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322)
2023(3270)
2022(2769)
2021(2600)
2020(2270)
2019(4777)
2018(4823)
2017(7620)
2016(4875)
2015(5705)
2014(5946)
2013(5393)
2012(5097)
2011(4625)
2010(4824)
2009(4145)
2008(4399)
2007(4155)
2006(3423)
2005(3124)
作者
(18040)
(15118)
(15048)
(14266)
(9899)
(7420)
(6806)
(6006)
(5762)
(5662)
(5324)
(5238)
(5172)
(5071)
(5037)
(4896)
(4695)
(4692)
(4638)
(4430)
(4144)
(4032)
(4023)
(3805)
(3556)
(3449)
(3405)
(3321)
(3310)
(3259)
学科
(14866)
管理(13778)
(13322)
经济(13318)
(12586)
企业(12586)
技术(11165)
方法(7178)
(6571)
教学(6221)
数学(6106)
数学方法(5887)
理论(5801)
技术管理(5737)
教育(4773)
(4094)
学法(4013)
教学法(4013)
中国(3707)
学理(3606)
学理论(3606)
农业(2983)
研究(2949)
业经(2887)
新技术(2584)
高新(2576)
高新技术(2576)
(2335)
(2199)
贸易(2199)
机构
学院(72318)
大学(70258)
研究(28643)
科学(22797)
(22102)
管理(21192)
(19939)
经济(19248)
中国(18184)
农业(17916)
理学(17839)
(17629)
理学院(17582)
业大(17379)
管理学(16848)
管理学院(16737)
(16650)
研究所(16517)
技术(15511)
(12879)
(12023)
中心(11899)
农业大学(11435)
(10690)
(10561)
北京(10547)
(10039)
(9947)
(9863)
师范(9603)
基金
项目(50874)
科学(36420)
研究(32859)
基金(31955)
(31207)
国家(30959)
科学基金(23952)
(23570)
(19432)
自然(17806)
自然科(17453)
自然科学(17442)
教育(17222)
自然科学基金(17079)
基金项目(16207)
社会(15857)
社会科(14941)
社会科学(14938)
资助(14423)
编号(13323)
科技(13322)
重点(12611)
计划(12513)
(11682)
课题(11289)
创新(11025)
技术(10893)
(10821)
成果(10646)
(10510)
期刊
学报(21551)
(21492)
经济(21492)
中国(21216)
(19515)
研究(17078)
教育(16955)
科学(16355)
大学(14880)
学学(14259)
农业(13815)
技术(12208)
管理(9140)
(7974)
业大(7503)
职业(6588)
(6570)
科技(6551)
农业大学(6103)
林业(5525)
技术经济(5400)
(5184)
(4730)
论坛(4730)
技术教育(4480)
职业技术(4480)
职业技术教育(4480)
自然(3826)
图书(3719)
中国农业(3697)
共检索到11032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谢宪兵  彭文君  曾志将  
