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345)
2023(9958)
2022(8973)
2021(8499)
2020(7144)
2019(16486)
2018(16490)
2017(31927)
2016(17569)
2015(19831)
2014(19821)
2013(19668)
2012(17944)
2011(15942)
2010(15661)
2009(14272)
2008(13618)
2007(11574)
2006(10076)
2005(8439)
作者
(50082)
(41524)
(41252)
(39090)
(26630)
(19936)
(18738)
(16269)
(15668)
(14648)
(14442)
(13776)
(13061)
(13026)
(12731)
(12577)
(12463)
(12378)
(11875)
(11750)
(10364)
(9975)
(9895)
(9393)
(9290)
(9222)
(9164)
(9080)
(8270)
(8223)
学科
(68339)
经济(68271)
管理(47530)
(45655)
(38142)
企业(38142)
方法(34302)
数学(28222)
数学方法(27908)
(18483)
中国(16432)
业经(16383)
(15577)
地方(15318)
(14719)
理论(13453)
农业(12780)
(12030)
(11163)
贸易(11159)
环境(11072)
(10778)
技术(10586)
教育(10433)
(9849)
(9602)
财务(9545)
财务管理(9529)
(9402)
企业财务(9011)
机构
大学(244719)
学院(244638)
管理(100802)
(90058)
理学(88073)
经济(87935)
理学院(87043)
管理学(85565)
管理学院(85122)
研究(79061)
中国(56364)
(52427)
科学(52040)
(39245)
(39004)
(38636)
业大(37859)
研究所(36064)
中心(35671)
(34889)
(34583)
师范(34581)
北京(32969)
财经(32466)
(31393)
农业(30362)
(29449)
(28891)
师范大学(28105)
技术(25795)
基金
项目(174766)
科学(137099)
研究(127907)
基金(125997)
(109623)
国家(108683)
科学基金(93547)
社会(79055)
社会科(74779)
社会科学(74759)
(69079)
基金项目(68307)
自然(62008)
自然科(60513)
自然科学(60501)
自然科学基金(59394)
教育(57935)
(57840)
编号(52983)
资助(51849)
成果(42006)
重点(38534)
(37604)
(37390)
(36135)
课题(35802)
创新(33526)
科研(33319)
项目编号(32546)
大学(32329)
期刊
(96685)
经济(96685)
研究(68239)
中国(41295)
学报(39392)
科学(36859)
管理(35032)
(34933)
大学(29421)
教育(28441)
学学(27551)
(27170)
农业(25275)
技术(20739)
业经(16885)
(15807)
金融(15807)
图书(15289)
财经(14554)
经济研究(14339)
(13007)
问题(12802)
科技(12547)
理论(12452)
(12246)
资源(11896)
实践(11733)
(11733)
技术经济(11542)
(11281)
共检索到34053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徐红罡  袁红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竞争的加剧,文化越来越成为国家和城市增强竞争力的有效手段,城市文化生产的速度逐渐加快,规模日渐扩大。在文化生产的发展过程中,其性质也从开始的教育、保存等功能向以旅游为主的商业功能发展。在城市旅游发展的推动下,广州文化生产的旅游开展初显成效,但旅游功能仍严重不足。通过访谈和资料分析等方法,并借助城市科学的相关理论,分析了广州文化生产的现状和广州文化生产的目的、特点及其缺乏旅游功能的原因,并根据国外现代城市文化生产已有的成功经验,从政府、规划部门与文化生产的管理者三个角度提出了发展建议。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马凌  
