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390)
2023(7776)
2022(6544)
2021(6024)
2020(4575)
2019(10426)
2018(10123)
2017(18560)
2016(10106)
2015(11210)
2014(11572)
2013(11508)
2012(11162)
2011(10290)
2010(10603)
2009(9726)
2008(9552)
2007(8594)
2006(7981)
2005(7605)
作者
(30153)
(25305)
(25184)
(23470)
(16187)
(12376)
(11332)
(9549)
(9499)
(9080)
(8663)
(8652)
(8455)
(7991)
(7840)
(7655)
(7533)
(7378)
(7307)
(7176)
(6438)
(6242)
(6085)
(5849)
(5840)
(5677)
(5596)
(5555)
(5256)
(5157)
学科
(48667)
经济(48607)
(23559)
管理(22062)
地方(20032)
中国(17527)
(16121)
企业(16121)
(15606)
业经(12936)
方法(11434)
农业(11292)
地方经济(10841)
(10121)
(9639)
金融(9634)
(9057)
银行(9042)
(8974)
(8874)
(8549)
贸易(8536)
数学(8346)
环境(8238)
数学方法(8212)
(8160)
(8150)
发展(7577)
(7549)
(7242)
机构
学院(145055)
大学(141265)
研究(58350)
(57290)
经济(55943)
管理(49338)
中国(44862)
理学(40321)
理学院(39653)
管理学(38969)
管理学院(38662)
科学(35829)
(32166)
(30140)
(27314)
研究所(27020)
中心(26181)
(26005)
(25026)
师范(24789)
(24542)
北京(21293)
(21193)
(20565)
农业(20047)
师范大学(20009)
财经(19836)
业大(19248)
(18951)
(17625)
基金
项目(89574)
科学(69905)
研究(68958)
基金(61272)
(53515)
国家(52901)
科学基金(44098)
社会(42864)
社会科(40485)
社会科学(40479)
(36717)
基金项目(32314)
教育(30844)
(30739)
编号(28583)
(27131)
自然(26210)
自然科(25510)
自然科学(25506)
自然科学基金(25030)
资助(24711)
成果(24322)
发展(22138)
(21732)
课题(21638)
重点(20739)
(18608)
(18553)
(17870)
创新(17347)
期刊
(78122)
经济(78122)
研究(49145)
中国(38507)
(26227)
教育(22934)
科学(21119)
学报(20853)
管理(20324)
(18622)
农业(18492)
(17740)
金融(17740)
大学(15774)
业经(14674)
学学(14562)
技术(12663)
经济研究(12256)
(10525)
问题(9843)
财经(9001)
(8209)
(8200)
资源(7936)
(7903)
国际(7894)
世界(7887)
(7646)
图书(7632)
商业(7485)
共检索到24946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对外经贸实务  [作者] 李小青  
广西"壮族三月三"经历了从歌节到传统民族节,再到文化旅游节的变迁,最终转型成为民族文化旅游品牌。这是少数民族地区利用传统民族节日促进地方旅游业发展的有效实践及典型做法,也为我国其他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积极的借鉴作用。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罗香妹  
旅游业和文化产业在资源上存在竞争关系,在发展中体现交叉关系。二者的协同发展对推动少数民族经济发展,促进少数文化繁荣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壮族三月三"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的重要民族节日,通过顶层设计、品牌传播、区内外协同等策略,成功打造"壮族三月三,八桂嘉年华"文化旅游品牌,在较大程度上实现了民族文化产业与少数民族乡村旅游协同发展。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潘万历  张方慧  余地  
为了带动经济增长,日本确立了"观光立国"战略,注重顶层设计,通过制定相关法律和基本计划,从国家层面推进观光旅游产业的发展。日本通过积极的宣传战略、放宽签证等具体措施吸引外国游客赴日观光,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与此同时,这些相关政策措施也对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启示。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何光暐  
旅游业是我国第三产业中最具活力和潜力的新兴产业,正成为中国国民经济新的增 长点。本文在回顾了中国旅游业的发展成就和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当前中国旅游业面临的一 系列新的重大发展机遇,提出:新世纪中国旅游业将以邓小平理论尤其是旅游经济思想为指 导,突出“六个”坚持,全面夯实建设“世界旅游强国”的基础,为促进我国的改革开放、 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期刊] 保险研究  [作者] 沈耀胜  
