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150)
2023(1690)
2022(1406)
2021(1302)
2020(1141)
2019(2470)
2018(2427)
2017(4160)
2016(2515)
2015(2746)
2014(2524)
2013(2489)
2012(2309)
2011(2077)
2010(2037)
2009(1820)
2008(1852)
2007(1673)
2006(1494)
2005(1249)
作者
(9229)
(7897)
(7803)
(7464)
(4880)
(4008)
(3262)
(3111)
(3036)
(2909)
(2765)
(2763)
(2741)
(2678)
(2678)
(2496)
(2466)
(2382)
(2315)
(2225)
(2188)
(2095)
(2044)
(1786)
(1783)
(1769)
(1681)
(1676)
(1674)
(1649)
学科
(5940)
经济(5935)
(5638)
(3724)
土壤(3711)
(3445)
(3247)
森林(3247)
(3245)
管理(3124)
(2579)
税收(2398)
(2363)
(2333)
企业(2333)
(2277)
方法(1993)
地方(1984)
生态(1960)
数学(1723)
数学方法(1679)
中国(1594)
(1543)
农业(1535)
生态学(1480)
业经(1254)
环境(1254)
土地(1180)
(1141)
(1105)
机构
学院(33229)
大学(32947)
研究(16427)
科学(13978)
(12115)
中国(11655)
(10106)
研究所(9714)
业大(9670)
农业(9264)
管理(9149)
(8881)
经济(8621)
(8398)
理学(7561)
理学院(7407)
(7304)
(7159)
实验(7140)
管理学(7090)
中心(7052)
管理学院(7047)
林业(6929)
(6847)
实验室(6784)
资源(6513)
环境(6499)
重点(6442)
(6118)
农业大学(5911)
基金
项目(27505)
科学(20285)
(20101)
国家(20008)
基金(19164)
研究(15269)
科学基金(14938)
自然(12113)
自然科(11753)
自然科学(11749)
自然科学基金(11515)
基金项目(10491)
(10458)
(10302)
科技(7940)
计划(7683)
资助(7642)
社会(7633)
重点(7521)
社会科(7136)
社会科学(7133)
(6322)
教育(6304)
专项(6188)
科研(6171)
编号(5309)
(5021)
(4992)
(4937)
创新(4818)
期刊
学报(12716)
(10312)
经济(10312)
(10196)
科学(10121)
大学(8641)
学学(8530)
研究(8234)
林业(7328)
农业(6817)
中国(6035)
(4285)
业大(4066)
资源(3389)
科技(3025)
自然(2706)
(2677)
业经(2580)
农业大学(2501)
科技大(2468)
科技大学(2468)
(2427)
教育(2289)
管理(2215)
(2185)
中国农业(2099)
(2055)
农林(2006)
(2006)
(1961)
共检索到4931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谭长强   申文辉   黄巨璧   黄海江   陆礼宝   彭玉华  
【目的】探究广西不同区域红锥成熟林土壤理化特性,综合评价红锥成熟林不同区域土壤质量,为红锥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广西10个区域红锥成熟林为研究对象,对其土壤理化特性进行调查,运用主成分分析法综合评价其土壤质量。【结果】1)不同区域对土壤物理性质影响差异显著。土壤容重、最大持水量、毛管持水量、毛管孔隙度均受到土层深度显著影响,随着土层加深,土壤容重递增,最大持水量、毛管持水量、毛管孔隙度大部分表现为递减,自然含水率、非毛管孔隙度、总孔隙度没有规律性。区域和土层深度的交互作用对土壤容重、最大持水量、毛管持水量、非毛管孔隙度、总孔隙度有显著影响。不同区域红锥成熟林土壤物理性质处于中等变异程度;2)不同区域对红锥成熟林土壤化学指标影响差异极显著。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钾、有效氮、速效磷均受到土层深度显著影响,随着土层加深,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磷、速效钾大部分的区域递减,全钾、全磷、速效氮、pH值变化规律不一。土壤pH值变异程度较弱,有效氮变异程度较强烈,其他土壤养分变异程度中等。除了土壤全氮外,其他养分均处于缺乏状态;3)各区域红锥成熟林土壤质量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土壤质量处于中等水平占比50%,处于良水平占比20%,处于差水平占比30%。【结论】总体来说,各区域红锥成熟林土壤的透水性、通气性和持水能力比较协调;土壤均呈酸性,土壤养分处于中等变异程度;土壤质量指数由桂东向桂南递增,红锥成熟林土壤质量整体处于中等水平。广西区域种植红锥能很好地稳定土壤质量和土壤肥力。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郑威  谭一波  唐洁  何峰  
