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389)
2023(12000)
2022(9547)
2021(8425)
2020(7217)
2019(16293)
2018(16215)
2017(30600)
2016(17002)
2015(19368)
2014(19773)
2013(19343)
2012(17901)
2011(16139)
2010(16318)
2009(15192)
2008(15328)
2007(14238)
2006(12615)
2005(11213)
作者
(50869)
(42709)
(42686)
(40825)
(26875)
(20497)
(19551)
(16664)
(16177)
(15305)
(14568)
(14355)
(13775)
(13504)
(13431)
(13305)
(13205)
(12683)
(12374)
(12227)
(10717)
(10638)
(10605)
(9761)
(9755)
(9754)
(9590)
(9511)
(8739)
(8663)
学科
(76895)
经济(76837)
管理(45354)
(40797)
(31012)
企业(31012)
方法(30366)
数学(26635)
数学方法(26374)
(23618)
地方(22446)
中国(22420)
业经(17400)
(16155)
(15896)
农业(15658)
环境(14293)
(12906)
(12312)
贸易(12307)
(12225)
地方经济(11874)
(11856)
(11477)
理论(10968)
(10779)
银行(10749)
(10731)
金融(10729)
(10261)
机构
学院(246196)
大学(244279)
(98153)
经济(95843)
管理(89786)
研究(87049)
理学(76414)
理学院(75479)
管理学(73946)
管理学院(73491)
中国(65106)
科学(55891)
(53033)
(45863)
(45081)
(43884)
研究所(41066)
中心(40522)
(39660)
业大(38408)
农业(35878)
(34935)
师范(34587)
财经(34380)
北京(33334)
(31658)
(31506)
(30919)
经济学(30136)
技术(27870)
基金
项目(164890)
科学(128441)
研究(121352)
基金(115793)
(101703)
国家(100867)
科学基金(85041)
社会(75571)
社会科(71417)
社会科学(71392)
(66977)
基金项目(61528)
(56213)
教育(55583)
自然(53547)
自然科(52134)
自然科学(52118)
自然科学基金(51136)
编号(50607)
资助(46228)
成果(41260)
重点(38551)
(38211)
课题(36288)
(35227)
(33794)
创新(31744)
科研(31628)
国家社会(31040)
发展(30610)
期刊
(113708)
经济(113708)
研究(70072)
中国(53212)
(42698)
学报(40480)
科学(36364)
(33488)
管理(30901)
教育(30000)
大学(29925)
农业(28836)
学学(27903)
技术(23189)
(21051)
金融(21051)
业经(19734)
经济研究(17501)
财经(16547)
(15738)
问题(15692)
(14260)
图书(13689)
资源(13455)
(12727)
技术经济(12333)
科技(11683)
统计(11683)
商业(11235)
(11166)
共检索到37114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罗顺元   罗慧莲   梁健杰   张旭阳   严思疑  
以广西域内14市为评价单位,采用综合评价模型、耦合协调度模型和相对发展度模型对广西生态文明建设与城镇化水平进行全面评价,并测度它们之间的耦合协调状态。研究结果表明:(1)2010—2020年生态文明建设与城镇化建设水平提升均十分显著,但其协调发展不平衡、不充分。(2)耦合协调发展水平有较大提高。2010年广西14市均处于拮抗阶段,而2020年则有9个城市处于协调阶段,有5个城市处于磨合阶段。(3)广西生态文明建设总体上滞后于城市化。2010年广西12个城市生态文明建设超前于城市化,只有2个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滞后于城市化。而到了2020年生态文明建设滞后的城市就达到了8个,仅剩1个城市生态文明建设超前。(4)2010—2020年广西各城市生态文明建设与城镇化耦合协调发展类型发生了巨大变化,由2010年的大量Ⅲ型、少量Ⅰ型,演变成2020年的5种类型即Ⅳ、Ⅴ、Ⅶ、Ⅷ、Ⅸ。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罗顺元   罗慧莲   梁健杰   张旭阳   严思疑  
以广西域内14市为评价单位,采用综合评价模型、耦合协调度模型和相对发展度模型对广西生态文明建设与城镇化水平进行全面评价,并测度它们之间的耦合协调状态。研究结果表明:(1)2010—2020年生态文明建设与城镇化建设水平提升均十分显著,但其协调发展不平衡、不充分。(2)耦合协调发展水平有较大提高。2010年广西14市均处于拮抗阶段,而2020年则有9个城市处于协调阶段,有5个城市处于磨合阶段。(3)广西生态文明建设总体上滞后于城市化。2010年广西12个城市生态文明建设超前于城市化,只有2个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滞后于城市化。而到了2020年生态文明建设滞后的城市就达到了8个,仅剩1个城市生态文明建设超前。(4)2010—2020年广西各城市生态文明建设与城镇化耦合协调发展类型发生了巨大变化,由2010年的大量Ⅲ型、少量Ⅰ型,演变成2020年的5种类型即Ⅳ、Ⅴ、Ⅶ、Ⅷ、Ⅸ。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祁鹏卫  张贤  
以重庆市38个区县为评价单元,运用综合评价模型、耦合协调度模型及相对发展度模型,全面评价重庆市县域生态文明建设与城镇化水平,并测度其当前耦合协调状态。研究发现:(1)2006—2016年,重庆市生态文明建设由低水平阶段整体提升至较高水平,空间格局呈“东高西低”;城镇化由起步阶段进入加速发展阶段,空间格局呈“西高东低”。(2)2006—2016年,重庆市生态文明建设与城镇化耦合协调状态整体由拮抗阶段转向磨合阶段和协调阶段,并形成了处于协调阶段的主城高质量发展区和处于磨合阶段的其他较大区域。(3)2006—2016年,重庆市生态文明建设整体超前于城镇化,但各区县形成原因差异较大。(4)2006—2016年,重庆市生态文明建设与城镇化耦合协调发展类型整体由Ⅲ型转向Ⅵ型和Ⅸ型。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祁鹏卫  张贤  
