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355)
2023(8939)
2022(7305)
2021(6697)
2020(5078)
2019(11528)
2018(10959)
2017(20490)
2016(10856)
2015(11688)
2014(11733)
2013(11667)
2012(11286)
2011(10391)
2010(10564)
2009(9623)
2008(9273)
2007(8516)
2006(7888)
2005(7371)
作者
(31537)
(26496)
(26484)
(24870)
(16756)
(12549)
(11821)
(10232)
(10116)
(9596)
(9083)
(8750)
(8525)
(8403)
(8243)
(8126)
(7752)
(7699)
(7564)
(7517)
(6772)
(6560)
(6527)
(6002)
(5995)
(5942)
(5920)
(5826)
(5433)
(5261)
学科
(56445)
经济(56393)
(29146)
管理(24612)
地方(22890)
(21026)
中国(19408)
(18251)
企业(18251)
农业(15549)
业经(15528)
方法(13294)
地方经济(13210)
产业(11488)
(11236)
数学(10930)
数学方法(10826)
(9637)
金融(9635)
技术(9195)
环境(9169)
(9160)
银行(9151)
(9034)
(9029)
(8963)
贸易(8951)
(8731)
(8509)
发展(8492)
机构
学院(156712)
大学(150391)
(68020)
经济(66622)
研究(60859)
管理(54877)
理学(45793)
中国(45498)
理学院(45165)
管理学(44480)
管理学院(44186)
科学(36077)
(33422)
(30981)
(29316)
研究所(27836)
(27307)
中心(27056)
(25342)
(23996)
师范(23789)
(22182)
财经(22113)
北京(21772)
业大(21488)
(21279)
农业(20801)
经济学(20712)
(19759)
(19499)
基金
项目(101130)
科学(79805)
研究(79540)
基金(69531)
(59947)
国家(59349)
社会(51007)
科学基金(50085)
社会科(48365)
社会科学(48361)
(42168)
基金项目(36556)
教育(34755)
(34593)
编号(33247)
(30665)
自然(28160)
自然科(27408)
自然科学(27404)
成果(27059)
自然科学基金(26883)
资助(26512)
发展(25432)
(24971)
课题(24750)
重点(23584)
(21875)
国家社会(21007)
(21004)
(20490)
期刊
(88767)
经济(88767)
研究(51560)
中国(39204)
(29015)
教育(21990)
科学(21923)
管理(21793)
学报(21468)
农业(20075)
(19806)
(17651)
金融(17651)
业经(17526)
大学(16703)
学学(15671)
技术(14808)
经济研究(14113)
问题(11743)
财经(10521)
(9947)
(9373)
商业(8490)
(8358)
科技(8229)
经济问题(8014)
(7993)
论坛(7993)
技术经济(7958)
世界(7935)
共检索到25670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肖立新  
广西在助力深度贫困地区产业脱贫时,由于这些地区区位环境、资源开发、人才、技术、市场对接,特别是发展产业时相关决策者观念的问题,产业扶贫工作处于一定的困境中,如有政策却达不到相应目标、有资源却无法规模开发、有资源却无人力、有产业却无市场、有产品却无品牌、缺投入、缺渠道,一部分产业无法可持续发展。要破解这个困局,需要进一步完善和细化相关产业扶贫政策,加强深度贫困地区的产业服务,特别是各种对接性服务,加大投入和培训力度,采用适当的运营模式推动深度贫困地区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覃娟  潘文献  梁艳鸿  
近年来,广西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责任落实和重点工作推进力度前所未有,并取得了积极进展。对广西重点深度贫困村的调研表明,广西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面临的突出问题主要有基础设施薄弱,产业发展和增收困难,内生动力不足,住房、医疗、教育等保障水平不高等。应进一步完善脱贫攻坚体制机制和落实责任,加大对深度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精准破解深度贫困村农民增收瓶颈,全力解决建档立卡贫困户住房保障问题,加快提升深度贫困地区义务教育保障水平,多管齐下全面激发深度贫困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切实提高深度贫困地区社会保障服务水平,加大对边境地区脱贫攻坚的支持力度,加强扶贫领域风险监测防控管理。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吴乐  
