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840)
- 2023(5614)
- 2022(4904)
- 2021(4664)
- 2020(3848)
- 2019(9029)
- 2018(8760)
- 2017(17143)
- 2016(9550)
- 2015(10440)
- 2014(10408)
- 2013(10431)
- 2012(9938)
- 2011(9061)
- 2010(9479)
- 2009(8755)
- 2008(8650)
- 2007(7733)
- 2006(7236)
- 2005(6699)
- 学科
- 济(38585)
- 经济(38553)
- 管理(27497)
- 业(26809)
- 企(21211)
- 企业(21211)
- 农(13419)
- 地方(11864)
- 方法(11042)
- 中国(10718)
- 财(9981)
- 策(9870)
- 数学(9508)
- 数学方法(9238)
- 土地(8957)
- 农业(8646)
- 学(8485)
- 业经(8164)
- 制(8148)
- 贸(6998)
- 贸易(6993)
- 易(6754)
- 划(6265)
- 及其(6254)
- 环境(6023)
- 政策(5798)
- 税(5636)
- 银(5610)
- 银行(5604)
- 发(5537)
- 机构
- 学院(131386)
- 大学(128281)
- 济(53283)
- 经济(51865)
- 管理(50837)
- 研究(49301)
- 理学(42259)
- 理学院(41718)
- 管理学(41069)
- 管理学院(40782)
- 中国(38707)
- 科学(29227)
- 京(29191)
- 财(26266)
- 所(24792)
- 农(23263)
- 中心(23253)
- 江(22984)
- 研究所(22098)
- 州(20386)
- 财经(19420)
- 院(18818)
- 业大(18753)
- 北京(18692)
- 范(18240)
- 师范(18122)
- 农业(18084)
- 经(17461)
- 省(17267)
- 经济学(14744)
- 基金
- 项目(82690)
- 科学(64876)
- 研究(61644)
- 基金(58644)
- 家(50974)
- 国家(50514)
- 科学基金(43011)
- 社会(37729)
- 社会科(35714)
- 社会科学(35700)
- 省(32231)
- 基金项目(30108)
- 自然(28263)
- 划(28105)
- 自然科(27545)
- 自然科学(27538)
- 教育(27521)
- 自然科学基金(27024)
- 编号(26069)
- 资助(24720)
- 成果(21754)
- 发(19059)
- 课题(19045)
- 重点(18338)
- 部(18052)
- 创(16568)
- 性(15854)
- 创新(15467)
- 发展(15463)
- 年(15348)
共检索到21746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何冬华 袁媛
轨道交通环线利于促进城市副中心的形成,这一作用需通过沿线土地利用布局实现。对广州市11号环线建设与土地利用互动、整合区域功能的作用机制进行了研究,从引导城市副中心发展、优化站点周边圈层式土地利用布局两个方面,提出了加强站点地区可达性、促进站点之内圈层商业功能强化、外圈层功能复合化的优化策略。
关键词:
轨道交通环线 土地规划利用 广州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何冬华 袁媛
轨道交通环线往往与城市其他轨道交通线共同形成"环线加放射线"的结构,环线对城市空间结构与土地利用的影响发挥特有的作用。以广州轨道交通11号环线为例,研究在其导向下,城市空间结构、主要功能分区以及站点周边土地利用等三个层面的空间特征,认为轨道交通环线引导开发的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在构建城市中心体系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在实现区段空间资源整合过程中具有"催化剂"作用;在站点周边的土地利用中具有引导作用。
关键词:
轨道交通环线 沿线土地利用 广州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郑荣宝 倪少春 王龙
以广州市为例,利用2005年的TM影像,并结合DEM、水土流失现状图、地质灾害图、有机质含量分布图及社会经济等数据,分析全市生态环境脆弱性的空间格局特征,并将生态脆弱性区分区图与土地利用规划图进行空间叠加分析。结果表明:①研究区生态环境优越,生态良好区占85.96%;②人类活动对生态脆弱性格局具有重要的影响,各生态脆弱性类型区的分布有一定的规律性,平原地区好于山区,城区好于郊区;③新一轮土地利用规划结构调整和布局已经充分考虑生态环境因素影响,符合广州市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需要,规划实施有利用于提升环境生态服务功能。
关键词: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生态脆弱性 广州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李丹 韩书成 张燕纯 易森鹏
[目的]土地利用分区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合理确定土地利用方向,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的重要途径。为了对广州市土地利用及未来发展方向提供理论指导,结合其土地利用现状和特点,选取土地利用结构、土地开发利用程度、社会经济状况和环境资源承载力4项一级指标及15项二级指标,建立土地利用综合分区指标体系。[方法]通过SPSS19.0软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出前4个主成分,并将其作为新的样本数据,采用层次聚类分析法对广州市土地利用进行综合分区。[结果]根据聚类分区结果,将广州市分为4类土地利用区:中心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李丹 韩书成 张燕纯 易森鹏
