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675)
2023(5501)
2022(4672)
2021(4051)
2020(3431)
2019(7493)
2018(7411)
2017(13980)
2016(7438)
2015(8408)
2014(8621)
2013(8654)
2012(8529)
2011(8116)
2010(8507)
2009(8049)
2008(7681)
2007(6991)
2006(6723)
2005(6470)
作者
(22228)
(18847)
(18720)
(18116)
(12106)
(8975)
(8450)
(7160)
(7137)
(6850)
(6703)
(6365)
(6274)
(6166)
(5982)
(5903)
(5697)
(5529)
(5484)
(5055)
(5038)
(4577)
(4495)
(4490)
(4288)
(4285)
(4127)
(4021)
(3869)
(3714)
学科
(59121)
经济(59074)
管理(20685)
地方(18136)
(15930)
方法(13761)
地方经济(12964)
(12296)
企业(12296)
数学(12160)
中国(12132)
数学方法(12038)
(10086)
业经(9976)
(9628)
(8912)
(7657)
农业(6959)
(6810)
金融(6810)
环境(6762)
经济学(6758)
(6696)
(6506)
银行(6502)
(6355)
(6116)
(5758)
(5537)
贸易(5526)
机构
学院(114672)
大学(114404)
(59932)
经济(58756)
研究(45663)
管理(40392)
中国(34997)
理学(33013)
理学院(32632)
管理学(32207)
管理学院(31982)
(25903)
科学(24160)
(23891)
(22831)
中心(20548)
(20216)
研究所(20190)
财经(19581)
经济学(19499)
(17334)
经济学院(17093)
(16488)
(16015)
(15654)
师范(15561)
(15537)
北京(15458)
(14481)
财经大学(13955)
基金
项目(66556)
科学(52615)
研究(51210)
基金(48014)
(40719)
国家(40376)
社会(34911)
科学基金(34397)
社会科(33071)
社会科学(33065)
(25278)
基金项目(24244)
教育(23022)
(20990)
编号(20092)
资助(19964)
自然(19344)
自然科(18867)
自然科学(18862)
自然科学基金(18508)
成果(17537)
(16370)
重点(15223)
课题(15167)
国家社会(14866)
(14784)
发展(14033)
(13842)
(13795)
经济(13668)
期刊
(80764)
经济(80764)
研究(43310)
中国(26727)
(19367)
管理(17752)
(15984)
(14434)
金融(14434)
学报(14024)
科学(13994)
经济研究(13624)
教育(12619)
技术(11638)
大学(11138)
财经(10951)
业经(10490)
学学(10331)
问题(10237)
农业(10003)
(9711)
技术经济(7627)
(7597)
国际(7170)
世界(7135)
经济问题(6794)
统计(6521)
改革(6226)
(6226)
经济管理(6013)
共检索到20108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张流  
《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框架协议》的签署,标志着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全面启动。广西应将承接产业转移作为全面融入泛珠三角经济圈的重点,同时,巩固原有区域经济合作成果,打破地方保护壁垒,构筑一体化共同市场, 以形成合作互动、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贺正楚  张良桥  
通过政府牵头,泛珠三角经济圈的“9+2”[1]个地区形成了区域经济圈,但这种由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推动的区域经济圈是否具有长期稳定性是值得思考的问题。通过建立一个泛珠三角经济圈区域经济长期稳定合作的博弈模型,分析了各地区在选择区域内主导产业时应充分考虑到产业的互补性,得出保持区域经济持续、稳定存在与发展的基本条件。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何文  
积极融入泛珠三角经济圈是当前及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内广西发展战略的一个重点,然而在接受珠三角产业转移过程中却存在着强辐射与弱吸收的突出矛盾,破解这一难题的途径在于做好“五个对接”,即思想观念对接、体制机制对接、基础设施对接、产业对接和市场对接。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崔萍  张秀三  
广东在泛珠三角经济合作区的初始竞争力、潜在竞争力和现实竞争力的实证分析表明广东的各项指标均领先于其它省份,因此广东在泛珠三角处于“领头羊”地位,相应地提出其未来的发展定位。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林凌  
构建泛珠三角合作平台是9+2各方谋求发展的需要,但这种合作要建立在利益双赢和多赢的基础上。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合作能否成功,一个关键性的举措就是实现香港与深圳的经济一体化和同城化,建设一国两制下的双子城,进而充分发挥香港既面向内地,又面向国际的“两个扇面的作用”,构建泛珠三角的核心区域。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何庆光  
