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68)
2023(1440)
2022(1231)
2021(1230)
2020(1057)
2019(2307)
2018(2392)
2017(3888)
2016(2485)
2015(2763)
2014(2798)
2013(2685)
2012(2577)
2011(2324)
2010(2381)
2009(2086)
2008(2228)
2007(2074)
2006(1666)
2005(1524)
作者
(9538)
(7681)
(7644)
(7236)
(5097)
(3749)
(3548)
(3011)
(2981)
(2887)
(2695)
(2625)
(2623)
(2583)
(2544)
(2520)
(2383)
(2382)
(2318)
(2207)
(2141)
(2028)
(2014)
(1879)
(1792)
(1780)
(1710)
(1709)
(1662)
(1653)
学科
(8004)
经济(8002)
方法(5200)
管理(4813)
数学(4745)
数学方法(4594)
(3717)
(3567)
(3145)
企业(3145)
教学(1844)
理论(1767)
(1746)
(1612)
生物(1579)
(1447)
中国(1384)
(1364)
市场(1243)
(1238)
虫害(1236)
及其(1216)
病虫(1174)
病虫害(1174)
(1144)
银行(1137)
防治(1136)
(1134)
(1133)
财务(1125)
机构
学院(35026)
大学(34286)
研究(13590)
(12087)
科学(11941)
中国(9940)
农业(9825)
管理(9124)
(9024)
业大(8953)
经济(8701)
(8493)
(8018)
研究所(7984)
理学(7888)
理学院(7694)
管理学(7141)
管理学院(7101)
农业大学(6463)
(6363)
技术(6214)
中心(6177)
实验(5992)
(5872)
实验室(5781)
(5761)
工程(5461)
重点(5431)
(5352)
北京(4919)
基金
项目(24875)
科学(17491)
基金(16689)
(16374)
国家(16258)
研究(13305)
科学基金(12778)
(10825)
自然(10552)
自然科(10306)
自然科学(10293)
自然科学基金(10085)
(9296)
基金项目(8476)
资助(8104)
计划(6985)
科技(6850)
教育(6680)
重点(6180)
社会(6087)
社会科(5765)
社会科学(5765)
科研(5259)
专项(5140)
(5017)
编号(4884)
(4820)
创新(4623)
(4568)
(4544)
期刊
学报(12395)
(11041)
(8964)
经济(8964)
大学(8594)
学学(8371)
科学(8292)
中国(7990)
农业(7771)
研究(6780)
业大(4509)
(4087)
技术(3928)
农业大学(3894)
教育(3816)
管理(3789)
(3728)
(3215)
自然(2916)
统计(2658)
自然科(2537)
自然科学(2537)
林业(2378)
中国农业(2268)
科技(2248)
(2225)
金融(2225)
(2091)
决策(2023)
农林(1978)
共检索到5195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许愈  张昭寰  赵莉  刘海泉  潘迎捷  赵勇  
将酸性电解水与超声波技术相结合,探究其对于副溶血性弧菌的杀灭情况,并与其他杀菌措施进行对比。采用平板计数法进行菌落计数,扫描电镜观察细菌的形态变化,蛋白质泄露揭示细胞膜通透性差异,并结合流式细胞仪分析生物学特征的改变,分别比较了酸性电解水,超声波以及联合处理对副溶血性弧菌的杀菌效果。结果显示:酸性电解水联合超声波处理可使副溶血性弧菌的数量减少2.09 log CFU/mL,亚致死菌数量为1.80 log CFU/mL,而仅用超声波处理,细菌只减少了0.63 log CFU/mL,亚致死菌数量为0.05 log CFU/mL(P<0.05)。进一步的流式细胞仪分析结果显示,经联合处理后细菌细胞明显缩小,颗粒度变化增大。综上所述,相较于酸性电解水或超声波单一处理,通过菌落计数,细菌的形态变化,蛋白质泄露与细胞生物学特征的改变可知,酸性电解水联合超声波的处理方式具有更强的杀菌效果,可作为一种新型的技术应用于水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的杀灭。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柴旭锋  齐家伟  赵莉  李欢  董旭日  檀玲  王思琦  刘海泉  潘迎捷  赵勇  
