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269)
- 2023(7908)
- 2022(6740)
- 2021(6207)
- 2020(5155)
- 2019(11087)
- 2018(10776)
- 2017(21079)
- 2016(11494)
- 2015(12729)
- 2014(12938)
- 2013(12715)
- 2012(12363)
- 2011(11622)
- 2010(12358)
- 2009(11681)
- 2008(11267)
- 2007(10335)
- 2006(9671)
- 2005(8902)
- 学科
- 济(68386)
- 经济(68323)
- 管理(31487)
- 业(27076)
- 企(20908)
- 企业(20908)
- 方法(19341)
- 地方(18301)
- 数学(16944)
- 数学方法(16709)
- 中国(15339)
- 农(14655)
- 学(13542)
- 地方经济(12794)
- 业经(12394)
- 财(11534)
- 制(10645)
- 策(10176)
- 融(9849)
- 金融(9846)
- 农业(9778)
- 贸(9479)
- 贸易(9473)
- 银(9276)
- 银行(9260)
- 易(9113)
- 环境(9061)
- 行(9025)
- 及其(8605)
- 经济学(7918)
- 机构
- 学院(176172)
- 大学(175745)
- 济(84606)
- 经济(82907)
- 研究(68368)
- 管理(62889)
- 理学(52899)
- 理学院(52231)
- 中国(51935)
- 管理学(51335)
- 管理学院(50997)
- 科学(38841)
- 财(38664)
- 京(36942)
- 所(35328)
- 研究所(31728)
- 财经(29723)
- 中心(29593)
- 江(28416)
- 农(27521)
- 经济学(27281)
- 经(26824)
- 范(24491)
- 师范(24304)
- 经济学院(24098)
- 院(24077)
- 北京(23724)
- 业大(21942)
- 州(21829)
- 财经大学(21621)
- 基金
- 项目(106359)
- 科学(84176)
- 研究(80009)
- 基金(77345)
- 家(66615)
- 国家(66048)
- 科学基金(55856)
- 社会(52264)
- 社会科(49491)
- 社会科学(49480)
- 省(40371)
- 基金项目(38975)
- 教育(36080)
- 划(34209)
- 自然(33824)
- 自然科(33019)
- 自然科学(33007)
- 资助(32666)
- 自然科学基金(32427)
- 编号(31930)
- 成果(28285)
- 发(25018)
- 重点(24264)
- 部(23974)
- 课题(23241)
- 国家社会(21730)
- 创(21257)
- 性(20913)
- 发展(20845)
- 教育部(20697)
- 期刊
- 济(105941)
- 经济(105941)
- 研究(60472)
- 中国(35314)
- 财(27758)
- 农(26163)
- 管理(25402)
- 学报(23776)
- 科学(23740)
- 融(21040)
- 金融(21040)
- 大学(18427)
- 教育(17968)
- 经济研究(17831)
- 农业(17795)
- 学学(17431)
- 财经(15523)
- 技术(14983)
- 业经(14528)
- 经(13556)
- 问题(13153)
- 贸(11440)
- 世界(10880)
- 国际(10736)
- 技术经济(10122)
- 统计(9084)
- 业(8684)
- 现代(8615)
- 经济问题(8361)
- 经济管理(8120)
共检索到28548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王梅梅 赵学军
2003年,为应对SARS疫情的冲击,政府及时出台了多项经济支持政策。在财政政策上,减轻企业的税费负担,扶持企业生产,政府直接投资基础设施建设,对民航、旅游、商贸等受疫情影响较大的行业给予阶段性贷款贴息。在金融政策上,中央银行保持货币信贷总量适度增长,维持适度充裕的流动性。金融机构对资金周转困难的企业不抽贷、不断贷、不压贷,延展债务,确保其正常经营。这些支持性经济政策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的复苏。但支持性经济政策也存在一些后遗症,固化甚至是强化了当时亟待完善的经济结构,造成了资源环境的巨大浪费,迟滞了长期发展的战略计划。当前中国正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虽然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的影响已远远超出当年的SARS疫情,但应对SARS疫情的经验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SARS疫情 新冠肺炎疫情 经济政策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章晟 景辛辛
定量分析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经济政策对金融市场的稳定作用,有利于政府有效应对重大公共事件对金融市场的冲击。首先,基于理论模型分析得出新冠疫情对市场投资者信心冲击遵循负面舆情路径;其次,建立自回归条件异方差模型实证检验疫情对投资者信心冲击效应的大小与特征;最后,实证检验疫情冲击下,政府采取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对投资者信心的稳定作用。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新冠疫情对境外投资者信心的冲击更大;对境内投资者信心冲击效应具有异质性,机构投资者并没有发挥市场稳定器的作用;疫情对高风险偏好投资者信心的冲击更强。政府采取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均能显著降低疫情对投资者信心的冲击,且市场稳定效应具有前高后低的阶段性特征。
