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366)
- 2023(4367)
- 2022(3669)
- 2021(3338)
- 2020(2771)
- 2019(6532)
- 2018(6279)
- 2017(11115)
- 2016(6123)
- 2015(6829)
- 2014(6895)
- 2013(6885)
- 2012(6681)
- 2011(6031)
- 2010(6254)
- 2009(5504)
- 2008(5462)
- 2007(5014)
- 2006(4524)
- 2005(3679)
- 学科
- 济(26349)
- 经济(26344)
- 管理(12989)
- 地方(12430)
- 业(10632)
- 中国(8513)
- 农(8038)
- 方法(7760)
- 企(7548)
- 企业(7548)
- 学(6595)
- 数学(6532)
- 数学方法(6468)
- 地方经济(5806)
- 业经(5777)
- 农业(5411)
- 环境(4934)
- 贸(4282)
- 贸易(4275)
- 和(4200)
- 发(4132)
- 财(4050)
- 易(3906)
- 制(3879)
- 资源(3858)
- 融(3526)
- 金融(3523)
- 划(3352)
- 理论(3329)
- 城市(3211)
- 机构
- 学院(83248)
- 大学(82230)
- 研究(34209)
- 济(30037)
- 经济(29241)
- 管理(28088)
- 中国(24885)
- 理学(23365)
- 科学(23309)
- 理学院(22885)
- 管理学(22220)
- 管理学院(22063)
- 江(20955)
- 京(19919)
- 所(17642)
- 农(16718)
- 研究所(16135)
- 中心(15819)
- 范(14226)
- 师范(14052)
- 业大(13872)
- 院(13539)
- 财(13450)
- 省(13282)
- 农业(13034)
- 州(12060)
- 师范大学(11478)
- 北京(11279)
- 科学院(10505)
- 研究院(10338)
- 基金
- 项目(59004)
- 科学(46187)
- 研究(42084)
- 基金(41049)
- 家(37046)
- 国家(36750)
- 科学基金(30916)
- 社会(25523)
- 省(25004)
- 社会科(24139)
- 社会科学(24134)
- 基金项目(22617)
- 自然(21005)
- 划(20605)
- 自然科(20445)
- 自然科学(20440)
- 自然科学基金(20030)
- 教育(19012)
- 编号(16844)
- 资助(16037)
- 重点(14265)
- 发(13763)
- 课题(13604)
- 成果(13450)
- 江(13175)
- 部(12183)
- 创(11667)
- 科研(11452)
- 计划(11082)
- 创新(10998)
共检索到13743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党丽娟 徐勇 汤青 赵海英 杨波 孙贵艳
测算和评价后备适宜建设用地潜力是区域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基础工作之一。论文在建立后备适宜建设用地潜力多要素分步式算法及技术流程的基础上,借助GIS空间分析技术,利用1∶5万DEM数据、1∶10万土地利用图、县级行政区划图和各类保护区分布图,测算和评价了广西西江沿岸20 km范围内及沿江主要城市周边后备适宜建设用地的数量、等级和空间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广西西江沿岸20 km范围内后备适宜建设用地面积为1 962.64 km2,占土地总面积的比重为4.82%;来宾和柳州接壤的柳江东岸存在一个后备适宜建设用地富集区域,具有成片集中开发利用的前景。南宁和柳州2市城区周边的后备适宜建设用地数量较...
