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489)
2023(9578)
2022(8656)
2021(8318)
2020(6875)
2019(16217)
2018(16288)
2017(31285)
2016(17248)
2015(19428)
2014(19596)
2013(19302)
2012(17422)
2011(15519)
2010(15301)
2009(13745)
2008(13126)
2007(11155)
2006(9633)
2005(8057)
作者
(49250)
(40492)
(40300)
(38506)
(25795)
(19679)
(18456)
(16288)
(15418)
(14470)
(14098)
(13442)
(12673)
(12589)
(12496)
(12430)
(12275)
(12075)
(11521)
(11438)
(10123)
(9916)
(9626)
(9209)
(9195)
(9026)
(8994)
(8905)
(8212)
(8169)
学科
(65125)
经济(65057)
管理(48383)
(44988)
(38415)
企业(38415)
方法(32837)
数学(28502)
数学方法(28127)
(16824)
中国(15644)
(15242)
(15058)
业经(14471)
地方(13988)
理论(12316)
(11502)
农业(11264)
环境(10824)
技术(10772)
(10608)
贸易(10603)
(10261)
(10114)
(10073)
财务(10052)
财务管理(10033)
教育(9791)
企业财务(9482)
(9429)
机构
大学(237441)
学院(235969)
管理(98640)
(86528)
理学(86115)
理学院(85185)
经济(84426)
管理学(83684)
管理学院(83287)
研究(75263)
中国(53930)
(50818)
科学(49710)
(37837)
(37370)
业大(37078)
(36826)
研究所(34504)
中心(34223)
(32937)
北京(32019)
(31988)
师范(31712)
财经(31104)
农业(28816)
(28282)
(27964)
(27519)
技术(26257)
师范大学(25707)
基金
项目(169650)
科学(132124)
研究(124360)
基金(120841)
(104897)
国家(103993)
科学基金(89495)
社会(75040)
社会科(70956)
社会科学(70935)
(67577)
基金项目(65374)
自然(59707)
自然科(58274)
自然科学(58261)
教育(57378)
自然科学基金(57166)
(56645)
编号(51987)
资助(49925)
成果(41428)
重点(37423)
(36613)
课题(35628)
(35313)
(35178)
创新(32668)
科研(32520)
项目编号(32030)
大学(31605)
期刊
(90987)
经济(90987)
研究(66087)
中国(42362)
学报(37981)
科学(34833)
管理(34346)
(32551)
教育(29706)
大学(28294)
(27093)
学学(26218)
农业(23447)
技术(22197)
图书(15621)
业经(15439)
(15252)
金融(15252)
财经(13713)
经济研究(13602)
科技(12773)
理论(12641)
(12012)
实践(11986)
(11986)
情报(11661)
技术经济(11659)
问题(11567)
(11467)
资源(11273)
共检索到32906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肖庆华  
《庄子》和《伊索寓言》都包含了大量的寓言故事。在其故事中,神人、智人、凡人、动物、植物和非生物等角色轮番登场,生动地演绎着世间百态,巧妙地传递着人生智慧;而语言评价资源的恰当使用,则是其成功塑造角色的关键。运用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与评价理论,对两部作品中的角色形象进行评价对比研究,可以揭示出二者在语言评价资源选择上的异同。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谢君  
语类是一种有特定目的的社会活动类型。语类结构潜势、意义系统中的语义和词汇语法型式是语类的构成要素。同一语类下的语篇,除了具备基本相似的结构外,可能因为语篇目的、读者等因素在语义和词汇语法上具有各自的特点。以《伊索寓言》为例,对育儿故事语类下寓言语篇的场景设置、初始事件、尾声和寓意部分的语义、词汇语法特征的探讨,发现寓言语篇在上述两方面具有自身的特点。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刘畅  
隐喻,作为修辞领域的重镇,学界研究已多,堪称硕果累累。本文也谈寓言隐喻,但不同之处在于,本文将其置于"思想修辞"的视域中进行观照。"思想修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理论系统,它试图在语言修辞之外探讨一种思想层面上的广义修辞现象。简言之,所谓"思想修辞",就是运用修辞的方法、手段来进行思维和思考,或曰在思想、思维过程中带有修辞的痕迹和影响,凡具有这些特征的思维活动,都可以称之为"思想修辞"。提出并论证思想修辞,是在中国学界从"狭义修辞学"到"广义修辞学"转向这一大背景下进行的。研究思想修辞,提出和明确整体概念固然重要,但更为要紧的是要像语言修辞有自己的"修辞格"一样,也确立"思想修辞"自己的研究范畴。由此考量,"寓言隐喻"可视为"思想修辞"的基本范畴之一,而富含寓言故事的《庄子》是其重要文本。《庄子》大量运用寓言及比喻、明喻、暗喻等修辞手段,无疑富含修辞元素,但其绝不仅限于语言层面,而是存在于思想和思维层面。在此,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格,而且还是一种认知方式。"心斋""心驰""坐忘""丧我"等构成了庄子认知表达的思维层面,其思想贯通全篇,由直觉性的心神直接抵达道之核心。显然,这种以寓言隐喻为载体的修辞活动要高于"语言修辞",是一种"思想修辞"。而将"寓言隐喻"视为一种"思想修辞"范畴,置于这一整体系统中观照,或有新意与启发。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陈雪雁  
