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677)
2023(5379)
2022(4479)
2021(4124)
2020(3657)
2019(7939)
2018(7841)
2017(14497)
2016(8439)
2015(9255)
2014(9394)
2013(9281)
2012(8829)
2011(8074)
2010(8014)
2009(7478)
2008(7441)
2007(6731)
2006(5877)
2005(5480)
作者
(26230)
(22194)
(22088)
(20980)
(14360)
(10990)
(10047)
(9009)
(8722)
(8235)
(8077)
(7900)
(7488)
(7239)
(7238)
(7093)
(6852)
(6843)
(6702)
(6662)
(5663)
(5595)
(5535)
(5182)
(5139)
(5116)
(4926)
(4866)
(4677)
(4652)
学科
(34583)
经济(34561)
(19362)
管理(17502)
地方(14425)
方法(13394)
数学(12337)
数学方法(12208)
(11767)
企业(11767)
中国(11108)
(10791)
保险(10697)
(10039)
(8698)
地方经济(8418)
(7524)
银行(7499)
(7136)
(7135)
(7012)
金融(7010)
(6997)
农业(6895)
业经(5914)
环境(5528)
(5091)
贸易(5089)
(4843)
(4663)
机构
学院(116454)
大学(115227)
研究(45157)
(43413)
经济(42359)
管理(41154)
中国(37364)
理学(34256)
理学院(33750)
管理学(32837)
管理学院(32632)
科学(30933)
(26795)
(26208)
(24829)
(24808)
研究所(22967)
中心(21736)
(21691)
农业(21208)
业大(20801)
(17518)
(16849)
财经(16839)
(15965)
北京(15851)
(15843)
师范(15752)
(15028)
科学院(14687)
基金
项目(83230)
科学(64229)
基金(58754)
研究(57379)
(53692)
国家(53239)
科学基金(43692)
社会(34964)
(34231)
社会科(32897)
社会科学(32891)
基金项目(30968)
自然(29893)
(29401)
自然科(29078)
自然科学(29069)
自然科学基金(28506)
教育(25330)
资助(24819)
编号(22699)
重点(20035)
(19274)
成果(18365)
(17577)
课题(17324)
计划(17275)
科研(16689)
(16494)
科技(15816)
创新(15675)
期刊
(48745)
经济(48745)
研究(35066)
中国(25391)
学报(23610)
(23431)
科学(19943)
(17613)
金融(17613)
大学(16344)
农业(15704)
学学(15653)
(14673)
管理(12944)
教育(10756)
(8919)
技术(8908)
资源(8212)
业经(7641)
财经(7367)
经济研究(7110)
统计(7050)
(6424)
业大(6209)
(6179)
(6133)
(6085)
林业(5892)
科技(5871)
问题(5861)
共检索到18124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李藜  宋波  陈同斌  张云霞  余元元  田美玲  刘畅  伏凤艳  
为系统了解广西西江流域农田土壤铜含量状况和空间分布特性,并评估其生态风险,2014—2016年间分别采集旱地土壤1 381个、水田土壤729个、矿区土壤129个和自然土壤293个,测试其铜含量。通过统计分析,探讨不同利用方式土壤对铜积累的影响,基于地统计分析了解其空间分布状况,并进行风险评估。研究结果表明,土壤样品中铜浓度的均值为27.60 mg/kg,旱地、水田、矿区和自然土壤4种类型的铜含量范围分别为0.3~317.91、3~495.81、7.5~2287.66和0.68~284.27 mg/kg,均值分别为27.75、25.19、79.38和21.21 mg/kg,矿区土壤铜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土壤。