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948)
2023(8530)
2022(7496)
2021(6739)
2020(6215)
2019(14727)
2018(14464)
2017(27420)
2016(15601)
2015(17758)
2014(18074)
2013(18084)
2012(17053)
2011(15666)
2010(15811)
2009(14792)
2008(14885)
2007(13545)
2006(11619)
2005(10376)
作者
(50702)
(42616)
(42266)
(40070)
(26867)
(20568)
(19435)
(16896)
(16096)
(15199)
(14389)
(14284)
(13716)
(13713)
(13676)
(13419)
(13381)
(12623)
(12363)
(12264)
(10885)
(10719)
(10350)
(9857)
(9595)
(9564)
(9548)
(9417)
(8910)
(8643)
学科
(67142)
经济(67076)
管理(40618)
(39214)
方法(35799)
数学(32075)
(32004)
企业(32004)
数学方法(31567)
(16951)
(16871)
中国(15793)
(15725)
地方(12819)
业经(12453)
(11658)
贸易(11654)
(11298)
(11138)
农业(11135)
理论(10886)
(10119)
(9719)
财务(9675)
财务管理(9645)
环境(9227)
企业财务(9109)
(9046)
银行(8988)
(8928)
机构
大学(232984)
学院(230838)
(89391)
经济(87412)
管理(84175)
研究(83208)
理学(72940)
理学院(72030)
管理学(70169)
管理学院(69777)
中国(60727)
科学(57310)
(52467)
(50553)
(45982)
业大(42345)
农业(42291)
研究所(42225)
(39831)
中心(37784)
(35110)
北京(31933)
财经(31576)
(29680)
师范(29200)
(29069)
(28455)
(27858)
农业大学(27280)
(27132)
基金
项目(156414)
科学(120165)
基金(112003)
研究(104258)
(101570)
国家(100769)
科学基金(83518)
社会(62569)
(62568)
社会科(59173)
社会科学(59148)
基金项目(58743)
自然(58406)
自然科(57055)
自然科学(57030)
自然科学基金(55969)
(54183)
教育(49429)
资助(48223)
编号(41448)
重点(36483)
成果(33890)
(33764)
(33540)
计划(33207)
(32029)
科研(31488)
创新(30046)
课题(29917)
科技(29781)
期刊
(94747)
经济(94747)
研究(62342)
学报(48575)
(46882)
中国(45590)
科学(40140)
大学(34317)
学学(32616)
农业(31627)
(31112)
管理(29527)
教育(23342)
技术(20731)
(17804)
(17620)
金融(17620)
经济研究(15989)
财经(15058)
业经(14555)
统计(14195)
(13428)
业大(13386)
(12884)
问题(12696)
(12411)
技术经济(12159)
决策(11513)
科技(11250)
农业大学(11211)
共检索到33744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钟昌松  范继征  吕巨智  石达金  卢生乔  弓雪  陈坤  刘亚利  闫飞燕  程伟东  张述宽  
【目的】分析温热带血缘玉米品种的多样性和类群结构,探索不同血缘玉米品种性状间的互补性,为广西玉米种质资源的创新利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裂区设计,以密度为主处理、品种为副处理,对购自广西45份玉米品种资源的全生育期、株高和千粒重等21个性状指标进行聚类分析,综合评价不同温热带血缘玉米品种的差异和优势特点。【结果】不同温热带血缘玉米品种株高、千粒重和产量等13个数量性状的多样性较丰富,多样性指数介于1.68~2.07;品种间遗传多样性较丰富,共得到138个变异,平均遗传丰富度为6.57。聚类分析结果可将45份品种资源划分为2类,分类结果与品种审定的生态区域和系谱来源关联性较大,可分别定性为偏热带品种和偏温带品种。基于聚类分析结果的表型性状差异分析结果表明,偏热带品种的优势性状是株高、穗位高、行粒数、穗长和抗病性,偏温带品种的优势性状是茎粗、穗粗和行数。主要农艺性状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偏热带品种产量表现优于偏温带品种与其株高和穗位高极显著高于偏温带品种有关;增加种植密度,偏温带品种可表现出耐密稳产特性。【结论】广西玉米品种资源多样性较丰富,偏热带品种和偏温带品种各有值得借鉴和利用的优良性状和特点,可研究吸收其优良性状进行表型互补,以提高广西玉米品种的高产潜力。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蒙祖庆  宋丰萍  
