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22)
- 2023(43)
- 2022(28)
- 2021(28)
- 2020(29)
- 2019(48)
- 2018(52)
- 2017(102)
- 2016(65)
- 2015(59)
- 2014(70)
- 2013(85)
- 2012(64)
- 2011(64)
- 2010(64)
- 2009(51)
- 2008(61)
- 2007(66)
- 2006(62)
- 2005(42)
- 学科
- 收入(393)
- 财(324)
- 济(315)
- 经济(312)
- 国民(279)
- 国民收入(266)
- 富(248)
- 财富(248)
- 方法(174)
- 业(151)
- 数学(136)
- 数学方法(134)
- 农(130)
- 管理(116)
- 社会(115)
- 分配(111)
- 农业(106)
- 中国(88)
- 税(78)
- 税收(78)
- 企(76)
- 企业(76)
- 和(73)
- 财政(73)
- 制(71)
- 保障(61)
- 社会保障(61)
- 福利(61)
- 障(61)
- 收(60)
- 机构
- 大学(938)
- 学院(908)
- 济(518)
- 经济(514)
- 管理(353)
- 研究(341)
- 财(307)
- 理学(293)
- 管理学(292)
- 理学院(291)
- 管理学院(291)
- 财经(232)
- 经济学(212)
- 中国(210)
- 经(196)
- 经济学院(186)
- 京(181)
- 所(163)
- 科学(160)
- 财经大学(157)
- 社会(149)
- 江(144)
- 研究所(143)
- 农(136)
- 中心(134)
- 北京(112)
- 经济管理(111)
- 院(109)
- 研究中心(103)
- 南(100)
共检索到139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赵俊康
一、“可分配国民收入”指标的含义及其计算 “可分配国民收入”是指社会年生产,并在年内可转化为各种货市收入的部分国民收入。即社会当年所增加的生产资料和生活消费资料中,可以向市场提供,形成商品可供量,并能够通过商品交换实现其价值的那部分物质资料的价值.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常兴华 李伟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测算结果显示:国民收入初次分配格局中,企业所得增长较快,政府所得次之,居民所得增长较慢;再分配格局中,由于各种制度外收入和土地出让收入的快速增加使政府所得份额上升明显,企业在再分配格局中居于弱势地位,居民所得继续呈下降趋势。各主体内部分配结构的变化特点是:政府部门内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收支结构不平衡,地方政府的非预算收入激增;企业部门内部垄断行业利润增加大于竞争性行业,利润向少数行业集中;居民劳动报酬份额不断下降且会在较长时间内延续,居民部门内收入差距持续扩大。针对当前国民收入分配中存在的问题,应适当调整我国国民收入主体分配格局,平衡政...
关键词:
分配格局 测算 对策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崔建华
我国国民收入分配中政府公权力干预不规范主要表现在政府公权力在保护私权主体初次分配前的政治权利、初次分配过程中的经济权利和再分配过程中的社会权利等方面存在缺陷。政府公权力损害国民收入分配的公平的主要途径,一是具有强权力的政府对弱权主体权利的保护不够;二是政府权力与强势的利益主体结合对弱势利益主体的损害。主要方式,一是公权力缺位或不作为间接损害私权利主体利益;二是公权力错位、越位或干预过度直接损害私权利主体的利益。从根本上看,解决政府公权力干预不规范问题的关键是形成权力与权利均衡机制,实现权力与权利的高水平均衡。
关键词:
收入分配 权力 权利 规范化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王学力
如何把经济增长与收入的公平分配结合起来,是许多发展中国家在经济成长阶段中所面临的挑战,也是发展经济学面临的主要课题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收入分配方面进行了许多探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党的"十四"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后,我国经济发展开始进入一个新阶段,在这一背景下,寻求适合我国的最优的国民收入分配模式,对于促进经济增长和实现改革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拟对这一问题作一初探.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戴其文 代嫣红 张敏巧 余钟又兴
[目的]通过对国内外民宿的兴起、概念、发展历程与演化的梳理和总结,揭示民宿发展的内在逻辑、特征和规律,探讨对中国民宿发展的启示,为同行研究和民宿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方法]采用文献综述法、调查访谈法和综合分析法,对民宿演化特征和发展规律进行归纳总结和比较分析。[结果]民宿兴起于农户增收的动机,实质是为游客提供自然风光、乡土文化和居家氛围等体验的小型住宿设施。国内外民宿发展历程相似,但所处阶段不同。国外民宿发展早,进入稳定提升阶段,而国内民宿发展晚但速度快,问题比较突出,处于整合转型期。各国民宿经过长期的发展在形式、规模、服务对象、经营方式、价格、特色等方面既具有共性,又形成了各自的风格,并呈现出民宿服务功能复合化、经营主体多元化、主客关系多重化、民宿产业不断壮大的演化特征。[结论]借鉴国外民宿发展模式、制度保障和运行机制的成功做法,提出四点启示:重视民宿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政策体系建设,营造良好的民宿持续发展环境;探索民宿发展规律,创新民宿发展模式,建设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民宿;强化人才支撑,做好客户经营,提升民宿产品与服务质量;科学规划设计民宿村镇,促进民宿集聚式与集群化发展。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李笠农
