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077)
2023(8870)
2022(7080)
2021(6571)
2020(5491)
2019(12244)
2018(12147)
2017(22979)
2016(12527)
2015(13724)
2014(13267)
2013(13006)
2012(11763)
2011(10288)
2010(10424)
2009(9290)
2008(9124)
2007(8111)
2006(6964)
2005(5934)
作者
(38709)
(32190)
(32090)
(30370)
(20089)
(15581)
(14182)
(12681)
(12194)
(11353)
(11178)
(10661)
(10456)
(10135)
(10045)
(9987)
(9967)
(9586)
(9299)
(9196)
(8263)
(7966)
(7776)
(7389)
(7287)
(7219)
(7099)
(7067)
(6596)
(6540)
学科
(46842)
经济(46794)
管理(33796)
(32560)
(24841)
企业(24841)
方法(21559)
数学(19377)
数学方法(19126)
(14158)
中国(12227)
(11964)
(10861)
业经(10456)
(10415)
贸易(10411)
(10165)
农业(10040)
地方(9297)
技术(7873)
(7836)
理论(7490)
(7300)
财务(7278)
财务管理(7265)
环境(7193)
(6907)
银行(6857)
企业财务(6756)
(6402)
机构
学院(173647)
大学(170791)
(66982)
经济(65638)
管理(63564)
研究(59325)
理学(55512)
理学院(54867)
管理学(53647)
管理学院(53378)
中国(43383)
科学(40816)
(40554)
(35945)
业大(33480)
农业(32649)
(31493)
(29235)
研究所(29181)
中心(27223)
(25811)
财经(23557)
北京(22039)
农业大学(22031)
(21549)
(21522)
技术(21304)
(20758)
(20739)
经济学(20628)
基金
项目(123825)
科学(94489)
基金(88191)
研究(82189)
(81317)
国家(80656)
科学基金(66912)
社会(51198)
(50026)
社会科(48623)
社会科学(48606)
基金项目(47112)
自然(46151)
自然科(45107)
自然科学(45085)
自然科学基金(44267)
(42430)
教育(38083)
资助(35842)
编号(31899)
重点(28524)
(26647)
(26424)
(26029)
计划(25955)
创新(24745)
科研(24496)
成果(23920)
科技(23492)
(23097)
期刊
(68711)
经济(68711)
研究(43934)
学报(37821)
(36003)
中国(34646)
科学(31135)
大学(27167)
学学(26305)
农业(24526)
(23022)
管理(22453)
教育(17083)
技术(15267)
(13810)
(12506)
金融(12506)
经济研究(12298)
业经(11899)
业大(11369)
财经(11047)
(10501)
农业大学(9773)
(9518)
科技(9345)
问题(8976)
商业(8501)
技术经济(8227)
统计(7575)
资源(7509)
共检索到24558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申章佑  郑浩  何龙凉  莫云川  叶燕萍  
应用地埋式滴灌系统,在甘蔗工艺成熟前期对3个甘蔗品种(新台糖22号、新台糖10号和园林6号)进行甘蔗增糖增产剂3种浓度(1.67、2.50、5.00 mL/L)施放试验,探讨甘蔗根系吸收增糖增产剂的效果及根际滴灌的最佳浓度。结果表明:3种浓度处理相对于清水对照都不同程度地降低了叶片中酸性转化酶和NADP-苹果酸酶的活性,提高了中性转化酶和过氧化物酶的活性,有利于刺激根系恢复吸收能力,改善植株的生理生化特性;施放增糖增产剂对株高和茎径没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这可能与施放时期的选择有关;3种浓度处理均有增加甘蔗蔗糖分的效果,其中以2.50 mL/L处理效果最明显。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蔡德龙  牛安妮  邓挺  钱发军  石琴  罗铁贤  黎雪  
