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012)
- 2023(7247)
- 2022(5929)
- 2021(5601)
- 2020(4483)
- 2019(9999)
- 2018(9779)
- 2017(18488)
- 2016(10270)
- 2015(11150)
- 2014(10877)
- 2013(11024)
- 2012(10458)
- 2011(9716)
- 2010(9911)
- 2009(9043)
- 2008(9037)
- 2007(8250)
- 2006(7611)
- 2005(6692)
- 学科
- 农(48903)
- 济(46796)
- 经济(46756)
- 农业(32631)
- 业(31400)
- 管理(16256)
- 业经(16008)
- 地方(14195)
- 方法(13437)
- 农业经济(12430)
- 数学(12076)
- 数学方法(11904)
- 中国(11669)
- 学(10828)
- 发(10808)
- 企(9596)
- 企业(9596)
- 村(9497)
- 农村(9469)
- 制(8926)
- 发展(8913)
- 展(8904)
- 土地(8769)
- 建设(7279)
- 及其(7206)
- 收入(7204)
- 人口(6912)
- 劳(6883)
- 劳动(6881)
- 策(6853)
- 机构
- 学院(149860)
- 大学(144936)
- 济(59238)
- 经济(57936)
- 研究(57080)
- 管理(53542)
- 农(53191)
- 理学(46553)
- 理学院(45894)
- 管理学(44828)
- 管理学院(44577)
- 中国(43819)
- 农业(40454)
- 科学(38415)
- 业大(32849)
- 京(31624)
- 所(30083)
- 研究所(27719)
- 中心(27680)
- 江(24945)
- 农业大学(24859)
- 财(23495)
- 范(22818)
- 师范(22620)
- 州(21659)
- 省(21406)
- 院(19753)
- 业(19711)
- 科学院(19157)
- 北京(18883)
- 基金
- 项目(105632)
- 科学(83502)
- 基金(76858)
- 研究(75815)
- 家(68903)
- 国家(68228)
- 科学基金(57346)
- 社会(48535)
- 社会科(45463)
- 社会科学(45449)
- 省(42878)
- 基金项目(42328)
- 自然(37315)
- 自然科(36398)
- 自然科学(36387)
- 自然科学基金(35701)
- 划(35691)
- 教育(31867)
- 编号(31510)
- 农(30830)
- 资助(29138)
- 发(25208)
- 成果(24513)
- 重点(24149)
- 部(22882)
- 课题(21355)
- 创(21319)
- 国家社会(20293)
- 计划(20267)
- 科研(20039)
共检索到22663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朱倩琼 郑行洋 刘樱 周春山
以广州为例,研究大都市区域农村聚落类型、空间布局特征及形成机制,为政府制定社会经济发展规划提供参考依据。首先采用2013年广州市农村聚落现状数据,运用因子分析法、聚类分析法将广州市行政范围内1 109个行政村划分为8类农村聚落类别,即生态型、农耕型、农—工混合型、工业发展型、工业主导型、人口规模凸显型、外来人口集聚型、商服型,分析了各类农村聚落的特征。其次,通过GIS分析工具将聚类结果与空间数据相关联,探究广州农村聚落类型的空间分布特征:(1)市域层面上广州市农村聚落空间结构呈现典型的圈层特点,以主城区为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朱倩琼 郑行洋 刘樱 周春山
以广州为例,研究大都市区域农村聚落类型、空间布局特征及形成机制,为政府制定社会经济发展规划提供参考依据。首先采用2013年广州市农村聚落现状数据,运用因子分析法、聚类分析法将广州市行政范围内1 109个行政村划分为8类农村聚落类别,即生态型、农耕型、农—工混合型、工业发展型、工业主导型、人口规模凸显型、外来人口集聚型、商服型,分析了各类农村聚落的特征。其次,通过GIS分析工具将聚类结果与空间数据相关联,探究广州农村聚落类型的空间分布特征:(1)市域层面上广州市农村聚落空间结构呈现典型的圈层特点,以主城区为核心,由外向内农村聚落发展水平不断提高;(2)各区层面以各自的行政中心为内核呈现圈层结构,农村聚落发育水平由外圈层向内圈层不断发展,发展程度受城市副中心发展状况的影响;(3)城市重大基础设施极大地提升其周边农村聚落的发展水平。最后,从乡村工业化、城市扩张、流动人口集聚、自然条件以及城市规划和管理因素等方面对广州市农村聚落空间结构形成机制进行初步探讨。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王子研 王成 唐赛男 张昶 韩丹
