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171)
- 2023(11623)
- 2022(10335)
- 2021(9661)
- 2020(8126)
- 2019(18846)
- 2018(18865)
- 2017(36437)
- 2016(19894)
- 2015(22412)
- 2014(22499)
- 2013(22210)
- 2012(20106)
- 2011(18174)
- 2010(18013)
- 2009(16675)
- 2008(16191)
- 2007(14021)
- 2006(12283)
- 2005(10915)
- 学科
- 济(75410)
- 经济(75292)
- 管理(62191)
- 业(56750)
- 企(48902)
- 企业(48902)
- 方法(35442)
- 数学(30456)
- 数学方法(30107)
- 财(22203)
- 农(19691)
- 中国(18978)
- 制(18168)
- 业经(17728)
- 学(16815)
- 地方(14595)
- 务(14071)
- 财务(14004)
- 财务管理(13976)
- 企业财务(13268)
- 理论(13084)
- 贸(13012)
- 贸易(13006)
- 环境(12848)
- 和(12798)
- 农业(12729)
- 易(12640)
- 体(12563)
- 技术(12551)
- 银(12084)
- 机构
- 大学(283400)
- 学院(280604)
- 管理(113537)
- 济(108775)
- 经济(106302)
- 理学(98794)
- 理学院(97687)
- 管理学(96102)
- 管理学院(95598)
- 研究(92069)
- 中国(67126)
- 京(60170)
- 科学(57644)
- 财(52447)
- 所(45923)
- 农(44649)
- 业大(42957)
- 研究所(41793)
- 财经(41715)
- 中心(41222)
- 江(40060)
- 北京(37948)
- 经(37844)
- 范(36287)
- 师范(35954)
- 农业(35091)
- 院(33409)
- 州(32636)
- 经济学(32167)
- 财经大学(31149)
- 基金
- 项目(195735)
- 科学(153722)
- 研究(143444)
- 基金(142166)
- 家(123633)
- 国家(122640)
- 科学基金(105417)
- 社会(89568)
- 社会科(84836)
- 社会科学(84813)
- 省(76352)
- 基金项目(76188)
- 自然(69135)
- 自然科(67455)
- 自然科学(67441)
- 自然科学基金(66197)
- 教育(65470)
- 划(64360)
- 编号(58629)
- 资助(58231)
- 成果(47842)
- 重点(43487)
- 部(43210)
- 创(40967)
- 发(40748)
- 课题(40102)
- 制(38683)
- 创新(38235)
- 科研(37358)
- 教育部(37159)
- 期刊
- 济(118480)
- 经济(118480)
- 研究(83034)
- 中国(52398)
- 学报(45355)
- 管理(41845)
- 科学(41201)
- 农(40977)
- 财(40183)
- 大学(34133)
- 学学(32105)
- 教育(31057)
- 农业(28405)
- 技术(23579)
- 融(22754)
- 金融(22754)
- 财经(20166)
- 业经(19123)
- 经济研究(18051)
- 经(17019)
- 问题(15335)
- 图书(14704)
- 理论(14597)
- 业(14215)
- 科技(14195)
- 实践(13498)
- 践(13498)
- 技术经济(13004)
- 版(12908)
- 现代(12798)
共检索到40401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孟希 王若涵 谢磊 龙茹 牟淑琳 张志翔
通过野外观察,运用人工授粉、噻唑蓝(MTT)、柱头压片等方法,对广玉兰开花动态、花粉活力、柱头可授性、雌雄异熟机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在广玉兰为期5~6d的单花开花过程中,存在二次开合现象;2)广玉兰开花后花粉活力随开花进程逐渐减弱,初次开放阶段是柱头最佳可授期,对异株异花、同株异花及自花授粉皆具可授性;3)广玉兰自花授粉在柱头表面及花柱道内不发生自交不亲和,并可座果结籽,具有自交亲和的潜在可能;4)从繁育角度推测,玉兰亚属可能比木兰亚属更原始;5)广玉兰的雌性先熟是通过主动控制花药开裂时间,降低雌雄功能干扰,有效减少自花授粉。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潘丽琴 郝建 徐建民 陈建全 卢立华 刘志龙