硅肥对甘蔗试验效果表明,在不同地点、不同品种上,每公顷施硅肥750kg与对照不施硅肥相比,增产率达10.9%~23.2%。施用硅肥后的甘蔗,植株生长挺拔,叶片清秀、光亮,病中害减少,抗逆性好。施用硅肥平均每公顷增收5242.50元,投入产出比为1∶17.5。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徐晨  李前  于江  赵洪祥  闫伟平  孙宁  张治安  张丽华  边少锋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寻玉米对不同滴灌模式的生理响应机制,寻求滴灌方式与滴灌定额之间的优化方案,为半干旱区玉米节水高效生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可移动式防雨棚进行2年的小区试验,以‘富民985’为试验材料,设置地上滴灌与浅埋滴灌2种滴灌方式,玉米全生育期300、400和500 mm 3个滴灌定额,即地上滴灌–300 mm(T1)、地上滴灌–400 mm(T2)、地上滴灌–500 mm(T3)、浅埋滴灌–300 mm(T4)、浅埋滴灌–400 mm(T5)和浅埋滴灌–500 mm(T6)6个处理,研究不同滴灌模式对玉米光合特性、叶绿素荧光特性、叶片氮代谢酶活性、根系伤流强度及产量的影响。[结果]与T1、T2和T4处理相比,T3、T5和T6处理玉米大喇叭口期(V12)、吐丝期(R1)和灌浆期(R3)叶片的净光合速率(P_(n))、气孔导度(G_(s))、胞间二氧化碳浓度(C_(i))、蒸腾速率(T_(r))、水分利用效率(WUE)、表观叶肉导度(AMC)、光系统Ⅱ最大光合效率(F_(v)/F_(m))、光系统Ⅱ实际光合效率(Φ_(PSII))、电子传递效率(ETR)、光化学淬灭系数(qP)增加,气孔限制百分率(L_(s))和非光化学猝灭系数(NPQ)下降。不同滴灌模式条件下,T3、T5和T6处理玉米叶片的谷氨酰胺合成酶(GS)活性、根系伤流强度均呈增加趋势,谷氨酸脱氢酶(GDH)活性呈下降趋势,且产量显著高于T1、T2和T4处理,但T3、T5和T6处理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采用浅埋滴灌–全生育期400 mm滴灌定额(T5处理)的滴灌模式的玉米在根系伤流强度、叶片氮代谢酶活性、光合特性、叶绿素荧光特性及产量形成等方面均表现较佳,获得了节水与高产的双重目的。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徐晨  李前  于江  赵洪祥  闫伟平  孙宁  张治安  张丽华  边少锋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寻玉米对不同滴灌模式的生理响应机制,寻求滴灌方式与滴灌定额之间的优化方案,为半干旱区玉米节水高效生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可移动式防雨棚进行2年的小区试验,以玉米品种‘富民985’为试验材料,设置地上滴灌与浅埋滴灌2种滴灌方式,玉米全生育期300、400和500 mm 3个滴灌定额,即地上滴灌-300 mm(T1)、地上滴灌-400 mm(T2)、地上滴灌-500 mm(T3)、浅埋滴灌-300 mm(T4)、浅埋滴灌-400 mm(T5)和浅埋滴灌-500 mm(T6)6个处理,研究不同滴灌模式对玉米光合特性、叶绿素荧光特性、叶片氮代谢酶活性及根系伤流强度的影响。[结果]与T1、T2和T4处理相比,T3、T5和T6处理玉米大喇叭口期(V12)、吐丝期(R1)和灌浆期(R3)叶片的净光合速率(P_n)、气孔导度(G_s)、胞间二氧化碳浓度(C_i)、蒸腾速率(T_r)、水分利用效率(WUE)、表观叶肉导度(AMC)、光系统Ⅱ最大光合效率(F_v/F_m)、光系统Ⅱ实际光合效率(Φ_(PSⅡ))、电子传递效率(ETR)、光化学淬灭系数(qP)增加,气孔限制百分率(L_s)和非光化学猝灭系数(NPQ)下降。不同滴灌模式条件下,T3、T5和T6处理玉米叶片的谷氨酰胺合成酶(GS)活性、根系伤流强度均呈增加趋势,且显著高于T1、T2和T4处理,但谷氨酸脱氢酶(GDH)活性呈下降趋势。[结论]采用浅埋滴灌-全生育期400 mm滴灌定额(T5处理)的滴灌模式的玉米在根系伤流强度、叶片氮代谢酶活性、光合特性、叶绿素荧光特性等方面均表现较佳,获得了节水与高产的双重目的。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韦本辉  甘秀芹  申章佑  宁秀呈  陆柳英  韦广泼  李艳英  胡泊  刘斌  吴延勇  
