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022)
- 2023(14463)
- 2022(12383)
- 2021(11478)
- 2020(9327)
- 2019(21427)
- 2018(21510)
- 2017(40823)
- 2016(22022)
- 2015(24718)
- 2014(25062)
- 2013(24964)
- 2012(23292)
- 2011(21259)
- 2010(21518)
- 2009(19767)
- 2008(18940)
- 2007(16870)
- 2006(15108)
- 2005(13177)
- 学科
- 济(98164)
- 经济(98067)
- 业(61037)
- 管理(57993)
- 企(45650)
- 企业(45650)
- 方法(37284)
- 农(36427)
- 数学(31741)
- 数学方法(31418)
- 中国(29236)
- 地方(27916)
- 业经(25123)
- 农业(24164)
- 财(20021)
- 学(19827)
- 制(17343)
- 发(15778)
- 贸(15732)
- 贸易(15718)
- 技术(15380)
- 易(15139)
- 环境(15077)
- 银(14935)
- 银行(14896)
- 和(14844)
- 地方经济(14758)
- 融(14587)
- 金融(14583)
- 理论(14463)
- 机构
- 学院(317110)
- 大学(315738)
- 济(127428)
- 管理(125505)
- 经济(124521)
- 研究(110632)
- 理学(108008)
- 理学院(106757)
- 管理学(105062)
- 管理学院(104479)
- 中国(81739)
- 京(68445)
- 科学(68133)
- 财(55845)
- 农(55722)
- 所(55298)
- 研究所(50197)
- 中心(50015)
- 业大(47917)
- 江(47557)
- 范(44761)
- 师范(44388)
- 财经(44044)
- 北京(43697)
- 农业(42286)
- 院(39952)
- 经(39837)
- 州(39099)
- 经济学(37207)
- 师范大学(35677)
- 基金
- 项目(215343)
- 科学(169035)
- 研究(161596)
- 基金(153696)
- 家(132878)
- 国家(131651)
- 科学基金(112786)
- 社会(101525)
- 社会科(95917)
- 社会科学(95895)
- 省(85483)
- 基金项目(82162)
- 教育(72561)
- 划(71007)
- 自然(70909)
- 自然科(69189)
- 自然科学(69177)
- 自然科学基金(67914)
- 编号(67575)
- 资助(61938)
- 成果(55340)
- 发(50822)
- 重点(47847)
- 课题(46696)
- 部(46570)
- 创(44697)
- 创新(41539)
- 发展(41124)
- 国家社会(41098)
- 项目编号(40510)
- 期刊
- 济(150947)
- 经济(150947)
- 研究(97219)
- 中国(66211)
- 农(56340)
- 学报(48774)
- 科学(46809)
- 管理(45722)
- 教育(39415)
- 财(39019)
- 农业(38412)
- 大学(37405)
- 学学(35061)
- 融(29537)
- 金融(29537)
- 业经(28343)
- 技术(27839)
- 经济研究(22544)
- 财经(20513)
- 问题(19870)
- 图书(18054)
- 经(17566)
- 业(17520)
- 科技(16263)
- 技术经济(15594)
- 理论(15384)
- 版(15219)
- 现代(14927)
- 商业(14709)
- 实践(14143)
共检索到47873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唐艳军
乡村振兴是以产业发展为基础的乡村的全面振兴,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振兴以产业发展为保障。广西少数民族特色村寨通过依托民族和区域特色资源发展支柱产业,注重培育融合发展的产业形态,构建多主体参与的产业合作模式等,在乡村振兴中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着产业发展扶持资金不足、民族特色支柱产业不强、产业发展扶持力度不大、产业发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不够、产业发展互动性和协作性不强等问题。广西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以产业发展推进乡村振兴的重点是要:创新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产业发展的投融资机制,构建以"互联网+"为基础的产业融合发展新格局和产业融合联动发展模式,建立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产业发展的帮扶机制和专业化指导机制。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左星移 李启宇 王洪辉 洪志键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目的在于实现对民族文化的活态保护、传承与创新。四川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存在产业链短、民居改造无民族特色、文化保护与发展不够、建设资金不足、利益联结机制缺乏等问题,亟需解决。契合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应采取推进特色村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改善特色村寨人居环境、传承发展特色村寨民族传统文化、促进特色村寨治理有效、促进农牧民生活富裕等措施促进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
关键词:
乡村振兴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建设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王雷鸣