【目的】大蜂螨是中国饲养的西方蜜蜂最重要病虫害之一,多年来药物防治蜂螨,一方面蜜蜂对药物产生了很强的抗药性,另一方面治螨药物在一定程度上会污染蜂产品。本研究通过蜜蜂营养杂交,探讨培育抗螨蜂种的可行性。【方法】采用中华蜜蜂的蜂王浆饲喂意大利蜜蜂工蜂小幼虫,然后测定营养杂交后代工蜂形态指标、苹果酸脱氢酶Ⅱ的基因型频率和基因频率、蜂群遗传相似系数以及抗螨力。【结果】营养杂交子后代工蜂的吻长、右前翅面积、腹部第3+4背板总长、第4背板突间距、第6腹节面积、蜡镜面积6个指标与亲本工蜂之间存在显著差异,但肘脉指数、跗节指数和翅钩数与亲本差异不显著;营养杂交子后代工蜂的苹果酸脱氢酶Ⅱ基因型频率和基因频率存在...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张祖芸  罗凌娟  宋文菲  余玉生  杨爽  杨娟  张学文  
关键词: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甘海燕  李淑云  曾志将  颜伟玉  
目的研究中华蜜蜂(Apis cerana cerana)二倍体雄蜂并进行人工培育,测定其形态指标,明确中华蜜蜂二倍体雄蜂的生物学特性。方法采用复式移虫方法培育中华蜜蜂蜂王,待蜂王性成熟时进行CO2麻醉处理后放回原群,用糖水进行奖励饲喂。蜂王产下大量未受精卵,待雄蜂出房后采用颜料进行标记。雄蜂性成熟后,利用蜂王人工授精技术使蜂王与本群子代雄蜂进行母子回交(多雄交配)。控制蜂王产卵,将工蜂巢房中刚孵化的幼虫移至恒温恒湿培养箱(相对湿度:95%;温度:35℃)中进行人工培育。幼虫前3日龄食物配制为:蜂王浆90%,无菌水10%;第4—6日龄食物成分比例为:蜂王浆50%,葡萄糖6%,果糖6%,酵母抽出物...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张波  吴小波  廖春华  何旭江  颜伟玉  曾志将  
【目的】在养蜂生产中,养蜂者进行蜂王浆生产和人工培育蜂王时,都需要人工移虫。人工移虫对养蜂者视力和熟练程度有较高要求,特别是随着我国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和养蜂者老龄化,人工移虫是养蜂生产亟需解决的一个技术瓶颈。在国家蜂产业技术体系连续十年资助下,笔者团队一直在从事蜜蜂免移虫技术研究工作,旨在解决人工移虫问题,为蜜蜂科学饲养提供技术支撑。【方法】根据蜜蜂生物学特性和仿生学原理,设计一种食品级塑料空心工蜂巢础,在空心巢房位置设计有与其对接的托虫器(或单个托虫器)。当空心巢础造好巢脾后,让蜂王在巢脾上产卵,取出托虫器(或单个托虫器)并安装在底座带孔的王台上,即可进行蜂王浆生产(或育王)。利用改进设计后的第10代免移虫蜂王产卵器,以意大利蜜蜂(Apis mellifera ligustica)为试验材料,检验第10代蜜蜂免移虫技术在蜂王浆生产和人工培育蜂王中的可行性。首先利用有分蜂热蜂群紧缩巢脾,让工蜂造好10—12张人工塑料空心巢础脾,再进行免移虫产浆和免移虫育王试验。免移虫产浆试验主要测定单王群、双王群、多王群(4只蜂王)的产卵率,以及产浆时王台接受率;免移虫育王试验采用单王群产卵6 h,同时以人工移虫育王为对照,比较免移虫以卵育王和人工移虫育王两种方法培育的蜂王初生重和卵巢管数差异。【结果】工蜂能在人工塑料空心工蜂巢础上造好完整的巢脾,同时蜂王可在造好的巢脾上产卵。单王群产卵、双王群产卵、多王群(4只蜂王)产卵的产卵率分别为91.24%、92.45%和91.29%,产浆时王台接受率分别为91.12%、92.63%和90.19%,三者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免移虫以卵育王和人工移虫育王两种方法培育的蜂王初生重分别为(256.31±3.75)mg和(243.43±2.05)mg,单侧卵巢管数分别为(163.87±9.40)条和(154.77±6.74)条,两者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本研究改进设计的第10代免移虫蜂王产卵器,可以进行免移虫蜂王浆生产和免移虫以卵育王,值得在养蜂生产中推广应用。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罗其花  周婷  王强  代平礼  吴艳艳  
