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011)
2023(5947)
2022(4874)
2021(4693)
2020(4022)
2019(9041)
2018(9356)
2017(17292)
2016(9866)
2015(10914)
2014(11419)
2013(11055)
2012(10481)
2011(9461)
2010(9707)
2009(8969)
2008(8907)
2007(8273)
2006(7273)
2005(6536)
作者
(31296)
(26135)
(25892)
(24951)
(16426)
(12602)
(12024)
(10323)
(9979)
(9407)
(8979)
(8971)
(8644)
(8594)
(8487)
(8004)
(7876)
(7719)
(7704)
(7302)
(6944)
(6501)
(6435)
(5971)
(5936)
(5788)
(5778)
(5773)
(5482)
(5339)
学科
(41608)
经济(41575)
管理(27013)
(21364)
方法(17883)
(17137)
企业(17137)
数学(15923)
数学方法(15659)
(11840)
中国(11263)
地方(10843)
(9911)
(9822)
(9612)
(8252)
理论(7477)
业经(7161)
地方经济(6913)
资源(6651)
(6630)
金融(6623)
(6570)
(6554)
银行(6516)
农业(6489)
(6252)
环境(6153)
结构(5868)
(5684)
机构
大学(142440)
学院(142091)
(54818)
研究(54641)
经济(53504)
管理(49143)
理学(41545)
理学院(41002)
中国(40463)
管理学(39822)
管理学院(39556)
科学(36268)
(32225)
(29895)
(28629)
研究所(27469)
(25659)
中心(23960)
业大(23120)
农业(22701)
(22332)
北京(20687)
(20391)
财经(20073)
(19559)
师范(19231)
(18118)
(18093)
(17902)
技术(17562)
基金
项目(95288)
科学(72423)
研究(66625)
基金(66429)
(60445)
国家(59993)
科学基金(48999)
社会(39626)
(37905)
社会科(37517)
社会科学(37509)
基金项目(33979)
自然(32488)
(32141)
自然科(31575)
自然科学(31562)
教育(30979)
自然科学基金(30967)
资助(29073)
编号(26509)
成果(22516)
重点(22463)
(21085)
(20625)
课题(19877)
计划(18729)
(18418)
科研(18301)
创新(17418)
科技(17155)
期刊
(62954)
经济(62954)
研究(39792)
中国(32458)
学报(28986)
(25186)
科学(24417)
大学(20392)
(19902)
学学(19132)
管理(18884)
教育(17792)
农业(16963)
技术(13462)
(10842)
金融(10842)
经济研究(10233)
财经(9835)
(9569)
业经(9319)
统计(9055)
图书(9052)
(8606)
资源(8601)
问题(8152)
(7607)
业大(7507)
(7461)
决策(7095)
技术经济(6970)
共检索到22023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严利平  李建生  凌建忠  叶孙忠  张洪亮  
为了摸清东、黄海日本鲭的资源量和渔业利用状况,以2007年5~12月在东海近海和黄海中南部海域渔获的日本鲭叉长的测定数据为基础材料,结合东、黄海区的渔业产量统计资料,应用体长结构实际种群分析法(VPA)估算了2007年东海西部日本鲭种群的资源量,并分析了该资源的结构和利用程度。结果表明,中国利用东海西部日本鲭种群的年龄结构以当年生幼鱼(31.87%)和1龄鱼(49.90%)为主,现存年平均资源尾数和资源量分别为3.68×109N和39.55×104t;该资源的利用程度处于中度偏低开发状态,最大持续产量(MSY)为24.08×104t,年渔获量已超过MSY,进一步开发利用的潜力不大;禁止利用当年...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陈卫忠  胡芬  严利平  