关键词:
后备建设用地 适宜性评价 西江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徐小任 徐勇
随着中央政府将长江经济带发展提到国家区域战略的新高度,其对建设用地的需求将进一步增加。作为客观反映地区剩余或潜在建设用地对未来人口集聚、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承载能力的指标,后备适宜建设用地潜力成为决定研究区域能否持续稳定发展的关键因素。基于此,本文根据后备适宜建设用地的计算方法和评价技术流程,测算了长江经济带后备适宜建设用地潜力,并对其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后备适宜建设用地面积为85 672.35 km2,约占研究区总面积的4.18%,总体潜力不大,空间上呈现出长江北部高于南部,中游、下游、上游地区依次递减的分布趋势;人均后备适宜建设用地0.22亩/人,下、中、上游地区呈现...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赵志威 王冬艳 李红 石勇
后备城镇建设用地潜力及空间分布研究是科学制定区域空间发展战略和优化城镇发展格局的基础。以吉林省中部地区为例,主要利用GIS空间分析方法,综合考虑地形、土地利用类型、基本农田分布、土地利用规划、人口及城镇发展等因素,对区域后备城镇建设用地极限潜力和有效潜力的数量及空间分布进行分析。研究表明:(1)吉林省中部地区后备城镇建设用地极限潜力规模为14 913.32 km~2,丰富程度由北向南呈降低趋势,主要受行政区规模、气候条件和地理环境特征的影响;(2)极限潜力利用优势度指数为0.467 8,偏北区域利用优势度整体高于偏南区域,空间分布格局与地形和城镇密集程度密切相关;(3)有效潜力规模为2 214.91 km~2,丰富程度为中间区域高,西北和西南区域低,东部边缘区域为中等水平,空间分布格局与城镇化水平和城镇密集程度联系紧密;(4)人均有效潜力规模为106.65 m~2/人,丰富程度整体为中间区域高,西部边缘区域低,北部、东部及南部3个地区的边缘区域为中等水平,空间分布格局除受城镇化水平和城镇密集程度的影响外,与人口分布特征也有一定关系。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张转转 范胜龙 唐南奇 林晓丹
在构建后备宜建设用地分步式算法的基础上,借助GIS技术,利用1∶25万DEM数据、1∶1万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和1∶20万重要地质灾害点分布图等,测算和评价了福州市后备宜建设用地的数量、空间分布特征及利用潜力.结果表明:研究区后备宜建设用地面积为1 983.80 kM~2,占土地总面积的28.20%,利用潜力总体较高;空间分布的基本特点是高值区集中于周边4个县,低值区集中于中心5个区,因此周边邻县可作为未来建设用地拓展的主后备区,中心城区的建设用地拓展规模应适当控制;后备宜建设用地在不同高度、坡度及坡向空间上分布差异性较大,主要集中于海拔500 M以下、坡度6°~15°地区及阴坡面.
关键词:
GIS技术 后备宜建设用地 福州市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汤青 安祥生 徐勇
主体功能区划背景下,后备建设用地潜力评价研究成为指导城市化进程中土地资源合理利用以及优化、重点开发区土地利用定位和发展方向的重要基础。文章利用山西省1∶250 000 DEM数据、1∶250 000土地利用矢量数据、国土资源部2005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以及分县行政区划矢量数据,基于后备建设用地提取规则和计算公式以及GIS空间分析技术,对山西省后备建设用地潜力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山西省未来可用于建设用地的后备建设用地面积合计为7 482.90 km2,约占全省陆地国土总面积的4.78%,略高于全国后备建设用地丰度(全国为3.28%);人均后备建设用地面积的平均值为0.337亩/人,略低于全国0.377亩/人的水平;全省后备建设用地潜力空间分布的总体趋势是南北部大于中部,地势平坦地区大于地势高的地区;从全省人均后备建设用地潜力来看,全省人均后备建设用地潜力空间分布的总体趋势是西北部地区和东南部太岳山地区较丰富,而经济相对发达、人口相对集聚和国土开发强度较高的太原盆地、临汾盆地、运城盆地以及晋中地区较为缺乏,同时吕梁黄土丘陵沟壑区和忻州东部五台山地区以及晋城、长治东南部地区也较缺乏。未来太原盆地、临汾盆地以及运城盆地等国家级和省级重点开发区的土地利用方向应该是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开展建设用地整理和挖潜为主要方向。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刘洋洋 游振波 陈美球 袁梁 鲁燕飞 洪土林
