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530)
- 2023(14798)
- 2022(12108)
- 2021(11068)
- 2020(9048)
- 2019(20593)
- 2018(20302)
- 2017(36825)
- 2016(20732)
- 2015(23163)
- 2014(23311)
- 2013(22161)
- 2012(20494)
- 2011(18438)
- 2010(19151)
- 2009(17562)
- 2008(17683)
- 2007(16216)
- 2006(14507)
- 2005(13533)
- 学科
- 济(91009)
- 经济(90927)
- 业(82578)
- 企(75096)
- 企业(75096)
- 管理(71409)
- 方法(36028)
- 业经(29981)
- 中国(29777)
- 数学(27633)
- 数学方法(27121)
- 农(26741)
- 财(24622)
- 技术(23581)
- 地方(22181)
- 教育(21508)
- 理论(20868)
- 农业(19488)
- 务(18168)
- 财务(18127)
- 财务管理(18107)
- 企业财务(17079)
- 制(16497)
- 和(16009)
- 策(15436)
- 发(15303)
- 学(14569)
- 划(14562)
- 技术管理(14176)
- 贸(14140)
- 机构
- 学院(292010)
- 大学(285324)
- 济(116059)
- 经济(113629)
- 管理(111992)
- 研究(97587)
- 理学(95297)
- 理学院(94234)
- 管理学(92453)
- 管理学院(91868)
- 中国(72164)
- 京(62630)
- 科学(57032)
- 财(53446)
- 所(48525)
- 江(47674)
- 范(45227)
- 师范(44899)
- 农(43953)
- 中心(43591)
- 研究所(43371)
- 财经(41393)
- 北京(40679)
- 州(38385)
- 业大(38254)
- 经(37374)
- 技术(36721)
- 教育(36714)
- 师范大学(35804)
- 院(35325)
- 基金
- 项目(183083)
- 科学(148126)
- 研究(143920)
- 基金(128437)
- 家(109334)
- 国家(108132)
- 科学基金(95035)
- 社会(89914)
- 社会科(85198)
- 社会科学(85182)
- 省(77216)
- 教育(73016)
- 基金项目(66353)
- 划(64036)
- 编号(60470)
- 自然(58882)
- 自然科(57654)
- 自然科学(57645)
- 自然科学基金(56648)
- 资助(51964)
- 成果(49600)
- 课题(45806)
- 发(45304)
- 创(43873)
- 重点(42330)
- 部(40700)
- 创新(39919)
- 业(38120)
- 年(37380)
- 发展(37199)
- 期刊
- 济(138297)
- 经济(138297)
- 研究(95751)
- 中国(72414)
- 教育(63842)
- 管理(49344)
- 财(43618)
- 农(41706)
- 科学(36562)
- 学报(35501)
- 技术(35235)
- 大学(29297)
- 农业(29093)
- 融(26833)
- 金融(26833)
- 学学(26019)
- 业经(25282)
- 经济研究(21079)
- 财经(20502)
- 职业(18472)
- 业(18128)
- 经(17839)
- 技术经济(17571)
- 问题(17076)
- 坛(15066)
- 论坛(15066)
- 科技(14799)
- 策(14754)
- 统计(14724)
- 商业(13857)
共检索到46400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李素君 魏丽丽 田太福
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而言,实现大学生学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耦合发展,对于提升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缓解大学生的就业压力、推动高等教育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从学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协同发展的必要性入手,结合应用型本科院校学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协同发展的现状,从形成"专业+创新+创业"融合型的教育理念、构建"理论+实践"结合型的课程体系、打造"专职+兼职"互补型的师资团队、构建"政+产+学+研"复合型的教育运行模式四个方面提出了行之有效的应对措施。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曾秋菊
高校转型是基于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对传统的高等教育进行改革,以满足社会对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求。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可以有效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重建的可操作性,对推进高等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要依赖于学科本位的专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是构建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体系的着力点。
关键词:
创新创业 专业教育 人才培养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刘冬梅
实施创新教育,是社会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的新要求,也是高等教育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创新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发展,是高等教育发展综合化的重要标志,符合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和规律。文章从创新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发展的必要性出发,剖析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业教育与创新教育融合发展存在的问题,包括创新教育课程设置有待改善、创新教育课堂教学有待优化、创新氛围有待加强。在此基础上,提出应用型院校专业教育与创新教育融合发展的策略:开设创新类课程,优化公共类课程,促进创新课程与专业课程相互渗透;加强师资建设,实施创新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郑庆秋
创新创业教育是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生命力所在,团学工作组织应直面机遇和挑战,解决问题和不足。文章提出了在团学工作视角下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的改革对策:营造创新创业氛围的内涵化,促进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的嵌入化,培育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素养,实现创新创业活动的普及化,提升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专业化。
关键词:
创新创业 应用型本科院校 团学工作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吴学松
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种现代教育理念和实践,传递着国家战略的导向、转型发展的指向、培养目标的同向三重意蕴,应用型本科院校实施创新创业教育意义重大。当前,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教育观念、保障机制、内涵建设、协同发展等方面还存在问题。因此,要创新理念,营造创新创业教育的思想氛围;要建章立制,优化创新创业教育的保障体系;要靶向发力,提升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水平;要内外协同,构筑创新创业教育的联动平台。
关键词:
创新创业教育 应用型本科院校 人才培养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于彦民