以重庆市38个区县为评价单元,运用综合评价模型、耦合协调度模型及相对发展度模型,全面评价重庆市县域生态文明建设与城镇化水平,并测度其当前耦合协调状态。研究发现:(1)2006—2016年,重庆市生态文明建设由低水平阶段整体提升至较高水平,空间格局呈“东高西低”;城镇化由起步阶段进入加速发展阶段,空间格局呈“西高东低”。(2)2006—2016年,重庆市生态文明建设与城镇化耦合协调状态整体由拮抗阶段转向磨合阶段和协调阶段,并形成了处于协调阶段的主城高质量发展区和处于磨合阶段的其他较大区域。(3)2006—2016年,重庆市生态文明建设整体超前于城镇化,但各区县形成原因差异较大。(4)2006—2016年,重庆市生态文明建设与城镇化耦合协调发展类型整体由Ⅲ型转向Ⅵ型和Ⅸ型。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邓宗兵  宗树伟  苏聪文  陈钲  
基于生态文明建设和新型城镇化的耦合协调发展机理,分别构建了生态文明建设和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综合评价模型、耦合协调度模型、相对发展模型和固定效应模型研究了长江经济带生态文明建设和新型城镇化的耦合协调发展关系及其动力因素。结果表明:①从综合水平看,生态文明建设和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不充分、不平衡问题突出,特别是生态文明建设。②从协调发展水平来看,长江经济带总体处于初级协调阶段,东部处于中级协调阶段,中部和西部处于勉强协调阶段。③从相对发展度来看,长江经济带总体和中部为低水平的同步发展型,东部为生态文明建设滞后型,西部为新型城镇化滞后型。④从动力因素来看,动力开发不充分问题突出,且地区间的主要动力差异显著。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张小平  杨雪杰  苏凝娜  
在构建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定量分析了2004—2018年西北地区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的时空演变特点。结果表明,西北地区城镇化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其中社会城镇化水平最高且增长幅度最大,而人口城镇化和空间城镇化发展相对滞后,目前仍然处于较低水平;生态环境综合水平呈波动增长态势,虽然生态环境压力在逐年增大但生态环境状态和生态环境响应处于改善中,总体上生态环境在向好发展;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关系在不断优化升级,经历了基本不协调到基本协调再到良好协调3个主要阶段的变化,其耦合协调类型由城镇化滞后转变为生态环境滞后;各省(区)之间无论在城镇化、生态环境还是两者耦合协调方面差异都较大,应因地制宜制定差别化的区域发展战略。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赵伟   骆佳玲  
生态韧性是生态环境面对不确定性扰动的抵抗,恢复及适应能力。城镇化易导致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如何使其与生态韧性间达到平衡,是实现既要发展又保生态的关键。通过构建城镇化与生态风险、抵抗、适应和恢复4维的生态韧性评价指标体系,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和协调影响力指标测算2000~2020年三峡库区城镇化水平与生态韧性的耦合协调度,并对其时空变化格局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三峡库区城镇化水平呈波动上升趋势,表现出西南向东北部递减的分布格局;生态韧性水平也呈上升趋势,并表现出与城镇化水平“错位”的空间分布特征。(2)各区(县)耦合协调度基本保持不变,主要处于“轻度失调”“濒临失调”“勉强协调”或“中级协调”阶段,且多表现出生态韧性滞后或城镇化受阻等不协调类型,空间上存在异质性,呈“东北-西南向”的三区域纵向分布格局。(3)不同生态韧性子系统对城镇化与生态韧性耦合协调度的作用力不同:生态风险、适应和恢复指数对整体耦合协调度普遍起反向阻碍作用,而生态抵抗指数对整体耦合协调度普遍起正向推动作用,并且其强度呈常年持稳特征。以新型城镇化引领区域协调发展,并通过合理布局城市绿地、建立自然保护地体系,保护生态多样性关键地区等方法提高生态韧性,是未来三峡库区实现城镇化与生态韧性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主要路径。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邓椿  
在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分别对2005—2015年山西省11个地级市旅游产业系统、城镇化系统以及生态环境系统综合指数进行测算。基于测算结果构建耦合协调度发展模型并选取3个时间截面利用GIS软件分析其时空演变规律。结果表明:山西省各市3个系统指数以及综合评价指数均呈上升态势,但上升速率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耦合协调度最高的为太原市,最低的为忻州市。截面数据的分析表明,山西各地级市耦合协调度总体表现出失调衰退—中间过渡—协调提升的转化趋势。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崔木花  
以中原城市群9市为例,基于耦合协调度模型,首先评价了其城镇化和生态环境的相互影响程度,并将其划分几种类型,其次研究了中原城市群内部9市的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关系。结果表明:1中原城市群9市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总体协调发展水平偏低,除郑州外,其余8市城镇化水平均滞后于生态环境水平;2依据耦合协调度测算结果,中原城市群9市的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关系被划分为3种发展类型,即"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良好协调发展,生态环境滞后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中度协调发展,城镇化滞后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低度协调发展,城镇化滞后型"。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刘传哲  刘娜娜  夏雨霏  