蜂螨是一类危害严重的蜜蜂寄生虫。随着蜂螨抗药性的产生和危害的加重,现已引起各国养蜂业的高度重视。本文从4个方面综述了近年来与蜂螨相关的研究进展:①蜂螨的种类;②重要蜜蜂害螨武氏蜂盾螨(Acarapis woodi),狄氏瓦螨(Varroa destructo)和小蜂螨(Tropilaelaps spp.)的分布、生物学特性、危害和防治方法;③与蜂螨相关的蜜蜂信息素研究;④与蜂螨相关的蜜蜂病害研究;并对今后蜂螨的研究趋势和方向进行了讨论。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冯晓宇  王宇希  谢楠  郭水荣  刘新轶  姚桂桂  
本文研究了杂交鳢(Channa maculate♀×C.argus♂)的亲鱼斑鳢(C.maculata)培育、杂交鳢人工繁殖、孵化和鱼苗培育等技术。结果显示:斑鳢在杭州地区池塘条件下经人工培育可达性成熟,但无法在自然条件下过冬,需进行保温越冬。杂交鳢人工催产繁殖的适宜水温在22℃以上,以25~28℃为宜。25~30℃水温条件下,分二次注射LHRH-A2、HCG和DOM混合催产剂,其效应时间在32 h以内;采用自然受精,泡沫箱或网箱孵化,其平均催产率为93.3%,平均受精率为72.9%,孵化率为64.1%,孵化时间18~45 h;通过定时过筛、分级分养、适时驯食等技术培育20 d左右,鱼种全长可...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殷玲  吉挺  李冠华  牛德芳  
OBP18是蜜蜂气味结合蛋白质(OdOrant Binding PrOteins,OBPs)家族中的成员,参与气味分子的识别,对嗅觉起着重要的作用。为研究蜜蜂OBP18基因功能及与抗螨性状的相关性,本研究以中华蜜蜂头部组织c dna为模板,Pcr扩增OBP18基因完整cds序列,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其cds序列及其编码的氨基酸序列,用rt-Pcr方法检测OBP18基因在不同抗螨性状的中华蜜蜂头部组织中的相对表达量。结果表明:OBP18基因cds全长为399 BP,编码132个氨基酸的分泌性蛋白,无跨膜螺旋,是比较保守的基因;rt-Pcr检测在螨虫胁迫下的蜂螨抗性中华蜜蜂头部组织中OBP18基...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李全振  孙绍永  杨志恒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房宇  李建科  
【目的】比较王浆高产蜜蜂(Apis mellifera L.浆蜂)与原种意大利蜜蜂(Apis mellifera L.原意)雄蜂卵期3d发育阶段蛋白质组的特点。【方法】根据双向电泳所得表达谱,对两个蜂种雄蜂卵期发育的蛋白质的种类、等电点、分子量和表达量进行分析。【结果】浆蜂雄蜂卵期所表达的蛋白数(332、377和339)显著的高于相应日龄原意雄蜂卵期3个日龄所表达的蛋白数(283、305和293)(P<0.05),其中在两蜂种3个日龄共同表达的蛋白数为254个。通过雄蜂卵期3d发育过程蛋白质表达谱的比较,两个蜂种分别检测到274、298和285个共有蛋白。在这些共有蛋白中,浆蜂雄蜂分别有54、...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邹垂彬  周林斌  胡景华  席芳贵  袁芳  颜伟玉  
【目的】比较中华蜜蜂(Apis cerAnA cerAnA)免移虫育王和人工移虫育王培育的蜂王质量,明确幼虫信息素中的甲基棕榈酸酯(methyl pAlmitAte,mp)和甲基亚油酸酯(methyl linoleAte,ml)在育王过程中能否提高蜂王质量。【方法】以中华蜜蜂为试验材料,选择蜂群群势、蜂王年龄、子脾面积等基本一致的健康蜂群3群作为哺育群,群势均为5框,采用郎氏标准蜂箱饲养。另选择一群健康、蜂王产卵性能好的蜂群作为母群。免移虫育王和人工育王的比较过程中,每个哺育群中每种育王方式至少育王3次。幼虫信息素试验过程中,每个哺育群每种信息素至少采用人工育王法育王3次。试验期间,对蜂群进行...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马燕  陈俊愉  
