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689)
2023(15363)
2022(13106)
2021(12473)
2020(10091)
2019(23446)
2018(23101)
2017(44788)
2016(23912)
2015(26935)
2014(26706)
2013(26279)
2012(23861)
2011(21380)
2010(21066)
2009(19097)
2008(18087)
2007(15629)
2006(13676)
2005(11327)
作者
(67254)
(56603)
(55580)
(53256)
(35337)
(27079)
(25199)
(22347)
(21319)
(19631)
(19144)
(18872)
(17501)
(17348)
(17209)
(16919)
(16851)
(16493)
(16068)
(15766)
(13931)
(13589)
(13562)
(13118)
(12644)
(12506)
(12400)
(12224)
(11291)
(11173)
学科
(98722)
经济(98621)
(71432)
管理(64047)
(51596)
(49515)
企业(49515)
方法(44639)
数学(39529)
数学方法(39004)
农业(34315)
业经(26257)
中国(24151)
(22796)
地方(20864)
(19915)
(17292)
(16244)
贸易(16238)
(15796)
技术(15256)
环境(15002)
(14523)
理论(14493)
(13939)
(13872)
财务(13871)
财务管理(13841)
(13439)
企业财务(13113)
机构
学院(334427)
大学(330823)
管理(136723)
(132720)
经济(129966)
理学(120180)
理学院(118947)
管理学(116774)
管理学院(116194)
研究(107277)
中国(80050)
(70370)
(68274)
科学(68128)
业大(56846)
(56704)
农业(53899)
(52219)
中心(50664)
研究所(48054)
(47102)
财经(46210)
(43902)
师范(43528)
(42469)
北京(41783)
(38834)
经济学(38596)
(38048)
经济管理(37693)
基金
项目(240829)
科学(189910)
研究(177430)
基金(175109)
(152116)
国家(150790)
科学基金(130478)
社会(111999)
社会科(105778)
社会科学(105748)
(95118)
基金项目(94041)
自然(84705)
自然科(82688)
自然科学(82669)
自然科学基金(81156)
教育(80261)
(78540)
编号(73763)
资助(70475)
成果(57347)
重点(53231)
(52924)
(51870)
(50012)
课题(49016)
创新(46612)
科研(45996)
国家社会(45941)
教育部(45165)
期刊
(143278)
经济(143278)
研究(90941)
(71887)
中国(60065)
学报(53866)
科学(50144)
农业(49359)
管理(44638)
大学(42284)
(41089)
学学(40287)
教育(33593)
业经(30110)
技术(29228)
(27010)
金融(27010)
(22520)
财经(21025)
经济研究(20271)
问题(20073)
(18219)
(17807)
科技(16815)
资源(16568)
图书(15905)
技术经济(15838)
理论(15758)
业大(15630)
农业经济(15206)
共检索到46856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聂建亮  钟涨宝  
包产到户后,农地制度沿着稳定农地承包关系的方向不断发展。农地调整作为与稳定农地承包关系相背离的实践,亦被国家的政策和法律不断限制直至禁止。然而,基于治理逻辑,地方政府却为农地调整的存续提供了庇护,地方精英也通过一系列手段来限制村庄中个人借助国家名义制度来破坏这一既成规范。当然,农地调整的存续很大程度还有赖于作为地方民众的村民对农地调整的认可,他们多数人更期望依靠农地调整来实现自己的利益诉求。在庇护和坚持中,地方政府的治理利益、村组利益和农民利益的契合,使农地调整实践背离国家政策和法律仍可以存续成为了可能。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杜鹏  
如何满足老年人的福利需求将构成中国未来社会建设的重要主题。在广大中西部农村地区,"由外部资源促进内部发展"是老年人协会建立与发展的必由之路。面对乡村社会复杂多元的制度环境,老年人协会依靠村庄动员形成了制度化的动员型组织结构,表现为结构增生、功能外溢和规则妥协。制度化成本和组织内在张力导致老年人协会逐步走向日常化。日常化意味着老年人协会真正融入村庄的社会网络和文化传统,成为村庄秩序和文化传统的守护者和担纲者。国家在扶持和推广农村老年人协会时,需要从文化建设和乡村建设的战略着眼,鼓励和尊重老年人协会自发探索的积极性,形成"低成本、高福利"的老年人协会建设模式。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海娟  