[目的]根据耕地后备资源的分布特征研究其开发组合序列是有效开发利用耕地后备资源、补充耕地的重要前提。文章利用江西省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成果,以县为分级单元对全省耕地后备资源进行开发潜力分级,对江西省耕地后备资源开发组合序列进行研究,从而为江西省耕地后备资源的开发顺序提供参考。[方法]利用Arc GIS空间图形分析法、DPS数据处理系统两维图论聚类等方法确定开发潜力等级以及开发序列。[结果]江西省耕地后备资源开发潜力从高到底依次分为Ⅰ级潜力区、Ⅱ级潜力区、Ⅲ级潜力区和Ⅳ级潜力区,面积分别为2.726 672万hm~2、2.306 897万hm~2、2.873 594万hm~2、1.378 88万hm~2。[结论]根据两维图论聚类法分析结果得知,江西省各县地域相似程度较高可优先开发的组合有进贤县-南昌县-余干县-鄱阳县-彭泽县;袁州区-分宜县-上高县-渝水区-樟树市;进贤县-南昌县-余干县-鄱阳县-都昌县和樟树市-渝水区-上高县-高安市-奉新县-安义县-永修县等。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刘洋洋 游振波 陈美球 袁梁 鲁燕飞 洪土林
[目的]根据耕地后备资源的分布特征研究其开发组合序列是有效开发利用耕地后备资源、补充耕地的重要前提。文章利用江西省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成果,以县为分级单元对全省耕地后备资源进行开发潜力分级,对江西省耕地后备资源开发组合序列进行研究,从而为江西省耕地后备资源的开发顺序提供参考。[方法]利用Arc GIS空间图形分析法、DPS数据处理系统两维图论聚类等方法确定开发潜力等级以及开发序列。[结果]江西省耕地后备资源开发潜力从高到底依次分为Ⅰ级潜力区、Ⅱ级潜力区、Ⅲ级潜力区和Ⅳ级潜力区,面积分别为2.726 672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冉澎铼 胡守庚 瞿诗进 童陆亿
中小尺度地区后备建设用地开发潜力评价是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和促进中小城镇有序发展的基础性工作。基于后备建设用地数量、质量以及空间分布等多维要素,构建县域后备建设用地开发潜力评价体系,并以长江经济带中游武汉城市圈团风县为例进行实证研究。结果显示:不同维度下的后备建设用地状况差异显著,多维综合评价体系能够有效衡量县域后备建设用地开发潜力综合状况。具体而言,现有土地开发强度下,团风县后备建设用地数量状况较好,总面积达94.75 km~2,人均约278 m~2;但质量状况总体较差,高、中等后备建设用地数量少,分别仅占总量的14.81%与31.95%;空间分布上,部分后备建设用地距离集镇较远且分布相对零散不便于后期规模开发。镇域尺度综合评价显示,镇域间后备建设用地开发潜力差异明显,在全县大体呈现出西南高、东北低,平原地区高、丘陵山地低的分布态势。总体上看,团风镇、回龙山镇与总路咀镇后备建设用地开发潜力较大,可作为后期重点开发建设区域。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李彬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向纵深发展、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运营、泛珠三角合作、泛北部湾经济区合作的进一步推进,广西沿江经济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在经济全球一体化面前,只有加强区域经济合作,继而与国际接轨,才能推动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余海
到2030年,作为中部农业大省的湖北省预计减少耕地70万公顷,而全省耕地后备资源总量约42万公顷,其类型结构及其分布不够均衡,耕地保护形势十分严峻。湖北如此,其实全国耕地后备资源形势也类似。不宽裕的家底,促使我们思考应对之策,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切实改变管地用地方式,以求真正做到经济发展和耕地保护双赢。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任君临 方斌 许实