【目的】评价粉垄栽培技术相比于传统栽培方法种植甘蔗的优势所在。【方法】选用新台糖22号和柳城03-1137两个品种,在不同地区进行粉垄栽培和传统栽培比较试验,在甘蔗工艺成熟期进行根系、绿叶、蔗茎性状、产量、品质及冬笋芽数等调查测定。【结果】粉垄栽培与传统栽培相比,根系鲜重增加了115.05%—146.48%;完全展开绿叶数(功能叶片)增加14.65%—19.35%;蔗茎产量增加21.91%—27.35%;甘蔗蔗糖含量、蔗汁蔗糖含量分别增加3.81%—5.17%、3.63%—5.75%,蔗汁还原糖分降低5.50%—9.76%;宿根冬笋芽数增加47.64%—197.70%。【结论】粉垄栽培的甘蔗,...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葛静芳  司伟  
[目的]甘蔗增产是在食糖消费持续增长趋势下,世界糖业市场稳定的重要原因。揭示甘蔗增产要素,不仅能为甘蔗生产市场监测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撑,而且还可以发现资源环境约束下甘蔗可持续发展的路径选择。[方法]基于LMDI模型,文章从世界和国别两个视角,剖析世界甘蔗增产的主要贡献因素。[结果]1961—2014年世界甘蔗生产逐渐向优势区域集中,产量提升2倍,其中70%增产源于播种面积扩张, 30%来自单产提升;面积扩张对多数国家甘蔗增产的贡献大于单产提高,中国甘蔗增产同样得力于面积扩张,但单产提升显著,贡献率高达34%,位居世界前列;甘蔗生产中的资源环境问题逐渐凸显,现有的甘蔗增产模式已给脆弱的生态环境造成了深远的负面影响。[结论]资源环境约束背景下,转变甘蔗增产模式迫在眉睫,必须加快由依赖面积扩张的粗放型增长模式向单产提升的集约型生产模式转变的步伐,方可实现中国乃至世界甘蔗糖业的可持续发展。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张招娟  庄宝华  袁照年  陈选阳  陈凤翔  
研究了三个甘薯品种(金山57,金山1255和岩薯5号)生育过程中的生理特性表明,不同品种甘薯脱毒后均有显著增产效益,脱毒苗栽后表现茎叶生长,干物质积累多,结薯早,T/R值低,同化物同地下部分配,上述特征在生长前期表现更为突出。分析认为前期块根形成早,膨大快是脱毒甘薯增产的主要原因。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刘星  曹红霞  廖阳  周宸光  李黄涛  
【目的】探明黄土区苹果优质高效生产的滴灌模式。【方法】该研究以8年生寒富苹果树为研究对象,试验设3种滴灌方式:分根交替滴灌(ADI)、单管滴灌(UDI)和双管滴灌(BDI),及3个灌水梯度:高水(W1)、中水(W2)和低水(W3),采用正交试验设计,共9个处理。研究滴灌方式与灌水处理对苹果冠层、光合、外观品质、产量及灌水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与W1相比,减少灌水量显著减少叶面积指数、叶倾角和丛生指数(P<0.05)。与单管滴灌相比,分根交替处理显著增加叶面积指数(P<0.05),显著降低叶倾角与丛生指数(P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刘硕  樊仙  全怡吉  杨绍林  李如丹  邓军  张跃彬  
【目的】研究干旱胁迫下甘蔗的光合及生理作用对提高甘蔗品质与产量具有重要理论意义。【方法】以第十四轮全国区试品种中3个品种云蔗11-1074、云瑞12-263、粤甘52号和新台糖22号(ROC22)为供试材料,研究干旱胁迫及复水条件下甘蔗形态特征、光合作用以及生理反应的变化规律。采用盆栽试验,通过人工称重控制土壤含水量,在甘蔗伸长期设定干旱3d、干旱6d、干旱10d和复水10d4个处理,测定甘蔗光合指标和生理指标,并通过隶属函数法对4个品种的抗旱性进行评价。【结果】经干旱10d后,各参试品种绿叶率、叶片含水率显著降低。光合指标中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下降,叶绿素荧光参数F_(v)/F_(m)和F_(v)/F_(o)降低,叶绿素含量显著降低,胞间CO_(2)浓度上升。