关键词:
疫情恐慌 投资者信心 货币政策 财政政策
[期刊] 征信
[作者]
徐诺金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2月23日召开的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上明确指出,要用全面、辩证、长远的眼光看待疫情冲击下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变压力为动力、善于化危为机。通过对河南省26家金融机构、503家企业的调研发现,疫情冲击巨大,经济受损明显,金融机构资产负债双双承压,疫情以极端方式促使企业打响了生存保卫战,也催生了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新动能。应抓住当前危中之机,坚持四个原则,处理好四对辩证关系,进一步做好四方面的工作,释放经济增长潜力,为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凝聚强大势能。
[期刊] 农村金融研究
[作者]
周明栋 任芃兴
新冠疫情的爆发,对我国农业生产、流通、消费带来全面的影响。论文对疫情下农业经济受到的冲击进行了梳理,对农业生产由此即将产生的变革作了判断。进而,在对农村金融部门支农抗疫实践进行调研分析的基础上,论文提出农村金融要解决当前服务短板、采取措施应对疫情后"三农"的发展变化等相关对策。
关键词:
新冠疫情 农业经济 农村金融 应对之策
[期刊] 地方财政研究
[作者]
于长革
面对新冠肺炎重大疫情对我国经济发展造成的巨大冲击,积极财政政策需要进一步加大力度,促进经济恢复和平稳增长。与以往两次经济下行及其相应的积极财政政策取向不同,本轮经济下行主要是因为新冠肺炎疫情这一外力干扰导致经济停摆、有效需求遭到抑制所致,只要疫情结束,经济运行自然会恢复正常。因此,积极财政政策不宜再次启动大规模投资刺激政策,而应该以疫情防控和"纾困"为主,在稳定公共投资规模的基础上,大幅度增加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重点的公共消费支出,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需要。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李晓 陈煜
新冠肺炎疫情的急剧扩散正在对世界经济产生严重冲击,使得任何国家都无法独善其身。本文探讨了疫情对世界经济增长、深层次结构以及全球经济治理等领域可能造成的冲击,认为世界经济秩序和国际经济关系都将受到重大影响,全球化进程可能呈现出现碎片化发展趋势,全球治理赤字更加凸显且内容更加广域化,跨国公司的产业链重构进程将有所加快并更加注重安全因素。在这种严峻形势下,中国应采取更加系统的应对措施,短期内宏观经济政策重心应该从"保增长"调整为"保就业",并努力确保外向型产业链稳定;中长期应该更加注重扩大内需,进一步扩大金融业开放和积极推进国际经济协调。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徐肖冰 陈庆海
随着新冠肺炎疫情在欧洲的不断蔓延,欧洲经济风险与社会风险交织,促使欧洲各国不得不推出大规模的财政刺激计划,债务风险随之开始凸现,引发各方广泛关注。现阶段欧元区国家债务风险具有以下特点:政府债务杠杆率高企,企业部门债务风险持续上升,债务货币化特征突出。欧元区国家的债务风险将严重损害长期经济增长,易引发债务危机,削弱欧央行独立性,加剧内部发展失衡等。为此,我国应吸取欧洲的经验教训,警惕欧债危机重演,防范过度负债陷阱,审慎对待债务货币化。
[期刊] 银行家
[作者]
殷剑峰 张旸 王蒋姜
新冠病毒疫情与SARS疫情的比较SARS病毒最早爆发于2002年12月的广州。由于当时对疫情不够了解,有关部门并未进行有效预防,民间恐慌情绪四起。随着春节假期到来,2003年2月下旬国内多地区发现非典病例,3月下旬非典疫情蔓延到了世界多个国家。4月份中国政府与世界卫生组织展开全面合作并深化防疫管理,4月下旬卫生部实行疫情
关键词:
GDP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中国季度宏观经济计量模型(CQMM)课题组
新冠疫情从需求和供给两侧给中国经济带来了直接的负面冲击,这些冲击既有消费端的直接损失,也有因复工复产延迟而引致的产能利用不足而产生的间接损失,更有因疫情蔓延所带来的全球供应链部分环节受阻以及外部需求萎缩造成的逆向冲击。即便如此,疫情对中国经济的负面冲击是暂时的、短期的,它一方面消耗着真实的社会财富,另一方面又创造着GDP;加上中国经济所固有的韧性和巨大的潜力,疫情的冲击难以逆转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态势。当然,疫情向全球的扩散和蔓延,的确给2020年和2021年的中国经济增长格局带来了较大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同时,疫情也加速了处于转型升级进程中的中国经济的结构分化趋势。最后,基于CQMM的预测表明,在乐观、中性和悲观的三种情景设定中,疫情冲击下的中国GDP实际增速可能落在4.0%~5.3%的区间之内。
关键词:
新冠疫情 经济波动 结构分化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李成威