【目的】分析广州南沙河涌区典型乡村聚落带植物多样性在水平及垂直方向上的分布特征。【方法】采用实地调查、卫星影像解译及相关统计方法探索随着河段区位及居住建设活动变化的植物多样性特征差异。【结果】①研究区共记录植物44科70属77种,其中乔木42种,灌木19种,草本13种,藤本3种,以蔷薇科Rosaceae和棕榈科Palmae植物种类最多,桑科Moraceae和芸香科Rutaceae次之。②不同河段优势植物种类无显著差异,乔木以龙眼Dimocarpus longan、小叶榕Ficus concinna和黄皮Clausena lansium为主,灌木以桂花Osmanthus fragrans、九里香Murraya exotica和米仔兰Aglaia odorata为主,草本以香蕉Musa nana和青皮竹Bambusa textilis为主。③研究区域西闸至东闸不同河段内,乔木多样性整体呈下降趋势,灌木和草本无明显趋势,整体均匀度无明显变化趋势,但居住段乔灌草的多样性和均匀度指数显著高于其他河段,而农业段各项指数都低于其他河段;河道宽度与草本植物多样性显著相关,建筑盖度与灌木均匀度显著相关。④研究区植被呈垂直分布,以4 m和8 m为界限分为上中下3层,下层以香蕉、青皮竹和龙眼为主,中层以龙眼、黄皮、落羽杉Taxodium distichum和白颜树Gironniera subaequalis为主,上层以龙眼、小叶榕和大王椰子Roystonea regia为主;不同高度层优势树种不同。【结论】人为活动对大型乔木影响较小,但对盆栽类灌木和草本类等小型可灵活栽植的植物影响较为显著。图4表2参29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刘樱 周春山 黄婉玲 朱倩琼
随着国家对"三农"问题的关注以及新型城镇化、城乡统筹、新农村建设等一系列重大战略决策的提出,农村聚落的内容再次成为地理学的研究热点。大都市区作为快速城镇化和生产生活要素集聚的重点区域,其农村聚落的用地变化快速且复杂,成为了农村聚落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利用农村土地非农化指数,将2013年广州市农村聚落分为农耕型农村聚落、非农化起步型农村聚落、非农化发展型农村聚落、非农化主导型农村聚落、非农化型农村聚落五种。结合GIS空间分析,对广州市农村土地非农化空间结构进行了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从市域角度,农村聚落土地非农化总体呈现出围绕大都市内核随距离增加而衰减,由外向内农村聚落土地非农化程度逐步升高。(2)从各区层面,农村土地非农化程度受副中心城镇化发展水平影响显著,近郊区域呈现面状圈层化分布,远郊则表现出沿道路的线状分布特点。(3)从局部尺度,重大基础设施对周边农村聚落的土地非农化发展有较大拉动作用,导致高土地非农化农村聚落点状出现。随后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地理探测器等方法,确定村内路网密度、与主城距离、流动人口、村集体收入、村民人均收入为影响农村土地非农化水平的主要因素,并在此基础上初步分析各因子对大都市区农村聚落土地非农化的影响机制。本文对如何利用农村非农化进程促进城市发展、优化调控农村土地利用和规划村庄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赵逸靖 千庆兰
通过对广州市样本众创空间内、外环境的实地观察、创客问卷调查、半结构式访谈获取一手资料,运用熵值法与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众创空间满意度评价。研究结果表明:(1)广州市众创空间具有增长迅速、多个等级、多种模式、定位相异、水平参差的整体特征;(2)创客对广州众创空间内部、外部环境营造满意度最高的分别是基本生活设施的齐全度和整体环境。基于研究结果,提出众创空间的营造和建设应更加关注创客的行为特征与需求。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皮灿 杨青山 明立波 谭勇 刘静