【目的】研究西藏玉米地方品种表型特点,为西藏玉米地方品种的整理、鉴定、评价及优异种质资源的挖掘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于2014-2015年,采用大田试验,对179份西藏玉米地方品种的出苗至抽雄时间、抽雄至散粉时间、散粉至吐丝时间、吐丝至成熟时间、生育期、雄穗一级分枝数、雄穗长、茎粗、株高、穗位高、主茎叶片数、果穗长、穗粗、穗行数、行粒数、百粒质量、出籽率、双穗率、空秆率、雄穗护颖颜色、花药颜色、花丝颜色、穗型、粒型、籽粒颜色、籽粒形状、穗轴颜色27个表型性状进行系统鉴定,根据其地理来源,计算各性状的分布范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段智利  杨晓婷  陈洪梅  希从芳  汪燕芬  王晶  李建宾  
以4个优良热带、亚热带玉米自交系为测验种,9个优良温带玉米自交系为被测系,按NCⅡ遗传交配设计配制36个杂交组合,在云南省昆明、曲靖和德宏3个不同生态条件下进行田间鉴评,研究其9个性状的配合力及遗传参数。结果表明:热带自交系CRN3760-1-2-2-1-1-2的产量GCA效应值最高,其次是YML46、[阿1112×T(5003×云146)]##-1-1-1-1-B、2870263-4-2-1-B-B-BB-B、IRF321、8723、23X等自交系,都具有显著的产量GCA正效应值,是组配强优势杂交组合的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王利锋  李会勇  唐保军  程泽强  王振华  铁双贵  
【目的】分析河南省玉米地方品种的遗传多样性,为进一步改良利用提供合理方案。【方法】利用表型和SSR标记基因型,对88份有代表性的地方品种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这些地方品种农艺性状表现出较大差异,表型聚类将其划分为7个类群,大部分品种聚在一个类群内,但仍有部分品种独立成群。SSR分析表明,每对引物可以稳定检测到2~10个等位基因,40对SSR引物共检测到198个等位基因,平均每个位点4.95个等位基因,遗传相似系数为0.63~0.89。SSR标记聚类分析同样将此材料划分为7个类群,大部分品种仍主要集中在一个主群内。Mental测验结果表明,表型同基因型距离矩阵间存在极显著正相关(r=0.7...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徐晓  任根增  赵欣蕊  常金华  崔江慧  
【目的】通过对高粱种质资源穗部表型多样性与遗传变异规律的研究,筛选高粱优异种质,丰富高粱穗部相关性状的遗传信息,为现有种质资源的保护、高效利用及新品种的选育等提供参考。【方法】以 320 份来源于中国各地的高粱种质为供试材料,对其在 2 个不同生态环境下的 12 个穗部性状(粒长、粒宽、千粒重、籽粒硬度、籽粒容重、角质率、穗粒重、穗长、穗柄长、穗柄直径、一级枝梗长和一级枝梗数)进行精准鉴定。运用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等方法对高粱种质资源进行综合评价,并根据综合评价 F 值及目标性状筛选出不同突出特点的优异高粱种质。【结果】各数量性状分布频次呈中间高两边低的分布趋势,籽粒硬度、穗粒重和籽粒容重、角质率 2 年间的频次分布和曲线走势分别在保定和晋中试验点较为相似,多数性状只在一个年份或单个试验点呈正态分布;除穗长和一级枝梗数外,其余性状的均值在同年两点间存在差异;12 个穗部性状的平均多样性指数(H')分布范围为 1.72—2.11,其中,籽粒硬度的多样性指数均值最高,一级枝梗长的多样性指数均值最低;籽粒硬度、角质率、穗粒重、一级枝梗长和一级枝梗数的变异系数均高于 30.00%;所提取的 4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为 65.39%;聚类分析将 320 份种质划分为 3 个类群,第Ⅰ类可作为筛选工艺(帚)用高粱的种质类,第Ⅱ类适用于粒用(酿造)高粱优异种质的选育,第Ⅲ类为穗部性状表现较差的种质;依据综合得分 F 值及目标性状筛选出具有不同突出特点的 29 份优异种质。【结论】参试高粱种质资源穗部性状表型变异丰富,多样性程度较高;角质率和一级枝梗长的变异系数较高;粒长、粒宽、籽粒硬度、籽粒容重和穗粒重受环境条件影响较大,一级枝梗长相对稳定;筛选出优异种质 29 份。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唐兰  张艳茹  邱贵兰  李若楠  赵丽  吴元奇  
