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497)
2023(15081)
2022(12910)
2021(11728)
2020(10128)
2019(23239)
2018(23056)
2017(44320)
2016(24419)
2015(27365)
2014(27268)
2013(26719)
2012(24463)
2011(21918)
2010(21710)
2009(19793)
2008(19219)
2007(16887)
2006(14266)
2005(12088)
作者
(72358)
(60777)
(60534)
(57289)
(38198)
(29414)
(27497)
(24073)
(22844)
(21529)
(20532)
(20450)
(19214)
(18892)
(18887)
(18786)
(18743)
(18000)
(17572)
(17417)
(15342)
(14891)
(14578)
(13732)
(13709)
(13451)
(13427)
(13416)
(12309)
(12266)
学科
(99296)
经济(99188)
管理(71158)
(67415)
(55526)
企业(55526)
方法(50851)
数学(45674)
数学方法(44949)
(26359)
(25478)
(23291)
中国(22702)
业经(20465)
(18698)
贸易(18693)
(18202)
环境(17805)
农业(17631)
地方(17224)
(16839)
财务(16776)
财务管理(16737)
企业财务(15855)
(15800)
理论(15683)
技术(15048)
(14992)
(14100)
(13172)
机构
学院(346686)
大学(344730)
(136440)
管理(135799)
经济(133734)
理学(119127)
理学院(117825)
管理学(115284)
管理学院(114689)
研究(110908)
中国(81796)
科学(73602)
(71286)
(67329)
业大(60037)
(59610)
(56779)
农业(53880)
中心(52622)
研究所(52458)
(50219)
财经(49051)
(44563)
北京(43269)
(42533)
师范(41909)
经济学(41584)
(40245)
(39492)
技术(38269)
基金
项目(246260)
科学(192803)
基金(179456)
研究(169150)
(160206)
国家(158946)
科学基金(135885)
社会(106578)
社会科(101157)
社会科学(101124)
(97830)
基金项目(95534)
自然(92958)
自然科(90873)
自然科学(90844)
自然科学基金(89220)
(83112)
教育(79540)
资助(74013)
编号(67098)
重点(56006)
(53460)
(51768)
(51709)
成果(51651)
科研(48849)
计划(48641)
创新(48386)
课题(46150)
大学(45256)
期刊
(136080)
经济(136080)
研究(86266)
学报(63066)
中国(62071)
(59313)
科学(55779)
(46983)
大学(46606)
管理(46553)
学学(44625)
农业(40260)
教育(31665)
技术(31408)
(24734)
金融(24734)
业经(23687)
财经(23322)
经济研究(22766)
(22038)
(19966)
统计(18606)
(18503)
问题(18306)
技术经济(17536)
(17252)
科技(16990)
业大(16954)
资源(16060)
商业(15918)
共检索到47656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张中秋  胡宝清  韦金洪  
运用碳排放系数法测算广西2006—2015年土地整治碳排放量,运用LMDI模型分解土地整治碳排放影响因素,并结合脱钩弹性量化模型对经济增长和土地整治碳排放的脱钩效应进行分析。结果为:(1)2006—2015年广西土地整治碳排放量呈递增趋势,10年间年均增长率为18.12%。(2)能耗强度、工料碳排放强度、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对土地整治碳排放增加起促进作用,其累计效应值分别为31.616万吨、13.469万吨、4.855万吨和2.023万吨;工料强度和耕地规模对土地整治碳排放增加起抑制作用,其累计效应值分别为-11.412万吨和-4.384万吨。(3)工料碳排放强度脱钩弹性、能源强度脱钩弹性和经济规模脱钩弹性是影响广西经济增长与土地整治碳排放脱钩的重要因素,其累计贡献率分别为77.67%、16.0%和6.19%。研究结果表明:广西土地整治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脱钩状态波动幅度较大,尚不稳定,不利于二者的可持续发展。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李想  吉敏全  
