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114)
- 2023(7466)
- 2022(6173)
- 2021(5621)
- 2020(4668)
- 2019(11225)
- 2018(10945)
- 2017(20161)
- 2016(11322)
- 2015(12548)
- 2014(12667)
- 2013(12169)
- 2012(10978)
- 2011(9965)
- 2010(10193)
- 2009(9086)
- 2008(8949)
- 2007(7876)
- 2006(6874)
- 2005(5953)
- 学科
- 济(47311)
- 经济(47280)
- 管理(28935)
- 业(27213)
- 方法(23676)
- 企(22386)
- 企业(22386)
- 数学(21461)
- 数学方法(20896)
- 农(12053)
- 学(11760)
- 地方(11731)
- 中国(11200)
- 业经(9928)
- 财(9041)
- 理论(8637)
- 农业(8508)
- 和(7098)
- 环境(6955)
- 贸(6777)
- 贸易(6767)
- 制(6533)
- 易(6511)
- 技术(6409)
- 地方经济(6197)
- 划(5989)
- 教学(5958)
- 务(5747)
- 财务(5697)
- 财务管理(5683)
- 机构
- 学院(159818)
- 大学(158190)
- 管理(60051)
- 济(57660)
- 经济(56322)
- 研究(55756)
- 理学(52396)
- 理学院(51775)
- 管理学(50271)
- 管理学院(50026)
- 中国(39843)
- 科学(39481)
- 京(34739)
- 农(33473)
- 所(29874)
- 业大(29327)
- 研究所(27791)
- 农业(26511)
- 中心(25097)
- 财(24605)
- 江(23250)
- 北京(21978)
- 范(21385)
- 师范(21112)
- 院(20428)
- 技术(19994)
- 财经(19765)
- 州(19203)
- 省(18285)
- 科学院(17843)
- 基金
- 项目(115792)
- 科学(88981)
- 基金(81193)
- 研究(77768)
- 家(74529)
- 国家(74047)
- 科学基金(61748)
- 省(46915)
- 社会(46220)
- 社会科(43850)
- 社会科学(43834)
- 自然(43285)
- 基金项目(42493)
- 自然科(42256)
- 自然科学(42242)
- 自然科学基金(41399)
- 划(40588)
- 教育(37002)
- 资助(34641)
- 编号(30969)
- 重点(27390)
- 发(25454)
- 计划(24475)
- 成果(24014)
- 创(23762)
- 部(23712)
- 课题(22855)
- 科研(22629)
- 科技(22342)
- 创新(22333)
共检索到22650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庞世龙 欧芷阳 申文辉 侯远瑞 黄小荣 郑威
以广西平果县喀斯特山地银合欢Leucaena LeucocephaLa林、柚木TecTona grandis林、香樟cinnamomum camphora林、顶果木acrocarpus fraxinifoLius林及弃耕地植被自然恢复(对照)等5种植被恢复模式的土壤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土壤理化性质变异特征;综合敏感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和相关性分析,确定了研究区土壤质量评价指标的最小数据集,对不同植被恢复模式的土壤质量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质量评价指标最小数据集由土壤自然含水率、田间持水量、非毛管孔隙度、有机质、全磷、全钾、碱解氮和速效磷等8个指标组成。速效磷是研究区土壤质量评价的高度...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董茜 王根柱 庞丹波 董亮 张梅 刘玉国 万龙 周金星
