱,但摆脱的国家和地区目前只是少数。由于生育率长期在低生育率陷阱临界水平上波动,平均生育意愿显著低于更替水平,以及其他对生育率具有负面影响的人口学因素的强化,中国已经面临着低生育率陷阱的高度风险。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李子联
在全面放开二胎的政策框架下,需求层面的生育意愿是影响生育率更为重要的因素。这其中,收入由于能突破时间和政策因素所带来的约束,因而所发挥的作用尤为根本。通过构建时间序列和面板数据向量自回归模型,并分析收入与生育率之间的相互冲击效应后发现:第一,中国生育率的下降既是由居民收入增长放缓难以应付生育成本上升所带来的,又是由居民基于生育行为将带来未来收入下降的预期所引致的。第二,尽管不同群体的收入增长都能有效地提升其生育率,但总体而言高收入和低收入群体比中间收入群体具有更高的生育率。第三,收入对生育率的影响具有U型曲线的阶段性特征:在增收缓慢阶段,生育率会趋于下降;但当人均收入跨过19500元后,收入越...
关键词:
收入 生育率 面板向量自回归 U型曲线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李子联
高校扩招通过提高劳动参与、延迟婚育年龄和转变生育观念而直接和间接地抑制了微观个体的生育行为,进而降低了中国社会的总和生育率。脉冲响应分析进一步发现,高校扩招在总体上对总和生育率存在持久而强劲的负向冲击,且这一效应在扩招空间较大的西部省市尤为明显;东部和中部省市高校扩招对生育率的影响则具有先负后正的特征,其中正向冲击的"异常效应"本质上仍是其初始扩招规模较大所带来的负向"滞后效应"。因此,应通过提升高等教育质量来促进人力资本的积累,以缓解劳动要素减少所导致的供给不足;应建立高质量的社会托儿体系,以减少劳动参与率上升所带来的"收入惩罚"和"时间惩罚";应进行人本导向的生育教育,以在实现生育率观念再转变的同时适当地增强生育意愿。
关键词:
高校扩招 生育率 高等教育质量 冲击效应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