[目的]土地利用分区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合理确定土地利用方向,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的重要途径。为了对广州市土地利用及未来发展方向提供理论指导,结合其土地利用现状和特点,选取土地利用结构、土地开发利用程度、社会经济状况和环境资源承载力4项一级指标及15项二级指标,建立土地利用综合分区指标体系。[方法]通过SPSS19.0软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出前4个主成分,并将其作为新的样本数据,采用层次聚类分析法对广州市土地利用进行综合分区。[结果]根据聚类分区结果,将广州市分为4类土地利用区:中心发达区,包括荔湾区、海珠区、天河区和越秀区;综合发展区,包括白云区、番禺区、花都区、增城区和从化区;重点潜力区即南沙区;资源组合区是(新)黄埔区。根据各分区的差异性,提出各区域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未来发展方向。[结论]根据各区的自然经济条件及土地利用状况,将广州市分为4类土地利用区具有合理性,能为广州市今后土地利用规划的科学编制提供参考。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何尹杰 吴大放 刘艳艳 张占录 刘毅华
基于"3S"技术,结合POI数据解译多时间节点的地铁沿线精细的土地利用信息。根据研究的各区域城市化水平情况不同,划分不同等级的研究缓冲区范围,以广州市3号和7号地铁线为例,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定量探讨轨道交通对城市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的影响过程与空间差异规律,并用CA-Markov模型对两条线路2027年的土地利用变化进行了初步的模拟预测。结果表明:(1)科学地划分研究缓冲区有利于合理地统计出受轨道交通影响的土地变化面积,一定程度排除其他影响因素的干扰。(2)轨道交通促使沿线土地高密度和高强度地开发利用,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但生态景观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3)土地变化发生较为剧烈的区域在城市建设不成熟区。(4)根据CA-Markov结果,如果没有政策较大干预的情况下,较成熟的3号线的土地利用结构将趋于稳定,不会有太大的变化;较新的7号线沿线的土地利用结构会变得更加成熟,土地更节约集约利用。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龚建周 夏北成 郗风江
水源保护与饮用水安全是城市发展的必要条件,划定饮用水源地保护区和规范人们的生产与生活方式是保证饮用水安全的重要举措。基于3S技术,本文对广州市饮用水源地保护区的土地利用结构、空间配置及其与饮用水安全的关系进行探讨。主要结论为:①广州市饮用水源地保护区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饮用水安全,但仍存在滞后与跨区协调等问题;②二级保护区和准保护区内土地利用数量结构不一,前者建设用地面积最大,耕地次之,后者正好相反,暗示不同区域采取水质保护措施时,应关注不同的污染源;③景观格局特征显示,各保护区土地利用的特征或者特征某一方面不同,如凝聚度和分维数指数的差异较小,多样性和破碎度则正好相反。结果还表明,已有的保护区...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王枫 董玉祥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土地利用格局变化,区域土地利用功能的多元化和空间差异特征日益明显。以县域为评价单元,从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环境和社会三大维度构建土地利用多功能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改进突变级数法评价广州市土地利用多功能水平,并对其空间差异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2005-2011年广州市土地利用总功能在所有区县几乎均增强,空间差异缩小,并呈现沿中心城区向外逐渐增强的态势。在总功能构成中,县级市和远郊区的农业生产和环境功能比重较大,中心城区和近郊区的社会、经济发展与交通功能占比较大。2单项功能在所有区县几乎均增强,空间差异有所变小。经济和社会功能由中心城区向外逐渐减弱,环境功能由中心城区向外...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李升发 董玉祥
城市中不同高程上的土地受人类活动影响程度和影响方式不一,因此在垂直方向上形成了一定的分布模式。利用TM遥感影像数据和DEM数据,通过比较1990、1995、2000、2005和2009年广州市土地利用垂直分布特点发现,每个地类均有相对集中分布的高程级,而垂直分布的最大变化是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和园地在第3至第10高程级(1~90 m)之间对耕地和林地的快速侵占。总结各高程级上的优势地类可得出典型的广州市土地利用垂直分层模式,按照第一优势地类对各分层进行命名,结果显示随高程增大将依次出现耕地层、河流层、城镇层、园地层、林地层。最后应用生态学上的群落演替理论对城市土地利用垂直分层模式的演变过程进行解释...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垂直分层模式 广州市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张启春