为了研究灰木莲Manglietia glauca在中国引种地区的开花及雌雄异熟特征对其生殖的影响,以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热带林业实验中心树木园、白云实验场、伏波实验场的灰木莲人工林作为观测对象,调查研究灰木莲在该地区的花期物候、开花动态、花期不同阶段的花粉活力及柱头可授性。结果表明:(1)在引种地区广西凭祥,灰木莲的花期主要集中在3月上旬至5月下旬,个别单株1月下旬就开花,偶尔出现1 a中2次花期,第2次花期从10月中旬持续到12月上旬。(2)在花期不同阶段,由于气温条件不同,灰木莲的开花表现不同模式的二次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陈丽园 桑子阳 陈发菊 马履一
【目的】对红花玉兰(Magnolia wufengensis)大、小孢子发生及雌、雄配子体发育过程进行显微观察,探讨其自然状态下结籽率低的原因。【方法】于2012年5月红花玉兰花芽分化开始每月采花芽1次,直至次年开花,采用常规石蜡切片法制片,对红花玉兰大、小孢子发生及雌、雄配子体发育进行详细的细胞学观察。【结果】红花玉兰雌蕊成熟时倒生胚珠,双珠被,厚珠心,大孢子为单胞子发生型,成熟胚囊为7胞8核胚囊,蓼型胚囊发育方式。雄蕊花药四室,腺质型绒毡层,成熟花粉粒为二细胞型。【结论】红花玉兰大、小孢子发生以及雌、雄配子体发育过程中未见异常现象,因此该物种雌、雄蕊发育不是导致其濒危的因素。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谭泽芳 洪亚辉 胡超
以广玉兰的叶芽、花托、花被、雄蕊、幼叶为试材 ,用 MS为基本培养基 ,添加不同浓度的 2 ,4 - D,NAA,6 -BA,筛选适合其脱分化、分化、生根的培养基 ,结果表明 :最适外植体为叶芽 ,在 MS+2 ,4 - D 3.5~ 5 mg/ L +NAA3~ 5 mg/ L +6 - BA0 .8~ 1.2 mg/ L +AC0 .8g/ L 的培养基上都能很好地诱导出愈伤组织 ,其中速率最快的最佳培养基是 MS+2 ,4 - D4 .5 mg/ L+NAA3m g/ L+6 - BA1.2 mg/ L+AC0 .8g/ L;愈伤组织继代培养基为 MS+2 ,4 - D 2 .5 mg/...
关键词:
广玉兰 离体培养 愈伤组织 胚状体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曹曦 王兰梅 高建操 杜金梁 曹丽萍 聂志娟 徐钢春
早熟中华绒螯蟹是指相对于2龄正常性成熟的个体,其在第1年就达到了性成熟,造成的危害阻碍着其产业的发展。为分析雌雄中华绒螯蟹的早熟差异调控机制。本研究通过早熟中华绒螯蟹雌雄眼柄、肝胰腺和性腺组织的转录组比较筛选,获得差异基因,进一步与正常成熟雌雄差异基因进行分析,最终获得和早熟有关的性别差异基因。结果显示,组装共获得337 221个转录本和135 007个基因。分别在眼柄、肝胰腺和性腺组织中获得和早熟有关的性别差异基因1505、756和11223个。其中3个组织共同的与早熟有关的性别差异基因7个,包括 wash复合亚基1(washc1)和β-淀粉状蛋白a4(βa4)基因等。KEGG通路分析发现,中华绒螯蟹和早熟有关的雌雄差异基因富集的通路主要为亚油酸代谢、a-亚麻酸代谢、乙醚脂代谢和花生四烯酸代谢通路,其中磷脂酶A2(pla2)基因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研究表明,这些与脂类代谢有关的通路与基因在雌雄中华绒螯蟹早熟过程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研究结果为雌雄中华绒螯蟹早熟机制的差异调控提供了基础,从而对其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王晓清 李传武 谢中国 范武江 张建社
对雌、雄鳜主要可量性状及其生长速度进行比较研究表明:雌、雄鳜的体长/体高差异极显著,体重/体长差异显著,体长/头长、尾柄长/尾柄高、头长/吻长、头长/眼径之间无显著差异;在相同饲养条件下,体重170 g以内时,雌、雄鳜生长无显著差异;但从170 g到800 g雌鱼的生长速度明显地快于雄鱼;800 g以上雌鱼生长减慢,雄鱼生长开始快于雌鱼;1 kg以内的鳜雌大雄小,1 kg以上时一般雄大雌小。
关键词:
鳜 生长性状 差异研究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刘艳萍 朱延林 康向阳 张江涛
广玉兰(Magnolia grandiflora),又名洋玉兰、荷花玉兰,属木兰科(Magnoliaceae)木兰属,常绿乔木,原产北美东南部(火树华,1990)。1913年前后引入我国广州,故名广玉兰。广玉兰树姿端庄雄伟、枝繁叶茂、叶大光亮、花期较长且洁白芳香,耐烟抗风,尤其是对二氧化硫等有毒气体具有很高的抗性,具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何开跃 李晓储 樊亚苏 张双全 毕慧敏