用实际种群分析法评估了东海及长江口区域鲐鱼近10年来的现存资源量,结果表明,东海及长江口区域的鲐鱼自1987年以来历年的现存资源量分别在13.2~23.5万吨和4.1~12.7万吨之间波动,近年的资源数量稳定在一个较高水平上,而近年鲐鱼的实际捕捞产量已逐渐接近其现存资源量,说明鲐鱼资源进一步开发利用的潜力不是很大。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俞存根  宋海棠  姚光展  
据1998年5、8、11月和1999年2月4个月在26°~33°N,127°E以西,水深20~120m的东海中北部大陆架海域,使用桁杆拖虾网进行虾蟹类资源调查所获资料,应用资源密度法首次估算了调查海域主要经济蟹类和总体的现存资源量和MSY,结果是:东海调查海域蟹类总资源量约为18.2×10~4t,MSY约为21.9×10~4t。估算出的蟹类现存资源量比当年渔获量略高,表明该海域蟹类资源总体利用不足,尚有一定潜力。文中还讨论了不同蟹类种类资源的不同利用程度,具体是三疣梭子蟹资源已达过度利用,而细点圆趾蟹、锈斑(虫寻)、日本(虫寻)、武士(虫寻)、光掌(虫寻)等蟹类资源则还利用不足,其中细点圆趾蟹...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丁天明  宋海棠  
根据1994年6月至1996年6月二年整6艘单拖调查船的调查资料,采用资源密度法,评估了26°00′-31°00′N、120°30′-127°30′E约如40-200m水深范围87个渔区头足类及其主要种类的资源量,阐明了头足类及主要种类资源密度的季节变化和时空分布,提出可捕量,为今后利用和管理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张寒野  刘勇  程家骅  
针对Lesile法未考虑自然死亡因素的不足,提出了改进形式的Lesile法,使得该方法也能适用于长渔获周期的资源群体,并结合2009~2010年全国海洋捕捞信息动态采集网络评估的渔业统计结果和东海区渔业资源监测调查资料,估算东海区小黄鱼(Lartmichtlys polyaetis)资源量。结果表明,伏季休渔开捕后可供利用的小黄鱼资源量为16.99×104t,到4月底余存4.65×104t,年平均资源量7.70×104t,最大持续产量8.93×104t,全年开发率达到0.87,处于过度开发状态。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丘书院  
一、历史的回顾应用初级生产力数值及各营养级间的转化效率(或称生态效率)估算潜在鱼类生产量和渔获量是近二、三十年来各国海洋生物学家和渔业生物学家所共同关注并经常使用的方法。已发表的论文甚多,如Lasker,R.(1970)论加州拟沙丁鱼对浮游动物能量的利用;Cushing,D.H.(1971)综述世界各大海区上升流与鱼产量;Steele,J.H.(1974)分析北海渔获量与各营养阶层生产力的关系;Smith,P.E.(1982)研究南加里福尼亚湾的初级产量和鳀鱼群体;Sheldon,R.W.等(1977)论缅因湾浮游植物生产率与鱼产量的关系;Mills,E.L.等(1979)报道加拿大东...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凌建忠  严利平  李建生  
根据2001年、2002年东海区渔业资源监测网海区站监测调查资料,采用资源密度面积法,对东海区大陆架海域头足类及其主要种类的资源量进行估算。结果显示:(1)东海区头足类资源密度2001年、2002年都以夏季为最高,分别为463.70 kg/km2和237.43 kg/km2;2001年春季和2002年冬季最低,分别为98.24kg/km2和125.43 kg/km2。(2)两年中太平洋褶柔鱼的年平均资源密度在所有头足类种类中都为最高,分别为145.07 kg/km2和101.85 kg/km2;而蛸类的资源密度为最低,分别为4.69 kg/km2和2.53 kg/km2。(3)2001年、20...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刘尊雷  马春艳  严利平  刘勇  李圣法  李建生  张辉  
东海中南部日本鲭(Scomber japonicus)为中国和日本共同利用的商业性种类,是中日渔业协定暂定措施水域内的主要洄游分布种。为科学评估与管理该区域的日本鲭资源群体,对其种群属性进行了判别。本文以东海中南部海域(26°15’~29°15’N、122°45’~126°45’E)的日本鲭繁殖群体为研究样本,分别采用外部形态判别和分子遗传鉴定的方法,判别日本鲭种群属性。结果显示,研究区域采样点间日本鲭群体的形态特征显示分散状态,外部形态判别方法无法判断种群属性,而利用分子遗传方法可判别研究区域的日本鲭属于同一种群。研究认为,东海分布的日本鲭群体的发育初期可能处于不同生境,而源于不同产卵场的混合群体是导致无法利用外部形态判别种群属性的原因。东海中南部的日本鲭应视为同一资源评估单元。该研究提供了东海海域的日本鲭是一个种群的新证据。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刘红艳  熊飞  段辛斌  刘绍平  陈大庆  