社会主义国民收入理论再思考李笠农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我国的各种经济核算制度逐步向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国际通行的核算制度靠拢和接轨,已是大势所趋。但是,这一过程至今仍受到许多因素的阻碍。其中最为突出的一点,就是受到我们传统的国民收入基本理论的束缚...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卢灿生 谢圣远
文章运用VAR模型对2002—2016年社会融资与国民收入的相互关系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社会融资和国民收入存在着长期的正向均衡关系,社会融资对国民收入的促进效果呈现先扬后抑的态势,且社会融资对国民收入的贡献呈现累积增加的效应。
关键词:
融资规模 国民收入 联动反映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胡鞍钢 王磊
教育经费是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改革以来我国的教育投入总体上呈现快速增长趋势,但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4%的目标迟迟未能实现。从未来十年教育经费需求看,4%的投入并不足以支撑我国各级各类教育的发展。因此,必须创新全社会各方激励相容的投入机制,发挥政府和市场"两只手"的互补作用,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的合力作用,发挥国家和社会"两个伙伴"的合作作用,逐步实现"两个比重"不断提高的目标:一是不断提高财政性教育投入占GDP比重,在2020年至少达到4.5%;二是不断提高企业、社会团体和私人等非政府的多渠道教育投入占GDP比重,争取达到2.5%。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欧阳
我国对国民收入统计范畴的争论,历来分两派。都说自己的论点来源于马克思·马克思决不可能同时赞成两种截然相反的论点。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关于生产劳动的概念来科学地划定国民收入统计范畴,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际上都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我们必须正确理解马克思关于生产劳动的概念。既要排除西方体系资产阶级经济学概念的不良影响,也要摆脱东方体系老框框的束缚。要努力探索,建立起符合马克思主义原则、适合我国国情的中国式的国民收入统计科学。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陶为群
基于马克思工资理论当中的资本积累理论的视角,可以选择适当的资本积累数量和结构来提高工资水平。运用马克思社会再生产公式揭示资本积累对于工资水平的影响作用,工资与国民收入比例可以是某一部类积累率的函数。当以持续提高工资与国民收入比例作为目标函数,生产资料优先增长可以成为结构优化的资本积累路径。按照这样的路径,能够持续地提高工资与国民收入比例,并且使工资与国民收入比例收敛到最高或者较高水平。借助《资本论》中的一个举例,计算验证了提高工资与国民收入比例的资本积累路径与结果。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刘志阳 庄欣荷 李斌
使命偏离是社会企业成长过程中普遍且重要的管理命题之一,现有研究忽视了地理范围这一关键属性因素的影响。本文基于注意力基础观,利用2017年中国社会企业调查数据,实证检验了社会企业所服务的地理范围对其使命偏离的影响,深入剖析了社会企业成长过程"地理范围—组织注意力分配—使命偏离"的内在机制。结果表明:地理范围较大的社会企业更可能发生使命偏离;地理范围通过影响组织对商业目标的注意力分配,进而影响使命偏离;社会创业者的财务动机和社会企业所处地区的人类发展水平分别加强和减弱了地理范围与组织对商业目标注意力之间的正向关系。本文构建的社会企业使命偏离理论框架,不仅丰富了现有社会企业成长的研究,也拓展了注意力基础观在社会创业领域的适用情境,将为社会企业政策制定提供理论依据。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熊振南
编制我国社会统计指标体系(以下简称“体系”)的工作正在进行。试编中有人认为“体系”内容太多、太广,但也有人认为反映这种或那种问题的指标太少、太欠缺。这说明关于“体系”应当包括哪些内容,选择什么指标,怎样体现科学性、完整性和统一性,是亟待解决的课题。本文试图根据试编工作中的学习体会,谈一点门户之见。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刘明慧
随着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换,财政理论的立论基础也要发生相应的变化。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财政理论的立论基础是以政府决定全社会资源配置和利益分配关系为前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理论的立论基础应置于市场机制之中,即把原来完全由政府决定全社会资源配置转变为由市场和政府共同决定资源配置,并以市场配置和调节为基础。在确定企业是市场主体的前提下,财政改革的关键环节是财政职能范围的转换和调整。一旧的财政职能范围的格局是在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下形成的。在这种经济体制下,社会经济成份单一,国家行政职能和所有者职能重合。社会再生产的各个环节,都在统一的指令性计划控制下运行。企业财务成为国家财政的基...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和军
从按劳分配的本质是公平优先、兼顾效率出发,世界范围的实证分析未能支持公有制与按劳分配的比例范围相等的假说。既然二者的比例范围并不相等,则完全有理由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局部阶段突破所有制教条的束缚,大力发展民营经济以提升经济效率,并且从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来看,局部阶段民营经济为主体与整个阶段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并不矛盾。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基础上,才能最终实现单一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