与土壤铜含量基线值相比,矿区土壤、旱地土壤和水田土壤的超标率分别为33.25%、3.76%和0.68%。西江流域铜表现为中等空间自相关,结构变异性强。西江流域有61%的土壤处于清洁水平;36%的土壤属于轻-中度污染,主要分布在南丹县、都安县、武宣县和桂平县,与砷矿和铅锌矿较为集中有关。总体来看,西江流域土壤铜虽然有一定积累,但污染较小,较为安全,南丹县、都安县、武宣县和桂平县等局部区域需防范其风险。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钟雪梅  夏德尚  宋波  陈同斌  
为阐述广西土壤镉含量现状及其潜在风险,论文通过搜集和分析近20 a来公开发表的关于广西区土壤镉含量的文献,共筛选出目标文献60篇,涉及广西30多个地区,样品7 090个,总结了广西区土壤镉含量分布状况与超标情况,以期为相关研究、环境决策和环境管理提供参考。结果表明:广西区土壤镉含量范围、算术均值、几何均值分别为0.040244.1、12.23、1.884mg·kg(-1),不同功能区的土壤镉含量分布存在较大差异,调查区域中背景土壤镉含量平均值为0.153 mg·kg(-1);非矿区农用土壤和城市土壤镉含量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钟雪梅  夏德尚  宋波  陈同斌  
为阐述广西土壤镉含量现状及其潜在风险,论文通过搜集和分析近20 a来公开发表的关于广西区土壤镉含量的文献,共筛选出目标文献60篇,涉及广西30多个地区,样品7 090个,总结了广西区土壤镉含量分布状况与超标情况,以期为相关研究、环境决策和环境管理提供参考。结果表明:广西区土壤镉含量范围、算术均值、几何均值分别为0.040~244.1、12.23、1.884mg·kg~(-1),不同功能区的土壤镉含量分布存在较大差异,调查区域中背景土壤镉含量平均值为0.153 mg·kg~(-1);非矿区农用土壤和城市土壤镉含量的几何均值分别为0.467、0.320 mg·kg~(-1);工矿区土壤与矿区农用土壤镉含量的几何均值为7.147、6.643 mg·kg~(-1),分别是背景土壤镉含量平均值的46.71、43.42倍,单项污染指数分别为7.15、6.64;农田土壤大部分维持在中等污染水平,南丹、环江、金城江、大新等县区土壤受矿区污染影响较大。基于搜集到的文献资料及未调查的区域,建议对南丹、金城江、刁江、大环江、阳朔等区域采取治理措施,对百色德保县、平果县、田东县、田阳县等铝矿主产区进行重点调查,以及矿区周边的农用土壤进行重点监测。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张成虎  刘菊  胡宝清  陈秀芬  
【目的】水源涵养在众多生态系统服务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揭示水源涵养服务空间格局及其影响因素,识别水源涵养服务重要区,对流域水资源利用、分区管理与综合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以广西西江流域为研究对象,基于InVEST模型、GeoDa与ArcGIS等工具,使用全域和局域空间自相关检验研究区水源涵养服务空间分布模式,构建空间误差模型辨识水源涵养服务关键影响因素,采用分位数分类法进行水源涵养服务重要性分级。【结果】广西西江流域多年平均水源涵养量为185.36 mm,2015年总量为376.10亿m~3。全域莫兰指数为0.769,表明研究区水源涵养服务在空间分布上具有空间依赖性。考虑到多重共线性的影响,最终从13项影响因素中筛选出7项进入空间误差模型,得出土壤饱和导水率、多年平均降水量、坡度、植被净初级生产力、经济密度对水源涵养服务产生显著正面影响,而人口密度和不透水率对水源涵养服务产生显著负面影响。识别出黔浔江流域及左郁江流域南部区域是水源涵养服务重要区,在相关政策制定与管理决策中需重点和优先考虑。【结论】广西西江流域水源涵养服务在空间分布上呈现集聚分布,并以低-低聚集和高-高聚集类型为主。土壤饱和导水率、多年平均降水量、坡度以及不透水率是水源涵养服务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图5表2参28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孙光  罗遵兰  徐靖  李俊生  吕凤春  