铜鱼是典型的半洄游性鱼类,曾是长江干流的重要渔获对象,但目前其资源已严重衰退。为了解三峡工程蓄水后、金沙江一期工程蓄水前该物种的种群动态,论文利用2007—2009年长江上游江津江段的渔业调查数据,采用体长频率法对其种群参数和资源量进行评估。结果表明:铜鱼渔获群体体长范围为125~530 mm,体重范围为24~2 250 g,平均体长为228.7±56.6 mm,平均体重为206.4±251.9 g;优势体长组为150~270 mm,约占总数的80.4%。铜鱼体长-体重幂函数关系为:W=7.63×10~(-6)L~(3.10)(R~2=0.97,P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韩青鹏   吴强   单秀娟   金显仕   苏程程  
资源评估是渔业资源科学管理的基础。黄鲫同是经济鱼类和饵料鱼类,在鱼类群落中占有重要地位,为了对黄鲫资源进行科学评估与管理。本研究使用基于体长的产卵潜力比模型(LB-SPR)、基于体长的综合混合效应模型(LIME)和基于这两个模型的集成模型(Ensemble modeling),评估了1999、2000、2006、2017和2021年山东近海黄鲫的资源状况。结果显示,3个模型估计的1999—2021年黄鲫产卵潜力比(SPR) 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SPR在2000年为最低水平,此后持续好转,2017年达到最好状态后开始下降,2021年降为1999—2000年的相近水平。5个年份的LIME模型估计均高于LB-SPR估计。Ensemble模型SPR估计均低于LIME的结果,但并非全部位于LIME结果和LB-SPR结果之间。Ensemble模型估计的SPR分别为0.48、0.45、0.68、0.77和0.47,均大于规避风险值0.4,这表明山东近海黄鲫资源在这期间均处于健康状态,但黄鲫产卵群体的优势叉长组有小型化的趋势,因此,建议学者综合权衡多个主要鱼种状况,对渔具网目尺寸进行调整。本研究是首次将资源评估多模型组合应用到数据有限渔业种群评估的国内公开的中文报道,可为山东近海黄鲫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也将有助于推动数据有限种群的资源评估工作的进展。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柯福恩  危起伟  张国良  胡德高  罗俊德  庄平  
通过分析与比较,获得了能准确反映体重与体长、胸围关系的回归公式:雌鲟y=1.832×10~(-4)(x_1x_2)~(1.337)(n=29,γ=0.980,sd=12.095,C.V=5.28%);雄鲟y=2.490×10~(-5)(x_1x_2)~(1.527)(n=52,γ=0.965,Sd=5.601,C.V=6.40%)。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包维卿  刘继军  安捷  谢光辉  
为探究不同畜禽粪便的日排泄系数的合理取值,以便评估中国畜禽粪便资源量。本研究分析比较全国各个地区相关的研究报道,结果表明,以全国为整体对畜禽排泄系数取值差异很大,除奶牛为13.53%外,对其他各种畜禽排泄系数取值的变异系数范围为16.18%~40.02%。在基于地区研究的取值中,主要畜禽排泄系数取值的差异也很大,如在华北、东北、华东、中南和西南5个地区对猪排泄系数取值的变异系数范围为28.31%~45.88%。这主要因为多数研究不加甄别引用他人文献取值,引用可靠实测数据较少,没有给出原因将若干前人数据进行平均取值较多。本研究应用前人可信报道和实测的数据,对猪、奶牛和蛋鸡的排泄系数按6个地区结合种群结构进行取值,对役用牛、肉牛、肉鸡和鸭鹅的排泄系数按6个地区进行取值,对羊、马、驴、骡、骆驼和兔按全国进行取值,获得一组目前最合理的畜禽排泄系数取值,并建议加强研究以建立一套完整排泄系数取值的标准规范。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李建生   严利平   张辉  