研究目的:揭示长江中下游地区耕地后备资源的分布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以指导耕地后备资源开发。研究方法:重心模型、标准差椭圆等空间统计方法。研究结果:(1)相比2003年,2014年长江中下游地区耕地后备资源重心呈现向西南移动的趋势,耕地后备资源空间分布范围扩大,空间分布方向性减弱,主趋势方向呈顺时针旋转;(2)在长江中下游地区耕地后备资源分布变化的影响因素中,自然条件奠定了基本格局,人口分布的影响力逐步显现,经济发展是近年来变化的主导因素。研究结论:重心模型、标准差椭圆等空间统计方法能够从多视角揭示并可视化长江中下游地区耕地后备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并分析部分影响因素,可为耕地后备资源的开发政策提...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蒋日进 钟俊生 周永东
2006年5月至2007年6月期间,对长江口沿岸13个站位点碎波带出现的仔稚鱼进行调查分析,以探明仔稚鱼在长江口沿岸的时空分布以及利用碎波带栖息生长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仔稚鱼在春末、夏季和秋初的物种数和分布密度较高,尤其以7月和8月最高,秋末和冬季碎波带鱼类的物种数和分布密度均较低,在3月最少,月变化规律显著。长江口沿岸生活着四种生态类型的仔稚鱼,其中包括分布在长江口的南支和北支上游的淡水性鱼类,分布在沿海水域的海洋性和河口性鱼类以及季节性出现于河口的洄游性鱼类。通过对碎波带仔稚鱼群落优势种的体长月变化进行分析发现,洄游性鱼类刀鲚和河口性鱼类鱼都是季节性出现在碎波带并利用其作为保育场和...
关键词:
长江口 碎波带 仔稚鱼 时空分布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葛珂珂 钟俊生 吴美琴 赵盛龙 张冬良
2007年5-10月,每月大潮期间在长江口沿岸碎波带13个站位用小型拖网各采样1次。195次拖网共采获刀鲚(Coilia nasus)仔稚鱼9358尾,体长范围为3.0~61.2mm,优势体长为6.0~25.0mm,以10.0~16.0mm的弯曲期和13.0~21.0mm的后弯曲期仔鱼为主。采获数量以7月最高,占总数55.0%,主要分布在长江口南支和北支上游,有3个站位(St.5、St.7、St.10)数量较高。其中有1个站位(St.7)刀鲚仔鱼的平均体长按月呈递增趋势,表明刀鲚仔稚鱼有利用沿岸碎波带作为早期生长场所的习性。根据刀鲚仔稚鱼在长江口沿岸碎波带分布和数量变动的调查结果,结合目前刀鲚...
关键词:
刀鲚 仔稚鱼 数量分布 碎波带 长江口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李黎 钟俊生 汤建华 吴磊 许程林
根据2006-2007年"苏通渔01110"渔船按季度对江苏省沿岸海域(119°00′-123°00′E、31°40′-35°50′N)进行仔稚鱼种类组成及数量分布的调查。从中对筛选出的中华小公鱼(Stolephorus chinensis)仔稚鱼资源空间分布及其与环境关系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夏季共采集到443尾,平均每站为36.9尾,以前弯曲期仔鱼为主;秋季共采集417尾,平均每站为34.8尾,以后弯曲期仔鱼和稚鱼为主。结合环境数据和历史调查资料分析表明,低盐度的水域更适合中华小公鱼的个体生长;水温和盐度的变化影响了该调查海域优势种鳀鱼的分布,显示了中华小公鱼在该海域内的数量优势作用。
[期刊] 上海水产大学学报
[作者]
余方平 王伟定 金海卫 徐汉祥 潘国良 钟志
根据2003年夏季在浙江沿岸休闲生态型人工鱼礁拟投海域开展的综合调查所获的大型底栖生物等资料,共鉴定出大型底栖生物118种,其中多毛类、甲壳动物和软体动物分别占总种数的41%、29%和20%,浙江沿岸总平均生物量和栖息密度分别为11.04 g/m2?和230 ind/m2。通过种类相似性聚类和优势度等分析,将浙江沿岸大型底栖生物划分为4个群落。同时,用种内个体对数-正态分布法对各调查站位大型底栖生物群落结构受扰动的程度进行了分析,结果有60%的站位底栖生物群落已受到中度的扰动。
关键词:
浙江沿岸 大型底栖生物 生态学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