采用水资源承载力平衡指数法,分析广西西江流域未来10年不同情景条件下的水资源承载力状况。在假设西江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率达到40%的条件下的计算结果表明,在最小用水量情景下,除南宁市水资源短缺外,其他地区水资源均可承载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在最大用水量情景下,贵港市也会出现水资源短缺状况,但西江流域整体水资源盈余,西江流域水资源基本能够承载其社会经济、人口发展规模。因此,广西西江流域未来水资源承载力保障的前提是提高该流域的水资源开发利用率。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许罗丹  黄安平  
本文通过对西江流域四省(区)城乡居民的问卷调查,利用条件价值法对该区域水环境改善的非市场价值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并估算了这一价值的规模。研究结果显示:①受访者对虚拟水环境改善项目目标能够成功实现的信心、受访者参与环境保护志愿活动的意愿以及当地水环境质量等因素对其水环境改善支付意愿有显著的正向影响;②受访者年龄、性别等个体特征对水环境改善支付意愿影响较小,而家庭月收入对该支付意愿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经估算,西江流域水环境改善的家庭月均支付意愿为132.6元,整个流域范围内水环境改善的价值总额约为43.1亿元/月。
[期刊]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作者] 宾长初  
大乌圩是清代广西四大圩镇之一,与苍梧戎圩、桂平江口圩齐名,是西江流域著名的商品集散地。从现存的列圣宫碑刻以及地方志资料来看,大乌圩成圩于明末,经清前期发展,商业在道光年间达到鼎盛,经咸丰兵燹后于光绪年间有所恢复。大乌圩地处西江流域,交通便利,物产丰富,商业繁盛。嘉庆年间重修列圣宫碑刻资料显示,当时有848家(次)商号捐款,有199家商号参加抽厘。从抽厘总额3057余两估算,嘉庆年间大乌圩商人年经营额为100余万两。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万朝阳   方康   董芳   张蓥钰   吴金明   牟希东   张辉  
为系统揭示长江流域天然水域外来鱼类现状和生态风险,本实验以“长江渔业资源与环境调查”专项2017—2021年在长江流域65个站位的调查为基础,结合进一步的文献调研,系统总结分析了长江流域天然水域外来鱼类的种类现状和分布格局,并采用外来水生生物风险筛选工具(Aquatic Species Invasiveness Screening Kit,AS–ISK)对其风险等级进行了评估。结果显示,(1)长江流域天然水域现有外来鱼类38种,隶属于8目15科29属,其中鲤形目17种、鲇形目7种、鲈形目5种、鲟形目4种、脂鲤目2种、鳉形目、胡瓜鱼目和雀鳝目各1种,外来鱼类多来源于亚洲(17种),引入目的多为水产养殖(20种);(2)除沱沱河和横江外,研究区域内各水系和湖泊均有外来鱼类记录,其中三峡库区最多(22种);(3)AS–ISK评估结果显示,高、中、低风险鱼类分别为19种、6种、13种,风险最高的5种鱼类依次为食蚊鱼、下口鲇、尼罗罗非鱼、大口黑鲈、莫桑比克罗非鱼。研究表明,长江流域外来鱼类呈现种类数量多、分布格局复杂的现状,当前虽暂未发现有外来鱼类对长江流域生态环境造成严重负面影响,但仍存在极高的潜在风险。本研究的结果可为我国外来鱼类的防控和管理提供重要的数据和理论参考。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刘斌  黄玉溢  陈桂芬  
采集广西岩溶地区有代表性的耕作土壤样品,研究了土壤中硼、锌、铜、铁、锰、钼等微量元素有效态含量状况。结果表明,广西岩溶地区耕作土壤微量元素平均含量有效硼为0.18mg/kg,有效锌为1.30mg/kg,有效铜为2.35mg/kg,有效铁为49.20mg/kg,有效锰为32.94mg/kg,有效钼为0.10mg/kg。广西岩溶地区耕作土壤严重缺硼和钼,比较缺锌或潜在缺锌,而铁、铜、锰含量都较丰富。有效硼、铁和锰的含量与土壤pH值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土壤有机质与有效锌、硼、铜、锰之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建议在农业生产上增施硼、钼、锌肥和有机肥料。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刘源  