以广州市各区(市)为评价单元,运用层次分析法、Spearman相关分析法与通径分析法,进行基本公共服务综合评价及驱动机制分析。结果显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从市中心至外围递减,符合城镇化水平与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相互促进的逻辑推测,此外,总评分高的区(市)掩盖了其某项指标均等化水平不足的"短板";在主观评价中,广州市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分布不均的问题最为突出,总量不足、质量不高等问题也亟待解决。研究认为:广州市在未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进过程中,应把公共教育和公共医疗服务作为建设重点;政策的制定也应在满足人均基本需要后,结合供需市场和市民心理变化进行调整;人口因素是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影响最重要的因素,是以后政策关注的重点,同时也要注意引导固定资产投资流向相对落后区。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刘建军 陈颖彪 千庆兰 韩富状
以广州市地铁网络和公路网络数据为基础,运用GIS和SPSS等技术,通过重力度量模型、道路加权核密度模型、地铁站服务指数、最短距离模型来构建广州市综合通达性,并分析了广州市中心区和周边区综合通达性的空间特征。研究表明:广州市的综合通达性呈现多中心分布;中心区受历史、自然和经济等因素影响,交通网络发育成熟,高值中心位于越秀区和天河区西部,通达性较好,与区域内人口和经济的相关性不高;周边区交通网络发育不完善,表现出以区政府为中心的空间结构,通达性较差,与区域内人口和经济相关性较高。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仝德 刘婧 李文钢 李贵才
快速城市化地区农村产业发展相对活跃,传统的以第一产业为主研究评价农村产业的方法已经不能完全适用,构建一套适合农村三次产业综合发展的评价体系极其有必要。以广州为例,在建立农村产业用地分类体系的基础上,从产业集聚程度、景观格局和经济发展水平三方面构建农村产业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通过熵权法确定各指标权重并计算综合得分。研究结果表明:非农产业的发展水平已经成为衡量快速城市化地区农村产业综合发展水平的重要因素,农村产业已经趋于非农化、多元化;在非农产业的作用下,农村产业综合发展水平在空间上呈现出明显的由区域核心向
关键词:
农村产业 三次产业 综合评价 广州市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仝德 刘婧 李文钢 李贵才
快速城市化地区农村产业发展相对活跃,传统的以第一产业为主研究评价农村产业的方法已经不能完全适用,构建一套适合农村三次产业综合发展的评价体系极其有必要。以广州为例,在建立农村产业用地分类体系的基础上,从产业集聚程度、景观格局和经济发展水平三方面构建农村产业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通过熵权法确定各指标权重并计算综合得分。研究结果表明:非农产业的发展水平已经成为衡量快速城市化地区农村产业综合发展水平的重要因素,农村产业已经趋于非农化、多元化;在非农产业的作用下,农村产业综合发展水平在空间上呈现出明显的由区域核心向边缘递减的圈层结构,区位作用凸显。
关键词:
农村产业 三次产业 综合评价 广州市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雷文韬 黄明华 谢宏坤