运用电子扫描显微镜和胞外聚合物分析法研究副溶血弧菌在最适生长温度(37℃)条件下在鱼鳞表面形成生物被膜的动态过程、不同温度条件下在鱼鳞表面形成生物被膜的情况以及酸性电解水对其清除效果。结果表明:(1)在37℃条件下,12~60 h时间段内,细菌由初始的单细胞吸附发展成为具有明显三维立体网状结构的成熟生物被膜,60~72 h时间段内生物被膜表面产生裂痕。生物被膜的量在形成的动态过程中出现变化,12~60 h时间段内生物被膜的量不断增加,60~72 h时间段内生物被膜的量出现了轻微的减少;(2)副溶血弧菌在4、10、15、25、37和40℃条件下于鱼鳞表面生长60 h后均可以形成生物被膜,其形成生物被膜的量由高到低的次序是:37℃>25℃>40℃>15℃>10℃>4℃;(3)酸性电解水对所有温度条件下形成的生物被膜均有良好的清除效果,处理后生物被膜变得稀疏,三维立体网状结构被破坏,连续处理10 min对胞外多糖和胞外蛋白的清除率分别达到64.54%和61.42%。
[期刊] 实验技术与管理  [作者] 马磊  常晶  刘尊英  
该文设计了以水产致病菌群体感应系统为靶点的新型防治策略实验,构建了群体感应淬灭酶AiiA酶的原核表达系统,测定了重组酶的酶学性质,探究了该酶对副溶血性弧菌群体感应系统的调控以及对其生长、生物膜、蛋白酶、运动能力和毒力基因tlh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重组AiiA酶可抑制副溶血性弧菌胞外基质的产生,减少生物膜的形成,显著降低细菌蛋白酶活性、运动能力并减少毒力基因tlh的表达。该综合性实验结合了基因工程、酶工程、食品贮藏原理等多领域实验技术,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验技能。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王璐华  宁喜斌  
通过测定2株副溶血性弧菌4~40℃的生长曲线,研究它们的生长规律,运用预测食品微生物学的方法,分别对它们建立初级和二级预测模型。结果表明,副溶血性弧菌的生长曲线在低温阶段,适用线性回归方程拟合;在适温阶段,生长曲线都呈典型的S形,适合用Gompertz模型拟合。二级模型采用平方根方程的扩展式Ratkowsky3式拟合,根据二级预测模型,分别得出副溶血性弧菌的最低生长温度Tmin,最高生长温度Tmax和最适生长温度。模型验证表明,预测值和实测值的残差都在±0.05范围内,偏差因子和准确因子均在可接受范围内,模型是可靠的。最后,讨论了模型的应用前景。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齐家伟  董旭日  柴旭锋  韩乔  张昭寰  檀玲  刘海泉  潘迎捷  赵勇  
为了探究食品工厂环境下更为真实的生物被膜形成过程,有效地预防和控制食品加工过程中副溶血性弧菌生物被膜的污染情况,通过模拟不同的食品加工器械振动模式(水平旋转式振动,翘板式振动,垂直翻转式振动),研究了不同振动模式下副溶血性弧菌在玻璃和不锈钢表面培养72 h生物被膜的形成过程,分析了不同振动模式对被膜生物量、被膜结构以及被膜胞外基质中胞外多糖和胞外蛋白的影响。结果发现,振动条件下副溶血性弧菌被膜形成量明显减少;3种振动模式下垂直翻转式振动条件下被膜生成量最少;同种振动方式下副溶血性弧菌在不锈钢表面形成量大于玻璃表面;增加水平旋转转速,被膜生成量减少;振动导致被膜总生物量减少,多孔性和均一性增加,生物被膜结构趋于简单,被膜比较分散。振动导致生物被膜胞外多糖和胞外蛋白含量减少。以上结果说明,不同的器械振动对被膜的影响不同,本研究中模拟的三种振动模式中选择垂直翻转式振动模式可以有效地减少与抑制生物被膜的生长;振动会导致细菌生物被膜胞外多糖和蛋白的减少,影响被膜的孔径、均一性等结构特性,被膜结构变得松散,被膜生成量减少,为进一步研究实际生产环境中生物被膜的清除提供理论参考。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刘海泉  江春铃  赵伟  钱江  潘迎捷  胡金庆  赵勇  
