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643)
- 2023(15219)
- 2022(13081)
- 2021(12128)
- 2020(10122)
- 2019(22889)
- 2018(22783)
- 2017(43323)
- 2016(23662)
- 2015(26518)
- 2014(26301)
- 2013(25953)
- 2012(24112)
- 2011(21809)
- 2010(21968)
- 2009(20061)
- 2008(19616)
- 2007(17253)
- 2006(15324)
- 2005(13539)
- 学科
- 济(98225)
- 经济(98134)
- 管理(71544)
- 业(68730)
- 企(57728)
- 企业(57728)
- 方法(39012)
- 数学(32970)
- 数学方法(32571)
- 中国(29047)
- 农(25871)
- 地方(25234)
- 财(24108)
- 业经(23366)
- 学(20822)
- 技术(20002)
- 制(18260)
- 农业(17556)
- 银(17294)
- 银行(17249)
- 贸(17000)
- 贸易(16984)
- 融(16544)
- 金融(16543)
- 行(16536)
- 易(16404)
- 理论(16222)
- 环境(15683)
- 和(15660)
- 务(15615)
- 机构
- 大学(329410)
- 学院(329035)
- 济(130790)
- 管理(130318)
- 经济(127817)
- 研究(114455)
- 理学(111748)
- 理学院(110461)
- 管理学(108610)
- 管理学院(108017)
- 中国(86390)
- 京(72066)
- 科学(70460)
- 财(60500)
- 所(57627)
- 农(52449)
- 研究所(52162)
- 中心(51556)
- 江(49078)
- 业大(48248)
- 财经(47407)
- 北京(46232)
- 范(45096)
- 师范(44669)
- 经(43061)
- 院(41911)
- 农业(40725)
- 州(40618)
- 经济学(38242)
- 师范大学(35981)
- 基金
- 项目(222410)
- 科学(175027)
- 研究(164631)
- 基金(159676)
- 家(138859)
- 国家(137614)
- 科学基金(118370)
- 社会(102850)
- 社会科(97387)
- 社会科学(97363)
- 省(88004)
- 基金项目(85103)
- 自然(76498)
- 教育(74974)
- 自然科(74733)
- 自然科学(74719)
- 划(73491)
- 自然科学基金(73352)
- 编号(67459)
- 资助(65362)
- 成果(55070)
- 发(50846)
- 重点(49725)
- 部(48283)
- 创(47841)
- 课题(47063)
- 创新(44654)
- 科研(41909)
- 项目编号(41627)
- 国家社会(41553)
- 期刊
- 济(149665)
- 经济(149665)
- 研究(101645)
- 中国(68556)
- 管理(50773)
- 学报(50593)
- 农(48359)
- 科学(47672)
- 财(45748)
- 教育(41172)
- 大学(38502)
- 学学(35956)
- 农业(33926)
- 融(32276)
- 金融(32276)
- 技术(29487)
- 业经(25562)
- 经济研究(23886)
- 财经(22636)
- 经(19304)
- 问题(18928)
- 图书(18754)
- 业(17913)
- 科技(17414)
- 技术经济(16481)
- 理论(16318)
- 现代(15305)
- 实践(14960)
- 践(14960)
- 商业(14893)
共检索到50004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唐文进 周文 吴晓兰
近年来应对突发冲击宏观调控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以下三个基本问题:直接调控与间接调控之间的权衡;静态预案与动态应对之间的权衡;应对手段的选择。更多学者对直接宏观调控持有怀疑态度,而对间接宏观调控则呼声更高。静态预案反应迅速但缺乏弹性;动态应对反应灵活但决策难度大。冲击本身的发展变异以及冲击的环境变量对应对方式的选择有重要影响。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杨子晖 陈雨恬 张平淼
