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586)
- 2023(8049)
- 2022(6746)
- 2021(5887)
- 2020(4659)
- 2019(10655)
- 2018(10491)
- 2017(19861)
- 2016(10851)
- 2015(12129)
- 2014(12205)
- 2013(12260)
- 2012(11823)
- 2011(11034)
- 2010(11391)
- 2009(10368)
- 2008(10114)
- 2007(9212)
- 2006(8679)
- 2005(8162)
- 学科
- 济(54735)
- 经济(54676)
- 管理(25194)
- 业(24221)
- 中国(22401)
- 地方(21202)
- 企(17062)
- 企业(17062)
- 农(15312)
- 方法(14260)
- 业经(12828)
- 发(12307)
- 数学(11605)
- 数学方法(11495)
- 学(11351)
- 地方经济(10868)
- 农业(10708)
- 制(10311)
- 环境(9277)
- 融(9264)
- 金融(9263)
- 发展(9161)
- 展(9136)
- 银(9009)
- 银行(8979)
- 行(8842)
- 财(8440)
- 城市(8088)
- 贸(8049)
- 贸易(8038)
- 机构
- 学院(159668)
- 大学(158169)
- 研究(67171)
- 济(66055)
- 经济(64189)
- 管理(54342)
- 中国(49742)
- 理学(44673)
- 理学院(43977)
- 管理学(43170)
- 管理学院(42873)
- 科学(42530)
- 京(37215)
- 所(35937)
- 农(32943)
- 研究所(32342)
- 中心(29367)
- 财(29107)
- 江(27708)
- 农业(25697)
- 院(24908)
- 业大(24771)
- 北京(24328)
- 范(24061)
- 省(23803)
- 师范(23738)
- 州(22031)
- 财经(21720)
- 科学院(20702)
- 经济学(20211)
- 基金
- 项目(103011)
- 科学(80323)
- 研究(72866)
- 基金(72343)
- 家(65002)
- 国家(64411)
- 科学基金(53535)
- 社会(46468)
- 社会科(43997)
- 社会科学(43987)
- 省(41965)
- 基金项目(38056)
- 划(35741)
- 自然(34346)
- 自然科(33505)
- 自然科学(33492)
- 自然科学基金(32857)
- 教育(31829)
- 发(29564)
- 资助(29474)
- 编号(28357)
- 重点(24044)
- 发展(23582)
- 展(23192)
- 成果(23174)
- 课题(22238)
- 部(21438)
- 创(20808)
- 计划(19945)
- 创新(19575)
共检索到26790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傅华
研讨会上,思想与思想汇集,智慧同智慧碰撞。两岸学者就土地规划、节约集约用地、农村建设等问题展开了深入探讨。尽管两岸学者风格各不相同,但是对于脚下这片土地的赤诚都是相同的。在此,撷取两岸专家的部分论文和演讲,以飨读者。
[期刊] 西部论坛
[作者]
彭劲松
发展卫星城市是化解城市规模过大问题的有效途径。目前,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大都市圈化"趋势日益强化,而在都市圈体系构建中卫星城市的地位与作用也日益重要,必须在都市圈体系结构下发展新型卫星城市。都市圈新型卫星城市不再只是疏解母城的部分职能,而是具有较完善的生产、消费和居住等复合型功能,并与整个都市圈的经济社会发展联合互动。应建立科学的卫星城市规划体系,依托SOD城市开发模式完善城市服务功能,完善都市圈中心城区—卫星城市公共交通网络配置,并推进都市圈中心城区与卫星城市产业链整合。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丁胜仁 马书红
大城市—卫星城间的交通联系在实现大城市与卫星城市的协调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为此,在对大城市—卫星城间交通协调发展基本概念和内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从政策科学、现代行政管理学和博弈论的角度,研究了大城市—卫星城间交通协调发展政策设计基础和政策设计目标,同时,针对当前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利益相关者的矛盾和体制问题)提出了政策设计的方法和城间交通协调发展政策设计的基点和关键。
关键词:
城市交通 卫星城 政策设计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程丽辉,王兴中
国外对城市生活空间质量研究已成为城市社会地理学理论与实践探讨的核心问题,其评价的指标组成也成为城市社会指标体系中的核心指标部分。本文在借鉴国外对城市生活空间质量评价较为成熟的鲍氏(RichBoyer)九要素衡量指标体系的基础上,结合西安卫星城镇2001年的有关统计数据,首次建立了中国区域中心城市及其卫星城镇的生活空间质量评价的综合指标体系。进而从实证主义角度运用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对西安卫星城镇生活空间质量进行了综合评价。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丁成日
为解决日益严重的“城市病”,一些学者提出通过发展“自给自足”的卫星城来分流流向大城市的人口,以此限制大城市的发展。卫星城发展的目的有:(1)截流流向中心城市的人口,控制中心城市人口规模的增长;(2)将中心城市的一些经济职能(特别是工业职能,如污染工业等)转移到新建的卫星城。国际经验表明,卫星城发展战略所起的正面作用有:(1)控制中心城市发展,促进“离心”发展;(2)促进公交导向的城市发展模式;(3)为内城居民提供另一个居住选择,从而可以提高生活质量。卫星城有限的功能可能远远不及卫星城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其负面影响包括:(1)卫星城分散或截流人口的效果不佳;(2)就业-居住不平衡。(3)高通勤成...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黄福祥