由于分散细碎的地权无法有效整合,农地利用存在"反公地悲剧",突出表现为公共品供给困境及农地细碎化问题。湖北沙洋县通过农地调整制度创新,将分散的农民个体组织起来形成集体行动,按照"少数服从多数"民主决策原则有效整合细碎化地权,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地利用的"反公地悲剧"问题。这表明农地调整具有协调农民利益关系促进农地利用的效率功能,这源于集体所有制的制度基础及其产权整合的制度优势。随着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土地分散承包的弊端日益凸显,集体所有制的产权整合功能更为重要。当前的农地制度改革应赋予集体经济组织一定的农地调整权利,回应农民的诉求和促进现代农业发展。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谭群燕  刘建平  
城市化和现代化的推进带来农村社会的变迁和转型。转型期农民心理的趋利化、知识农民的外流化、乡土秩序的作用惯性和自主合作治理权威的弥散化给农民自主合作供给公共产品带来困境。农民自主合作的进一步推进要注意农村社区转型的阶段性特征,有步骤、有区别的逐步推进。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米运生  罗必良  徐俊丽  
集体所有权被认为是农地"三权分置"的制度基础,但因为如下问题而亟待深入改革:教条式"坚持"、形式化"落实"和虚无化"完善"。本文认为,基于历史经验、实践诉求和操作可行性,需要从功能角度出发推进农地集体所有权改革。"坚持"就是以服务"三农"、发展生产力和弥补市场失灵的实践标准来体现社会主义的所有制关系"。落实"的重点是明确农地集体所有权人即承包户以完整财产权,明确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作为产权行使主体且经授权而拥有监督、管理农地之事权,作为中心签约者而服务于农业规模化。"完善"的主要内容是赋予集体经济组织对等的事权与财权,厘清自治组织和产权主体之间的责权利,同时亦需推进农地监管体制和征地制度等配套改革。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才章  
在"国家—社会"分析框架下,基于湘赣边界L村地质灾害移民个案的考察表明,农民与基层政府并不完全只有抗争,而更多的是合作以及合作与抵制交替出现的动态关系。基层政府与农民的关系受不同行动逻辑影响,农民对政府的合作与抵制是以争取现实利益为行动逻辑,基层政府应对农民的策略更多的是出于一种"对上"负责的逻辑。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夏玉莲  曾福生  
农地股份合作社的产生有多重原因。基于效益原理,文章首先构建了农地股份合作社经营模式的效益分析框架,然后,通过湖南省光明村农地股份合作社的个案解析,对农地股份合作社的效益表现、效益成因以及效益约束进行了分析,并从效益视角探讨了农地股份合作社的机制优化与制度安排问题,得出结论:作为新时期农村土地经营制度发展的方向,农地股份合作社的成功依赖于一定的条件,因而并不适合在所有的地区推广,需要农民、合作社以及政府等多方主体的共同努力来创造适合农地股份合作社经营的条件,实现合作社经营的效益最大化与可持续。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熊春文  柯雪龙  
在华北平原的一个村庄,尽管有国家、市场、资本等力量的介入和影响,具备规模化农业生产条件的村庄并未发生大规模的土地流转,仍然维持着以小农农业为主的农业格局。研究发现,虽然国家、市场、资本等力量的介入极大地改变了村庄农业生产经营条件,使其有利于经营规模农业,小农农业却在乡土社会的基础上找到了克服小生产局限的经营之道,实现了规模效益与家庭经营优势的结合。本文认为,应当重视乡土社会观念及其规则的重要作用,因为正是乡土社会与诸多外来力量的互动赋予了小农农业存续的空间。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熊春文  柯雪龙  
在华北平原的一个村庄,尽管有国家、市场、资本等力量的介入和影响,具备规模化农业生产条件的村庄并未发生大规模的土地流转,仍然维持着以小农农业为主的农业格局。研究发现,虽然国家、市场、资本等力量的介入极大地改变了村庄农业生产经营条件,使其有利于经营规模农业,小农农业却在乡土社会的基础上找到了克服小生产局限的经营之道,实现了规模效益与家庭经营优势的结合。本文认为,应当重视乡土社会观念及其规则的重要作用,因为正是乡土社会与诸多外来力量的互动赋予了小农农业存续的空间。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石龙  罗静  