运用IPCC碳排放测算方法,通过"自下而上"的交通碳排放计算方式,测算2008—2017年三江源地区交通碳排放总量。采用LMDI法,从能源结构效应、能源强度效应、经济产出效应、人口规模效应等对三江源地区交通碳排放进行因素分析,表明从平均贡献率来看经济产出效应最为显著,从变化趋势来看能源结构效应已逐渐替代人口规模效应成为影响三江源地区交通碳排放的主要因素。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赵定涛  张之  范进  
基于LMDI方法构建经济发展与产业用地脱钩指数分解模型,研究脱钩指数的影响因素,并以中国2001—2011年城市产业用地为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中国经济发展与城市产业用地总体上处于弱脱钩的非理想状态,用地强度效应是影响经济发展与产业用地脱钩关系的主要因素,产业结构效应对脱钩关系的影响不显著,未能充分释放出调节效能。最后,基于研究结论给出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杨红娟  李明云  刘红琴  
基于LMDI模型,分别研究碳排放系数、经济发展、能源强度、能源消费结构、产业结构、人口六个因素对云南省生产活动的碳排放的贡献量和贡献率。结果表明,经济发展是驱动云南省碳排放增加的最主要因素,人口规模和产业结构也是碳排放量增加的驱动因素;能源强度则是抑制碳排量增加的最主要影响因素,碳排放系数和能源消费结构因素也对减少碳排放起着一定的作用,但不是很明显。说明云南省由于处于工业化发展时期,工业发展对能源的消费需求大,影响因素中的驱动因素对碳排放量的贡献率大于抑制因素,在短时期内云南省的碳排放仍将持续增长。因此,云南省需要改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促进产业结构与能源消...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仲云云  仲伟周  
文章通过计算1995-2009年我国29个省市的碳排放量,揭示了我国碳排放的区域差异特征,并进一步构建"LMDI三层完全分解模型",研究了各地区碳排放增长的9类驱动因素,其中人均GDP是促进碳排放增长的决定因素,产业部门的能源强度下降是抑制碳排放增长的主要因素。文章根据这9类因素对各地区碳排放增长的影响方向和影响程度及其导致区域碳排放的异质性特征,提出了我国差异化区域碳减排政策。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刘晓燕  
对2003—2017年江苏省工业能源消费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进行估算,采用STIRPAT模型实证分析了工业能源消费碳排放规模和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因素。实证结果表明:碳排放规模、碳排放强度与劳均产出之间的关系分别为"N"型与倒"N"型;对碳排放规模和碳排放强度产生促进作用的因素为煤炭消费比重,对其产生抑制作用的因素为研发强度、能源效率;固定资产投资对碳排放规模具有促进作用,对碳排放强度具有抑制作用。根据研究结论提出政府低碳政策支持、优化能源结构、加快技术创新等建议降低碳排放规模与强度。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赵选民  段晓琛  
本文在假设经济增长与碳排放量存在EKC曲线的基础上构造了STIRPAT随机模型,利用岭回归分析法对陕西省2000~2014年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以探讨人口、经济发展水平、能源强度、城市化水平和能源消费结构五个因素对碳排放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五种因素与碳排放量均呈正相关关系,经济增长与碳排放量之间不存在EKC曲线,陕西省的碳排放量在将来依然会随人均GDP稳步增长。最后根据陕西省现状提出了针对性的政策建议,以期为各省市的低碳经济提供参考。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张友国  
基于经济—能源—环境动态CGE模型研究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国碳强度减排的影响。结果表明,短期内疫情冲击越大越不利于降低碳强度。实现既定碳强度减排目标时,疫情短期内对碳边际减排成本的影响比较显著,但长期内各情景中的碳边际减排成本将趋同。进一步,疫情不会明显影响中国碳达峰时间节点,但将显著降低碳峰值。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魏厦  
本文基于STIRPAT模型选择影响碳排放因素的变量,分析碳排放量与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人口总量、能源强度的协整关系,并建立向量误差修正模型分析4个变量的内在关系。模型结果显示:碳排放量与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人口总量、能源强度3个变量之间存在长期协整关系,人均GDP和人口总量的增长会增加碳排放,而技术进步则会降低碳排放,技术进步对碳排放量的影响效应较大;短期内各变量之间也存在一定相互影响。最后,根据模型分析结果提出合理的节能减排建议。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李国志  