一、文化与旅游的讨论:日常生活与消费的视角随着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文化转向",社会科学开始研究经济领域中的社会文化变化和文化理论,文化研究因而被引入多种学科的讨论中,包括旅游。早期对于文化与旅游的关系的讨论充满了张力,比如认为当文化价值为了游客便利消费的需要而被商品化为旅游产品时,其文化价值或是被削弱,或是被破坏了(1)(2)。文化价值保留和旅游产品开发似乎是零和效应的竞争关系,Mckercher和Du Cros在其《文化旅游》一书中将这种矛盾解释为文化学者(或文化遗产管理者)和旅游学者之间沟通的缺乏(3)。文化保护和遗产管理一般由公共部门负责,关注人类共同的遗产与福祉;而旅游活动则更多是一种商业活动,由私营部门主导,受利润和经济利益驱动。两者之间如何沟通和达成共识是促进旅游和文化共同发展的重要途径。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蒋焕洲  
在体验旅游市场的背景下,贵州发展茶文化生态旅游具有明朗的前景。本文在讨论分析贵州发展茶文化生态旅游的优势、现状及困境的基础上,提出了"十三五"时期加快发展茶文化旅游经济的对策及建议。
[期刊] 旅游科学  [作者] 孙剑冰  
苏州古城区现存的古典园林作为明清时期私家园林的典型代表,如同文化标本一般,体现了明清园林文化和风格。本文从苏州古城区的居住街区空间构成入手,通过重新评价古典园林作为街区空间资源的价值定位,探索居民生活和园林文化相互融合的途径,在此基础之上,构建了以苏州古典园林为资源的社区旅游发展模式,其特征为:旅游者和居民的利益统一在街区生活环境改善之上;以古典园林为平台形成旅游者和居民间的交流;园林资源保护的旅游者和居民双方参与。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俞万源  邱国锋  曾志军  肖明曦  
客家文化旅游在"客家热"和文化旅游背景下蓬勃发展。应用文化生态理论,从文化生态角度探讨客家文化旅游开发。客家文化具有显著的文化生态特性,并在客家文化旅游中凸显。在客家文化旅游开发的文化生态问题分析基础上,提出文化生态视野下客家文化旅游开发理念:强化客家文化旅游资源的整体概念和环境意识;树立"大景区"意识构建客家文化旅游"大景区";树立文化生态旅游开发理念发展客家文化生态旅游。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宋增文  周建明  所萌  王茜  
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是国家文化部落实民族文化保护精神,整体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而批准设立的文化生态保护地域。基于文化生态、生态旅游等理论的研究,探索了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文化生态旅游的理论渊源和理论基础。以热贡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为例,探索了热贡文化生态旅游的资源条件与市场潜力,提出了文化生态旅游发展的模式和建议。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梁明珠  
城市现代化过程中的趋同化问题 ,引发了广州市政府推动旅游与城市文化结合的思路和政策导向。文中分析了广州市开发此类资源的潜力和优势 ,提出了广州市旅游文化资源开发构想框架 ,并由微观、中观到宏观的探讨 ,提出了近期操作切入点的选择、旅游线网片开发的思考、整合城市优势和凸现岭南文化特色等方面的建议。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张目  梁理霞  
广州作为岭南文化的中心地,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丰富的"年文化"旅游资源。自2013年以来,广州推出的"广州过年、花城看花"春节旅游产品,每年吸引了众多海内外游客,社会和经济效益显著。而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提出和文旅融合发展的深入推进,广州以"年文化"为核心的春节旅游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本文将综合运用文献分析、问卷调查等方法,以文献分析和实地调研归纳出广州"年文化"旅游产品的种类和特点;通过问卷调查,以人口需求特征分析的方法呈现和解析具体游客体验,并提出详细改进策略。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杨珂  李玟慧  