<正>我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工作已经取得成效,不少地区针对本区域本民族特点开展了一系列促进保护和发展的工作。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从法律保护的视角开展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由杜承秀等撰写的专著《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立法问题研究》(中国言实出版社),创新性地从立法保护维度对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保护与发展进行剖析,并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的立法实践进行了全新解析。总览全书,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理解和分析。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陈丽芳 董蕾
乡村振兴战略与文化产业发展之间存在着双向的互动关系,二者协同发展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高质量发展。目前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产业面临着乡村文化娱乐消费不足、从业人员数量不足、文化产业发展不均衡等困境。乡村振兴背景下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充分利用民族文化资源,发挥文化产业的"民族性";抓住乡村振兴战略的机遇,明确地区资源优势;抓住高新技术的机遇,为文化产业赋能;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树立品牌意识,增强创新能力,深入开发和打造文化IP。
关键词:
乡村振兴 民族地区 文化产业 高质量发展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王兆峰 刘庆芳
选取2014和2017年两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运用地理集中指数、不均衡指数、G指数、核密度分析,揭示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空间异质性特征,进而利用地理探测器、叠加分析和邻域分析等方法,探测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空间异质性的形成因素。结果显示:①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呈集聚分布态势,西南地区和长江中游地区的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数量占比高达63.58%;在省区层面上,贵州、云南等较为集中,总体呈由西南地区向西北地区和沿海地区逐渐减少的趋势。②热点区大部分位于西南地区,冷点区为东部和东北部地区,次冷点区和次热点区呈大幅扩展趋势。③高密度核心区位于湘桂黔三省交界处,辐射区主要分布于云南和四川南部地区,微型核心区连接成线形成次密集绵延带。④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分布受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等多重因素的影响,民族文化的整体作用力较强;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总体上趋向于长江中上游、地形起伏度较小且距离中心城市较远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崔红茶 陈新 陈辞 王涛 王静 师岱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是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场域,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前沿阵地。文章选取三批次长江流域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作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空间分析及地理探测器等方法探究长江流域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空间分布特征及形成机理。结果表明:(1)整体上看,长江流域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空间分布异质性显著,呈现“大集聚、小分散”的分布格局,区位上为“上散中聚下疏”的特点,空间密度呈“一核心、两次核心”的分布形态。(2)分批次看,三批次的空间密度特征差异显著,从第一批到第三批,长江上游的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不断增多。(3)空间族际特征,长江流域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空间上呈现“大杂居、小聚居、交错杂居”的多民族共生格局。(4)影响因素及形成机理,长江流域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空间分布受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交互影响,其时空分异是“自然生态—经济社会—‘政治和文化’”人地系统下的一种和谐共生状态,表征着一定的环境适应性和长期形成的人地协调观。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赵强军