前期通过矮秆高粱和本地玉米远缘杂交成功选育出矮秆dwarf-12,经过前人研究该矮秆基因可能由br2控制,由于无不良性状,为了利用、发掘优良的矮秆自交系,又将dwarf-12和本地白玉米杂交,选育出优良矮秆自交系d8227,前人将得到的矮秆玉米材料d8227经过与不同高度的玉米组合,鉴定出具有较好的配合力,为增加矮秆玉米种质资源,提高玉米产量,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以d8227和dwarf-12为研究材料,比较矮秆亲本和子代之间的主要农艺性状差异,观察茎秆细胞学差异;用d8227和4个不同背景自交系进行遗传交配设计,分析矮秆基因的遗传模式;构建定位群体,用BSA方法,进行高通量测序,对矮秆基因进行初步定位,并对定位区间已知的矮秆材料进行等位性鉴定,明确目标基因与已知基因的关系。结果表明,d8227株高比亲本株高增加9.35%,穗位增加31.50%,d8227叶片减少,茎节长度增加,d8227的穗质量、行粒数、百粒质量、穗长、粒深比dwarf-12增加52.21%,5.26%,23.76%,6.93%,12.02%;利用石蜡切片方法,用显微镜观察d8227和dwarf-12穗上、穗位、穗下的横切、纵切细胞特征,d8227纵切细胞排列松散,细胞明显伸长;dwarf-12细胞排列有规则、紧凑,经过测量细胞面积,d8227穗位、穗下细胞面积显著高于dwarf-12,这主要是由于d8227细胞伸长导致。通过遗传分析,矮秆基因为隐性单基因,基因初步定位,将矮秆基因定位于1号染色体190~215 Mb,选取区间已经定位的矮秆玉米进行等位性鉴定,2 a种植结果表明,d8227与123d、Na360不是等位基因,可能与125d、123d为等位基因,需要后续精细定位和深入研究。综合来看,d8227是一个性状优良的中等矮秆材料,具有育种潜力,但还需进行精细定位等深入研究来判断其利用价值。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蒙祖庆  宋丰萍  
为了解西藏玉米地方品种多样性及类群特点,进一步挖掘优异基因资源,采用多年重复实验,对179份西藏玉米地方品种的36个农艺性状进行多样性鉴定,利用离差平方和方法分年进行聚类分析,分析了西藏玉米地方品种的表型特征,结果表明:西藏玉米地方品种存在较高水平的多样性,36个农艺性状中有20个性状的多样性指数达2.0以上,其中粒色的多样性指数2.27,体现西藏玉米地方品种粒色丰富的突出特点。基于36个性状的聚类分析结果将西藏玉米地方品种分为3大类群,即晚熟高秆型、高寒早熟型和干热河谷硬粒型。其中干热河谷硬粒类群是西藏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陈彦惠  张传贞  徐洪杰  
采用NCⅡ交配设计,研究分析了我国具有国外血缘杂种优势群优良玉米自交系的基本遗传参数及其与国内血缘自交系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这一优势群的优良自交系中,多数数量性状遗传变异较大,具有进一步改良提高的潜力。单株产量、行粒数、株高、穗行数的显性方差大于加性方差,其余性状的显性方差小于或等于加性方差;国内血缘自交系与之杂交,单株产量的一般配合力较高,说明二者的基因型间普遍存在着较大的遗传差异。因此,应根据"国内系×国外系"杂优利用的原则,在具有国外血缘杂种优势群中,通过回交、二环系法和轮回选择等途径,对自交系加以改良利用。并讨论了杂种优势类群和模式的建立。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熊才运  王阳  裴虎  莫海伟  汤蕴琦  黄君  
为将雄性不育基因应用于甜玉米杂交制种中,达到降低劳动成本且保证种子纯度的目的。以来源于甜玉米自交系K78的雄性不育自发突变体male sterility 2020(ms2020)为材料,构建ms2020与甜玉米自交系M08的F_1及相应的F_2遗传群体,通过表型鉴定、遗传分析和基因定位研究ms2020甜玉米雄性不育突变体。表型鉴定结果表明:F_1群体均表现为雄性可育,F_2群体出现了育性分离。不育植株能够正常抽雄,但花药不开裂、散粉异常,花药变小且颜色淡黄;1%I_2-KI染色发现不育植株的花药内包含不能正常着色的败育花粉粒。遗传分析结果表明:育性正常植株与不育植株的比例符合3∶1,表明ms2020雄性不育突变体是由单基因控制的隐性突变体。