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876)
2023(5790)
2022(4786)
2021(4652)
2020(4029)
2019(9725)
2018(9880)
2017(19137)
2016(10500)
2015(12075)
2014(12089)
2013(11944)
2012(11045)
2011(9972)
2010(10341)
2009(9638)
2008(9373)
2007(8236)
2006(7403)
2005(6665)
作者
(31923)
(26740)
(26713)
(25401)
(17627)
(12891)
(11917)
(10378)
(10317)
(9724)
(9494)
(9378)
(8848)
(8608)
(8501)
(8402)
(7906)
(7906)
(7808)
(7802)
(6799)
(6749)
(6619)
(6325)
(6086)
(6018)
(5948)
(5736)
(5477)
(5370)
学科
(46024)
经济(45988)
管理(25917)
(24508)
方法(22328)
数学(20191)
数学方法(19646)
(19581)
企业(19581)
(12476)
(12445)
中国(9997)
地方(9759)
土地(9111)
业经(8399)
农业(8054)
理论(7954)
(7786)
(7318)
(6269)
贸易(6263)
环境(6053)
(6045)
(5980)
经济学(5900)
技术(5620)
(5345)
(5336)
银行(5324)
(5301)
机构
大学(151970)
学院(151414)
管理(57743)
(54877)
经济(53539)
研究(52268)
理学(49940)
理学院(49249)
管理学(47786)
管理学院(47534)
中国(39949)
科学(35799)
(34300)
(29249)
(27346)
业大(25774)
研究所(25318)
中心(25063)
(24179)
(24099)
农业(23203)
(21809)
(21801)
师范(21577)
北京(21362)
财经(19498)
(19064)
(17688)
师范大学(17512)
技术(17115)
基金
项目(105112)
科学(82360)
基金(76138)
研究(71963)
(68297)
国家(67798)
科学基金(57580)
社会(43948)
社会科(41565)
社会科学(41545)
(41071)
自然(40326)
基金项目(40110)
自然科(39439)
自然科学(39427)
自然科学基金(38673)
(36187)
教育(34262)
资助(32339)
编号(29011)
重点(24133)
成果(23239)
(22706)
(21974)
(21364)
课题(21049)
计划(21007)
科研(20261)
创新(20083)
大学(19037)
期刊
(61357)
经济(61357)
研究(40344)
中国(33843)
学报(27044)
(26676)
科学(26313)
管理(20621)
大学(19886)
学学(18761)
农业(18319)
教育(17445)
(17421)
技术(14321)
(12299)
金融(12299)
业经(10123)
资源(10123)
(9790)
统计(9275)
财经(9175)
经济研究(9025)
(8438)
(8316)
问题(8025)
(7804)
业大(7666)
决策(7577)
图书(7563)
科技(7359)
共检索到22362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李升发  董玉祥  
城市中不同高程上的土地受人类活动影响程度和影响方式不一,因此在垂直方向上形成了一定的分布模式。利用TM遥感影像数据和DEM数据,通过比较1990、1995、2000、2005和2009年广州市土地利用垂直分布特点发现,每个地类均有相对集中分布的高程级,而垂直分布的最大变化是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和园地在第3至第10高程级(1~90 m)之间对耕地和林地的快速侵占。总结各高程级上的优势地类可得出典型的广州市土地利用垂直分层模式,按照第一优势地类对各分层进行命名,结果显示随高程增大将依次出现耕地层、河流层、城镇层、园地层、林地层。最后应用生态学上的群落演替理论对城市土地利用垂直分层模式的演变过程进行解释...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倪江崴  
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关乎国计民生,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基础。文章分析了广州县镇村土地利用的现状、存在问题和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县域、镇域、村域三个尺度的新型土地利用模式,并提出完善土地利用规划、加强土地监管以及推进产城融合的实施路径。研究认为新型土地利用模式可以有效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实现经济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的统一。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王宏志  李仁东  毋河海  