坡位的差异会引起许多土壤微环境等因子改变,存在影响土壤呼吸的可能。研究以桂东红锥人工林为对象,测定2013年6月至2014年5月间不同坡位下土壤呼吸动态,并对其控制因子进行分析。结果如下:不同坡位下红锥人工林的土壤呼吸均存在明显的季节动态,表现为夏高冬低;红锥人工林土壤呼吸呈现出随坡位升高而增加的趋势,中、上坡位分别高出下坡位8.54%、12.99%。土壤有机碳、全氮随坡度升高而减少,但坡位间无显著差异;土壤呼吸主要受土壤温度所控制,土壤湿度与土壤呼吸间无显著相关性。坡位间土壤呼吸的差异的主要原因在于所接受光照时长的差异所引起。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李鹏   杨章旗   颜培栋   吴东山   
【目的】为探明马尾松和红锥混交林水土流失、水源涵养和土壤养分变化特征,选择出适宜红水河小流域马尾松红锥混交模式,为红水河小流域混交林的营造及水土流失综合防治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红水河小流域马尾松红锥不同混交比例4∶1(M4H1)、6∶1(M6H1)、9∶1(M9H1)及马尾松纯林对照(10∶0,M10)为研究对象,基于2018年和2019年连续两年水土流失、持水特性和土壤养分观测数据,运用因子分析和隶属度函数综合评价不同混交比例马尾松和红锥人工林保水、保土和保肥能力。【结果】2018和2019年连续两年不同混交比例林地水土流失、持水特性和土壤养分含量均具有相似的变化趋势,其中,径流量和径流泥沙量随混交比例的增加呈“V”形变化,均在M9H1时最低;枯落物层和土壤层有效持水量和渗透性均在M9H1时最大,且随着时间的增加而有所提高;而土壤养分含量在不同混交密度呈现不同的变化趋势,其中M6H1林地土壤pH值、有机质和阳离子交换量的含量最大,M9H1中全氮和全磷的含量最大,M4H1中全钾的含量最大,而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的含量则在M4H1中最小,显著低于M6H1和M10密度类型。林地的径流量和径流泥沙量与土壤养分含量和持水特性均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因子分析将20个单项指标转换成4个综合指标,隶属函数法计算不同混交比例林地的综合保水、保土和保肥能力以M9H1密度类型最大,其次是M6H1密度类型。【结论】在对森林综合能力评价的过程中,不应该仅考虑单一方面的影响,而应综合考虑林分的水土流失、涵养水源和土壤养分的综合功能,建议在马尾松和红锥混交林的同龄林种植过程中以9∶1的混交比例较为合适,其次为6∶1的混交比例,而应避免大面积营造马尾松纯林。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李鹏  杨章旗  颜培栋  吴东山  
【目的】为探明马尾松和红锥混交林水土流失、水源涵养和土壤养分变化特征,选择出适宜红水河小流域马尾松红锥混交模式,为红水河小流域混交林的营造及水土流失综合防治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红水河小流域马尾松红锥不同混交比例4∶1(M4H1)、6∶1(M6H1)、9∶1(M9H1)及马尾松纯林对照(10∶0,M10)为研究对象,基于2018年和2019年连续两年水土流失、持水特性和土壤养分观测数据,运用因子分析和隶属度函数综合评价不同混交比例马尾松和红锥人工林保水、保土和保肥能力。【结果】2018和2019年连续两年不同混交比例林地水土流失、持水特性和土壤养分含量均具有相似的变化趋势,其中,径流量和径流泥沙量随混交比例的增加呈“V”形变化,均在M9H1时最低;枯落物层和土壤层有效持水量和渗透性均在M9H1时最大,且随着时间的增加而有所提高;而土壤养分含量在不同混交密度呈现不同的变化趋势,其中M6H1林地土壤pH值、有机质和阳离子交换量的含量最大,M9H1中全氮和全磷的含量最大,M4H1中全钾的含量最大,而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的含量则在M4H1中最小,显著低于M6H1和M10密度类型。林地的径流量和径流泥沙量与土壤养分含量和持水特性均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因子分析将20个单项指标转换成4个综合指标,隶属函数法计算不同混交比例林地的综合保水、保土和保肥能力以M9H1密度类型最大,其次是M6H1密度类型。【结论】在对森林综合能力评价的过程中,不应该仅考虑单一方面的影响,而应综合考虑林分的水土流失、涵养水源和土壤养分的综合功能,建议在马尾松和红锥混交林的同龄林种植过程中以9∶1的混交比例较为合适,其次为6∶1的混交比例,而应避免大面积营造马尾松纯林。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唐靓茹  刘雄盛  蒋燚  刘乐嘉  魏国余  王勇  