2020年3月6日下午,中国财政学会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联合举办了"疫情对财政经济冲击影响以及财政政策如何积极作为视频会"。会议由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中国财政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刘尚希主持,来自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财政部、国家发改委、河北省财政厅、河南省财政厅、中央财经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上海财经大学、江西财经大学、南开大学、厦门大学、山东大学、广东财经大学、辽宁大学、京东数字科技、阿里研究院等单位的四十多位专家参加会议,隆国强、高培勇、樊丽明、陈昌盛等15位专家作了发言。专家围绕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疫情研判、抗击疫情的财政政策、疫情防范与财政改革、疫情对中国和世界经济形势的影响和疫情对中国财政经济形势的冲击及对策等交流观点、碰撞思想,深入分析当前形势,提出政策建议。
关键词:
疫情防控 政策组合 确定性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陈得文 吴华强 魏荣桓
本文基于金融、经济周期分析框架,在比较中国、美国、日本等国家金融和经济周期的基础上,系统总结了美国、日本应对金融和经济周期冲击的调控经验和教训:第一,在金融周期下行阶段,宏观调控政策组合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需要随金融形势和经济波动进行动态调整;第二,加强财政刺激是应对金融周期下行阶段的重要手段;第三,维护信用稳定可能是平衡金融周期和经济周期波动的重要变量,仅靠宽松货币政策并不能有效缓解信用收缩压力;第四,要把握好政策调控的"度",避免政策过度和快速反转。比较来看,日本宏观经济政策操作的力度、转向的节奏均明显强于美国,从而导致日本金融体系失衡和经济波动性比美国更加明显。在当前我国宏观经济调控面临"稳增长、防风险"等多目标约束的背景下,可以从美、日两国应对金融和经济周期冲击的经验和教训之中得到启示:一是要发挥好"宽货币"稳定市场预期的作用,避免市场被动、无序出清;二是要发挥好"宽财政"的逆周期调节和托底功能,缓解经济下行压力;三是要发挥好"稳信用"促进经济稳定增长的作用,实现信用扩张与经济增长、金融周期之间的平衡。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胡晓丹 顾乃华 韩宏钻
本文基于SARS疫情的冲击,利用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和海关产品贸易数据库匹配的微观企业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法从微观层面实证考察了突发疫情冲击对我国企业中间品进口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疫情冲击显著抑制了企业中间品进口,中等进口规模企业受到的影响更大,并且疫情冲击的影响具有一定的持续性;疫情冲击显著抑制了企业中间品进口的数量、产品种类、来源国数目和产品质量,且明显提升了企业进口中间品的价格成本。机制检验发现,疫情冲击主要通过减少企业融资、不利于企业资本投入和劳动投入,进而影响企业中间品进口;疫情冲击下,中间品进口减少会进一步影响企业绩效,显著降低企业产出和抑制企业创新,也阻碍了企业价值链地位提升。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刘世锦 韩阳 王大伟
本文通过将网络分析法应用于投入产出体系,将我国各省经济部门及部门间关系转化为宏观经济网络内的"节点"和"弧",从区域间、经济部门间"层层传导"的传播视角分析了疫情的经济冲击路径。研究结果发现:(1)湖北省具有较强的"内向型"特征,疫情对湖北省内带来的经济冲击大于省外。(2)江苏、广东、浙江、山西、内蒙古、陕西等省区与湖北省的经济依存度较高,面临较为直接的经济冲击风险。(3)在经济恢复发展中应对上下游影响力较大、或处于核心战略位置、或自身稳定性不强的3类行业给予特别关注,例如湖北省的农业、交通运输业和建筑业。结合疫情冲击路径特征,提出湖北省和相关省区经济恢复发展、通过改革激发新增长动能的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尹响 易鑫 胡旭
2020年爆发的新冠病毒疫情先后对中国及全球经济造成严重冲击,使全球经济陷入衰退困境。本质来看,是由于重大流行疾病爆发导致世界各国封锁边境、限制人员流动造成全球需求萎缩和供应链中断引发的流动性危机。在当前疫情全球大流行及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深度交叉融合背景下,任何一国无法靠"单打独斗"遏制住疫情并重拾经济增长。为有效控制疫情,化解全球经济衰退风险,需要世界各国秉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摒弃惯有"傲慢与偏见",通过加强信息沟通、经验互享、携手合作,尽最大努力巩固全球化成果,稳定全球供应链、产业链、创新链,才能共同应对此次公共卫生危机引发的全球经济危机。当前,中国采取的严格防控疫情、稳定经济秩序、加强国际合作等一系列举措为国际社会提供了一套行之有效、可借鉴的经验和方案。
[期刊] 西南金融
[作者]
洪卫
疫情冲击是对全球制造业供应链的一次压力测试,维护制造业供应链的稳定性关系到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目标任务的实现。本文在文献分析的基础上结合经验观察,提出疫情冲击制造业供应链的理论框架,重点从供给、需求视角以及区域、行业和企业规模维度对疫情冲击的影响展开分析,综合对疫情期间金融、财税和就业等相关纾困政策的简要述评,提出"后疫情时代",通过优化制造业空间布局、提升供应链整合能力、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构建制造业金融体系和加强国际合作等途径,提升制造业供应链网络协同能力。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