党的十四大三中全会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这为我国各行各业提出了新任务。在这种新形势下,加速培育保险市场,促进保险事业的大发展,也已成为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 加速培育保险市场,促进保险业大发展,是经济市场化的客观要求。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必
[期刊] 西南金融  [作者] 倪荣鸣  
新一届政府明确中国保监会为国务院直属正部级事业单位 ,标志着保险业在整个金融业中应有地位进一步确立 ,表明了中国保监会作为行业监管者地位的进一步提高。我们要与时俱进 ,不断改革监管机制、创新监管方式和完善监管手段 ,促进保险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一、适应保险...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王珺   吴哲   赵小钉   赵德惠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蔡雄  
世界上许多旅游业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告诉我们: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旅游业要取得成功,无一不是根据自己的国情,充分发扬本身的特点,使自己在国际旅游市场上享有良好的声誉。同世界上其他一些国家比较,当前中国旅游的特点主要是观光旅游,存在的优势一是我国幅员辽阔,大自然风光秀丽,名山大川不可胜数,特别是拥有一些原始地貌的风景区,更为世界罕有;二是文化灿烂,具有五千年悠久文明历史,人民热情好客,社会主义朝气蓬勃;三是在祖国辽阔的土地上,生活着许多民族,多民族风情就是发展中国旅游的重要内容。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在这样的条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冯学钢  
欧盟的一体化发展走在了世界其他经济一体化组织的前面,其旅游一体化进程与模式也值得参考和借鉴。本文立足于中国长江三角洲区域,通过分析欧盟的旅游一体化状况,启发长三角旅游业联动发展的思路,分别从区域机构与政策环境、社会发展基金、文化整合、人力资源水平以及可持续发展的环境要素六个方面予以了详细阐述,并提出长三角地区的发展模式及相关的对策建议。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郑荣富  
促进区域旅游与合作加速发展福建旅游业□郑荣富改革开放18年来,福建旅游业获得巨大的发展,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旅游接待人数和创汇数连续七年在全国各省市中位居第四位,成为福建省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旅游业在全省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明显增加,旅游业日益受...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陈志钢  
以广西阳朔县为例,在分析多期遥感影像的基础上,利用相对变化率、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空间叠置与转置、空间自相关等测度典型风景名胜城市阳朔县的土地利用的动态变化,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土地利用变化与旅游发展的互动机理。得出:①1993年来,阳朔县域建设用地是相对变化最大的土地利用类型;②阳朔县域建设用地在空间上分布呈现从集中向分散的趋势发展;③旅游业的发展加大了阳朔旅游基础设施用地、旅游服务设施用地的需求;④在农业发展减弱反馈、工业发展减弱反馈以及旅游业发展加强反馈的影响之下呈现农业用地、工业用地向旅游业用地转化的过程。文章最后认为建立旅游用地分类标准是深入探讨土地利用与旅游发展互动机理的基础,也是...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赵三辉  
湖南省张家界市因旅游立市、旅游兴市和旅游强市,旅游业是张家界市的第一产业,旅游经济是张家界市的支柱经济。如何发挥价格职能,服务于全市世界旅游精品建设的大局,是市物价局认真思考和不断探索的重要课题。近年来,我们对全市旅游价格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认真调查研究,摸清了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罗彩娟  
1949年以来,广西壮族自治区坚持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着力推进社会文化发展,致力于改善民生,为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关系的和谐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营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广西壮族自治区各民族在经济交往、文化交流、族际通婚、族际交友等方面的交往交流交融范围日益扩大,程度日益加深。新中国成立以来广西壮族自治区加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实践证明,为了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培育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着力抓好以下四个方面工作:要善于挖掘和合理利用历史资源;要坚持执行党的民族政策,提供政治保障;要提供坚实有力的经济保障;要构建涵盖历史、经济、政治、文化和居住格局等在内的互嵌式民族社会结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