卫星城镇建设约有90年历史。广州是我国重要沿海特大开放城市,卫星城镇建设条件独特。如何认清广州区域条件的变异,建好卫星城镇,提高广州市的整体功能和地位,是本文研究的宗旨。一、卫星城镇建设进程 (一)历史回顾广州解放前就系人超百万的特大城市。解放后城市规模进一步扩大,“一五”期间就有某些空间扩散,在市缘新辟了南石头、赤岗、鹭江、鹤洞几个工业区。“二五”期间,又在距当时市区10km的员村兴建工业区。至八十年代初,员村已建成约2万人的小城镇,名“广州市第一个卫星城镇”。六十年代,黄埔港不断扩建。黄埔电厂、广州石化厂等大企业也在近港区布点建设,其生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王花兰 周伟 王元庆
中心城—卫星城间交通在大城市空间结构扩展中的作用机理及贡献程度的量化研究是分析、研究我国大城市与卫星城市间交通问题的关键。文章对传统的土地预测引力模型加以改进,并结合计算机模拟技术,构建了中心城—卫星城间交通对城市空间扩展影响模型,揭示了中心城—卫星城间交通在大城市空间结构扩展中的作用机理及贡献程度。文章认为中心城—卫星城间交通普遍化费用降低导致城市扩展单元在卫星城的分配比例增长,而在建成区和边缘区分配比例降低。得出可通过发展中心城—卫星城间交通引导城市空间向卫星城扩展。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马书红 周伟 王元庆
在深入剖析大城市和卫星城市发展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基于空间相互作用的潜力模型和交通对城镇发展影响的经济势理论,构建了卫星城发展优势度模型,该模型可用于分析卫星城规划、主卫城间交通联系对卫星城发展的影响等,并以西安市为例,验证了该模型在卫星城规划中的应用。
关键词:
潜力模型 经济势理论 优势度 卫星城规划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李万峰
城市的出现,是人类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人类走向成熟和文明的标志,也是人类群居生活的高级形式。在古代,城市是"城"与"市"的组合词。"城"主要是为了防卫,并且用城墙等围起来的地域,"市"则是指进行交易的场所,"日中为市"。现代城市是人口集中、工商业发达、居民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地区,通常作为一个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中心。城市在本质上是人类的交易中心和聚集中心。随着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大量人口和产业不断向城市聚集,城市的空间结构形态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出现了多样化的城市空间形态,其中,卫星城就是城市空间形态的重要表现形式。一、卫星城的产生经典的城市发展理论认为,城市化过程是一个人...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李京文,张书焕
大力发展小城镇是我国加速实现城市化的现实选择李京文,张书焕当前,我国已经进入了全面工业化的发展阶段,作为工业化的伴生现象城市化也必将加速演进。长时期来,我国的城市化水平严重滞后于工业化水平。1996年,我国第二产业在GDP中的比重为48.9%,其中工...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滕堂伟 施春蓓
基于卫星城(子城)与大都市(母城)间的微观区域尺度,以上海临港产业区为例,采用区域经济相互作用的引力模型,定量分析了它与上海各市级及以上开发区的区域经济联系强度和隶属度,测度了卫星区域的区域经济联系方向以及地域差异,实现了卫星区域的区域经济联系强度和方向的量化表征。结果表明:临港产业区的对外区域经济量远低于其他成熟开发区间的经济联系强度,其联系方向主要集中在近郊区,并呈现出与滨江沿海发展轴和沪港发展轴的相对一致性。因此,在继续加强临港产业区内部互动结网的同时,加强其与上海其他开发区间的经济联系,则成为临港今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来源与政策着力点。
[期刊] 运筹与管理
[作者]
李海君 张耀文 杨月巧
为进行卫星城镇WSW中转站优化选址,本文结合城镇中转站选址经济、社会、环境负效应等相关影响因素细化分析,确定了城镇中转设施分步优化模型方法。该方法结合规范约束距离改进LSCP模型,于待选点中确定一次覆盖所有收集点的设施备选组合,而后应用综合考虑了建设运营成本、负效应、回收效率的多目标整数规划模型最终确定中转站位置、收纳量与服务分配方案。通过实例分析,验证了本文方法实用性与合理性。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彭月 何丙辉 黄世友 陈桂芳 韩建文
借助于地理信息系统(GIS)和遥感技术(RS),本文探讨了重庆市北碚区城市用地的扩张趋势及其主要驱动因素;分析了1972年-2006年北碚区城市用地扩张的时空格局;讨论了其1995年-2006年间城市用地扩张中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特点。主要结果如下:①在时间尺度上,北碚区城市用地扩张分为慢、快和剧烈3个阶段,城市用地快速增长的区域分布在城区西南和正南方,城市重心最初向南方迁移后,逐渐向西南方转移;②北碚城市用地扩张的空间格局可分3类:自然增长型、社会-政治事件影响型和经济-人口影响型;③1995年-2006年来,北碚城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明显,各类型间相互转化关系暗示了这些变化主要受控于城市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