对刺玫月季育种中的部分亲本和杂交种的枝条,进行不同温度冰冻处理后,采用电阻法测定其电阻值;同时,进行生长恢复试验。依据电阻测定值及扦插存活率,确定植株的抗寒能力。对一些亲本和杂交种枝条的电阻测定值进行回归分析,并建立电阻值与存活率的相关数学模型;通过与相关曲线的对比,结合越冬后抽条率的统计,对一些杂交种的抗寒性进行预测。从遗传角度初步探讨了亲本与子代的抗寒性关系。最后提出了在育种中进行抗寒性研究的可行方法。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谢宪兵  苏松坤  郑云林  吴小波  曾志将  
【目的】研究不同中华蜜蜂(Apis cerana cerana)群内的工蜂繁殖现象,探讨蜂群的工蜂监督效果。【方法】以中华蜜蜂为试验材料,对处女蜂王分别进行单雄和双雄人工授精,并以蜂王自然交尾的蜂群作为对照。蜂王成功繁殖后7周,利用蜜蜂微卫星DNA技术检测蜂群内的雄蜂是由蜂王产的未受精卵发育而成,还是由工蜂产的未受精卵发育而成。【结果】所有蜂群中的雄蜂都是由蜂王产的未受精卵发育而成。【结论】在人工授精和自然交尾蜂群中都明显存在工蜂监督行为。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刘开强  李孝琼  韦宇  陈颖  王小姣  李林娟  郭嗣斌  
【目的】培育适合广西种植的抗螟虫转基因杂交水稻恢复系,为广西杂交水稻抗虫育种提供基础材料。【方法】以广西杂交稻骨干恢复系亲本广恢998、桂恢1561和桂恢110为受体,以携带Bt抗虫基因cry1C~*的抗螟虫转基因材料T1C-19为供体,通过1次杂交、3次回交和8次自交,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MAS)技术,结合抗虫鉴定(室内离体接虫鉴定与室外自然鉴定)、苏云金芽孢杆菌(Baclillus thuringiensis)蛋白(Bt蛋白)含量测定和农艺性状选择培育适合广西推广应用的抗螟虫杂交水稻恢复系。【结果】对经过杂交、回交和自交育成的3个抗螟虫转基因恢复系KH998、KH1561和KH110进行农艺性状考查,结果表明,KH998、KH1561和KH110的千粒重均低于供体亲本T1C-19,KH1561的千粒重比原始亲本桂恢1561低,而KH998和KH110的千粒重较原始亲本分别提高1.40和3.40 g,产量优势变大;以KH110组配的杂交组合天丰A/KH110的产量比对照天优华占(CK2)增加1.29%,但所组配的其他杂交组合产量均低于对照特优63(CK1)和CK2。抗虫鉴定结果表明,KH998、KH1561和KH110及其配配杂交组合均具有与抗虫供体亲本T1C-19相当的抗性,均可有效抵御螟虫危害;杀虫蛋白含量测定结果表明,KH998、KH1561和KH110的平均Bt蛋白含量分别为0.24、0.65和1.41μg/g FW,其中,KH998和KH1561抗性群体的Bt蛋白能稳定表达,而KH110抗性群体的Bt蛋白表达不够稳定。【结论】通过回交转育结合MAS育成的3个抗螟虫转基因恢复系KH998、KH1561和KH110均可稳定遗传cry1C~*基因,并成功表达Bt杀虫蛋白,且具有与供体亲本T1C-19相当的抗螟虫能力。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孙大元  周丹华  肖武名  杨祁云  王慧  张建国  陈志强  
通过回交及自交,并结合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将广谱抗源H4的一个主效抗稻瘟病基因Pi46导入到优良恢复系航恢173中,并在BC2F4群体中选育到一个株叶形态较好的株系,暂命名为航恢1173。分析结果表明,航恢1173比航恢173的抗谱得以明显拓宽,并无显著的农艺性状差异,且所配杂交组合的抗性也得到显著的提高。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