4个品种中粤甘52号光合指标受影响最大。干旱胁迫10 d时4个甘蔗品种的抗氧化酶活性整体增加,CAT和GR活性变化更加明显,可溶性糖含量有所提升,可溶性蛋白含量先增加后减少,MDA含量逐渐升高。云瑞12-263的SOD和CAT活性较高;ROC22有着较高的GR活性;云蔗11-1074的MDA含量显著高于其它3个品种,云瑞12-263含量最低。复水后,4个品种受干旱胁迫的影响得到一定缓解,粤甘52号光合能力恢复性较强但其它方面则未有好的表现。在生长能力方面,ROC22和云瑞12-263受干旱胁迫影响小,云蔗11-1074和粤甘52号受影响较大。结合平均隶属函数值对甘蔗抗旱性进行排序为:云瑞12-263>ROC22>云蔗11-1074>粤甘52号。【结论】干旱胁迫条件对4个甘蔗品种的形态变化、光合作用、抗氧化酶活性均产生影响,参试品种中云瑞12-263的各项光合指标均高于其它3个品种,可以对此品种进行进一步研究挖掘抗旱基因用于育种。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高阳  傅积海  章建新  王聪  马天乐  周芳芝  
为揭示不同施氮量对滴灌高产春大豆干物质积累及转运的影响。在大田条件下,分析4种施氮量(0、75、150和225kg/hm2)处理对滴灌高产春大豆干物质积累及其对茎秆干物质转运的情况。结果表明:增加施氮量增加叶面积指数主要是主茎7~19节叶面积增加的结果;施氮肥增加干物质的积累,当干物质积累量达到最大时,增加干物质量主要是茎秆中上部节杆物质积累量增加的结果;施氮肥增加茎秆中上部节物质向籽粒的转移量、转移率和对粒重的贡献率和产量。施氮肥增加植株中上部节叶面积,提高茎秆干物质的积累量,并提高向籽粒的转移量、转移率和对粒重的贡献率。以N150处理的产量较高为4 889.62kg/hm2,其最大干物质量为16 133.8kg/hm2,其中,茎秆干物质为5 364.7kg/hm2,茎秆干物质向籽粒转移量为1 830.5kg/hm2、转移率为34.12%。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罗含敏  周慧文  闫海锋  陈荣发  范业赓  罗霆  周忠凤  吴建明  丘立杭  
【目的】探讨促生长化学调控剂对甘蔗节间伸长和糖分积累的影响,分析甘蔗产量与重要农艺性状间的相互关系,为定向化学调控甘蔗农艺性状及完善甘蔗高产高糖栽培技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甘蔗优良栽培品种桂糖58号(GT58)为试验材料,以不同促生长化学调控剂[硝酸钙(A)、硼酸(B)、磷酸二氢钾(C)、复硝酚钠(D)、赤霉素(E)、赤霉素+复硝酚钠(F)和赤霉素+硝酸钙+硼酸+磷酸二氢钾+复硝酚钠(G)]为化学调控剂处理组,以叶面喷施清水为对照组(CK),开展两年新植蔗田间小区试验,于节间伸长期喷施化学调控剂后在甘蔗不同生长发育时期测定其株高、节间伸长速率、糖分和产量。【结果】不同促生长化学调控剂处理甘蔗后,节间伸长速率表现为1.22~1.67 cm/d;平均节间数为21.30~23.90节;平均节间长为11.41~12.41 cm,且以含赤霉素调控剂的E和G处理极显著高于CK(P<0.01,下同)。含赤霉素调控剂的E和G处理甘蔗的株高均显著高于CK(P0.05),而最终产量均高于CK。在甘蔗节间糖分积累过程中,含赤霉素调控剂处理组(E、F和G处理)均可促进糖分在蔗茎中部和上部节间积累,促使不同部位节间的糖分含量快速达到工艺成熟期水平,还原糖含量快速降低至CK以下水平。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促生长化学调控剂处理组甘蔗的茎径与产量呈弱负相关,Pearson系数仅为-0.082,有效茎数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株高与产量呈正相关。【结论】促生长化学调控剂可通过调控甘蔗节间伸长促进甘蔗株高形成,改善株高、茎径、有效茎数和产量性状及这些性状间的相互关系。其中,含赤霉素调控剂可有效促进节间伸长及糖分从中部节间至上部节间快速积累,增产增糖潜力巨大,可在甘蔗农艺性状的定向化学调控及完善甘蔗高产高糖栽培技术中应用。
[期刊]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作者] 秘洪雷  