运用聚类分析方法,根据泛珠三角经济圈11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自然资源状况、基础设施状况、技术水平的差异程度,对泛珠三角经济圈进行空间上的分类,把空间特征相似的地区聚成一子区域,并在此基础上确定泛珠三角经济圈各子区域的功能定位。
[期刊] 消费经济  [作者] 江传月  
在泛珠三角的经济合作中,作为第三产业的旅游业可以先行。泛珠三角的旅游合作,有良好的合作条件,需要 政府与市场“联手”,必须加快硬件和软件建设,通过实施无障碍旅游促进合作与共赢。
[期刊] 国际经贸探索  [作者] 邓志阳  
文章在论述“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合作的内容、如何消除三类障碍、实施区域共同经济政策的基础上,提出了区域经济合作自组力的理论,对自组力的来源、性质、结构、机能等进行了论述,并依据此理论提出了建立我国纵横结合新体制的改革设想。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继东  
冷战结束后世界经济已由地缘政治时代两极化转向区域化、多极化、一体化混合成长互相影响的地缘经济时代。面对严峻的挑战,泛珠三角经济圈的构建与整合是实施中国南向战略的关键与前提之一,应高度重视泛珠三角经济圈的构建与整合。在地缘上,泛珠三角经济圈的构建将对环南海经济圈的经济合作,东亚走廊的形成,珠江大都会带的兴起及点轴开发形成的南向"桥头堡"效应,海洋经济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完成中国南向地缘经济战略。
[期刊] 国际经贸探索  [作者] 杨友孝  罗安军  
在拟订打造“泛珠江三角洲经济圈”计划的过程中,科技合作是首先提出的课题。客观、科学地评估区域内各地区科研能力,并围绕结论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建议有十分现实的意义。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李开宇  潘秋玲  陈文晖  
广东等九省提出的泛珠三角经济区的战略构想为我国东、中、西部的区域经济合作提出了新的形式,它对我国西北地区的区域经济合作极具启发性。本文在分析和总结我国区域经济合作的趋势、"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特点的基础上,根据西北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区域合作现状,提出了西北区域经济合作的建议。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开宇,李九全,曹小曙  
"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合作构想为我国东、中、西部的区域经济合作提出了新的形式,对我国西北地区的区域经济合作极具启发性。在分析和总结"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基础和特点上,根据西北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区域合作现状,分析了合作发展的时空特征并提出调整重点。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王春萌  谷人旭  高士博  许树辉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加速、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中国迈入"经济新常态"的时代背景下,推进区域之间的产业分工与合作有助于资源的有效配置,达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该文以长三角经济圈内的25个地级以上城市为研究对象,采用区位基尼系数、产业专业化指数以及产业合作潜力模型等多种定量分析工具和方法测度、分析了长三角经济圈二省一市(江苏、浙江和上海)内25个地级以上城市所在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区域间的专业化分工强度、不同区域及城市的产业相对发展水平及不同城市之间的产业合作潜力。研究表明:在长三角经济圈内部,不同区域及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的整体差异先扩大后缩小,而经济发展水平的相对差异则持续缩小;区域产业集聚度明显...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程永林  
文章对东盟和泛珠三角之间的跨边界次区域经济合作展开实证分析,研究证实双方区域经济合作虽会扩大区内贸易份额,但贸易转移效应并不显著。双方贸易关系的互补性能促进区域资源优化配置,在优势互补的产品上产生贸易创造效应,形成推进区域经济合作的内在动力。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林凌  刘世庆  王娟  陈杰  
四川在泛珠江三角区域合作中,既要发挥资源能源和重工业等传统产业优势,更要客观审视四川的区位制约因素,积极发展短小轻薄的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型临空产业;不仅要用四川丰富的资源能源吸引东部产业转移,还要重视产业链招商和培育产业集群;既要积极参与泛珠合作,借助泛珠合作拓展面向东南亚、南亚的对外开放,发挥香港特别行政区的作用拓展国际资本市场和现代服务业的对外开放,同时要强化全方位的区域合作和对外开放,尤其要把成渝经济区建设放在突出位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