[目的]本研究旨在评价滇东南喀斯特区不同植被恢复措施的土壤质量,以期为石漠化治理和植被生态恢复提供依据。[方法]以云南省建水县不同植被恢复措施为研究对象,基于聚类分析及主成分分析法建立最小数据集,利用全量及最小数据集土壤质量指数进行土壤质量评价。[结果]显示:(1)不同植被恢复措施的土壤理化性质差异显著(p车桑子灌木林>天然次生林>直杆蓝桉阔叶林>云南松针叶林。[结论]喀斯特区进行人工林恢复时可优先选择马尾松针叶林进行种植。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陆志星 王智慧 韦铄星 李娟 林建勇 欧汉彪 王平 蒋燚
【目的】评估桂西北喀斯特地区不同植被恢复模式的恢复潜力,为该地区的生态恢复和综合治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人工恢复了13 a的落叶阔叶林(DF)、落叶常绿阔叶混交林(EDF)和常绿阔叶林(EF)为研究对象,自然封育林(NF)为对照,设置固定样地,对每个样地内的植物群落进行调查,计算乔木径级结构、高度级结构、重要值以及多样性等指标。【结果】1)3种人工林(DF、EDF和EF)的植被恢复速度快于对照(NF),已形成乔木层。2)3种人工林的乔木径级结构均呈倒“J”型,高度级结构呈正偏态分布,其中DF比EDF、EF均多了4个径级和1个树高级,有效地提高了林分平均密度、树高和胸径。3)4种模式灌木层优势种组成相似,均为黄荆和青藤仔,而次优种则有所不同,NF以毛桐、盐肤木等多种阳性耐旱先锋种为主,DF则以银合欢、八角枫等多种耐阴喜湿润物种为主。4种模式草本层几乎都为多年生耐阴草本,且以蔓生莠竹为优势种,其中DF稀有种最多,群落异质性高,多样性大。4)乔木层4种多样性指数均表现为DF、EDF显著大于EF;灌木层各指数差异不明显;草本层的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和Simpson指数均表现为NF较大,但其均匀度指数较小。【结论】人工林的演替进度快于自然封育林,但自然封育林灌、草层的多样性高于人工林,3种人工模式中以落叶阔叶林恢复效果最佳,因此可在今后的石漠化治理中选用落叶阔叶林模式,并在成林郁闭后减少人工抚育,让其自然恢复,可在保证林分生长量的同时,维持住森林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田大伦 王新凯 方晰 闫文德 宁晓波 王光军
研究喀斯特地区4种植被恢复模式幼林生态系统碳含量、碳储量及其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不同树种同一器官中的碳含量存在差异;同一树种不同器官中的碳含量也不同,除楸树外,3种树地上部分各器官的碳含量普遍高于地下部分(根);不同树种各器官碳含量的变异系数为0.88%~7.02%;林下灌木层、草本层、死地被物层的平均碳含量分别为309.70~461.02,335.44~569.61和307.01~400.88g·kg-1,植被恢复初期,柏木林地、楸树林地土壤有机碳含量分别比对照地提高了56.37%和33.49%,而花椒林地下降了2.09%;不同林地土壤有机碳含量均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逐渐下降;4种林分乔木...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童成昊 周文章 莫本田 陆龙超 邓似辰 秦杨 李干洲 徐龙鑫 武俊达
本研究旨在对比分析不同青贮玉米(Zea mays)品种在喀斯特地区种植的生产性能、农艺性状及营养品质,以期筛选出适宜喀斯特地区种植的青贮玉米品种。试验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根据土壤肥沃分为3个区组,每个区组内种植6个玉米品种(‘曲辰11号’、‘筑青1号’、‘金玉908’、‘金玉818’、‘禾玉9566’和‘黔青446’)。结果表明,鲜草产量最高为‘金玉818’,达60.22 t·hm~(-2);各参试品种的风干物质含量均在35%~44.5%,穗比重均高于茎比重和叶比重,穗位高表现趋势与株高较为一致,株高最高的是‘筑青1号’(325.44 cm),其次为‘金玉908’(291.38 cm)和‘金玉818’(290.57 cm);营养品质测定结果显示,‘金玉818’、‘禾玉9566’和‘金玉908’在CP含量以及ADF含量均达到国家一级青贮玉米标准;应用灰色关联度分析各参试品种的优劣依次为‘金玉818’>‘筑青1号’>‘禾玉9566’>‘黔青446’>‘金玉908’>‘曲辰11号’。综合评价发现,‘金玉818’产量最高、农艺性状优异、营养品质较高,最适宜在喀斯特地区作为青贮玉米推广种植。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张跃进 李沁谊 王好才 时伟宇