利用BSA技术,初步将目的基因定位在7号染色体短臂上;随后利用初定位区间内的20对SSR标记对不育基因进行定位,将不育基因精细定位在标记S1和W10之间,物理距离为11.30 kb。该区间内包含Zm00001d018802和Zm00001d018803 2个注释基因;通过候选基因功能分析,推测已报道为玉米雄性不育基因的编码谷氧还蛋白的Zm00001d018802(ZmMs22/ZmMSCA1)基因可能是导致ms2020雄性不育的关键候选基因。本研究鉴定了ms2020甜玉米雄性不育突变体的败育特征和遗传特性,为甜玉米雄性不育化杂交制种提供了材料;同时,本研究定位到突变体的关键候选基因,为进一步解析其雄性不育的分子机制奠定了基础。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张小琼  郭剑  代书桃  任元  李凤艳  刘京宝  李永祥  张登峰  石云素  宋燕春  黎裕  王天宇  邹华文  李春辉  
【目的】根系作为植株吸收水分和养分的重要器官,对玉米生长及产量的形成至关重要。研究玉米根系结构的遗传机制指导玉米高产育种实践。【方法】以111份玉米优异自交系为材料,于2017年在北京、陕西永寿、山西定襄和河南原阳4个环境下对玉米地下节根层数(RLN)、地下节根总条数(TRN)、地下节根角度(RA)、地下节根面积(RS)、地下节根体积(RV)和地下节根干重(RDW)等6个玉米根系相关性状进行调查。取4个环境的平均值作为6个根系相关性状的表型数据,对6个相关性状进行统计分析和相关性分析,对不同年代、不同类群自交系的地下节根相关性状进行差异分析。基于该群体全基因组152 352个高质量SNP标记,利用FarmCPU模型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获得显著关联SNP位点,并在LD衰减距离范围内查找候选基因,对候选基因的功能进行富集分析。【结果】表型分析表明,6个地下节根性状均呈现正态分布,且均显示出较高的遗传力;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地下节根层数和总条数均与地下节根角度和面积呈负相关,地下节根的角度、面积、体积和干重等4个性状之间相互呈现显著正相关关系;不同年代的玉米地下根系结构存在差异,地下节根层数和总条数在年代的更替间表现出下降的趋势,地下节根角度和面积在年代更替间表现出上升的趋势,根干重和根体积在各年代间无显著差异;玉米地下根系结构在类群间也存在差异,旅大红骨类群的6个地下节根性状值均高于其余类群。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共检测到26个SNP位点与地下节根层数、总条数、体积和干重性状显著关联(P<0.00001),其中11个显著关联位点定位于前人报道的根系QTL区间内,2个显著关联SNP在地下节根层数和总条数中均被检测到。基于显著关联SNP位点共挖掘到177个候选基因,其中135个具有功能注释,Zm00001d037368可能为控制地下节根层数和总条数的一因多效候选基因。候选基因功能的富集分析结果显示,候选基因的功能主要涉及植物体内的代谢调节、应激反应、运输活性、催化活性、结合蛋白及细胞成分等。【结论】玉米自交系的根系结构在不同年代间和不同类群间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采用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策略挖掘控制玉米根系结构的相关遗传位点及候选基因,共检测到26个显著关联的SNP位点。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夏浩然  徐涛  贺伟  李建  张敖  阮燕晔  张立军  贺岩  崔震海  宋波  
为确定玉米5大杂优群苞叶表型可塑性在异地引种的稳定性和敏感性,收集了我国玉米5大杂优群50份自交系,2014年在海南省三亚市、2015年在北京市和2017年在辽宁省铁岭市3种环境下测定各杂优群的自交系在不同环境的苞叶性状,计算苞叶性状的变异系数,分析杂优群间苞叶长度可塑性(phenotypic plasticity of husk length, PHL)、宽度可塑性(phenotypic plasticity of husk width, PHW)和层数可塑性(phenotypic plasticity of husk layer number, PHN)的差异和杂优群内的相关性,比较不同环境和生长时期各气象因子的变化。结果显示:苞叶性状受环境影响显著;在全部测定群体、旅大红骨和唐四平头群中PHL与PHW呈显著正相关,在瑞德群中PHL与PHN呈极显著负相关;不同血缘玉米种质的苞叶表型可塑性存在明显差异,PHL与PHW表现出协同调控的特点;旅大红骨群的苞叶长度和PB群的苞叶长度、宽度对环境不敏感,这2个性状异地引种时会保持稳定;兰卡斯特群PHL较大,且符合苞叶性状南长北短的要求,这类育种材料适合南北方异地引种;气象因子中平均温度和湿度在玉米生长前期差异较大,日照时间在玉米生长的前、中和后期都有一个差异较大的时段。因此,高温区适时早播,低温区适时晚播,有利于减少环境间的苞叶差异。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黄爱花  韦新兴  吴永升  陈国品  郑德波  莫润秀  邹成林  黄开健  谭华  