土地利用现状DTM与DEM进行叠置分析,可以得到不同高程下的土地利用类型数据。依据上述数据对武汉市江夏区的土地利用垂直分异规律进行了研究,内容包括土地利用的垂直结构对比分析及垂直分异规律的定量研究。对不同高程带下的土地利用构成分析可见,土地利用结构呈现明显的垂直变化规律。各种土地类型的绝对数量在区域低海拔段占有绝对优势。而随着高程的增加,土地利用类型明显减少,土地利用的多样性变差。同时,利用刘纪远的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对土地利用垂直分异规律进行定量研究,发现在40m之上和之下土地利用程度呈现出不同的规律性:40m以上土地利用程度随着高程的增加明显下降,高程的自然对数每增加1,土地利用程度扩展综...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赵冠伟  龚建周  谢建华  李江涛  
研究目的:探索土地利用的多地类CA模拟方法,并掌握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变化规律。研究方法:选取典型城市边缘区——广州市花都区为研究区域,利用C#语言结合ArcEngine GIS平台编程进行花都区土地利用演变CA模拟研究。以不同时间研究区土地利用图为基础数据,比较研究期内各地类的变化数量与方向以确定地类转换之间的优先级,并确定各地类的转换概率阈值。然后利用蒙特卡罗方法结合控制因素进行判断,最终确定元胞的转化状态。研究结果:模拟结果表明,2000—2005年间,新增建设用地分布在除北部山区以外的所有区域,但主要集中在城市中心区域,农用地主要分布在西南部和东北部,而且破碎化程度越来越高。在流向上,仍...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王枫  董玉祥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土地利用格局变化,区域土地利用功能的多元化和空间差异特征日益明显。以县域为评价单元,从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环境和社会三大维度构建土地利用多功能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改进突变级数法评价广州市土地利用多功能水平,并对其空间差异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2005-2011年广州市土地利用总功能在所有区县几乎均增强,空间差异缩小,并呈现沿中心城区向外逐渐增强的态势。在总功能构成中,县级市和远郊区的农业生产和环境功能比重较大,中心城区和近郊区的社会、经济发展与交通功能占比较大。2单项功能在所有区县几乎均增强,空间差异有所变小。经济和社会功能由中心城区向外逐渐减弱,环境功能由中心城区向外...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龚建周  夏北成  郗风江  
水源保护与饮用水安全是城市发展的必要条件,划定饮用水源地保护区和规范人们的生产与生活方式是保证饮用水安全的重要举措。基于3S技术,本文对广州市饮用水源地保护区的土地利用结构、空间配置及其与饮用水安全的关系进行探讨。主要结论为:①广州市饮用水源地保护区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饮用水安全,但仍存在滞后与跨区协调等问题;②二级保护区和准保护区内土地利用数量结构不一,前者建设用地面积最大,耕地次之,后者正好相反,暗示不同区域采取水质保护措施时,应关注不同的污染源;③景观格局特征显示,各保护区土地利用的特征或者特征某一方面不同,如凝聚度和分维数指数的差异较小,多样性和破碎度则正好相反。结果还表明,已有的保护区...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何冬华  袁媛  
轨道交通环线利于促进城市副中心的形成,这一作用需通过沿线土地利用布局实现。对广州市11号环线建设与土地利用互动、整合区域功能的作用机制进行了研究,从引导城市副中心发展、优化站点周边圈层式土地利用布局两个方面,提出了加强站点地区可达性、促进站点之内圈层商业功能强化、外圈层功能复合化的优化策略。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欧雄  冯长春  李方  
在我国城镇土地利用从外延扩展走向内涵挖潜、从粗放扩张转向集约利用的时代背景下,开展城镇土地利用潜力评价是实现城镇土地集约利用的前提。通过对现有研究的剖析,提出城镇土地利用潜力的概念,明晰城镇土地利用潜力的内涵。在此基础上,综合分析影响城镇土地利用潜力的因素,构建城镇土地利用潜力评价的指标体系,并基于GIS建立一套城镇土地利用潜力评价的技术方法、流程和评价模型。以广州市天河区为例,对其土地利用潜力进行了系统评价,评价结果显示,天河区345个评价单元中,适度利用、过度利用、低度利用和不均衡利用等4种潜力类型的土地单元个数分别占总评价单元的44.9%,15.9%,35.7%和3.5%,可供挖掘的潜力...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张启春  
基于GIS的空间分析技术,以图斑信息为基础,研究广州市海珠区土地利用的空间结构、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相对于交通网络的聚集规律,及其基于交通网络布局的相关性,并分析其成因.结果表明:海珠区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城镇用地、水域和园地是占绝对优势的土地利用类型,并具有西城东村的特点;土地利用沿交通网络强烈聚集,同时各土地利用类型在空间分布上有显著相关性.
