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782)
2023(10701)
2022(8624)
2021(7658)
2020(6495)
2019(14263)
2018(14107)
2017(27333)
2016(15001)
2015(16700)
2014(16643)
2013(16562)
2012(14995)
2011(13176)
2010(13577)
2009(13131)
2008(13227)
2007(12330)
2006(11321)
2005(10544)
作者
(40977)
(34802)
(34767)
(32564)
(21956)
(16691)
(15417)
(13350)
(13141)
(12608)
(11953)
(11805)
(11341)
(10845)
(10720)
(10414)
(10300)
(10121)
(10024)
(10019)
(8671)
(8665)
(8441)
(8215)
(8065)
(7855)
(7679)
(7590)
(7094)
(6993)
学科
(86155)
(69891)
企业(69891)
(68750)
经济(68641)
管理(56631)
(48945)
农业(32940)
业经(31727)
(27265)
方法(24680)
(19327)
财务(19318)
中国(19307)
财务管理(19305)
企业财务(18326)
数学(17156)
数学方法(17050)
(16794)
技术(15693)
(15528)
地方(13267)
(13136)
(12824)
农业经济(12545)
(12251)
(11894)
企业经济(11879)
理论(11425)
(11345)
机构
学院(218878)
大学(206862)
(95956)
经济(94201)
管理(91066)
理学(77707)
理学院(77111)
管理学(76275)
管理学院(75877)
研究(65174)
中国(55402)
(50024)
(46666)
(41770)
农业(37494)
(37118)
科学(35892)
财经(35883)
业大(34363)
(32284)
中心(32242)
(31645)
(28574)
经济学(27922)
研究所(27682)
经济管理(27364)
财经大学(25515)
北京(25486)
经济学院(25292)
(25110)
基金
项目(136568)
科学(110074)
研究(106435)
基金(99993)
(84126)
国家(83066)
科学基金(74031)
社会(71710)
社会科(67485)
社会科学(67469)
(56059)
基金项目(53255)
教育(46454)
编号(45020)
自然(44303)
(43702)
自然科(43305)
自然科学(43296)
自然科学基金(42604)
资助(38713)
成果(35278)
(34540)
(31382)
(30954)
(30408)
(29736)
(29654)
国家社会(29561)
课题(29321)
重点(29182)
期刊
(122543)
经济(122543)
研究(65027)
(56491)
中国(47831)
(39073)
农业(38009)
管理(35003)
科学(28670)
业经(28519)
学报(27617)
(23530)
金融(23530)
大学(23152)
学学(22297)
技术(20242)
(18892)
财经(17789)
教育(17512)
经济研究(16664)
问题(16498)
(15398)
农村(15121)
(15121)
农业经济(15104)
技术经济(13355)
世界(12751)
(12200)
经济问题(11691)
财会(11575)
共检索到34319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刘海文  银万友  
一 1.1 解放40年来,广西农村人口发展较快,乡村劳动力资源丰富,并以递增的趋势迅速扩大。据统计资料表明,1988年,全区乡村人口2378万人(不包括城镇农业人口,下同)。其中乡村劳动力1678万人(不含城镇农业劳动力,下同),占乡村人口总数的70.56%。从乡村劳动力的总量上看,1979年到1988年十年间,乡村劳动力增加了34.03%,1988年比1969年增加了59.66%,比1950年增加了108.97%。从乡村劳动力在乡村人口中所占的比重来看,1979年乡村劳动力占乡村人口总数的40.43%,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袁绪程  
1、乡镇企业在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勃然崛起,昭示着中国农村以其独特的方式冲破传统的二元经济结构和自给(半自给)的封闭体系走向工业化。本报告是中国西部与民族地区乡镇企业调查的广西部份,试图在广西六县市(南宁市郊、柳城县、玉林市、合浦县、巴马县、资源县)44个乡镇、212个乡镇企业的问卷调查和实地考察的基础上,综合广西各方面情况,对乡镇企业发展的格局、态势、问题和对策作一系统分析,供有关方面参考。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张文礼  
乡镇企业──安置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最佳途径──甘肃乡镇企业发展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调查研究张文礼(兰州730070西北师范大学政法系)一、乡镇企业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的主渠道作用甘肃乡镇企业虽然起步较晚,但其发展速度较快,到1993年底,全省乡镇企业...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熊立新  
目前,乡镇企业仍然是我国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载体和主要渠道。因此,乡镇企业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到我国农业剩余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谢为民  