【目的】探究西南喀斯特地区植被自然恢复演替过程中典型群落的土壤碳氮储量变化特征,为该地区植被恢复与重建提供数据支撑。【方法】采用空间代时间方法,在重庆市中梁山喀斯特槽谷选取弃耕地(弃耕半年)、草地(5~10 a)、灌丛(15~25年)、灌乔林(30~40年)和乔木林(50~60年)作为一个植被自然恢复演替序列,设置固定样地,采集0~10、10~30、30~50、50~70 cm土层土壤样品,测定有机碳(SOC)、全氮(TN)、全磷(TP)、全钾(TK)、铵态氮(NH_4~+-N)、硝态氮(NO_3~--N)含量及碳氮比(C/N)和土壤pH值,估算各演替序列下土壤的碳氮储量,分析在自然恢复演替不同阶段的土壤碳氮含量与储量特征。【结果】植被自然恢复演替显著提高了土壤SOC和TN含量与储量(P <0.05),土壤TN储量与土壤SOC含量显著正相关(P<0.01),与土壤TP含量显著正相关(P<0.001)。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徐明 张健 刘国彬 邱甜甜 郑明清
植被和土壤的耦合协调关系是沟谷地植被恢复进入良性演替发展阶段的重要标志。研究通过建立9个植被因子和11个土壤因子的2级层次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因子的权重,构建沟谷地植被-土壤系统耦合协调模型。结果表明:沟谷地经过20多年的植被恢复,不同植被恢复模式沟谷地的植被-土壤系统发展趋势均处于中级协调发展水平上;其中,刺槐林沟处于中级发展模式水平植被土壤同步型,柠条灌丛沟和天然草地沟为中级发展模式水平土壤滞后型;逐步回归线性分析表明,不同植被属性或土壤属性对其产生重要影响的环境因子(植被群落或土壤条件)存在差异。黄土丘陵区不同植被恢复模式沟谷地植被-土壤系统耦合协调关系存在一定差异,这可能与植...
关键词:
刺槐 柠条 天然草地 黄土丘陵区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吕明辉 王红亚 蔡运龙
中国西南喀斯特地区的土壤侵蚀问题倍受关注。本文针对喀斯特地区的土壤侵蚀研究现状,从喀斯特地区土壤侵蚀的格局研究、机理研究和生态恢复研究三个方面,综合论述了近几十年来有关喀斯特地区土壤侵蚀研究成果和进展。对喀斯特地区土壤侵蚀的区划、分类和分级研究进行归纳,将机理研究从自然因素和自然过程、人文因素和人文过程两个角度进行总结,阐述了喀斯特地区受损土地的生态恢复与重建研究,指出目前研究中所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的主要研究方向。
关键词:
西南地区 喀斯特 土壤侵蚀 石漠化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肖德安 王世杰 容丽 刘方 冉景丞 刘伟 程安云
按退化程度在茂兰喀斯特地区选取的4种不同植被类型依次为原生性乔木森林、次生性乔灌混合林、灌木林、灌丛草坡,并对各植被退化系统中1a内的土壤水中溶解有机碳(DOC)浓度变化特征进行测试分析,并探讨其对不同退化程度的植被的响应特征。结果显示:(1)各种植被类型下土壤水DOC含量按月份均呈现出由低到高、再由高到低的变化趋势,在6月底出现峰值;(2)土壤水DOC含量对降雨量具有很好的响应关系;(3)土壤水DOC含量随植被退化程度的加剧而呈现出递增的趋势,即退化的植被系统中土壤水的DOC含量大于未退化的植被系统,说明未退化的土壤-植被系统比较稳定,不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贮存能力大,流失少。研究结果表明...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罗海波 刘方 刘元生 何腾兵 苏英格