【目的】研究广西国有高峰林场不同红锥人工林对土壤理化性质及微生物生物量的影响,旨在为该区红锥人工林合理经营和持续生产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红锥纯林、红锥+湿地松混交林、红锥+米老排混交林、红锥+火力楠混交林4种红锥林型人工林0~60 cm土层为研究对象,分析4种红锥林型的土壤理化性质和微生物生物量差异以及变化规律。【结果】4种林型3个土层(0~20、20~40、40~60 cm)间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容重(ρb)、含水率(θg)以及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和微生物生物量氮(MBN)均差异显著,且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4种林型的SOC、TN、全磷(TP)、θg均表现为逐渐降低,ρb表现为逐渐增大。0~60 cm土层4种林型间SOC、TN、TP、θg、pH值、ρb均差异极显著。其中红锥+米老排混交林土壤SOC、TN、TP、θg和MBC、MBN均最大,pH值和ρb最小;红锥纯林土壤SOC、TN、TP和MBC、MBN均最小,pH值和ρb最大。相关分析表明,MBC与SOC、TP呈显著正相关,与ρb呈显著负相关;MBN与SOC、TN、TP呈显著正相关,与ρb呈显著负相关;SOC、TN、TP与ρb呈显著负相关。【结论】红锥混交林能够有效提高土壤养分,改善土壤质地,且红锥阔叶混交林较红锥针阔混交林的效果更佳。
[期刊]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作者] 杜海伦  
本文以四川纳溪30年生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密度试验林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不同密度(5种密度分别为2m×3m(A)、2m×1.5m(B)、2m×1m(C)、1m×1.5m(D)和1m×1m(E)(即A为1667株/公顷;B为3333株/公顷;C为5000株/公顷;D为6667株/公顷;E为10000株/公顷)和不同土层(5个土层:0-20cm、20-40cm、40-60cm、60-80cm、80-100cm)杉木人工林土壤各养分元素特征规律及其化学计量学特征,并探讨土壤养分元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谭一波  申文辉  郑威  何峰  陆国导  
通过对广西容县红锥天然林群落的调查,研究了群落物种组成、结构特征和演替趋势,为红锥天然林群落保护及其人工林近自然经营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红锥天然林共有物种60种,隶属于34科53属,单种属占88.7%;红锥在群落中占有主要优势,马尾松和乌榄为乔木层散生种;群落内丰富度表现为灌木层>草本层>乔木层,Shannon-Weiner多样性指数、Simpson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均表现为草本层>灌木层>乔木层,垂直结构由林冠层、灌木层和草本层组成;群落处于以中生性树种为主的偏中生常绿阔叶林阶段,样地所有木本植物总径级在5~25 cm出现断层,但1~5 cm径级幼苗数量多,群落演替趋势表...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严宏  谭伟  柴宗政  蔡照军  冯艳  