广西乡镇企业“七五”期间平均增长速度为29.3%,“八五”头年(1991年)比上年增长34%,1992年增幅跃居全国之冠,又比1991年增长114.6%。从而提前三年超额完成“八五”计划。那么广西乡镇企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和韬略又怎样呢?本报告试图就此提出粗略规划及实施方略,以供各方面作为决策和进一步探讨的参考依据。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韩保江  
在中国农村巨大剩余劳动力就业压力下,发展乡镇企业被主流观点看成是这种剩余劳动力的“吸纳器”,因为城镇部门为农业剩余劳动力所提供的就业机会是极其有限的。从全国情况来看,在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总量中,大约只有12%的劳动力转移到各类城镇部门,而约有88%的劳动力是在农村工业、商业及服务部门实现就业转移的。因此,要把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基点放在农村乡镇企业发展上(陈吉元,1994)。但是,也有观点认为,农村乡镇企业的“大推进”式扩展已近极限,原有模式的“离土不离乡”对剩余劳动力的容量愈来愈小(陈东琪,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赵德碧  钟高峥  
党的十四大报告指出:“继续大力发展乡镇企业,特别要扶持和加快中西部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乡镇企业的发展.”湘西地区(包括怀化地区、大庸市和湘西自治州,下同)地处我国的中部地区,又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贯彻落实党的十四大的这一指示精神,对于加快湘西经济发展,改变老少边穷地区落后面貌,加强民族团结,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试对湘西地区乡镇企业的现状和发展策略提出若干浅陋之见,以为这方面研究的引玉之砖. 一、湘西地区乡镇企业的现状为深入探讨湘西地区乡镇企业加快发展的问题,这里对湘西地区乡镇企业的总体规模、经济结构、产业结构、人才技术、经营管理和经济效益等现状,进行一些简略的介
[期刊] 价格月刊  [作者] 罗良针  徐开宇  
改革开放以来江西乡镇企业蓬勃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成为江西农村经济的主体力量和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在提高经济综合实力,保障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与兄弟省区特别是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相比还有较大差距,现状和前景都不容乐观。我国加入世组织后,江西乡镇企业所处的环境更是复杂多变,在这种新的形势下,乡镇企业怎样再次“异军突起”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孙晓勇  
山西乡镇企业的发展正进入一个关键时期,山西乡镇企业必须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强化技术进步与技术改造,实行跨越式发展。山西乡镇企业技术进步模式应为全梯度渐进式的由需求引导,技术引进,科研推动为动力的复合型技术进步模式。技术改造的总体目标应大幅度提高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对重点行业应进行重点改造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彭聚先  
发展江西乡镇企业,需要解决对乡镇企业的认识、发展的基本思路和发展的外部环境三大问题。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徐桂华  
一、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1.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涵义农村剩余劳动力是指可以从农业部门抽走,而不至于影响农业总产量的那部分农业劳动人口,也就是超出种植一定数量的耕地所必需的劳动力数量的劳动人口供给量。这是广义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也称农业剩余劳动力。狭义的...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夏芝翠  王济民  
对我国乡镇企业劳动力的需求分析中国农业科学院夏芝翠,王济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乡镇企业发展进入了一个高速增长的时期(参见表一)。乡镇企业不仅已成为整个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和增长点,更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渠道。借用国际经济理论中常用的“IU比”①分析不...
[期刊] 林业经济  [作者]
劳动就业是重大的社会和经济问题,它不仅直接关系到亿万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而且直接影响着深化改革的进程和经济的发展。在我国国有林区,尤其是森工企业,劳动力过剩一直是困扰林业企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是林业劳动部门的工作难点之一。通过调查实践证明,在林区发展农业经济是转移林区富余劳动力的有效途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