农村公共品供给不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文中在对湖北省荆门市Y村的“机耕道”和农田用水两种公共品供给失败的个案分析后提出,在减免农业税后,农村出现了公共品建设用工投入不足和农村基层组织管理能力弱化等新的特征,并在由于农民的不合作等因素的共同作用,导致了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不足。在改进对策方面,应注重政府公共财政的引导作用,加大政府供给的比重;同时,注重农村基层组织职能的归位,在部分公共品保护上可采取签订合同、明确产权的承包形式。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郭珍  
本文从集体行动的逻辑视角分析村庄小型农田水利设施供给机理,以团结村为例,探析农地流转后村庄小型农田水利设施供给水平的变化。研究显示,村庄规模与成员结构是影响成员参与供给小型农田水利设施集体行动的重要因素;农地流转改变了村庄规模及成员结构,使村庄中经营农业的成员数量减少,村庄成员结构由同质性变为异质性,村庄从个体规模相等且规模很小的大集团变成个体规模不等的小集团,促进了集体行动的形成,最终提升了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的供给水平;提出了鼓励有条件的村庄有序稳定流转农地、农地应适度规模经营、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发挥村委会在农田水利设施供给中的作用等政策建议。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彭小兵   罗浩奇   孙甲波  
作为乡村有效治理的重要议题,村民自治制度如何塑造村庄自治行动者行动仍需更深入的理论解释。引入制度理论与场域理论,构建“制度场域”分析框架,基于G市A村的个案研究,对村民自治制度如何塑造村庄行动者行动的内在机理及实践逻辑进行阐释。研究发现,村民自治制度塑造村庄行动者行动的关键在于能否建构起村民自治制度场域。村民自治制度场域的建构离不开规制性要素、规范性要素和认知性要素的组合供给。其中,专门行动者、监督机制和外部资源赋予等规制性要素供给赋予场域权威性机制,议事内容的利益相关性、议事主体的代表性和议事流程的可操作性等规范性要素供给赋予场域可行性机制,物理空间、脚本符号和角色认知等认知性要素供给赋予场域合理性机制。村民自治制度对村庄行动者的行动塑造主要通过场域机制的作用发挥,表现为自治制度场域惯习和资本。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彭小兵   罗浩奇   孙甲波  
作为乡村有效治理的重要议题,村民自治制度如何塑造村庄自治行动者行动仍需更深入的理论解释。引入制度理论与场域理论,构建“制度场域”分析框架,基于G市A村的个案研究,对村民自治制度如何塑造村庄行动者行动的内在机理及实践逻辑进行阐释。研究发现,村民自治制度塑造村庄行动者行动的关键在于能否建构起村民自治制度场域。村民自治制度场域的建构离不开规制性要素、规范性要素和认知性要素的组合供给。其中,专门行动者、监督机制和外部资源赋予等规制性要素供给赋予场域权威性机制,议事内容的利益相关性、议事主体的代表性和议事流程的可操作性等规范性要素供给赋予场域可行性机制,物理空间、脚本符号和角色认知等认知性要素供给赋予场域合理性机制。村民自治制度对村庄行动者的行动塑造主要通过场域机制的作用发挥,表现为自治制度场域惯习和资本。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邵传林  
农村土地信用合作社能促进农地流转市场的形成,提高农民收入,助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本文以宁夏平罗县建构农村土地信用合作社的实践为例,考察此次制度创新的背景、历程及绩效,并运用制度变迁理论解释农村土地信用合作社的兴起。并对平罗案例做了引申:要想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平罗做法需要有良好的投资机会、较发达的经济水平、和谐的人地关系、乡村精英人物等条件。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蒋永穆  王丽萍  祝林林  
中国道路是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取得伟大成就的重要保障,我们必须坚持这一宝贵历史经验。坚持中国道路并不是坚持其他道路,而是坚持以持续发展为第一要义的道路、以共同富裕为价值旨归的道路、以社会主义为基本底色的道路、以中国特色为显著特征的道路、以唯物辩证法为根本方法的道路。坚持中国道路需要从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宝贵历史经验中汲取养分,从而赓续发展中国道路与续写中国道路的辉煌成就,也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指明方向。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