选用具有Suwan血缘的25个自交系作为被测系,以温带自交系掖478、黄早4、MO17、丹340作测验种,采用不完全双列杂交法组配出F1杂交组合100个。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对11个性状进行配合力分析,并估算群体遗传参数。结果表明,Su2-6-5-1、Su2-2-2-2、Su124、Su137-3、Su102、SW93-2-2-2、SW98-1-2自交系在穗部性状和产量性状的一般配合力效应大部分表现为正值,其综合性状较好,利用它们作亲本,较容易组配出强优势组合。而Su119-1、Su127和Su5-8-2综合性状表现较差,需改良后方能利用。对于产量性状,特殊配合力表现为较大正效应值的组合有S...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张健  黄德均  唐露  高立芳  
为了给三峡库区"粮改饲"筛选出高产质优、适应性强的青贮玉米(Zea mays)品种,对10个青贮玉米品种的生产性能和饲用品质进行了综合评价分析。结果表明,10个青贮玉米品种中,干草产量最高的为"渝青玉3号",达30 636.16 kg·hm~(–2);株高表现最好的为"重艮166"和"渝青玉3号",分别为311.93、310.67 cm;穗位高变化范围为99.04~123.05 cm,最大值为"大爱111";叶长和叶宽表现最好的分别为"大爱111"和"渝青玉3号";茎粗表现最好的为"渝青玉3号"和"曲辰九号";粗蛋白含量最高的为"青贮玉米318",达10.4%;中、酸性洗涤纤维最低的皆为"青贮玉米318"。应用灰色关联度分析表明,等权关联度和加权关联度排名前3位的均为"渝青玉3号"、"青贮玉米318"和"大爱111",该3个品种适宜在三峡库区推广种植。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童成昊  周文章  莫本田  陆龙超  邓似辰  秦杨  李干洲  徐龙鑫  武俊达  
本研究旨在对比分析不同青贮玉米(Zea mays)品种在喀斯特地区种植的生产性能、农艺性状及营养品质,以期筛选出适宜喀斯特地区种植的青贮玉米品种。试验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根据土壤肥沃分为3个区组,每个区组内种植6个玉米品种(‘曲辰11号’、‘筑青1号’、‘金玉908’、‘金玉818’、‘禾玉9566’和‘黔青446’)。结果表明,鲜草产量最高为‘金玉818’,达60.22 t·hm~(-2);各参试品种的风干物质含量均在35%~44.5%,穗比重均高于茎比重和叶比重,穗位高表现趋势与株高较为一致,株高最高的是‘筑青1号’(325.44 cm),其次为‘金玉908’(291.38 cm)和‘金玉818’(290.57 cm);营养品质测定结果显示,‘金玉818’、‘禾玉9566’和‘金玉908’在CP含量以及ADF含量均达到国家一级青贮玉米标准;应用灰色关联度分析各参试品种的优劣依次为‘金玉818’>‘筑青1号’>‘禾玉9566’>‘黔青446’>‘金玉908’>‘曲辰11号’。综合评价发现,‘金玉818’产量最高、农艺性状优异、营养品质较高,最适宜在喀斯特地区作为青贮玉米推广种植。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彭兴民  吴疆翀  王有琼  郑益兴  马李一  张燕平  
以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作为药用印楝表型选择的分析评价方法,对药用印楝表型选择的分析评价方法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性状间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特征根>1的4个公因子累计方差贡献率为83.53%,第1、第2、第3和第4公因子方差贡献率分别为31.33%、22.98%、15.11%和14.10%,种仁质量(0.995 11)、种子质量(0.956 76)、种子长(0.780 12)、印楝素A+B总含量(0.866 67)、印楝素B含量(0.819 34)、印楝素A含量(0.680 84)、地径(0.939 04)、株产果实数(0.722 82)、印楝素B与印楝素A比(-0.833 60)是表型选择分析...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