深度贫困地区的贫困治理是当前脱贫攻坚的难点和焦点,是实现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及乡村振兴的关键环节。基于深度贫困地区面临资源禀赋约束、基础设施建设短板、精神贫困突出、基层干部能力薄弱等诸多困境,本文提出深度贫困地区要构建政府主导、多方协作的市场化脱贫机制,并系统分析了各主体之间的利益联结以及协作扶贫的动力机制,指出深度贫困地区要通过发展地区特色产业、实施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易地搬迁等措施消除贫困,最后针对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问题提出政策建议。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朱海波  聂凤英  
从脱贫攻坚的"产业扶贫"到乡村振兴的"产业兴旺",折射出产业发展对于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的根本性作用。基于对深度贫困地区精准扶贫调研中发现的产业扶贫市场机制不彰、可持续性差问题,本文首先以新结构经济学的"有效市场+有为政府"理论为基础,提出深度贫困地区扶贫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框架,即应根据当地资源、人力、资本、企业家才能等生产要素的禀赋结构,依循"市场逻辑+政府逻辑"的双重逻辑,培育和发展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形态,并构建多主体激励相容的参与机制及利益分配机制。进一步,基于对深度贫困地区符合上述逻辑的产业扶贫模式的多案例分析,从微观层面探讨市场逻辑和政府逻辑如何协同推动扶贫产业形成市场竞争优势并带动贫困户获取可持续的产业扶贫收益:企业发展与企业家才能的有效发挥将本地资源禀赋变成有市场的产品,政府因势利导对企业进行扶持激励并协调提供软硬件服务,从而推动企业做大做强并形成具有市场竞争优势的可持续扶贫产业;在可持续产业带动下,贫困户通过参与产业链订单生产、直接就业,以及将土地租出、到户扶贫资金入股企业等方式获取收入,提高内生发展能力,从而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促进人的发展和福祉提升的最终目标。最后,就进一步推动深度贫困地区扶贫产业可持续发展提出政策建议。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左停  徐加玉  李卓  
深度贫困地区是当前我国脱贫攻坚的重点地区。深度贫困具有长期性和代际性特点,"贫""困"交织,因"困"致贫现象突出,既有贫困人口内在局限性之困,也有外在的自然、经济、社会制度之困,导致贫困人口的"可行能力贫困"。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常规的开发项目扶贫这种硬性干预需具备的条件要求越来越高,对深度贫困人口的适应性挑战越来越大,相比之下基本公共服务减贫的路径属于软性干预,能够在开发项目扶贫路径之外提供新的适应性更强的减贫路径。基本公共服务和具有针对性的社会服务能够帮助贫困人口打破内、外困境,拓展贫困人口的可行能力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谢庭生,曾代良,徐达华,杨文辉,易国华  
湘西武陵山贫困地区是国家重点扶持的18 个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之一和少数民族聚居区,加快这一地区脱贫与发展,对缩小这一地区与全国的差距,保障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分析这一地区贫困现状入手,研究了贫困的原因和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提出了加快脱贫与发展的规划设想与对策。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高胜恩  
三维结构是一种客观存在。从人、自然与社会这一三维结构的独特视角分析贫困地区的脱贫与发展问题 ,认为贫困地区至今经济停滞不前 ,脱贫工作进展缓慢的原因固然有多种 ,但主要原因是人—自然—社会之间的良性运行链条被打断。要解决此问题 ,必须通过整合作用 ,找到三者之间结合的最佳状态。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戴祥玉  詹国辉  
探索可持续的创新路径是建立健全原深度贫困地区农村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实施机制的必然要求。嵌入地方性知识生产的自适应创新,在巩固原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成果、回应共同富裕创新诉求并提升宜居宜业水平方面具有显著实践优势。结合原深度贫困地区农村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创新实践发现,基于先赋性资源培育差异化发展优势、依托制度性设计构建在地化益贫机制、增强主体性自觉并打造复合化治理体系是其自适应创新的实践逻辑。长效推进原深度贫困地区农村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应兼顾创新导向、创新过程和创新主体的地方性知识再生产诉求,通过共谋发展规划、共推结构优化、共享发展成果、共创区域特色,以引导外援资源的在地化发展、构建全面乡村振兴中的同盟关系、提升驻村主体自主适应乡村环境的活力并提升本地差异化发展的竞争力。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凌经球  
党的十九大之后我国脱贫攻坚已经进入了聚焦深度贫困、打好深度贫困攻坚战的关键阶段。在脱贫攻坚的语境下,深度贫困具有特殊的指向。民族地区深度贫困具有分布区域整体性、目标达成难度层次性、致贫因素多重叠加性、贫困状态持续性、治理效益递减性、脱贫脆弱性等特征。深度贫困是民族地区脱贫攻坚最难啃的"硬骨头",推进民族地区深度贫困治理,必须找准切入点,把好立足点,突破关键点,强化支撑点,协同共振点。
[期刊] 西南金融  [作者] 常瑞  金开会  李勇  