重大突发公共事件所特有的紧迫性与不确定性为全球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挑战,2020年年初"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快速蔓延更使得全球股市剧烈震荡。在此背景下,如何准确考察"新冠"疫情等突发公共事件对我国宏观经济与金融市场的冲击影响,有效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并保障经济平稳运行,已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由此,本文基于前沿的因子增广向量自回归模型,首先考察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我国宏观经济与金融市场16个部门、共计174个变量的冲击影响。其次,采用新颖的风险溢出网络方法,研究全球"新冠"疫情事件下,我国金融市场各部门间风险传导关系的动态演变。接着,我们结合美股4次"熔断"等极端风险事件,考察"疫情之下"国际间金融风险传导的主要源头与溢出途径。最后,本文基于风险结构框架,进一步探讨了该时期全球资本市场的共振关系。在此基础上,我们对完善与"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相适应的宏观治理应对机制与风险防范对策提出了相关建议,从而有助于我们"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维护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大局。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钟辉
在国际金融动荡、国际市场流动性充裕和我国经济稳步快速发展的格局下,我国面临的短期跨境资本流入压力空前加大。与此同时,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推进人民币作为对外贸易和直接投资业务的结算货币,人民币开始走出去。在这种背景下,我国面临短期跨境资本流动的压力如何,短期资本流动是否会出现新的特点,短期跨境资本对宏观调控政策和经济有何冲击,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本文对上述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
人民币 短期跨境资本 宏观调控
[期刊] 贵州财经学院学报
[作者]
李树青
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催化了宏观调控思想的创新:一是建立在实际贷款增长率调控基础上的动态调控模式,主张要将宏观调控由静态的事后调控转为动态的事前调控,从而更有利于把握宏观调控的主动权,保持经济较长时间的均衡增长;二是虚实一体化宏观调控思想,提出建立虚实一体化的宏观调控体系,将宏观调控的核心由货币总量调控转化为资本市场调控,将虚拟经济尤其是资本市场纳入国家宏观调控的范畴;三是科学把握宏观调控的方向、重点、节奏和力度,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思想,为宏观调控进一步创新思想、适应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提供了科学指南。这三方面思想创新的内容不同,各有侧重,互为补充,为深化宏观调控理论做出了积极的探索。
[期刊] 国际贸易
[作者]
赵春明
中国加入WTO已一年,在把握机遇、仍然保持经济较高速增长的同时,加入世贸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也在逐渐地显现出来。因此,研究国外的成功经验,对中国成功度过过渡期具有重要的参考和借鉴意义。 日本渐进式的经济对策 一、实行渐进式的贸易和资本自由化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朱金根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唐文进 谢海林 徐晓伟
在短期内,突发冲击从总量和结构两个方面冲击着经济活动的生产、交易和消费环节,由于突发冲击性质上的差异,其在短期内对经济的冲击并不确定。从长期来看,突发冲击通过实物资本、人力资本、生产技术和自然资源这四个关键传导变量冲击实体经济。全球化的推进使得世界经济体系高度联动,加之羊群效应及不完全信息等因素的影响,突发冲击的传播速度、影响范围及程度更为复杂,对短期或长期的经济都将产生深远影响。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黄亮
在最新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中,国家明确指示应合理配置宏观调控部门职能,形成科学权威高效的宏观调控体系;宏观调控领域的权力冲突则阻碍上述政策的实现。在不断出现的调控权冲突个案背后,存在着以部门利益分离为代表的经济根源,以及体现在协调、决策配合、信息沟通等方面的制度根源。因而,有必要通过议事协调组织建构和内部协调潜能挖掘两个途径限制冲突,优化协调机制,进而提高宏观调控绩效。
关键词:
宏观调控 权力 冲突 协调 制度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张晓晶
本文概括了宏观调控新常态的九大特征:(1)突出供给思维,应对潜在增速下滑;(2)明确"上限"、"下限"和"底线",完善区间调控;(3)理解经济异质性与增长非均衡,重视结构性调控;(4)"牵手"战略规划与财政货币政策,拓宽宏观调控视野;(5)确立调控新指挥棒,重启地方竞争;(6)考量利益博弈,把握宏观调控政治经济学;(7)关注大国溢出效应,践行负责任宏观政策;(8)尊重"市场决定论",宏观调控不能包打天下;(9)推进"机制化"建设,构筑宏观调控基本遵循。必须指出,宏观调控新常态不是被动适应经济新常态,而是引领新常态的重要抓手;要明确当前宏观调控中,有些是会随着迈向新常态而被修正或淘汰的,有些是与...