气候变暖对日本的冲击非常大,因此日本政府一直非常重视碳减排问题。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日本政府出台了很多政策和法规,如环保积分制度、阳光计划等,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极大地推动了该国的低碳经济进程,这非常值得世界各国借鉴。本文基于日本的1966-2011年时间序列数据,利用状态空间模型,对日本碳排放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日本碳排放总量呈现波动式上升的趋势,人口规模、经济增长、技术进步与碳排放之间存在长期协整关系,是日本碳排放的主要影响因素。其中,人口规模对碳排放的影响弹性为负值,这主要归功于人均生活耗能的下降,从而抑制了碳排放,并且随着时间推移,抑制效应越来越明显;经济增长是日本碳排...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湘梅  姚智爽  
基于向量自回归(vector autoregression,VAR)模型分析方法,从能源消费总量、人均GDP、城市化水平和能源强度四个指标出发,分阶段分析了我国1953~2011年间的能源消费碳排放情况。研究表明:能源消费总量和城市化水平是驱动碳排放的核心动力,且两者作用相反。能源消费总量对碳排放起到正向驱动作用,碳排放对其响应与能源强度类似,持久且不稳定,说明中国能源"双控"政策的效果显现仍需很长一段时间,但两者的结构冲击对碳排放贡献大,效果明显。而城市化水平对碳排放有反向驱动作用,其响应可在短期内达到平稳状态,加之其结构冲击对碳排放贡献度可达10%,使之成为未来降低我国碳排放的有力措施。与...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汤嫣嫣  李爽  夏青  
近年居民碳排放比重逐年上升。在此背景下,文章测算了1990—2014年我国居民生活用能碳排放,并运用STIRPAT模型定量分析各变量对生活用能碳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能源结构、居民消费水平、城镇化率对我国居民生活用能碳排放的影响程度相对较大;从绝对视角来看,各因素的弹性系数绝对值依次为:人口规模、城市化率、能源结构(负值)、居民消费水平和能源强度。研究结果为我国能源结构的优化、集约型城市化的发展以及低碳消费的倡导提供理论基础。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张小平  葛栋栋  
依据甘肃省1995—2012年的统计数据,在估算能源消费碳排放量的基础上,运用STIRPAT模型分析了人口数量、老龄化率、城市化率等人口因素,人均GDP、居民消费水平等经济因素和能耗强度与产业结构等技术因素对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1)甘肃省能源消费的碳排放量呈波动上升态势;(2)人口城市化对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影响最为显著;(3)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是甘肃省能源消费碳排放的第二大驱动因素;(4)产业结构是影响甘肃省能源消费碳排放的第三大因素;(5)能耗强度尽管对碳排放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效果并不显著。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汤嫣嫣  李爽  夏青  
近年居民碳排放比重逐年上升。在此背景下,文章测算了1990—2014年我国居民生活用能碳排放,并运用STIRPAT模型定量分析各变量对生活用能碳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能源结构、居民消费水平、城镇化率对我国居民生活用能碳排放的影响程度相对较大;从绝对视角来看,各因素的弹性系数绝对值依次为:人口规模、城市化率、能源结构(负值)、居民消费水平和能源强度。研究结果为我国能源结构的优化、集约型城市化的发展以及低碳消费的倡导提供理论基础。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施应玲   余欣玥  
电力行业作为直接使用一次能源的最大部门,是落实我国碳减排目标的重点行业。为厘清电力行业碳排放的主要驱动或抑制来源,论文构建了LMDI模型,从国家及省域两个层面对2006—2020年电力行业碳排放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解。研究结果表明,从国家及省域两个层面来看,经济发展效应均为电力碳排放的主要促进因素,火电燃料转化效应和产业结构效应均为电力碳排放的抑制因素,电源结构效应、工业电耗强度效应在全国层面为电力碳排放的抑制因素,但在各省份中的影响效果及程度各有不同。论文以主要抑制因素为变量,利用系统聚类法将30个省份划分为六大区域,针对各区域影响因素的作用效果提出了因地制宜的减排政策。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