在贵州省安顺市平坝区马尾松成熟林中设置82个10 m×10 m的网格样地,选取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速效氮、速效磷和速效钾等土壤养分指标以及郁闭度、蓄积、密度、胸径多样性指数和树高多样性等林分结构,应用描述性统计、半变异函数方法分析土壤养分及林分结构的异质性特征,应用典型RDA排序方法研究土壤养分与林分结构间的相互作用,以期探明黔中地区马尾松成熟林中土壤养分及林分结构间的耦合关系.结果表明:土壤养分变异系数为16.728%~35.167%,林分结构为11.641%~50.871%,均属于中等变异程度;土壤养分与林分结构均存在强烈的自相关,土壤养分自相关范围为7.800~22.191 m,林分结构为11.40~19.75 m;土壤有机质和速效钾两种土壤养分指标对林分结构的影响最显著,说明这两种土壤养分元素对马尾松林木的分布、生长及发育影响较大.其中,有机质显著影响蓄积、胸径多样性指数和郁闭度;速效钾显著影响树高多样性指数和密度.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吴文君  胥辉  黄明泉  李超  闾妍宇  魏安超  熊河先  欧光龙  
利用云南省普洱市45块思茅松天然成熟林样地调查数据,采用Weibull分布函数对林内总体、思茅松和其他树种的林分直径结构进行拟合,并选用典范对应分析(CCA)方法,对林内总体、思茅松和其他树种林分直径结构拟合函数参数随环境因子(林分、地形、土壤和气候因子)的变化规律进行分析。研究表明:(1)从林分直径结构分布拟合的结果来看,3个研究位点总体、思茅松和其他树种林分直径结构分布差异较不显著。(2)林分、地形、土壤和气候因子第一排序轴分别解释了55.0%、46.5%、43.0%和59.1%的信息量,较好的反映了思茅松天然成熟林林分直径结构随环境因子的变化规律。4类环境因子中,气候因子最好的解释了林分直径结构的变化,林分因子次之。(3)从4类环境因子与排序轴的相关性来看,林分因子中林分平均高(Hm)与第一排序轴呈现最强正相关(0.682),林分优势高(Ht)次之(0.577 2);地形因子中坡度(SLO)与第一排序轴具有最强相关性(0.386 1);土壤因子中全磷(TP)与第一排序轴的相关性最高(-0.576 5);气候因子中等温性(b3)、季节性温度(b4)、降水最小月降水(b14)、最干季降水(b17)、最冷季降水(b19)与排序轴的相关性均在0.42以上。(4)从二维排序图上来看,林内总体、思茅松林分直径结构拟合函数c参数相对较近,这表明林内总体、思茅松林分直径结构呈现较为一致的变化趋势,而其他树种与两者并没呈现出明显的规律性。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卢成阳  宋同清  彭晚霞  曾馥平  杜虎  鹿士杨  杨钙仁  
根据广西区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 Lamb)、桉树(eucalyptus)3种人工林分布情况,按其在各县市的分布权重选取不同龄级(幼龄林、中龄林、近熟林、成熟林、过熟林)典型样地,样地面积20m*50m,采用网格法采集表层土壤(0cm-10 cm),采用稀释平板涂抹法测定土壤微生物数量,氯仿熏蒸法测定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结果表明:3种人工林各林龄阶段土壤可培养微生物中,细菌数量占有绝对优势,幼龄、中龄、过熟龄阶段微生物数量大小顺序为:杉木>桉树>马尾松,杉木幼龄、马尾松、桉树近熟林微生物数量在各自的林型中最大。微生物生物量...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许俊丽  张桂莲  张希金  高志文  仲启铖  张亚萍  宋坤  达良俊  
人工林是城市具生命绿色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壤是人工林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在上海市域范围内选取5种主要人工林群落类型样地34个,分层采集0~100 cm土壤剖面样品,对人工林土壤理化性质与植物群落特征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上海市人工林土壤容重偏高(1.07~1.67 g·cm~(-3)),土壤pH 5.7~8.3,土壤电导率(EC)为0.03~0.40 mS·cm~(-1),碱解氮(5.4~183.4 mg·kg~(-1)),有效磷(1.4~80.5 mg·kg~(-1))和有机质(3.33~42.88 g·kg~(-1))相对匮乏;土壤pH值、碱解氮和有机质随土层加深表现出一定的变化规律,并在不同土层间差异显著;土壤容重、有效磷和EC在各土层间无显著变化规律。(2)有机质分别与土壤容重、pH值、碱解氮和有效磷在0~30 cm土层显著相关(P<0.05),碱解氮和有机质与样地乔木平均胸径和草本层盖度显著正相关(P<0.05)。受城市化和人类活动影响,在对人工林进行管理时,应考虑城市人工林的复杂性与差异性,针对不同类型林地制定相应的个性化管理措施,促进人工林长效健康可持续发展。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薛文悦  戴伟  王乐乐  戚俊  李晓红  