高质量发展对少数民族特色旅游资源开发提出高要求。少数民族具有特色体育旅游资源,开发少数民族体育旅游资源对推进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功能,有利于推动少数民族地区产业结构优化,推进乡村振兴与少数民族体育旅游资源融合发展,实现乡村振兴发展。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潘松刚 杨利春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2018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作为中央一号文件发布。2018年8月10~11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中国人口科学》杂志社主办、兰州大学《西北人口》杂志社承办的"少数民族地区人口可持续发展与乡村振兴"学术研讨会在甘肃省兰州市举行,会议旨在研究探讨新时代少数民族地区人口可持续发展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并有的放矢地提出应对策略。来自北京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四川
关键词:
多维贫困 易地扶贫搬迁 人口可持续发展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黄亮 陆林 丁雨莲
本文选择西双版纳傣族园为案例地,在简要介绍傣族园基本概况的基础上,分析傣族园发展旅游的资源优势,指出傣族园的旅游发展先后经历了三个不同的历史阶段。重点阐述了傣族园的民族文化生态旅游发展模式,主要涵盖可持续、和谐、辩证的发展理念,村寨、文化、旅游、经济四大发展要素以及“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针对该旅游发展模式提出实施整体开发战略、以人为本战略、文化制胜战略和科学管理战略,以供少数民族村寨旅游参考。
关键词:
民族村寨 模式 傣族园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魏曙光
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经济发展与否,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成败。我国实现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和少数民族特色经济的共同发展,是我国少数民族经济学科研究的一个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课题。研究少数民族特色产业创新与发展的对策建议,从国家层面上讲,应该制定和适时调整相应的政策、法规,从财政、税收、金融等方面加强对少数民族特色产业创新的支持;从地方政府层面讲,也应制定和修改相应政策、规定,并强化行政管理,为少数民族特色产业提供更多的优惠政策和资金支持;从企业层面讲,应加强制度管理,增强企业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忠斌 陈剑
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已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处在城镇化继续深化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双重背景下的特色村寨承担着多重角色与历史使命。村寨作为特殊的乡村型态,一方面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是推动城镇化进程的基础单元。基于此,文章提出"村寨镇化"概念及其发展的内生模式,厘清了特色村寨、城镇化与乡村振兴战略间的关系;在阐述村寨镇化科学内涵基础上,讨论资本聚合、文化旅游、传统工艺、生态农业、老字号品牌五大镇化模式;探讨了村寨镇化推动与乡村振兴的内在逻辑;分析村寨镇化的实施重点与保障条件,在遵循意识先行-政府引导-资本拉动-以人为本-村寨镇化思路的基础上,就具体政策路径略陈管见,以期为探索城镇化背景下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模式提供借鉴。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曹媛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点,是实现农民收入增加、农业高效发展和农村治理有效的基础。随着数字技术的迅速发展,数字经济成为我国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抓手,依靠数字经济赋能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对于促进农村经济结构升级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通过分析数字经济赋能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作用机理,探索数字经济与农村特色产业融合发展的有效路径,力求推动农村产业数字化发展,不断优化乡村治理模式和农民生产生活方式,助力实现乡村振兴。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张莞
发展乡村旅游是民族地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通过对四川省茂县乡村旅游的典型羌族村寨——坪头羌族村寨和牟托羌寨村民感知的田野调查,分析了羌族村寨发展乡村旅游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研究表明,羌族村寨旅游发展是政府、企业、村委会及村民四者利益博弈和行为协作的过程,其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在于当地村民能否持续受益,关键在于企业、村委会及村民三者能否持续有效地沟通。由此,政府应加强宣传和教育,引导村民充分发挥主体作用;企业应充分重视村民利益,处理好利益分配问题;村委会应该充分发挥自治作用,协调利益相关者各方关系。
[期刊] 中国财政
[作者]
2018年财政部国际财金合作司组织青年干部调研团赴浙江省丽水市景宁畲族自治县,开展以"利用多双边国际组织资源支持少数民族地区实现乡村振兴的景宁视角"为主题的调研活动。调研组深入田间地头,入村入户,通过座谈走访开展调研,在此基础上分析问题、总结经验,以期为利用多双边国际组织资源支持少数民族地区实现乡村振兴提出建议。
关键词:
乡村振兴 景宁县 畲族文化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龚婷 罗之勇
随着广西基础教育的快速发展,全区民族乡村女教师队伍规模在不断壮大,整体素质明显提升。但是传统文化的式微、去性别化的制度安排以及身份焦虑、职业生涯阻隔等因素,也在阻碍着乡村女教师队伍的发展。
关键词:
乡村女教师 发展关键 路径依赖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