[目的]乡村聚落景观是乡村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聚落景观的规划设计对乡村生态文明建设乃至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文章基于175个典型乡村聚落景观研究样本,借助Google Earth与ArcGIS10.2,采用最邻近指数、地理集中指数等5种地理研究模型,分析湘西州典型乡村聚落景观的空间分布特征。并从聚落景观生态价值、社会价值、文化价值及经济价值等4个层面,构建包括18个指标在内的乡村聚落景观评价指标体系,对湘西州175个典型乡村聚落景观质量展开评价。[结果]湘西州175个乡村聚落景观总体呈集聚分布,且主要分布在中部和西部。农村常住人口和总产值与乡村聚落景观个数之间的地理联系率分别为81.6和80.5,乡村聚落景观的分布与经济规模和人口规模存在较紧密关联。质量评价发现,聚落质量评价分值为7.01,处于中等偏上的水平。通过对乡村聚落景观驱动因素进行分析,进一步说明聚落景观的分布与人口、经济、交通密切相关。[结论]湘西州乡村聚落景观空间分异呈现生态价值与社会价值高、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低,以及中西部集聚的特点,应稳固现有乡村聚落景观建设成效,并注重发展乡村旅游经济、现代农业经济。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陈菲 孔敬 左云
研究对象王硇村属于传统防御性聚落,融合南北方传统防御性聚落的特点。文章通过对王硇村道路空间、院落空间、建筑空间、整体空间布局进行分析,归纳王硇村的防御性空间特征,总结王硇村防御性战略规划,还原和保留王硇村传统防御性聚落防御空间特征。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夏丽丽 赵耀龙 欧阳军 刘望保
城中村作为非正规城市化空间,由于外来移民创建的各种非正规部门尤其是制造业的集聚使其较单纯的低成本移民聚居区具有了更为复杂的空间结构和管理关系。以广州市康乐村为例,通过对其内部非正规制造企业的半结构式问卷调研及深入访谈,以及对区内工业用地的整体勘验与多层建筑物垂直空间利用的系统调研,勾勒出城中村非正规制造业空间集聚的清晰图景及基本格局,探讨了城中村制造业集聚产生的社会效应。研究表明,制造业在城中村的集聚,在水平及垂直空间上均形成了独特的工业景观,也为农民工职业身份的提升提供了有效途径,并形成了一种新的以企业为基层单元、多元文化和地方力量共存的社会空间结构。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杨帆 徐建刚 周亮
选取广州作为研究案例地,通过百度地图API获取广州市区27 037个餐饮类POI点的空间数据,在此基础上引入DBSCAN空间聚类算法,将其识别为397个集群,其在空间特征上呈现以天河南集群为主中心、以北京路及江南西两个集群为副中心的"一主两副"空间结构。根据集群的规模划分为6个等级,发现不同等级的集群在数量上符合中心地理论模型,并随宏观至微观呈现由基于K=3的市场原则向基于K=4的交通原则的转变。根据紧凑率、延伸度、密度及集中度等空间形态指标,将集群划分为街道型、片区型、单体—片区型、单体型四类。本研究有助于更好地认识城市餐饮业集聚特征规律,为深入认识城市实体空间提供支撑。
关键词:
DBSCAN聚类 餐饮业 空间特征 广州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万晔,司徒群,朱彤,扬克诚,付保红,吴文青,何云红
通过形态分类即以地形条件、水文条件、农田分布、人口规模和聚落占地面积为依据的分类原则,对勐龙镇12个办事处和89个聚落类型(自然村)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类研究,其中傣族聚落有12个类型,傣族与其他民族混居聚落有1个类型,哈呢族聚落27个类型,拉祜族聚落11个类型,布下聚落1个类型,阿克人聚落2个类型,末标式聚落2个类型,布朗族聚落9个类型,汉族聚落有1个类型,对各聚落的类型特征作了评价分析,提出了傣族农村聚落分类分级体系。探讨了山区、半山区和坝区农村聚落现状特征与存在问题,并针对不同的聚落类型提出各具特色的建设方向和整治途径。
关键词:
分类体系 整治途径 傣族农村聚落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陈世栋 袁奇峰
为应对快速城市化带来的生态保护压力,有必要界定"都市生态农地"概念。都市生态农地是指在都市系统中由农用地构成的生态性空间,一般仅限于都市区内,以较大规模和连片的空间形态融入都市功能组团。论文根据城市空间重构过程,推演出两个假设:1)都市生态农地存在圈层分布模式;2)都市生态农地生态价值与农地丰度、区位表征的供需关系相关。以广州的镇街为空间单元进行实证,结果表明:1)从区位上看,广州都市生态农地基本可分为核心圈层、过渡圈层和外围圈层,验证了假设;2)基于区位和丰度差异,将都市生态农地分为三大类12级,为制定保护政策提供分类指导;3)农地生态功能是公共产品,但在政府与市场双失效下产生了租值消散。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