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是解决地方高校发展转型过程中复杂问题的一个主要突破口。建立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就要以创新创业思维改革课程内容体系及逻辑结构,突出创新创业课程与专业教学相融合;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突出课堂内教学与课堂外活动相融合;发挥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中主导作用,促进体系内各要素良好融合,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彭然
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体系优化面临传统专业占据主体地位,创业课程开设较少;学校对学生的培养仍以考试型的理论培养为主;教师和学生对于创业教育的思想觉悟不高;创新创业保障体系尚不完善等问题。文章提出应从传统专业出发,开发具有创新创业精神的课程;优化学校培养系统,为学生制订不同的培养方案;全方位转变观念,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完善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保障体系,全方位拓展创新创业教育教学体系优化途径。
关键词:
应用型本科院校 创新创业 教学体系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周正柱 王瑛
长三角区域由于行政区划的存在、地方教育特点的不同以及教育政策的差别,在创新创业教育政策制定、资源互通、制度安排等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协调、不对接。以长三角地区应用型本科联盟高校为调研对象,采用专家访谈与问卷调查,分析联盟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主要瓶颈及区域协同机制建设等情况。调研结论显示,长三角地区应用型本科联盟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对协调发展认识不到位,协调机制与政策不完善,资源难以互通等主要瓶径。为此,需要建立统筹协同的创新创业教育体制机制、构建互联互通的创新创业大平台。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陈莉
文章深入剖析了应用型本科院校完善"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必要性,分析了应用型本科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现状与问题,并因地制宜地提出要通过多种途径对"双师型"教师进行培训;加强与其他院校、企业之间的人员深层次互动,对"双师型"教师进行培训;院校内部形成以强带弱、以老带新的良性发展格局;构建多元化的"双师型"教师引入机制;强化管理,完善制度与激励机制的合理化建设策略,以期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和增强大学生核心竞争力提供强有力的师资保障。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龙有胜
推进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耦合协同发展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全面提升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二者具有教育目标一致性、教育效果的互补性和教学方法的相通性。然而,当前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过程中课程体系不完善、协同机制不健全、师资力量薄弱、效果反馈和评价机制缺位等问题突出。对此,高职院校应该加快健全思创融合发展的标准体系、课程体系、反馈机制和评价体系,不断夯实师资力量,加快畅通融合机制,进一步释放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协同发展效应。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路海玲 吕坤 徐嘉
文章在分析应用型本科高校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现实意义及现状的基础上,提出引入战略地图理论,构建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战略地图。通过健全人文素养培育体系、完善创新创业工作机制、建设创新创业全方位平台、建立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素质教育各环节和人才培养全过程,进一步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创造能力、创业活力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
应用型本科高校 创新创业教育 战略地图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曾骊 张中秋 刘燕楠
"十二五"期间,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迅猛,政策推力明显,课程建设加强,弹性学制落实,受众对象扩大,创新融合创业。为更好地落实《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需明确"十三五"期间深化发展创新创业教育的着力点与解决方向。政府给予政策支持是协同发展、深化改革的基础,落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整体构建是重要路径,四个驱动是机制保障。
关键词:
创新创业教育 跨界协同 “双创”战略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高秀娟 彭春燕 王红
文章构建了数字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和创新创业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综合测度2015—2020年我国31个省份的数字经济发展指数和创新创业指数,并进一步分析二者的耦合协调度,探究其时空演变规律。结果表明:自“数字中国”战略实施以来,我国数字经济发展指数总体上快速增长,但东中部地区与西部地区存在明显的“数字鸿沟”,东北三省、内蒙古、甘肃、西藏等的数字经济发展指数明显低于其他省份;各省份创新创业指数稳中有升,但存在明显的区域异质性,2019年以后东部地区创新创业指数快速上涨;整体上,各省份数字经济发展与创新创业耦合协调情况较好,但优质协调和良好协调的省份主要位于东部地区。
关键词:
数字经济发展 创新创业 耦合协调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高秀娟 彭春燕 王红
文章构建了数字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和创新创业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综合测度2015—2020年我国31个省份的数字经济发展指数和创新创业指数,并进一步分析二者的耦合协调度,探究其时空演变规律。结果表明:自“数字中国”战略实施以来,我国数字经济发展指数总体上快速增长,但东中部地区与西部地区存在明显的“数字鸿沟”,东北三省、内蒙古、甘肃、西藏等的数字经济发展指数明显低于其他省份;各省份创新创业指数稳中有升,但存在明显的区域异质性,2019年以后东部地区创新创业指数快速上涨;整体上,各省份数字经济发展与创新创业耦合协调情况较好,但优质协调和良好协调的省份主要位于东部地区。
关键词:
数字经济发展 创新创业 耦合协调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张蓉
建立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良性互动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创新创业教育要坚持"育人为本、以人为本"的基本价值理念。注重高校创业信息交流平台的建设,促进创新创业信息资源的整合和共享。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高校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区域经济产业结构优化的重要举措。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已进入深化改革阶段,地方高校要主动将创新创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相结合,进一步提升创新人才培养质量。区域经济结构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