用乙酸乙酯从广玉兰(Magnolia grandiflora)叶片中萃取出的活性物质,在进行主要成分理化检识鉴定后,以人工抗氧化剂PG(没食子酸丙酯)和天然抗氧化剂PA(植酸)为对照,测定了其体外抗氧化活性,并用两种体系DPPH.(二苯代苦味酰基自由基)和卵磷脂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提取物含有黄酮类化合物和酚类化合物。提取物稀释10倍(92.00 mg.mL-1)时,对过氧化氢的清除率达最大,为29.41%,在稀释20倍(46.00 mg.mL-1)时,抑制活性氧活性达最大,达500活力单位,稀释50倍(18.40 mg.mL-1)时,非酶体系的总抗氧化能力达最大,为270活力单位。DPPH.体...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刘艳萍 朱延林 康向阳 晏增 马永涛
采用电导法研究低温胁迫条件下不同类型广玉兰叶片相对电导率的变化规律,并利用Logistic方程对变化曲线进行拟合,计算其低温半致死温度(TLT 50)。结果表明:广玉兰6个类型的叶片相对电导率变化曲线均随着处理温度的降低呈S形上升,由此计算出S形曲线拐点对应的温度即为其TLT 50,不同类型广玉兰的TLT 50分别为类型Ⅰ-18.86℃、类型Ⅱ-19.76℃、类型Ⅲ-19.47℃、类型Ⅳ-21.10℃、类型Ⅴ-22.56℃、类型Ⅵ-20.99℃。综上分析可知,广玉兰6个类型中,类型Ⅴ和类型Ⅳ的抗寒性相对较强,类型Ⅰ的抗寒性较差,类型Ⅱ、类型Ⅲ和类型Ⅵ的抗寒能力中等。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正>二乔玉兰(Yulania×soulangeana Soul.-Bod.)是木兰科玉兰属植物,由玉兰(Magnolia denudata Desr.)和紫玉兰(Magnolia liliiflora Desr.)杂交培育而成。落叶小乔木,高6~10m。叶倒卵形,长6~15cm,宽4~7.5cm。花蕾卵圆形,花先叶开放,呈浅红色至深红色。聚合果长约8cm,直径约3cm。蓇葖卵圆形或倒卵圆形,具白色皮孔。种子深褐色,宽倒卵形或倒卵圆形。花期2-3月,果期9-10月。二乔玉兰原产于我国,耐寒性极强,栽培范围很广,北起北京,南达广东,东起沿海各地,西至甘肃兰州、云南昆明等地。二乔玉兰先于叶开放,颜色变化较大,极具观赏价值,是公园、绿地和庭园栽植的优良园艺品种。(张建国,2023年摄于北京中国林科院)。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王明媚 Kevin Parris ZHANG Dong-lin 金晓玲 李志辉 杨玉洁
利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探讨了天女花与广玉兰杂交后代9株幼苗的遗传多样性。9株F_1代幼苗根据生长健壮的情况依次标记为SA、SB、SC、SD、SE、SF,、SG、SH、SI。选用10个ISSR引物对亲本以及9株F_1代幼苗的基因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1株植物共扩增出96条DNA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为85条,占总条带的88.5%。UPGMA聚类结果表明所有F_1代幼苗与六倍体父本更为相似,与二倍体的母本遗传距离较远。其中SC无论从叶片大小、边缘的形态在9株F_1代幼苗中与父本最相似,SG叶片为披针形,在9株F_1代幼苗中较为特殊。其余7株F_1代幼苗日渐成熟后再根据UPGMA聚类树状图进行形态...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丁玉洲 郑怀书
玉兰大刺叶蜂MegabelesescrassitarsisTakeuchi是近几年发现的一种新害虫 ,中国新记录种。严重危害白玉兰MagnoliadenudataDesr和紫玉兰MagnolialilifloraDesr,分布于安徽大别山区。 1年发生 1代 ,以预蛹在土壤内茧中越夏越冬。幼虫食叶危害 ,每年 5月上、中旬为猖獗危害期。此虫发生与海拔、温度、湿度关系密切。以 80 %敌敌畏乳油稀释 1 5 0 0倍喷射 3龄前幼虫 ,可杀死幼虫 95 %以上。
关键词:
玉兰大刺叶蜂 生物学 环境 防治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黄云浩 辛本花 王娟
【目的】检验鼠李个体大小对其生殖分配的影响,比较相同径级雌雄鼠李生殖分配的差异,探讨鼠李可能存在的生殖耗费补偿机制,对今后雌雄异株植物生理生态学方面的研究提供论据支撑。【方法】在鼠李的花期和果期选择当年进行繁殖活动且生长状况与立地条件类似的植株作为调查样本,对每株鼠李的性别、叶生物量、花生物量(花期)、果生物量(果期雌株)进行了调查,通过Li-6400便携式光合作用测定仪比较不同性别鼠李叶片的光合能力。【结果】(1)大径级鼠李的生殖生物量与营养生物量均显著大于小径级鼠李(P 0.05)。(3)当光强处于500~2 000μmol/(m2?s)时,鼠李雌株单位叶面积的光合速率大于雄株。【结论】研究区域内鼠李的个体大小对其生殖分配有显著影响,这是不同个体可利用资源总量不同造成的。鼠李雌株相较于雄株,并没有因较高的生殖耗费而缩减对营养生长的投入。鼠李雌株通过光合作用获得了更多的可利用资源来满足其生殖和营养生长过程需要,这种较强的光合能力是雌株在较高繁殖压力下进化出的一种生殖耗费补偿机制。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