研究贵州中部喀斯特石漠化地区不同植被群落土壤和小生境土壤中有机碳的数量和质量变化。结果表明:喀斯特石漠化区阔叶林土壤有机总碳含量和腐殖酸碳含量明显高于灌木林、灌草丛和稀疏草丛,而土壤水溶性有机碳含量的变化则相反;喀斯特森林退化后,土壤有机碳的累积量减少、流失量增加;喀斯特小生境土壤有机总碳和腐殖酸碳含量存在明显的水平空间变异:石坑>石沟>石缝>石洞。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喀斯特土壤有机碳变化的第1主要因子由植被类型决定,第2主要因子由小生境类型所决定。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江周 何寻阳 韦映雪 胡乐宁 冯书珍
以广西西北喀斯特地区不同植被(草丛、灌丛、原生林)生态系统表层(0~10 cm)及深层(70~100 cm)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热裂解–气相–质谱(Pyr–TMAH–GC/MS)技术,研究不同植被表层与深层土壤颗粒有机质(POM)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表层土壤的pH值、有机碳、总氮、总磷、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均随植被的正向演替呈上升趋势;草丛表层土壤的有机碳、总磷和碱解氮含量均显著高于深层土壤的(P<0.05);灌丛表层土壤的有机碳、总氮、总磷、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均显著高于深层土壤的(P<0.05),灌丛表层土壤的pH值和总钾含量显著低于深层土壤的(P<0.05);原生林表层土壤的总磷、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显著高于深层土壤的(P<0.05);随着植被的正向演替,土壤POM总量呈增加趋势,表层土壤POM总量显著高于深层土壤的;土壤POM热裂解产物类型主要有木质素类、酚类、芳烃、多环芳烃及脂类化合物,木质素类化合物仅存在于表层土壤,稠环芳烃(此处指除萘和茚外的多环芳烃)占比则随植被的正向演替呈下降趋势;植被显著影响POM总量和POM热裂解产物中对羟基苯基、稠环芳烃、脂肪酸、正构烯烃、萘、氰的占比,土层深度显著影响POM总量和POM热裂解产物中对羟基苯基、愈创木基、丁香酚基、茚、脂肪酸、酮、苯、烷基苯、酚类和氰的占比,植被与土层的交互作用显著影响POM热裂解产物中对羟基苯基、萜烯和脂肪酸的占比;POM总量与有机碳、总氮、总磷、碱解氮、速效钾和速效磷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与容重和总钾含量呈显著负相关,稠环芳烃与有机碳、总氮、总磷、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呈显著负相关,且碱解氮和pH值显著影响POM化合物组成。可见,在喀斯特地区,土壤POM含量能反映土壤中潜在活性养分含量,可作为喀斯特地区评价不同植被恢复对土壤有机质库及土壤质量动态变化影响的敏感指标。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吴鹏 崔迎春 赵文君 舒德远 侯贻菊 丁访军 杨文斌
【目的】研究茂兰喀斯特森林植被自然恢复过程中不同演替阶段土壤养分与化学计量的动态变化规律,探讨两者间的相互关系,定量评价各影响因子对其的解释程度,阐明群落演替与土壤性状演变间的内在耦合关系,旨在为该区域植被的恢复与重建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草本群落、灌木灌丛群落、乔林群落和顶极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群落等演替阶段为研究对象,每个演替阶段各设置3个固定样地,样地内根据不同小生境随机布设12个土壤剖面,分层取样,测定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全磷(TP)和全钾(TK)含量,并计算其化学计量比。【结果】研究区土壤的SOC、TN、TP和TK含量均值分别为54.72、4.67、0.73和8.53 g/kg,且SOC、TP和TN含量相互间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表现出相对一致的变化规律;C:N、C:P、C:K、N:P、N:K和P:K分别为11.95、79.16、6.50、6.64、0.550 1和0.085 2;从变异系数来看,除TK含量和C:N属弱变异性以外,其余土壤养分含量及化学计量比均属中等变异性。