为探讨北京山地森林土壤酶特征及其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并进一步评价其肥力水平,对北京雾灵山、十三陵地区和密云水库区的落叶松、侧柏、白皮松和油松4种针叶林下不同层次土壤的脲酶、多酚氧化酶、过氧化物酶和过氧化氢酶的活性及其动力学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利用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等数学方法,研究了其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林型下土壤脲酶和过氧化氢酶的活性、酶促反应的最大速度(Vmax)、酶促反应速度反映指标(Vmax/Km)都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小,米氏常数(Km)无规律变化;各林型间土壤酶特征参数变化各异,表现出不同的酶促反应特点;土壤脲酶和过氧化氢酶的活性、Vmax、Vmax/Km等特征参数和...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陈雅昕  邓娇娇  周永斌  殷有  魏亚伟  白雪娇  朱文旭  
为探究蒙古栎天然次生林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变化及其主要影响因素,采用Illumina Mi Seq高通量测序和OTU分析法比较辽东山区白石砬子自然保护区蒙古栎天然次生林(QMs)和辽宁省森林经营研究所实验林场蒙古栎天然次生林(QMp)土壤微生物细菌和真菌群落结构的差异,同时测定土壤理化性质,探究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土壤环境因子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QMs土壤的全碳、全氮含量分别为84.62g·kg~(-1)和7375.33mg·kg~(-1),都显著高于QMp,QMs土壤的pH值为4.89,显著低于QMp。QMs和QMp土壤细菌主要包括变形菌门、放线菌门、酸酐菌门、绿弯菌门、疣微菌门、芽单胞菌门、拟杆菌门、浮霉菌门和硝化螺旋菌门,其中,变形菌门为绝对优势种;真菌主要包括子囊菌门、担子菌门和接合菌门。QMp土壤细菌的Shannon指数为10.04,Simpson指数为0.9964;真菌的Shannon指数为7.30,Simpson指数为0.97,都显著高于QMs,ACE指数和Chao1指数都无显著差异。土壤pH值,全碳、全氮、速效氮含量是影响该区蒙古栎林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差异的主要因素,而土壤pH值和全碳含量是影响该区蒙古栎天然次生林真菌群落结构差异的主控因子。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张建国  段爱国  童书振  孙洪刚  邓宗富  张守攻  
以受冰冻雪灾较为严重的江西省大岗山林区杉木近成熟林分为研究对象,探讨杉木林分结构和立地条件与杉木受损类型及灾害发生程度的关系,得到几点主要结论:1)冰冻雪压造成大岗山林区杉木受害株数比例达66.84%,受灾相当严重,杉木林分受害类型可分为弯梢、断梢、斜干、断干、倒地及翻蔸等6种,其中断干和断梢为最主要的2种受害类型。2)杉木林分结构对冰冻雪压危害具有明显的调节作用,灾害主要发生于径阶相对较小的林木,林分内径阶越大的林木其受害程度明显越轻;林分密度与受害强度具极显著正相关,密度越高,林分受损株数愈多,且密度主要影响断干、翻蔸这2种不可逆的受损类型,合理的密度调控至关重要。3)杉木林分的立地条件与...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赵铭臻  王利艳  刘静  邹显花  郑宏  范福金  马祥庆  林开敏  李明  
【目的】分析不同间伐保留密度及不同氮、磷肥施用量对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成熟林生长和材种结构的影响,为高效培育大径材杉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27年生立地指数大于22的杉木人工林,采用正交试验设置9块标准地,间伐保留密度设为300、600和825株·hm~(-2),氮肥施用量设为0、100、200 g·株~(-1),磷肥施用量设为0、250、500 g·株~(-1)。【结果】间伐保留密度过大会限制杉木成熟林胸径增加,间伐保留密度过小会降低林分蓄积量,间伐和施肥均能有效促进单株材积增长,较高氮肥施用量能够促进杉木胸径、树高和平均单株材积的生长,氮、磷肥混合施用能够更有效地增加林分蓄积量的积累。间伐保留密度及氮、磷肥施用量3个因素均显著影响杉木成熟林大径材出材量(P<0.05),间伐保留密度和磷肥施用量对杉木成熟林大径材出材率具有显著影响(P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