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但拥有丰富多样的民族文化和生态资源。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作为典型的西部多民族地区,在旅游业发展中应注重经济效益和文化生态保护相协调,根据旅游资源的特点和类型,打造以自然生态观光、历史文化认知、民俗风情体验、多功能综合等模式的文化生态旅游;并在开发过程中考虑环境容量、社区参与度等问题,增强生态旅游和其他产业的结合度。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梁玉华  杨爱军  
文化生态如同自然生态一样,具有脆弱的一面。天龙屯堡在发展文化旅游的过程中,积极引导社区居民参与旅游开发,坚持社会效益适度优先的原则,走出了一条具有天龙特色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探寻天龙屯堡文化旅游的发展路径对于指导其他屯堡文化区以及文化生态脆弱区发展旅游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吴倩  曹安勇  
我国民族地区具有独特的地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文化有机组成部分的各少数民族文化,大多植根于秀美的自然环境与悠久的社会历史之中,蕴含丰厚价值。在开发这些旅游资源时,需充分保护其文化生态,这也是发展民族旅游业的关键所在。坚持生态旅游观念,不但要保护利用好自然资源,更要保护好民族地区的文化生态,利用好文化旅游资源,发掘文化生态的市场价值。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余丽  杨亮  
美食旅游成为人们日益青睐的旅游方式,但存在游客对地方美食价值感知认知偏差、饮食文化内涵挖掘不够深入等问题。本文以广州美食旅游为例,通过问卷调查从总体评价和13个指标的细节评价,了解游客对广州美食的价值感知。研究发现:游客对广州美食整体满意度较高,影响满意度的子因素主要有价格水平、食物分量、营养价值、卫生状况、服务态度、地方特色等,主要集中在认知价值、服务价值两个价值感知类别,并提出了提升游客对广州美食旅游价值感知的建议。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刘录护  左冰  
本文从现象学视野和分析逻辑出发,以广州市某中学学生为案例,探讨了旅游对于城市中学生的教育功能以及旅游教育功能的本质。研究表明:(1)中学生旅游具有获取社会化知识的重要功能,中学生通过旅游可以习得多种社会规则、积累文化经验、提高群体互动能力、塑造理想,中学生旅游还具有心理治疗与行为矫正作用。(2)中学生旅游与成人旅游具有"入世"与"出世"的不同目的性区别。中学生以各种角色参与"玩"的过程比单纯的视觉游历更加重要,因而以文化为导向的旅游更能引起中学生的兴趣。(3)旅游对于中学生的教育本质就在于通过旅游可以获得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侯兵   李红缘   余凤龙   张爱平  
饮食文化是地方文化生产的重要构成部分,旅游影响下,地方饮食文化生产发生了明显转向,基于文化生产逻辑的地方饮食文化生产从现象发生到机理分析亟须开展理论探索。文章从文化生产理论的视角,以淮扬菜主要发源地之一的扬州为例,运用访谈法、参与式观察法和文献分析法等方法,揭示了旅游影响下地方饮食文化生产转向的特征和机制。研究发现:1)地方饮食文化生产转向的特征体现在4个方面,生产要素更加关注文献典籍与乡土文化中的饮食元素的挖掘与利用,生产场域从传统的限定性场域向着规模化场域及多元化场域转变,生产模式在技术和流程两个层面呈现出由厨房生产技术向舞台化炫技表演以及多场景技术组合递进的特征,结构形态旨在实现内容生产、符号生产和媒介生产三者的协调统一;2)旅游对地方饮食文化生产转向形成重要影响,受到核心因素和辅助因素的共同作用,进而形成生产主体响应机制、地方文化创新发展机制、文旅消费提质牵引机制以及主客协商机制等四重驱动机制;3)在传统文化守正与创新博弈中,旅游影响下的地方饮食文化生产可以更有针对性地串联起各利益相关主体,有效利用生产资料,有机整合文化资源,这为文化生产理论提供另一种解释和分析框架。
[期刊] 林业经济  [作者] 胡明文  黄平芳  郭晓敏  
古树是历史与文化的象征,是绿色文物、活的化石。在旅游开发语境下,古树文化的生产不仅关系到地方旅游形象的塑造和旅游产品的开发,也影响到古树文化遗产本身的保护。研究表明,作为旅游景观的古树文化,其背后隐藏着传承、创造及移植等生产机制,既促使古树文化得以恢复和保护,也诱发古树文化一定程度上偏离其内涵、最终遭受严重破坏。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应通过完善古树文化的传承机制、重构古树文化的创造话语、规制古树文化的移植行为,科学有序保护古树文化。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