《庄子·内篇》名篇方式非常独特,三字题突破了线性结构的意义稳定性,实现了立体结构的意义流变性。断读方式的多样性与意义侧重点的多变性显现了意义结构的立体性和多层性。《庄子》解读因此歧见纷呈,然而歧见并不意味言说的矛盾,反而昭示意义自身的多重性。歧见以多层意见叠加的方式指向《庄子》本义。《庄子·内篇》这种独特的结构和意义关系,正是《庄子》特有的"卮言"式言说方式的体现,也是庄子语用观的实践成果。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张金明  
碗和盆一个碗清闲下来时和它身边的盆谈自己的感慨:"你老兄别笑话,我还真服你!""怎么了,一下子这样多愁善感?"盆问。"我观察了很久,你真比我行!就说盛东西,油、盐、酱、醋,哪一样你不比我盛得多!阳光下,弄个影子,你的,都比我大!"苦笑了一下,盆问它:"你既然善于观察,不知道注意没有——我俩哪一个底部留在桌面的水渍印痕明显?""当然是你!"碗说。盆道:"老弟,你没深究,这仅仅因为,我的压力比你大。你呀,该知足!"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畅  
对于"卮言",《庄子》用墨要多于"寓言"和"重言",后人诠释,亦莫衷一是。"卮言"是否等同于"天倪"?"和以天倪"还是"合于天倪"?"卮言"是否是合道之言?"卮言"与"化声"是什么关系?这些问题,魏晋以来,未得确解。"卮言"异于"天倪",将二者视为同构关系,混为一谈,始于成玄英将"和以天倪"释为"合于天倪",后人忽略,沿循至今。此外,"卮言"也不是可以量化坐实的语言层面上的"言",而是一种整体的言说形式与思维方式,其意涵和特征有六个方面,其中"前后不一、矛盾悖论"和"当道不让、涉道必辩"这两个特征,更是把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迟志鸿  
~~
关键词:
[期刊] 企业管理  [作者] 刘承元  
一群孩子在一位老人家楼前嬉闹,老人实在难以忍受,想出一个点子。等到孩子们快要离开的时候他给了每个孩子90美分,对他们说:"你们让这儿变得很热闹,这点钱表示谢意。"孩子们很高兴地离开了。第二天孩子们又来嬉闹。老人给了每个孩子60美分。他解释说,自己没有收入,
[期刊] 求索  [作者] 伍龙  
《庄子》一书提出"听之以气",强调以气的姿态完成听的行为,并认为此乃听的最高境界。书中同时提出了"无视无听""听乎无声",对此看法进一步予以确认。《庄子》这种对"听"的看待与《老子》契合,呈现出道家对"听"的独到见解。《文子》也对"听"的不同境界予以阐述,认为"以神听者"乃是听的至高境界。"气"与"神"虽有分别,但亦有相通,两者都期望实现听者与听之对象的交融合一。
[期刊] 求索  [作者] 王攸欣  
庄子《至人无己·逍遥游》篇所述"至人无己"境界,是中国文化中体道体验的杰出表达,也是庄子思想的核心之一。以往对于该篇的解读似未充分阐发庄子的本意与重心,因此作出新的阐释,并就《庄子》内篇其他体道陈述予以简要辨析。体道体验是精神境界高超的个体共同具有的巅峰体验。关于此种体验,哲学家和心理学家均有所研究,各种描述大都是有根据的,但不够充分准确,作者以不同文化中之体道体验为根据,对其共通性特征作出较为完整扼要的描述、概括,并探讨其根源。
[期刊] 图书馆论坛  [作者] 刘红红  
《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和《四库全书总目》作为我国官修史志目录学著作中的三座里程碑,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包括道家在内的诸子百家的学术流变。通过考察三部目录学著作对道家文献尤其是《庄子》相关文献的收录情况,我们可以对《庄子》在古代较为复杂的传播与接受历程有一个大体的认识。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郭勇健  
徐复观是从心学的角度来解读庄子的,所以他特别注重"心斋"概念,但心学诠释范式并不是"以庄解庄"的自然结果,而是"以儒解庄"造成的。新儒家的立场,造成了徐复观对庄子的误读。《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是寻找"心体"的一次努力,但庄子哲学的"心"在作用层,而不在本体层,心斋并不是要去寻找本心或真心,而是刳心、无心。《中国艺术精神》借用胡塞尔现象学的"纯粹意识"概念来解读心斋之心,也是不成立的。为了开出庄子思想的艺术哲学维度,较之胡塞尔的意识现象学,梅洛-庞蒂的身体现象学或许更为适用。总体上看,庄子哲学显然并不是心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武道房  
本文对庄子《逍遥游》的主题重新进行释读。司马迁评价庄子之学"其要归本归于老子之言",历来解庄者,对此阐发不明。《逍遥游》作为《庄子》首篇,开宗明义,实为"明道""颂道"之作,这个"道"即为老子之道。通过考察老子与巫史传统的关系,可以对老子的道论作出新的理解。老子之"道"实际上是从上古时期的"上帝""皇天"等宗教神衹转化而来的一种抽象存在,它虽已不再是人格神,但仍然作为造物主,成为产生和支配宇宙万有的决定性力量。《逍遥游》三节内容,从文脉上看,似全为庄子对惠子的"布道"之言。第一节,通过写小大之辨和万物的有待性,庄子意在描述道体的无大无小及其绝待性、永恒性;第二节,庄子意在说明"证道""见道"乃是人生最大的幸福追求;第三节以瓠、樗为喻,庄子说明道之大用在于实现人生的自由和逍遥。总之,《逍遥游》并非如传统所说仅是一种心灵无待的自由境界,而是围绕老子宗教性的终极之道而展开的象喻化的文学说明。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