基于GIS的空间分析技术,以图斑信息为基础,研究广州市海珠区土地利用的空间结构、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相对于交通网络的聚集规律,及其基于交通网络布局的相关性,并分析其成因.结果表明:海珠区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城镇用地、水域和园地是占绝对优势的土地利用类型,并具有西城东村的特点;土地利用沿交通网络强烈聚集,同时各土地利用类型在空间分布上有显著相关性.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欧雄 冯长春 李方
在我国城镇土地利用从外延扩展走向内涵挖潜、从粗放扩张转向集约利用的时代背景下,开展城镇土地利用潜力评价是实现城镇土地集约利用的前提。通过对现有研究的剖析,提出城镇土地利用潜力的概念,明晰城镇土地利用潜力的内涵。在此基础上,综合分析影响城镇土地利用潜力的因素,构建城镇土地利用潜力评价的指标体系,并基于GIS建立一套城镇土地利用潜力评价的技术方法、流程和评价模型。以广州市天河区为例,对其土地利用潜力进行了系统评价,评价结果显示,天河区345个评价单元中,适度利用、过度利用、低度利用和不均衡利用等4种潜力类型的土地单元个数分别占总评价单元的44.9%,15.9%,35.7%和3.5%,可供挖掘的潜力...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陶红 王玉婷
中职学校的专业设置连接着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和社会人才的需求,中职学校的专业设置体现产业结构的发展与变化,产业结构的升级转型促进中职学校的专业调整。因此调查广州市43所省级重点和国家级重点中职学校的专业设置情况,通过分析其现状,发现存在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适应性不强、专业设置重复率高、专业的集中化程度低、学校专业集聚度较差、资源环境类和能源与新能源类的专业设置数少等问题,并提出相应的优化策略。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肖为周 王树盛 黄富民
在分析目前国内城市轨道交通与土地利用之间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以苏州市城市轨道交通1号线为例,借鉴香港"地铁+物业"轨道发展经验,通过优化轨道交通沿线土地利用布局和开发强度,实践轨道交通TOD开发模式。基于苏州市城市土地利用优化前后的布局方案,建立城市轨道交通需求预测模型获得轨道交通1号线客运量与沿线人口、总建筑面积、居住建筑面积、商业建筑面积的相关性,探索轨道交通沿线土地利用变化对其客运量的影响规律。
关键词:
城市轨道交通 土地利用 客运需求 TOD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樊舒迪 刘振华 朱明帮 张敏敏
【目的】为了研究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要素对土地利用时序变化的影响,为城市用地结构有序调控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认知及决策依据。【方法】为验证地理探测器在长时序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研究的适用性,揭示广州市1995—2020年土地利用变化的规律,以5年为时间间隔选取了六期Landsat卫星遥感影像进行土地利用分类,分析广州市土地利用结构、动态度、土地利用转移情况,并利用地理探测器探讨了各因素在不同时期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强度及其相互作用机制。【结果】①在长时序(1995—2020年)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的情景下,地理探测器模型能够对不同时期的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的因素进行解析,揭示其变化规律,具有良好的适用性;②1995—2020年,广州市建设用地呈现“稳定—缓慢增加—剧烈增加”的趋势,而耕地呈现出“缓慢减少—稳定—大幅减少”的趋势,其转入面积主要来自于耕地和林地;耕地呈现出“缓慢减少—稳定—大幅减少”的趋势;林地和草地整体呈现出单调减少的趋势,主要转出分别为建设用地和林地;水域面积表现为上下浮动,主要转化面积来自于耕地;未利用地表现为“大幅减少—缓慢减少”的状态,主要转化为建设用地;③1995—2020年内的不同时期,广州市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因素的影响强度存在差异,其中的社会经济类因子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强度高于自然地理类因子;④1995—2020年内的各时期,广州市土地利用变化的交互因子的q值(解释度)均高于单因子,说明因子之间的交互作用均为双因子增强。【结论】人类活动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在空间分布上存在显著差异,多因素叠加会加剧各用地类型之间的冲突,减少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秦鹏 董玉祥
土地利用类型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具有明显的尺度相关性,从不同的尺度类型进行研究,可以更全面地揭示尺度变化规律。当前的研究尺度多依据行政级别来进行选择,研究单元空间异质性得不到体现,因此,引入景观生态学空间粒度的概念可以更好地揭示尺度问题。本文利用空间分析和统计方法,选取自然、经济、社会和区位等方面共28个因子,对广州市8种土地利用类型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进行10个空间粒度上的分析。研究构建不同粒度土地利用类型空间分布影响因素逐步回归模型,探讨了广州市土地利用类型空间分布影响因子的粒度差异以及模型相关系数随粒度变化的不同。研究结果表明:自然要素因子相对经济社会要素因子对土地利用类型空间分布的影响更大...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影响因素 空间粒度 广州市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