[期刊] 情报理论与实践  [作者] 郝凤英  
The paper introduces vertical portals and their information service modes,analyz es the inevitability of their emergence and development,and finally gives some suggestions as to how to do a good job in providing information service through v ertical portals.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曲衍波  商冉  齐伟  高宇  
研究目的:从动态过程与垂直分异的角度,探讨山区土地利用类型和空间格局变化特征,为区域国土空间格局优化和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参考。研究方法:利用RS空间识别知识和GIS空间分析功能,判读研究区5期LANDSAT TM 5遥感数据,构建基于DEM的地形位指数模型和表达时空分异的分布指数和空间格局指数模型,解析山区土地利用组分和空间格局随地形垂直性变化的过程特征与原因。研究结果:栖霞市土地利用类型的地形垂直分异显著,耕地和建设用地在低位段的优势性不断增强,园地、林地和草坡地分布重心逐渐向中、高位段转移;土地利用格局具有时空两维变化特征,在时间序列上呈良性发展和恢复状态;在空间垂直梯度上,土地多样性...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徐秀玉  陈忠暖  
以广州市为例,构建由公共休闲保障系统、公共休闲资源系统和公共休闲支撑系统构成的公共休闲服务评价指标体系,通过熵值法测算城市公共休闲服务发展水平,分析城市公共休闲服务水平发展演变过程,并构建回归方程模型分析城市公共休闲水平发展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广州市公共休闲各子系统以较为稳定的增长发展水平促进了公共休闲服务水平的整体增长,公共休闲保障系统和公共休闲支撑系统的发展水平历年差异较小,公共休闲资源系统的发展水平历年差异较大;(2)广州市公共休闲服务水平经历了缓慢发展、平稳上升、快速增长和持续增长4个阶段,各个阶段公共休闲服务水平发展的内部影响因素差别较为明显;(3)经济发展、城市化水平、城市居民休闲生活和需求是城市公共休闲服务水平发展的重要外部驱动因素。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唐晓平  
我国正进入城市化的快速发展阶段,城市功能的聚集效应和扩散效应,都市圈化和效区化趋势在一些城市都有表现,因此将二者结合起来,研究我国城市化规律有重要意义。利用19821、990、2000年三次人口普查中得到的广州市中心区和近郊区各街道、镇的人口密度资料,对广州人口密度分布进行模型研究。结果发现:1982年以来广州市城市人口密度分布呈典型的克拉克分布,即城市中心人口密度最大,随着向外距离的增加,人口密度迅速降低,表现出城市发展早期阶段的特征;与此同时,中心区人口密度先升后降,近郊区人口密度持续上升,远效区人口密度缓慢上升,城市郊区化开始发展。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郑荣宝  倪少春  王龙  
以广州市为例,利用2005年的TM影像,并结合DEM、水土流失现状图、地质灾害图、有机质含量分布图及社会经济等数据,分析全市生态环境脆弱性的空间格局特征,并将生态脆弱性区分区图与土地利用规划图进行空间叠加分析。结果表明:①研究区生态环境优越,生态良好区占85.96%;②人类活动对生态脆弱性格局具有重要的影响,各生态脆弱性类型区的分布有一定的规律性,平原地区好于山区,城区好于郊区;③新一轮土地利用规划结构调整和布局已经充分考虑生态环境因素影响,符合广州市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需要,规划实施有利用于提升环境生态服务功能。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秦鹏  董玉祥  
土地利用类型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具有明显的尺度相关性,从不同的尺度类型进行研究,可以更全面地揭示尺度变化规律。当前的研究尺度多依据行政级别来进行选择,研究单元空间异质性得不到体现,因此,引入景观生态学空间粒度的概念可以更好地揭示尺度问题。本文利用空间分析和统计方法,选取自然、经济、社会和区位等方面共28个因子,对广州市8种土地利用类型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进行10个空间粒度上的分析。研究构建不同粒度土地利用类型空间分布影响因素逐步回归模型,探讨了广州市土地利用类型空间分布影响因子的粒度差异以及模型相关系数随粒度变化的不同。研究结果表明:自然要素因子相对经济社会要素因子对土地利用类型空间分布的影响更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