副溶血性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VP)是一种常见的革兰氏阴性细菌,主要分布在海洋、海口和河口沉积物中,能够引起人急性肠胃炎、伤口感染和败血症,同时危害水产品养殖业。由该菌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在全世界范围内频繁发生,该菌被认为是微生物性食物中毒的主要病原菌之一。影响副溶血性弧菌致病性的毒力因素包括溶血素、黏附因子、分泌系统等,尤其在分泌系统中,Ⅲ型分泌系统(TypeⅢsecretion systems, T3SS)和Ⅵ型分泌系统(T6SS)与副溶血性弧菌致病性密切相关。T3SS是一种多亚基针状结构,将分泌蛋白通过供体细胞质直接注入受体细胞质;T6SS是一种接触依赖性蛋白分泌装置,将毒素直接注入目标细胞内。通过对Ⅲ型分泌系统和Ⅵ型分泌系统的研究进展进行梳理,从这两种分泌系统的结构出发,并对其功能和调控机制分别进行分析比较,指出了二者在效应蛋白及产生毒素上的不同,找出了二者与副溶血性弧菌定植的关系,以期通过这两者的联系进而深入了解副溶血性弧菌的致病机制,为防治该菌提供科学指导。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刘代新  宁喜斌  
运用PCR技术成功建立了检测产耐热直接相关溶血素(TRH)的副溶血性弧菌的方法,并应用该方法从1株标准株和其他3种不同来源的37株副溶血性弧菌中的13株扩增出0.5 kb的trh基因特异性扩增带;产TRH的副溶血性弧菌中1株标准株,12株分离自腹泻病人排泄物或呕吐物,1株分离自水产动物养殖用水;并且产TRH与尿素酶阳性的副溶血性弧菌菌株之间的具有一一对应的关系,结果认定尿素酶阳性是产TRH的副溶血性弧菌菌株的表现型。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董雪红  田敏  季策  马文元  张庆华  
副溶血性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Vp)是目前备受关注的人畜共患病的病原。为了比较7株不同来源的Vp对斑马鱼的毒力大小及致病能力,采用急性毒性试验测定96 h内Vp对斑马鱼的半数致死剂量(median lethal dosage,ld_(50)),用累积法和bliss法对比分析ld_(50)指标。结果显示:Vp Knh1无致病性。其他菌株感染后,均表现出腹部出血,腹腔有腹水,内脏出血等症状。用累积法和bliss法分析人类致病菌株atcc17802、atcc33847及水生动物致病菌株Vp13、Vp31、Vp41、Vp57共6株不同来源的副溶血性弧菌的ld_(50),...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刘莹莹  卢瑛  赵勇  潘迎捷  
为能够快速检测水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本研究首先制备了副溶血性弧菌多克隆抗体,然后将其标记在磁珠上形成特异性磁纳米探针,再分别以副溶血性弧菌多克隆抗体和山羊抗兔ig g作为检测线t线和质控线c线,建立了双抗夹心模式的磁性免疫层析试纸条。利用正交试验设计的方法,从tween-20、bsa、蔗糖3种因素对层析体进行优化分析,结果表明这3个因素对层析检测的影响效果为tween-20>bsa>蔗糖;当tween-20含量为5%(V/V),bsa浓度为0.2 mg/m l,蔗糖浓度为0 mg/m l时,阳性信号最强,检测的准确性和灵敏度达到最优,通过单纯的...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徐马俊坤  冯博  张昭寰  孙晓红  潘迎捷  赵勇  
以9∶1和1∶1的比例对致病性副溶血性弧菌(ATCC 33847:tdh+/trh-/tlh+;ATCC 17802:tdh-/trh+/tlh+)和非致病性副溶血性弧菌(G2:tdh-/trh-/tlh+;G8:tdh-/trh-/tlh+)在TSB培养基和熟虾中分别进行了混合和37℃10 h的混合培养,通过菌落原位杂交技术和PCR技术检测致病性菌株在混合培养前后的比例。结果显示,在TSB和熟虾中,致病菌比例均出现了下降。在熟虾样品中致病菌株下降的比例更高,其中ATCC17802和G8在熟虾样品中以9∶
[期刊] 数理统计与管理  [作者] 杨倩  陈巍璐  
以全国6个省份淡水鱼养殖环节中副溶血性弧菌检测结果为样本,对样本进行主成分分析与列联表分析,得出影响副溶血性弧菌是否存在二分类变量的因素为地理位置、温度、盐度、PH值及其交互作用;建立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和经典决策树模型,预测副溶血性弧菌是否存在;将预测结论与实测结果进行比对,实证检验模型预测效果好,预报准确率高,可用于实际预测预报。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张林鹏   杨诗燚   白艳韩   刘沥涵   陶俊杰   林蠡   秦真东  