西江流域工业结构调整构想刘源西江是珠江的主体,西江流域是大西南与沿海地区的结合部,具有特殊的战略地位和丰富的自然资源。西江流域的开发将对于大西南经济的振兴,改善我国的生产力布局状况,有重大意义。建立合理的工业结构是实施开发战略的重点及核心。一、资源概...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方一平  
1 西江流域概况 西江流域是珠江流域的主体,干流长2214多km,流经云南、贵州、广西和广东4省(区),流域面积36万平方公里,占珠江流域总面积的79%,其中云南省在西江流域范围内的面积占全流域面积的16.5%,贵州省占16.8%,广西区占56.2%,广东省占7.3%。西江流域地处祖国南疆,西靠云贵高原,东接珠江三角洲和港澳地区,西南部与越南接壤,南接北部湾和南海。流域内自然资源十分丰富,水能理论运蕴藏量为2900万kW,可供开发的达2133万kW,开发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袁飚  陈雪梅  
西江流域是南中国一条重要的内河流域,具有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美、产业基础扎实以及经济互补性强的天然特征,是发展流域经济的绝佳地段。然而,至今为止西江流域尚未形成规划统一、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产业经济带,流域沿线的省份和城市经济发展不平衡、后劲不足的问题日益凸显,共筑西江产业带日渐引起学术界和官方的重视。文章以产业生态网络基本理论为基础,结合西江流域上、中、下游的资源禀赋、产业集群特征,探究集群之间的网络共生关系,尝试构建西江流域产业生态网络模式并提出其实现机制。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张永领  何桐  高全洲  
利用西江流域及其周边地区36个气象站1960年~2000年的冬、夏半年及年平均气温资料,对西江流域的气温变化特征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冬半年气温呈显著增加趋势,信度水平在99%以上,冬、夏半年及年平均气温的增加率分别为0.237℃/10年、0.07℃/10年和0.127℃/10年;从区域上看,冬半年西江流域大部分地区气温增加趋势显著,南盘江至柳江之间的区域增温趋势的信度水平在99%以上,夏半年和年平均气温仅部分区域出现显著增温;冬、夏半年及年平均气温都在不同的尺度上都存在明显的周期震荡;冬半年和年平均气温均在1987年左右发生增温突变,突变后气温分别增加0.5℃和0.4℃。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韦燕飞  祝文婷  周金凤  童新华  
系统分析耕地绿色利用效率演变特征及驱动因子,旨在为耕地利用转型发展奠定基础。本文基于构建耕地绿色利用效率指标体系,综合运用SBM-Undesirable模型和核密度估计对2000—2020年西江流域广西段耕地绿色利用效率的时空格局进行分析,并利用面板Tobit模型对其驱动力因素进行探究。结果表明:(1)2000—2020年西江流域(广西段)的耕地利用碳排放规模呈增长趋势,其中桂林市的净增长量最大,梧州市最低;(2)2000—2020年西江流域(广西段)的耕地绿色利用效率水平不断提高,优势区包括梧州和桂林,平缓区包括贺州、贵港、河池、百色,劣势区包括柳州、南宁、来宾、崇左;(3)2000—2020年西江流域(广西段)的耕地绿色利用效率等级区差异明显,优势区的耕地绿色利用效率值波动处于DEA前沿的位置,劣势区的耕地绿色利用效率则有待进一步提高;(4)2000—2020年西江流域(广西段)的耕地绿色利用效率在不断提高的同时有着明显的偏态,并存在轻微的极化与收敛,总体上效率在波动式提高;(5)经回归分析可知提高耕地绿色利用效率的因子有农业基础设施条件、复种指数、人均地方生产总值及人口密度等,而有效灌溉率与产业结构对耕地绿色利用会产生负向影响。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官锡强  
文章从分析新型工业化的产业生态模式选择、西江产业带的产业生态优势及基础出发,提出发展产业生态的政策导向:决策机制创新、产业政策创新、主导产业技术创新、区域工业布局整合创新、生态工业体系创新、生态环境监测机制创新。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