随植被的正向演替,不同演替阶段的SOC、TN和TP含量基本上均呈上升趋势,而TK含量则呈倒"V"字型变化,表现为:乔林阶段>顶极阶段>灌木灌丛阶段>草本阶段;各演替阶段不同土层深度的SOC、TN和TP含量均表现为0~10 cm要高于10~20 cm,而TK含量则无明显变化。土壤化学计量特征随演替的进展其变化趋势差异较大;在土壤剖面层次上,各演替阶段除C:N不同土层深度间无显著差异以外,其余也均表现为0~10 cm要高于10~20 cm。冗余分析结果表明,土层深度和群落演替是调控该区域土壤养分含量和化学计量特征的主要因素,对其解释程度分别为32.82%和32.19%。【结论】研究区土壤有机碳含量相对较高,氮、磷养分含量丰富,植物生长受氮(或磷)素限制的原因可能是土壤养分含量的有效性偏低所致;减少人为干扰、加之适当的保护,促进群落的正向演替,提高喀斯特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抗干扰性,有利于土壤养分的积累;研究初步揭示了众多影响因子对土壤养分含量和化学计量特征的解释程度,对喀斯特森林的保护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张青山 欧阳运东 肖孔操 陈浩 李德军
硝化与反硝化是氮素生物地化循环的两个关键过程,同氮素有效性、氮流失及大气与水体质量安全等紧密相关。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选择桂西北喀斯特峰丛洼地植被恢复三个典型阶段植被群落为研究对象,以耕作旱地为参照,分析不同植被群落土壤硝化与反硝化潜势,探讨植被恢复对土壤硝化与反硝化潜势的影响及其内在机制。结果表明,不同植被群落土壤硝化和反硝化潜势存在显著差异,硝化潜势均值在18.78~49.08 mg N/(kg.d)之间,具体表现为次生林>旱地≈灌丛≈草丛;反硝化潜势均值在4.09~15.43 mg N/(kg.d)之间,具体表现为次生林≈旱地>草丛≈灌丛。总体上,土壤硝化潜势要大于反硝化潜势,且均是植被演替后期阶段(次生林)显著高于早初期阶段(草—灌丛),草丛和灌丛之间无显著差异性。土壤硝化和反硝化潜势与有机碳(SOC)、硝态氮含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同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SMBN)分别呈显著(P<0.05)和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研究表明,SOC、硝态氮含量、SMBN是影响喀斯特峰丛洼地土壤硝化和反硝化潜势的关键共性因子。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李有兵 李硕 李秀双 姜振辉 师江澜 田霄鸿
【目的】对不同秸秆还田模式下的土壤质量进行综合评价,筛选相对较优的秸秆还田模式,为关中平原小麦-玉米一年二熟轮作体系下大规模实行机械化秸秆还田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田间定位试验,在陕西关中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二熟耕作制度下,小麦秸秆设高留茬还田(WH)、粉碎还田(WC)和不还田(WN)3种还田方式,玉米秸秆设深松还田(MM)、旋耕还田(MC)和不还田(MN)3种还田方式,通过完全随机区组设计得到9种秸秆还田模式,分别为WH-MM、WH-MC、WH-MN、WC-MM、WC-MC、WC-MN、WN-MM、WN-MC、WN-MN,测定不同秸秆还田模式下的土壤理化性质,根据主成分分析法定量评价不同秸...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史月兰
西南喀斯特地区是我国绝对贫困人口相对集中地区之一,这里也是自然条件极为恶劣的生态环境脆弱地区。人口增加,土地超载,使农业生态环境日益恶化。贫困、环境退化制约该地区农业发展,功能多样化的农业发展模式是西南喀斯特地区农业发展模式的选择。一、贫困和环境退化是制约西南喀斯特地区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