为研究三联特异性卵黄抗体对哈维氏弧菌、溶藻弧菌与副溶血性弧菌的体外抑菌效果,通过制备哈维氏弧菌、溶藻弧菌与副溶血性弧菌三联灭活疫苗,免疫蛋鸡。收集鸡蛋制备卵黄抗体并检测其效价、纯度和特异性。通过免疫荧光、扫描电镜和体外抑菌实验初步探究其制备的三联特异性卵黄抗体对3种弧菌的体外抑菌效果。结果显示,ELISA检测特异性卵黄抗体效价高达1∶51 200,并维持5周;SDS-PAGE对分离纯化的卵黄抗体分析显示,随着纯化步骤的进行,卵黄抗体中的蛋白杂带逐渐减少,纯度变高。免疫荧光和免疫印迹实验表明,特异性卵黄抗体与抗原的结合具有较高的特异性。扫描电镜进一步观察发现,相比非特异性卵黄抗体,特异性卵黄抗体处理过的弧菌,菌体互相黏附在一起,菌体细胞表面粗糙,细胞壁破损。在体外抑菌实验中,特异性卵黄抗体对弧菌具有明显的抑制效果,且抑制作用呈现剂量依赖性。研究表明,三联特异性卵黄抗体能够与哈维氏弧菌、溶藻弧菌和副溶血性弧菌发生特异性结合,通过体外实验发现,卵黄抗体通过凝集和黏附,破坏菌体细胞的完整性,从而发挥抑菌作用。实验结果为研发绿色、安全、高效的抗哈维氏弧菌、溶藻弧菌和副溶血弧菌三联特异性卵黄抗体提供理论和实验基础。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蓝蔚青  谢晶  
以感官评定、菌落总数、pH值、挥发性盐基氮与2-硫代巴比妥酸作为评价指标,测定不同组带鱼样品冷藏期间的品质变化.结果表明,酸性电解水瞬时杀菌力强,能在短时间内抑制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明显减缓挥发性盐基氮的升高,使带鱼的冷藏货架期延长2-3 d;溶菌酶保鲜液则能延缓带鱼感官品质的下降,抑制鱼体内脂肪的氧化酸败,使冷藏带鱼的保鲜期延长3-4 d.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乔欢  徐旭凌  费文斌  黄杰  陈海  胡怿林  丛郁  
为分离获得AHPND致病型副溶血性弧菌烈性噬菌体,并鉴定及研究其生物学特性,本研究以AHPND致病型副溶血性弧菌为宿主菌,采用双层平板法分别从中国福建及墨西哥海水样本中对其噬菌体进行分离;通过噬菌斑形态、限制性内切酶、全基因组测序构建系统发育树及透射电镜观察对所获噬菌体进行分类鉴定;同时对供试噬菌体裂解谱及其生物学特性进行测定,包括最佳感染复数(MOI)、pH稳定性、热稳定性、过氧乙酸稳定性及不同储存温度下的存活稳定性等。结果显示,本研究分离获得3株AHPND致病型副溶血性弧菌烈性噬菌体P46、P48及VP7,3株噬菌体的噬菌斑均呈透亮圆形,P46噬菌斑直径4~5 mm,P48与VP7噬菌斑直径5~6 mm。3株噬菌体核酸均为双链DNA,电镜下观察其头部均呈二十面立体结构,直径约60 nm,尾部宽约8 nm,长约18~20 nm,属于短尾噬菌体科。3株供试噬菌体对AHPND型副溶血性弧菌裂解率达91.5%,对非AHPND型副溶血性弧菌裂解率为92.3%,且无法识别除副溶血性弧菌外其他种属的细菌;噬菌体P46、P48及VP7感染AHPND致病型副溶血性弧菌的最佳MOI分别为0.001、0.1及0.001;P46与VP7最适pH为6~8,P48最适pH为6~9;3株噬菌体对60°C的温度耐受力较强,在4°C条件下存放50周后仍具有较高的存活率;对通用杀菌浓度的过氧乙酸具有一定耐受性。将噬菌体P46、P48及VP7保守蛋白序列在NCBI数据库中比对后发现,3株供试噬菌体与其他噬菌体同源性较低,因此,噬菌体P48与P46及VP7很可能为3株新发现的短尾科噬菌体,这是中国首次报道AHPND致病型副溶血性弧菌短尾科噬菌体。本研究丰富了AHPND致病型副溶血性弧菌噬菌体的菌种资源,并为其应用于噬菌体生物防治制剂的开发奠定了理论基础。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黄琪琰  刘丽燕  范丽萍  
异育银鲫溶血性腹水病的腹水呈淡黄或红色,透明或混浊,pH 值6.5,多数发生凝固,李凡他氏蛋白质定性试验阳性,是由炎症引起的渗出液,主要是肝性腹水。病鱼血清的钠、氯、葡萄糖、总蛋白、白蛋白都非常显著地低于健康鱼,白蛋白的含量不到健康鱼的1%。病鱼血清肌酐、LDH、GOT、GPT,AMY 均非常显著地高于健康鱼。所有这些都表明病鱼的肝、肾、心、胰等发生了严重病变,肝功能不全,肾功能不全,胰功能不全,最后导致尿毒症及肝昏迷而死。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