为了解东黄海区域内日本鲭(Scomber japonicus)的资源动态,利用1980—2019年东黄海日本鲭渔业统计产量、机轮围网平均单位船组年产量(CPUE)和生物学测定数据,对该群体捕捞产量、资源量指数和群体结构之间的年代际变动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东黄海各年代日本鲭的平均产量以20世纪80年代最低,21世纪10年代最高为42.39×10~4 t,随着年代的推移表现出持续增加的趋势,其中东海区持续增加,黄渤海区先增加后降低。机轮围网平均CPUE前期在波动中上升,至1999年达到高峰值3 776.00 t·单位船组~(-1),其后呈下降的趋势;20世纪80年代为1 954.60 t·单位船组~(-1),20世纪90年代升高至2 839.80 t·单位船组~(-1), 21世纪00年代又急剧降低至1 701.10 t·单位船组~(-1),21世纪10年代继续降低为1 372.00 t·单位船组~(-1)。日本鲭的平均叉长、平均体质量和优势叉长组均随年代的推移表现出持续减小的趋势:平均叉长从1982年的337.15 mm减小为2009年的309.67 mm,到2019年再继续减小至265.90 mm;平均体质量从1982年的547.21 g减小为2009年425.55 g,其后到2019年又减小至226.40 g;优势叉长组从1982年的320~360 mm减小为2009年的290~330 mm,然后到2019年继续减小至250~280 mm。20世纪80—90年代,机轮围网平均CPUE可以作为指示日本鲭捕捞产量变化的依据,但21世纪以后已经不能作为判断日本鲭捕捞产量变化的依据。日本鲭捕捞产量维持在高位水平是捕捞强度的增加造成的,而非其自身资源量的增加所致。建议今后从科学层面建立日本鲭综合评价指数,合理评估资源量,在此基础上提出每年的最大可持续产量;渔业管理层面,建议在特定水域设立日本鲭种质资源保护区,同时制定针对日本鲭不同生长阶段的管理措施,尽快出台日本鲭总可捕量(total allowable catch, TAC)管理制度,达到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目的。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官文江  马雪莲  
分布于东、黄海的日本鲭(Scomber japonicus)为我国主要经济鱼种之一,其资源现状和开发潜力日益受到重视。加强东、黄海日本鲭的资源评估研究是其科学管理与可持续利用的前提与基础。为此,基于1979—2019年中国福建、浙江、上海、江苏、山东、河北、天津及辽宁6省2市与日本、韩国的日本鲭捕捞产量以及相关文献的资源丰度指数数据,利用贝叶斯动态产量模型对日本鲭进行了资源评估。结果表明:由于内禀增长率(r)与承载能力(K)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r的先验分布影响模型的参数估计,给出合理的r先验有利于提高模型评估的质量;渔获量数据的观测误差精度对模型参数估计及资源状态的判断具有重要影响;东、黄海日本鲭种群结构的划分仍存在争议,目前无法按种群分别进行资源评估,若按数据统计单元对日本鲭进行资源评估将不利于日本鲭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日本鲭有较大概率(大于60%)被过度捕捞,总可捕捞量(total allowable catch, TAC)低于4.82×10~5 t时,10年后其未被过度捕捞的概率大于60%。基于当前东、黄海日本鲭种群划分存在争议的现状及相应数据收集存在的困难,建议将东、黄海日本鲭作为同一个种群处理,以满足渔业资源评估模型的基本假设、提高该渔业资源的评估质量。而将渔获量控制在4.82×10~5 t以下则有利于该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期刊] 海洋水产研究  [作者] 王增焕  李纯厚  贾晓平  
1997~1999年对南海北部海域进行了4个季度生物资源与生态环境专项综合调查,调查范围为16°00′~23°30′N、107°00′~119°30′E的大陆架海域。本文利用调查资料,选择56种主要生物种类(占总渔获量的80%以上)作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营养动态模型、Cushing模型和Tait沿岸海域生态系统能流模型3种方法,以季节为时间尺度,对南海北部海域的渔业资源量进行评估。结果表明,3种方法评估的渔业资源密度基本接近,以其平均值作为南海北部海域渔业资源量的评估结果。南海北部渔业资源量显示明显的季节差异,以夏季资源量最高,春季最低,春、夏、秋和冬季的资源密度平均值分别为2.4、5.0、3...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