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706)
- 2023(15386)
- 2022(13340)
- 2021(12611)
- 2020(10598)
- 2019(24280)
- 2018(24318)
- 2017(45824)
- 2016(25527)
- 2015(28954)
- 2014(28980)
- 2013(27725)
- 2012(25188)
- 2011(22570)
- 2010(22766)
- 2009(21098)
- 2008(20770)
- 2007(18510)
- 2006(16118)
- 2005(14201)
- 学科
- 济(94305)
- 经济(94179)
- 管理(81174)
- 业(72817)
- 企(63862)
- 企业(63862)
- 方法(45300)
- 数学(39152)
- 数学方法(38509)
- 中国(26068)
- 财(25958)
- 农(22880)
- 业经(21936)
- 制(20969)
- 技术(20597)
- 学(19748)
- 理论(18887)
- 地方(18244)
- 务(16538)
- 财务(16457)
- 财务管理(16422)
- 教育(16247)
- 和(15679)
- 贸(15571)
- 贸易(15560)
- 企业财务(15553)
- 银(15291)
- 银行(15253)
- 环境(15172)
- 农业(15107)
- 机构
- 大学(356611)
- 学院(349749)
- 管理(140138)
- 济(132911)
- 经济(129764)
- 理学(121670)
- 理学院(120320)
- 管理学(117794)
- 管理学院(117148)
- 研究(111177)
- 中国(82220)
- 京(75663)
- 科学(69146)
- 财(63842)
- 所(54289)
- 江(51784)
- 业大(51233)
- 农(50809)
- 财经(50477)
- 中心(50460)
- 研究所(49211)
- 范(48028)
- 北京(47910)
- 师范(47633)
- 经(45741)
- 州(42210)
- 院(40842)
- 农业(39509)
- 经济学(39221)
- 师范大学(37982)
- 基金
- 项目(239462)
- 科学(189089)
- 研究(178362)
- 基金(171905)
- 家(147967)
- 国家(146708)
- 科学基金(127657)
- 社会(111002)
- 社会科(105176)
- 社会科学(105151)
- 省(95676)
- 基金项目(90967)
- 教育(84693)
- 自然(82833)
- 自然科(80965)
- 自然科学(80951)
- 划(79611)
- 自然科学基金(79436)
- 编号(73266)
- 资助(70966)
- 成果(61142)
- 重点(53172)
- 创(52959)
- 部(52465)
- 课题(51677)
- 发(49710)
- 创新(48718)
- 大学(46991)
- 项目编号(46192)
- 制(46095)
- 期刊
- 济(144160)
- 经济(144160)
- 研究(105430)
- 中国(74696)
- 管理(54021)
- 教育(53765)
- 学报(53629)
- 财(49789)
- 科学(48366)
- 农(45532)
- 大学(42521)
- 学学(38096)
- 技术(32608)
- 农业(31781)
- 融(27431)
- 金融(27431)
- 财经(24387)
- 业经(23039)
- 经济研究(22350)
- 图书(22207)
- 经(20760)
- 科技(19031)
- 问题(18062)
- 技术经济(17530)
- 业(16884)
- 理论(16835)
- 版(15833)
- 统计(15731)
- 实践(15484)
- 践(15484)
共检索到51749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王松
应用技术类型高校与研究型大学共同构建协同创新发展机制,其基本架构包括驱动机制(激励机制和动力机制)、运行机制(运行方式与运行手段)、调控机制(风险分担机制和利益分配机制)、保障机制(供给机制与组织机制)。保障高校协同创新机制顺利运行,合作双方应提高认知,做好顶层设计与模块构建;确立双方的权利及义务,完善评价体系;构建信息对接、事务协商的部门与平台;政府加强引导,协调促成,积极扶持。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薛岩松 张正华
文章基于社会资本理论,采用SWOT分析方法和社会网络分析法对行业特色高校内部的优势和劣势、外部的机会和威胁进行了全面的研究,并据此提出行业特色高校协同创新机制的战略模式,具体包括动力促进机制、相互信任机制、信息沟通机制、利益分配机制、风险评估机制、监督反馈机制。
关键词:
社会资本理论 行业特色高校 协同创新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林维蔚 石岿然 朱跃钊
为了探讨产学研协同创新过程的演化并揭示参与者策略行为的影响因素,在有限理性假设基础上,构建了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演化博弈模型,对单群体和两群体系统的演化稳定性进行了分析。理论分析和数值实验结果表明:双方进行协同创新的概率与协同超额收益正相关、与投入总成本和背叛收益负相关;存在一个最优的超额收益分配系数,使得产学研双方进行协同创新的可能性最大化;合理的惩罚和奖励机制将有效减少双方的背叛行为。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苏妮娜 朱先奇 高力平
企业选择协同创新有助于降低创新风险、充分共享创新资源。围绕政府导向下的企业与高校院所协同创新网络展开研究,引入前景理论的心理感知效用替代传统的期望效用理论,构建政府、企业和高校院所三方演化博弈模型。通过MATLAB对政府、企业和高校院所博弈演化路径和均衡点的位置变化进行数值计算,并仿真分析政府选择"激励"策略的博弈过程,讨论了企业和高校院所之间协同创新行为及相互影响的动态演变。结果表明,政府对企业和高校院所的激励力度应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以避免博弈参与主体过于依赖政策而止于研发;企业与高校院所在政府合理的监管下更容易达到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合理控制创新成本、提高双方收益、维护协同创新的稳定发展。
关键词:
协同创新 前景理论 政府激励 演化博弈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李亚光 卢彬彬
协同创新以开放、信任、共享为前提,促进创新资源的整合、流动与共享,实现1+1+1>3的协同效应。高校、研究机构和企业等不同主体以及各主体的内部功能单元均可成为网络组织的活性结点,形成多层次的网络组织。基于网络组织这一组织形式,对研发协同创新机制进行研究,提出从战略、契约、资源、利益分享、持续改进等5个方面构建研发协同创新机制。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黄志兵
在国家全面实施协同创新战略和产教融合战略的大背景下,深化体制机制创新成为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命题。高职教育具有高等教育性与产业性相融合的特性。这一特性也使得高职教育成为连接产业端和公共服务供给端的重要领域。PPP作为一种公共服务供给机制,可以成为高职教育与产业协同创新的范式和机制,并助力高职教育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实现。PPP协同创新机制的构建,重点要建立开放共享机制、教育产权机制、私方的进入与退出机制。
关键词:
PPP 高职教育 协同创新 产教融合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索超
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军民融合企业科技协同创新机制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云模型理论进行了实例验证,以期为军民融合企业科技协同创新工作提供借鉴。
关键词:
云模型 军民融合 协同创新 评价体系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何龙
政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的构建,是全面助力我国高等教育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条件。立足我国高校协同创新领域的研究现状,辨明目前高校在协同创新中面临的四个主要问题。围绕这四个主要问题,构建以创新人才培养机制、项目甄选机制、动力与保障机制及"四大主体"协同运行机制组成的高校政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
关键词:
高校 政产学研 协同创新机制 构建路径
[期刊]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何伟 邵云飞 刘磊
创新人才的培养是协同创新活动能够得以健康发展的基础,它也是开展协同创新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借鉴发达国家典型高校在创新人才培养经验的基础上,分析现阶段我国高校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的不足,结合电子科技大学太赫兹协同创新体的案例,提出在协同创新机制下的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措施,为我国高校协同创新活动的健康开展提供支持。
关键词:
协同创新 高等院校 创新人才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范太胜
产业集聚创新网络是一种有效的创新模式和创新机制,本文试图探讨产业集群创新网络的协同创新机制,通过协同创新机制的功能与结构分析,解释创新网络的集体学习机制,以及协同创新机制如何提升创新网络的创新绩效。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陈正 赵伟民
高校、校外科研机构和企业是创新体系中的重要要素。德国激励和支持大学与校外科研机构或企业建立新型的协同合作机制。"ARENA2036"计划创新性强,着眼长远,有一定借鉴意义。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罗兴鹏 张向前
民营企业产业升级协同创新是国家"2011计划"面向行业产业的协同创新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在梳理有关企业、产业协同创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界定了福建省民营企业产业升级协同创新的内涵,进而构建了福建省民营企业产业升级协同创新机制及其具体运作模式,包括外部动力机制(产学研协同机制)和内部动力机制(集群创新网络协同机制)及其具体运作。
关键词:
福建省 民营企业 产业集群 协同创新
[期刊] 建筑经济
[作者]
纪颖波 姚福义
分析我国建筑工业化发展的障碍因素,针对建筑工业化发展过程中各参与主体之间的协同及相互作用,提出我国建筑工业化协同创新机制,包括动力机制、运行机制、扩散机制和保障机制4个子机制模型,以期提升建筑工业化协同创新能力,助推我国建筑工业化的快速发展。
关键词:
建筑工业化 协同创新 发展模式 创新机制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张秀萍 卢小君 黄晓颖
基于对三螺旋理论的深入研究,揭示出大学、产业、政府和由三螺旋产生的混合组织在区域协同创新中的功能定位。在此基础上,剖析各类主体在知识协同创新、技术协同创新和制度协同创新方面的非线性协同互动机制。
关键词:
三螺旋 区域创新 协同创新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张纪海 周雪亮 樊伟
军民科技协同创新能力是国家科技整体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军民科技协同创新取得显著成效,但也存在诸多问题,严重阻碍了军民科技协同创新深入发展。因此,迫切需要对军民科技协同创新机制进行系统性设计。基于集成动员理论的核心思想,借鉴其组织模式和运行机制理论,针对军民科技协同创新机制不明晰等问题,对军民科技协同创新机制进行系统性设计,提出在军民科技协同创新管理机构的引导下,将军民科技协同创新的各种资源要素和功能集成于军民科技协同创新服务平台,为军民科技协同创新流程和成果转化流程两大板块提供相关服务,并构建相关运行保障机制,进而实现军民科技协同创新集成化、敏捷化、模块化、高效化管理,进一步完善军民科技协同创新管理体系。
关键词:
军民科技协同创新 集成动员理论 成果转化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