近年来,农林业生产经营中盲目的水肥供应造成的资源浪费以及生态环境污染问题日趋严重。发展滴灌栽培以及相应的水肥管理技术,可以在有效利用水分、养分资源的同时大幅度提高林地生产力,既能节约资源又能避免常规水肥管理造成的环境污染,符合现代林业的发展要求。本研究以滴灌栽培的6年生杨树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通过对8个施肥处理下(单株施N+P+K量分别为CK:0+0+0g,T1:72+12+36g,T2:108+18+54g,T3:144+24+72g,T4:180+30+90g,T5:216+36+108g,T6:252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波  邢经伟  姚名泽  丰雪  郑思宇  包正荣  李长信  景竹然  
为了优化东北寒区温室番茄生产中适宜深埋秸秆量和滴灌量,为该地区温室番茄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探讨了深埋秸秆量和膜下滴灌量对温室番茄品质、产量以及灌溉水利用效率(IWUE)的影响。通过温室小区试验,深埋秸秆量设置4个水平:0kg·hm-2(S0)、1.5×104kg·hm-2(S1)、3×104kg·hm-2(S2)、4.5×104kg·hm-2(S3);滴灌下限以田间持水量θ为基数,设置4个水平:50%θ田(W1)、60%θ田(W2)、70%θ田(W3)、80%θ田(W4),共16个处理。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番茄品质进行综合评价,以主成分综合得分量化番茄的品质指标;采用熵权法对番茄的品质、产量、灌溉水利用效率(IWUE)进行赋权,进而通过TOPSIS法对各处理下温室番茄进行综合评价。深埋秸秆量和膜下滴灌量均对番茄品质产生影响,主成分分析法对番茄品质综合评价的结果得出S1W2、S2W4为品质最优的两个处理;产量最高的S1W2处理相较于S2W4处理增产达18.7%,而且S1W2处理灌溉水利用效率达到峰值为62.54kg·m-3。TOPSIS综合评价的结果表明S1W2处理为综合效益最高的处理。番茄生育期内滴灌灌水下限控制在田间持水量的60%(整个生育期的灌水量为183.54mm),深埋段状玉米秸秆量为1.5×104kg·hm-2,在提高番茄的综合品质的同时又可以使产量和IWUE处于较高水平,从而获得最大的综合效益。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周小杰   吕廷波   邢猛   宋仁友   付鑫法  
为探索适宜滴灌骏枣提质增效的水肥耦合方案,以南疆典型自压灌区昆玉市224团10 a成龄骏枣为研究对象,基于当地实践生产,以灌水量770 mm、施肥量1 125 kg/hm~2为对照,采用水(W1,540 mm;W2,630mm;W3,720 mm)、化肥(F1,562.5 kg/hm~2;F2,810 kg/hm~2;F3,1 080 kg/hm~2)双因素三水平进行小区试验,探索南疆滴灌骏枣的新梢、枣吊、光合特性及产量品质对水肥耦合的响应规律。结果显示:灌水、施肥和水肥交互作用对叶片净光合速率(P_n)、蒸腾速率(T_r)、气孔导度(G_s)、胞间CO_2浓度(C_i)、新梢和枣吊的影响均表现为灌水>施肥>水肥交互作用;对产量、灌溉水分利用效率(IWUE)的影响均表现为水肥交互作用>灌水>施肥;对肥料偏生产力(PFP)影响表现为水肥交互作用>施肥>灌水;对单果质量、骏枣纵横径表现为施肥>灌水>水肥交互作用;对果形指数影响表现为施肥>水肥交互作用>灌水。结果表明:W3F2处理的骏枣新梢、枣吊最优,W2F3处理的产量、IWUE最优,W2F2处理的P_n、T_r、G_s、单果质量、骏枣纵横径、果形指数最优,W3F1处理的PFP最优。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蔡焕杰  邵光成  张振华  
20 0 0年 5~ 8月在新疆石河子炮台土壤改良试验站 ,进行了不同水分处理对膜下滴灌棉花生长和产量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 ,为了获得较高的皮棉产量和水分利用率 ,膜下滴灌棉花全生育期的耗水量应在 345~380 m m;特定阶段和程度的水分亏缺虽然降低了总生物量 ,但提高了生殖器官在总生物量中的分配比例 ;与对照相比 ,苗期每次灌水推迟 2 d,蕾期恢复正常供水 ,花铃后期每次灌水推迟 2 d,是适合于当地膜下滴灌棉花需水规律的灌水模式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