通过构建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全局(局部)空间自相关等方法,对我国省域2005—2015年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时空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目前我国大多数省份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处于勉强协调状态,为拮抗向磨合阶段过渡时期;各省份的耦合协调度处于逐渐上升趋势,随着时间演化空间差异逐步缩小;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度在全局上表现出较强的空间依赖性,且其依赖性随着地理距离的增加而减弱。局部集聚模式呈现出向高-高集聚模式演进的趋势。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刘传哲  刘娜娜  夏雨霏  
通过构建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全局(局部)空间自相关等方法,对我国省域2005—2015年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时空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目前我国大多数省份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处于勉强协调状态,为拮抗向磨合阶段过渡时期;各省份的耦合协调度处于逐渐上升趋势,随着时间演化空间差异逐步缩小;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度在全局上表现出较强的空间依赖性,且其依赖性随着地理距离的增加而减弱。局部集聚模式呈现出向高-高集聚模式演进的趋势。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云小鹏  
基于2004—2020年黄河流域9个省(区)数据,建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交互关系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协调模型、相对发展模型和交互胁迫模型,探究二者动态耦合及交互关系。结果表明:黄河流域城镇化—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稳步提升,相对发展度逐步下降,“无序态→无序态与低稳态并存→低稳态→低稳态与中稳态并存”阶段有序接替;经济城镇化>社会城镇化>空间城镇化>人口城镇化,资源要素状态优于生态环境响应,生态环境压力与生态环境状态趋势基本一致,这基本符合黄河流域资源禀赋特点以及能源和粮食战略地位;黄河流域分省及整体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均存在交互胁迫关系且动态耦合关系空间分布不均衡,中下游经济发展较快省份的城镇化水平较高,上游欠发达省份承受的生态环境压力相对较高。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张耀   曹俊杰   韩世东  
文章基于2013—2020年我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运用熵权TOPSIS法、耦合协调度模型和面板Tobit模型探究省域数字经济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发展现状。研究结果表明:全国整体的两系统发展指数与耦合协调度均呈逐年上升态势,发展模式由新型城镇化主导、数字经济滞后转变为数字经济主导、新型城镇化滞后,耦合协调水平由中度失调转变为濒临失调;各省份间耦合协调水平差异较大,发展指数与耦合协调度均呈现“南高北低”的发展格局。经济发展水平、技术创新水平、劳动力质量、产业结构、政府能力、交通基础设施均对两系统耦合协调发展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技术创新水平与劳动力质量对两系统耦合协调发展的影响存在南北异质性。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毕国华  杨庆媛  刘苏  
基于生态文明建设与城市化的耦合机制,分别构建生态文明建设与城市化评价指标体系,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及相对发展度模型,研究了2008、2010、2012和2014年中国省域生态文明建设与城市化的耦合协调发展关系。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与城市化的耦合协调发展总体上处于磨合阶段,生态文明建设水平较城市化发展水平相对滞后。2从耦合协调度来看,生态文明建设与城市化的耦合协调发展阶段呈"两头窄、中间宽"的梭型态势;从相对发展度来看,生态文明建设较城市化的相对发展状态呈"倒三角"态势。3生态文明建设与城市化的耦合协调发展过程具有波动性,未来应注重提升生态文明建设与城市化发展质量,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与城市化稳定协调发展。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毕国华  杨庆媛  刘苏  
基于生态文明建设与城市化的耦合机制,分别构建生态文明建设与城市化评价指标体系,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及相对发展度模型,研究了2008、2010、2012和2014年中国省域生态文明建设与城市化的耦合协调发展关系。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与城市化的耦合协调发展总体上处于磨合阶段,生态文明建设水平较城市化发展水平相对滞后。2从耦合协调度来看,生态文明建设与城市化的耦合协调发展阶段呈"两头窄、中间宽"的梭型态势;从相对发展度来看,生态文明建设较城市化的相对发展状态呈"倒三角"态势。3生态文明建设与城市化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