关键词:
理论危机 宏观调控 引领新常态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刘伟 苏剑
生产成本上升、技术进步方式变化、投资收益率下降、出口导向型增长不可持续,这几个因素使得中国经济进入了一个"新常态"。这个新常态的表现就是经济增长率下降、"滞胀"隐患出现、就业压力减小、消费占比提高、产业结构从劳动密集型向资金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转换,以及对自主研发的需求增加。在"新常态"下,我国应该适度降低经济增长目标,深化改革,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自主创新,实行供给和需求双扩张的政策组合,在需求管理方面,实行货币稳健或小量紧缩、财政扩张的政策组合。就目前而言,我们不建议采取大规模的扩张性政策,而是建议采取以供给管理为主、需求管理为辅的定向"微刺激"政策体系,既保证经济增长和就业,又尽可能促进结构...
关键词:
新常态 宏观调控 供给管理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周建成 包双叶
中国房地产业宏观调控高度重视住房消费与住房投资,尤其突出地表现为对二者的区别对待。"鼓励消费,抑制投资"成为中国房地产业宏观调控的基本原则之一,其理论基础是:住房投资的信贷风险较高,容易引发银行危机,乃至整个金融危机或经济危机;而住房消费似乎具有某种"抗体",其引发金融危机的风险从未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本文认为美国次级债危机从现实层面推翻了以上传统认识,有力冲击了中国房地产业宏观调控的理论基础。本文对住房消费与住房投资在多重视角下的重新解读,从理论层面修正了传统认识。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刘伟 苏剑
近年来,特别是2014年,中国经济增长率虽然明显低于历史平均水平(9%以上),但仍属较高增长(近3年分别为7.7%、7.7%、7.4%),同时保持了较低的通货膨胀率(近3年CPI分别为2.2%、2.3%、2%),更为重要的是顺利实现了就业目标(2014年提前3个月实现全年就业目标),可以说出现了较高增长和较低通胀的组合状态,形成了与"滞胀"相对应的"长缩"。从理论上来说,低通胀、高增长、低失业的组合状态下出现的"通缩"是良性的,主要原因在于这种"通缩"是由于供给扩张所导致。由于供给方面的成本下降和效率提升所形成的扩张效应导致的"通缩",对应的是经济增长率上升和失业率下降;如果是由于需求萎缩导致...
[期刊] 改革
[作者]
魏加宁 张承惠 张永生
自1993年年中以来,我国的宏观调控取得了明显成效,不仅使中国经济避免了1992年大起之后随即发生大落的危险,而且还有效地防止了一场金融危机的爆发。可以说这一次的宏观调控比以往的历次调整都要成功得多,成熟得多。但是,在政策实施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需要予以进一步完善。主要是:第一,宏观调控力度时紧时松。自去年年中加强宏观调控以来,虽然从总体上采取的是偏紧的货币政策,但总量政策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周长才
本文在其他学者研究隐性失业的基础上得出:总失业率(登记失业率与隐性失业率之和)与经济增长率存在着一个稳定的奥肯关系,即由于宏观调控以来一直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率,我国的总失业率实际上在以较高的速度下降。由于总失业率与经济增长率这种稳定的关系,因此总失业率可以做为一个内生变量进入笔者根据泰勒模型改造的宏观调控模型。本文暗示的政策建议是: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率会使隐性失业率迅速下降到一个临界值,之后才会使登记失业率下降。
关键词:
宏现调控 总失业率 经济增长率 就业深化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周昌发
宏观调控是调控机关通过行使法律赋予的权力来维护社会整体利益的活动。在实施调控的过程中,应当充分保障受控主体的信赖利益,主要是通过建立受控主体参与机制、设置一定的缓冲期以及采用"预调微调"的方式来对宏观调控中的受控主体予以信赖保护,以体现对受控主体权利的尊重和维护。
关键词:
宏观调控 信赖保护 权力行使 权利保障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