党的十九大报告及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都强调要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解决当前"三农"发展的差异化、不均化、滞后化问题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新要求,也为更好地巩固与深化脱贫攻坚成果提供了战略性指导。打好脱贫攻坚战的关键是帮助贫困村实现产业"从无到有""从稀少到量增",这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是帮助脱贫村实现产业"从弱到强""从单一到丰富",这是脱贫成果的延续。当前,我国已进入脱贫攻坚决胜阶段,深度贫困地区成为攻坚克难的"最后一公里",本文以国家层面"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的凉山彝族自治州为例,采用实证分析与案例剖析研究农业产业资本形成推动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对处于不同发展阶段和选择不同产业项目的脱贫乡村在摘帽以后巩固扶贫成效、实现乡村振兴提供实践参考。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张娟娟  
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目前,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发生了深刻的阶段性变化,但实现2020年如期脱贫摘帽仍然面临产业扶贫亟待加强、"三保障"存在薄弱环节、内生动力仍显不足等问题。对此,需要加大对深度贫困县的资金支持力度,提升构建稳定脱贫的产业支撑,解决"三保障"存在的突出问题,健全激发贫困人口内生动力的有效机制。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吴绍珍  
电商扶贫作为我国十大精准扶贫工程之一,在打赢脱贫攻坚、实现乡村振兴中发挥着显著作用。作为深度贫困地区陇南市文县碧口镇把电商扶贫纳入精准扶贫体系,通过积极完善流通领域基础设施、提供人才支撑、强化资金保障、尊重市场作用、发挥示范效应等举措,在提升贫困人口就业率、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已成为新时期解决"三农"问题、乡村振兴、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渠道。但碧口镇仍然存在物流配送服务体系不健全、农村群众对电商营销接受程度低、电商专业人才匮乏、产业基础薄弱等一些亟须破解的难题,可以通过完善电商扶贫政策、加大电商扶贫资金投入、强化农村电商人才培养、持续开发农产品品牌、推动产业链体系建设等路径推进深度贫困地区电商扶贫的持续稳定发展。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周群力  张云华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在脱贫攻坚战中的相关做法和经验表明,通过扶志,贫困群众增强了脱贫的信心和决心,"要脱贫";通过扶智,贫困群众提升了受教育程度,帮扶干部提高了帮扶本领,"能脱贫";通过扶技,贫困群众获得了增收的技能,"会脱贫"。因此,扶志、扶智、扶技,是贫困地区解决内生性贫困问题的长久之计和治本之策,要通过扶志破除思想上的贫困,通过扶智破除贫困群众智育上的贫困和帮扶干部本领上的贫困,通过扶技破除技能上的贫困。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潘卓  李玉恒  刘愿理  廖和平  朱琳  
农户脱贫稳定性研究可为深度贫困地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论文基于可持续生计视角进一步厘定了“农户脱贫稳定性”概念,从自然资本、物质资本、社会资本、人力资本和金融资本5个维度构建了农户脱贫稳定性评价指标体系,选取地处深度贫困地区的贵州省天柱县为研究区,测算1295户样本农户脱贫稳定性指数,基于不同方法共同识别影响因素并探究影响机理,提出构建稳定脱贫的长效机制。结果表明:(1)研究区农户脱贫稳定性指数整体水平偏高,脱贫稳定性较强,但农户个体差异性显著,其中物质资本和自然资本维度的脱贫稳定性较高,金融资本其次,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维度的脱贫稳定性较低,返贫风险较大;(2)农户脱贫稳定性类型主要以一般型或稳定型为主,脱贫稳定性综合指数中各类型占比分布从高到低大致呈“水滴”特征,有12.44%的样本农户处于临界型,返贫风险较大;(3)技能培训、外出务工人口占比、土地流转、转移性收入占比、到乡镇政府距离和到主干道距离是影响研究区农户脱贫稳定性的主要影响因素;(4)构建了能力提升、产业培育、激发动力、完善基础设施和拓展就业“五位一体”的深度贫困地区农户脱贫稳定性长效机制。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廉超  林春逸  裴金平  
推进贫困地区女性就业脱贫对增强女性自我发展能力,增强家庭可持续发展保障,保障女性生存和发展权利具有重要的意义。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背景下,贫困地区女性就业脱贫与家庭可持续发展保障取得了积极的发展成效,但是,贫困地区女性的生存和发展权利仍未引起各界足够的重视,女性的自我发展能力较薄弱,女性就业难问题突出,贫困家庭可持续发展保障能力总体上仍较薄弱等。应从强化对贫困地区女性生存和发展权利的重视程度,加强贫困地区女性的自我发展能力建设,深入推进贫困地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增强贫困地区女性家庭可持续发展保障等方面加快推进贫困地区女性就业脱贫与进一步增强家庭可持续发展保障。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